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三
8
2020年6月23日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高一历史必修( 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说教材:
秦朝建立的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 向我们描述了这一演变的过程。本节课分两个部分, 对这一变化的内容、 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诠释。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是讲述汉至元各朝代中央政权机构组成情况、 各部门职权范围及其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影响。
说学法: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模糊, 经过原先预习对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个大概的了解, 利用课文中的示意图和提供的其它学习资源和自己动手画示意图配合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
说教法:
教学时, 教师要经过对话、 设问等方式, 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示意图或简表, 促使学生理解各朝代之间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说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经过掌握西汉的”中朝”、 ”外朝”、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 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 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 经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从剖析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 引导学生运用逐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运用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 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 经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 促使学生动脑、 动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既有助于中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说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说教学难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方法:
图表法、 材料分析法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入: 中国当前的乡镇一级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
中国古代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
↓
1、 汉: 汉承秦制、 皇帝制度、 行政三公
西汉初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承秦制以及具体表现
↓
汉武帝对中央政治制度改革的原因
↓
改革后的西汉中央集权制度——”中朝”; ”外朝”
↓
东汉光武帝时期: 中朝演变为尚书台, 尚书台权力加强
↓
变化: 丞相被夺去决策权, 权力受到限制
↓
小结
↓
2、 魏晋南北朝——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
3、 隋——以尚书省、 内史省、 门下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
4、 唐——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 唐朝中央政府结构示意图并解释)
↓
相对于汉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巨大的变化: 尚书、 中书、 门下都是宰相, 而汉朝只有一个宰相
↓
这一变化是怎样的完成的?
↓
小结
↓
5、 宋:
唐朝末年以来中国社会形势
↓
北宋的中央政府机构的构成——二府: 中书、 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 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 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 作适当的解释)
↓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
↓
6、 元: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
变化: 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
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
①西汉初: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 行政三公
②汉武帝时期: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 中朝演变为尚书台, 权力加强
变化: 丞相被夺去决策权, 权力受到限制
2、 魏晋南北朝: 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3、 隋: 以尚书省、 内史省、 门下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4、 唐: 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 课本唐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
三省六部制: 实质和特点
最巨大的变化: 尚书、 中书、 门下都是宰相
5、 宋:
北宋的中央政府机构的构成: 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实行宰相的职权;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 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 分割宰相的财权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
6、 元: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变化: 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