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认识时间》,主要涉及第三章“认识钟表”。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钟表的构造,学会看懂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整点时间的读法,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钟表的构造,知道时针、分针的作用,能正确识别整点时间。
2. 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养成守时、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识别时针、分针,读出整点时间。
教学重点:了解钟表的构造,学会看懂钟表,培养时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钟表模型、挂图、时钟教具。
学具:每人一个纸制钟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时钟,让幼儿观察时钟的运转,提问:“时钟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钟?”
2. 教学新课(10分钟)
(1)教师通过挂图,讲解钟表的构造,介绍时针、分针的作用。
(2)教师操作时钟教具,演示整点时间的读法,引导幼儿跟读。
(3)幼儿动手操作,用纸制钟表练习拨动时针、分针,识别整点时间。
3.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时钟,时针指向3,分针指向12,提问:“这个时间是多少?怎么读?”
引导幼儿正确读出“3时”,并解释为什么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的数字就是整点时间。
4. 随堂练习(10分钟)
幼儿每人操作一个纸制钟表,练习拨动时针、分针,读出整点时间。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时间?认识时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引导幼儿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培养时间观念。
六、板书设计
1. 钟表的构造:时针、分针、秒针
2. 整点时间的读法:时针指向几,就读几时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家长协助,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时钟,记录下每天起床、吃饭、睡觉等时间,连续记录一周。
2. 答案:根据记录,让幼儿在纸上画出钟表,标出相应的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幼儿初步掌握了钟表的认识。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实践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时间认识方面的进步与问题。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教授幼儿认识分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时间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2. 教学新课中钟表构造的讲解和整点时间的读法演示。
3. 例题讲解中如何引导幼儿理解整点时间的概念。
4. 随堂练习中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指导。
5. 作业设计中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记录实践。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与家长的沟通和下一节课的衔接。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1. 时钟的选择:选择一个具有明显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时钟,便于幼儿观察。
2. 提问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时钟的作用。
3. 情景创设:可以设置一个生活场景,如“小熊起床闹钟响了”,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时钟的用途。
二、教学新课
1. 钟表构造讲解:详细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名称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和挂图辅助,使幼儿直观地理解。
2. 整点时间读法演示:以慢速演示时针、分针走向整点的过程,让幼儿跟读并理解整点时间的读法。
三、例题讲解
1. 以具体的时间为例,如“3时”,引导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如“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四、随堂练习
1.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如指针的拨动方法、时间的读法等。
2.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设计
1. 家长协助:教师应向家长详细解释作业的目的和要求,确保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幼儿完成作业。
2. 时间记录实践: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时钟,培养时间观念。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下一节课的衔接:在教授幼儿认识分钟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引入时分秒的综合认识,使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时间。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速适中,便于幼儿理解。
2. 在关键环节,如讲解钟表构造、整点时间读法时,适当加重语气,引起幼儿注意。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0分钟,详细讲解钟表构造和整点时间读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引导幼儿理解整点时间概念。
4. 随堂练习:10分钟,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幼儿思考。
2.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对正确回答给予表扬,错误回答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情景导入
1. 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景,如小熊起床、闹钟响起等。
2. 通过提问,让幼儿在情景中思考时钟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能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 课堂提问是否有针对性,能否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4.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每个环节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
5.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否充分,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
6.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时间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