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126897 上传时间:2025-07-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 作者:海明 | 来源:北京海明心理咨询中心 | 时间:2008-05-11 | 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 (一)森田疗法-禅与精神治疗的结合   「森田治疗法」是在一九二一年左右,由日本医学专家森田正马所创。虽也受过西方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精神医学及治疗的一些影向,基本着想却是源自大乘佛学智慧与日本传统,尤其是禅的思想文化影向格外深刻。可谓之是以大乘佛教与禅为思想源头的东亚文化产物。   (二)森田疗法创始者~森田正马   1874年(明治维新时期),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求学生活并不很顺利,中学五年念了八年,第一次因心律不整而休学了两年,中学五年纪患伤寒而卧病两个月。高中时代对宗教与哲学兴趣颇浓。   1898年进人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大学第一年,就患上神经衰弱、脚气病和头痛。期末大考时,不顾一切,猛读猛攻,出乎意料的,神经衰弱、脚气和头痛都消失了,且成绩非常优秀。因此领略到当时认为神经衰弱是神经疲劳所致,应该多休息的治疗方法是不正确的。   1903年,森田留校,当吴秀山教授的助理,同时在吴教授所主持的巢鸭医院兼任作业疗法主任。1917年与中村古崃共同创设「日本精神医学会」。1919年开始尝试家庭疗法,又患伤寒、肺结核等病,康复期间,整理资料,终于在1920年出版了   <<神经质及神经衰弱的治疗法>>,森田治疗法于是正式诞生。翌年又出版了<<精神疗法讲义>>。   1930年成立了神经质研究会,算是森田治疗法集体研究的开端,同时发行新杂志<<神经质>>。1932年接管地热海一家旅馆,改名为森田馆,兼为旅馆及精神治疗所用。1937正式退休。1938年4月12日,森田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三)森田神经质   森田神经质是指神经症中具有某种特症者而言,此特症即hypochondricaltemperament(心气/惧病症)。这理论的一大特色是,对于个人先天性素质的重视。 森田神经质因下列三大因素而发生: 疾病=人格特质(惧病倾向)x机会(诱因)x病因(心理交互作用)   心气症先天性基调(惧病倾向)对于神经质发病有决定性的影向,症状的发展则受到心理交互作用的影向,而诱因只有从旁触发的作用。   森田认为,由于人类本性的生存欲望强烈,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此惧病倾向,但神经质患者的惧病倾向却格外显着。而此类症状实际上属主观的、自觉的症状,完全起于心气症性基调与心理交互作用。心理交互作用即感觉与注意相互作用的精神过程。 森田正马把神经质分为三种类型: (a)普通神经质--即一般人所说的神经衰弱,又称心气症。由于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状态而引起敏感、执着、苦恼等负面状态,症状包括疲劳倦怠感、头重、头痛、呕吐感觉、便秘等等。   (b)发作性神经症--又称焦虑神经症,多以身体上的症状(由于焦虑引起的自律神经系统的失调状态)型式出现,包括心悸亢进、呼吸困难、失神感觉等等,其中以心悸亢进为主的症状,特称心脏神经症。   (c)强迫观念症--以强迫观念为主症的神经症,因刻意去除某一涌现在意识中的特殊观念(具有心气症性的本人认此一观念为病态异常),所引起的内心葛藤,构成强迫观念症。主要有:对人恐惧(在他人之前担心他人印象如何,而产生刻意保持良好态度的强迫观念症);   杂念恐惧(越想除去杂念,却反而越注意到杂念的存在所引起的症状)以及其它如:不洁恐惧、疾病恐惧、杀人恐惧、体臭恐惧等。   (四)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 (一)人性观 1.人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流动的存在。     自然(生命)现象因内外界的刺激,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流动。因此,研究心理问题就得从外界与自我相对的夹缝中去寻求,从变化流转中去把握。