资源描述
小班健康活动讲卫生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健康教育活动手册》第三章“个人卫生”,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重点介绍手卫生和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洗手和刷牙方法。
二、教学目标
2.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和刷牙方法,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3. 培养学生关爱自身健康,关注环境卫生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洗手和刷牙的方法。
教学重点:手卫生和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图片、PPT、实物(洗手液、牙刷、牙膏)。
2. 学具:小毛巾、小牙刷、小牙膏。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图片(一个小男孩正在洗手),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卫生,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洗手吗?”
2. 例题讲解(10分钟)
(2)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边讲解边示范。
(4)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边讲解边示范。
3. 随堂练习(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示正确的洗手和刷牙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洗手和刷牙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1. 手卫生:
重要性
正确洗手方法
2. 口腔卫生:
重要性
正确刷牙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请用文字描述正确的洗手方法。
(2)请用文字描述正确的刷牙方法。
2. 答案:
(1)正确的洗手方法:先用水将双手打湿,取适量洗手液,双手揉搓,清洗手指、手掌、手背,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毛巾擦干。
(2)正确的刷牙方法:将牙刷放入口中,刷毛轻度接触上颌磨牙的牙龈区,用较快、较宽的圆弧动作很少的压力从上颌牙龈拖拉至下颌牙龈。前牙切缘对切缘接触,作连续的圆弧形颤动,舌侧面与腭侧面需往返颤动,由上颌牙弓到下颌牙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手卫生和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洗手和刷牙方法。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加强对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可以拓展延伸相关内容,如如何保护眼睛、耳朵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正确洗手和刷牙方法的讲解与示范。
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
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一、正确洗手和刷牙方法的讲解与示范
(1)洗手方法
先用水将双手打湿,关闭水龙头,取适量洗手液。
双手揉搓,注意清洗手指、手掌、手背,特别是指缝和指甲缝。
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洗手液完全冲洗干净。
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避免用脏毛巾再次污染双手。
(2)刷牙方法
将牙刷放入口中,刷毛轻度接触上颌磨牙的牙龈区。
用较快、较宽的圆弧动作很少的压力从上颌牙龈拖拉至下颌牙龈。
前牙切缘对切缘接触,作连续的圆弧形颤动。
舌侧面与腭侧面需往返颤动,由上颌牙弓到下颌牙弓。
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每天至少刷牙两次。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
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如洗手、刷牙等。
2. 情景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 情景引入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关注。
2. 视频播放: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卫生行为带来的好处。
三、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1.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实践所学内容,并与家长分享,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3. 拓展延伸相关内容,如:
眼睛卫生: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视力,避免眼部疾病。
耳朵卫生:教授学生正确的挖耳方法,避免耳道感染。
鼻子卫生: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擤鼻涕,预防呼吸道疾病。
4.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卫生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速适中,发音清晰,以便学生能够听懂并记住关键信息。
2. 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
3. 使用亲切、鼓励性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时间分配
2. 实践情景引入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后续教学内容的讲解。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注意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趣味性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简洁明了地呈现情景,避免冗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3. 结合情景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系统,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5. 实践情景引入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6. 课后反思是否及时,是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7. 拓展延伸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