他认为意识只不过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2.现象即存在。     森田把人的存在看成自然(生命)不断变化着的一个瞬间,一个断面,亦即是「空」。他认为人的存在系不断变化流转中所发现的每一剎那之现象,具有绝对的意义,亦即现象即存在。正确地肯认(生命)现象,并绝对承担承受,就是「事实唯真」。绝对无条件地承受自然现象,就是「服从自然」。 森田神经质指的是那些不能认清或接纳带给自己焦虑的自然现象,企图排除它的人。   3.心理的对立与调和。     森田认为一切宇宙现象都建立在相对关系、调节作用以及均衡之上,心理现象亦无例外。他认为心理现象是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才能维持均衡,产生适应自我保存的方向。此现象为‘精神的拮抗作用或调节作用’。     神经质的人是欲望与压仰所交织的均衡性失去自然的流动,停留在一处,以致产生心理冲突的情形。   4.道德、伦理观。     森田认为神经质患者常有理智的观念主义者或求全的理想主义者。 这一面,因此容易忽视命存在的自然流动性,却对瞬息变化者的生命现象,硬加善恶、苦乐等等价值判断,徒增内心的挣扎矛盾。森田强调善恶是相对的,乃是心理流转中所表现的一种现象而已,必须容忍这些事实。 他认为根本无绝对的伦理观,只能归原于‘事实唯真’。   5.生存的欲望。     森田以「生命之欲望」与「死之恐布」这一相对抗的概念,统摄人的生命实在所表现的森罗万象。人的一生就是生之欲望与死之恐怖相对相待的,经历种种变化而彼此消长的整个过程。 (二)神经症的根源 1.死亡的恐惧和一般焦虑理论。   死亡恐惧不但是对于死亡产生的恐惧感。也同时伴有对于丧失生命意义或值价的内心恐惧。     此类恐惧,称为不安或焦虑(Angst)。人人都少许有焦虑感,但一般人会把正常的焦虑带到积极的方向。但神经症患者却采取自我防卫的人为态度,刻意回避不安,则常容易产生反效果,引起头痛、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杂念等等。当这些凝固化为一种心理症状且伴有重重解不开的焦虑情结时,就是森田所说的神经质症。 2.森田焦虑理论的特征。   其特征就是对于不安的人的存在积极予于肯定。     森田神经质患者本来就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必然比一般人更焦虑,他们的自我观察过多,容易陷于焦虑。流弊所至,将使生命原有的流转停滞,失去平衡。 3.思想的予盾。   是森田独特的用语,用来说明森田神经质的焦虑防卫机制。意即「希望如此」、「应该如此」的思想与「事实如此」的事实之间刚好相反、矛盾。思想的矛盾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我们陷于自欺。     神经质的一切症状,都是患者主观的部份,以感情为基础而产生的,以后才加上逻辑的批判或客观的说明,因此无论对末稍如何去探索,都不可能合乎逻辑。   (五)实施步骤 其特点是自家即精神科医院。   其实施分卧襑疗法和作业疗法两段;后段又分为轻度作业期,重度作业期及实际生活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卧襑疗法   约有4~7天,要把病患完全隔离,禁止谈话、读书、抽烟及其它一切分神的事情,除用餐、排泄之外,终日躺在床上。其目的有三:   (1)观察病患的精神状况,以作诊断的补助。   (2)保持安静可以调节身心疲劳。   (3)体会『烦闷即解脱』的心境,迅速袪除精神上的苦闷与苦恼。 ◎第二阶段--轻度作业治疗期   也是采取隔离治疗,睡眠时间为7~8小时。白天在户外作轻微的作业,晚上则在作业室做夜晚工作。     主要目标:让患者能面对生理上不愉快的感觉或强迫观念,使其无聊而促进自动自发的活动欲望。从体验中去打破内心理的预期焦虑。 ◎第三阶段--重度作业治疗期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给予适当的作业,如锯木、檗柴、挖洞等轻微的劳动。     目的:培养对于作业的耐性,建立其自信,累积其从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培养气氛。 ◎第四阶段--复杂的实际生活期。   训练其打破兴趣,执着,怯除一切拘束,顺应外界的变化,准备回复实际生活。     森田疗法在于帮助患者成长为不用自己的意志勉强去否定各种自然产生的情感或观念。森田强调患者在遮断的环境里,对于周围不必去挂虑,把是非善恶的理想主义的标准置于脑后,成为自由自在的自己,才能体会到纯粹的心。   六、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关系   森田治疗建立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之间的沟通,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其主要特点如下: (1)把患者当正常人来看待,以接纳的气氛来怯除患者的逃避心理,使其采取    积极的生活态度。   (2)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都不掩饰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开放的态度,可以增进    患者的平等观。   (3)两者关系如同先进与后辈,温暧而敏锐。   (4)主治医师与个别病患之间的一对一关系是最重要的,其它只是辅助而已。   这种亲睦关系使得患者不会对医师产生抗拒感,而这种良好关系也使患者在出院后依然维持下去。   七、森田疗法与其它心理治疗的比较 (一)与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乃包括自然在内的现象之一部份,症状也是现象的某种状态,其关系是相对的,因此不去怯除它。 (二)与意义治疗学派   森田疗法认为人性的一部份或一种现象,促使‘顺其自然’,去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类目的;意义治疗则认为焦虑与人是相对立的,要向它挑战,克服它。     森田疗法与意义法疗均重视现实态度和行为远超过人类内心或潜在意识。但是森田疗法企图融入自然法则中的一种现象之焦虑或苦恼,朝向人生目的去发挥生存的欲望;意义治疗则把人与自然视同对立的关系,更超乎自然,凭意志去追求绝对普遍的价值。 内观疗法   壹、绪论 一、吉本伊信的生平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由日人吉本伊信所创的心理治疗法。   一部「内观」的历史即一部吉本伊信的历史。根据吉本的自述,他就读小学二年级时,家中的四岁妹妹死了,母亲非常难过,从而对宗教的信活动更为积极,吉本每天和母亲到寺里参拜,因而有机会接属到日本净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养法,称为「身调ㄟ〝」,即不饮食,不睡眠去悟生死无常,转迷开悟的修养。   吉本认为不眠、不饮食相当痛苦,将会阻挠人求道进取之心,而且不能持久。吉本把「身调ㄟ〝」加以改造,使一般人也可以做,并改称为「内观」。   吉本在「内观四十年」曾说:「只要有觉罪恶感(尚未自觉到无常感),其精神生活的内容就有一大改变,年轻人都可以改造成坦率而诚实的人格。」换言之,「身调ㄟ〝」只以「宿善开发」的剎那为目的,「内观」则放弃其宗教色彩,以人格的转变为目的。   吉本自己在进行内观时,总共经历了四次才成功。前两次都是被迫进行,因而无法忍受生理上的痛楚而放弃,第三次虽是自愿,但也因饥饿而放弃,直到第四次,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大悟。吉本对于此修行法只限于狭窄的宗教团体和少数人的作法感到疑惑,加以修改,期能推展。   1945年,吉本发行小册子,封面写「反省」,附上副题「内观」,这是吉本内观法的第一本着作。内观疗法只重视实践而排斥理论,这和吉本伊信毫无精神医学、心理学的背景有关。所以吉本说:「我没有学问,内观理论让学者去研究,我的炵身工作就是做内观的向导。」这也是内观疗法迟迟未能建立的原因。 二、简介内观疗法   所为内观法,是日人吉本伊信氏所创造的,如坐禅般地面壁而坐,坐一周或二周间隔绝工作、运动、入浴等一切外在刺激,安静地反省自己之过去的方法。内观法和坐禅不同之处是内观疗法须有指导人员从旁诱发其进入自我反省的领域。 三、思想渊源   吉本伊信所创的内观疗法,可以说是直接受了日本净土真宗「身调ㄟ〝」的影向。   「身调ㄟ〝」是一种不饮食、不睡眠去悟生死无常、转迷开悟的修养。在佛教中的内观指的是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如实觉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而达到净化心灵的过程。从观察自己的呼吸开始,使心专注,而后用这种敏锐的觉知,去观察身上的感受,体验无常,苦、无我的真谛。   贰、主要观念 一、人性观   内观疗法的人生观则认为不光明的人都是病人,亦即在健康者与精神官能症患者之间未有明确的界线。内观疗法强调人性暗淡一面,要求患者学习正确的反省方法。   内观疗法则认为「无明」是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无明」是佛教语汇,也就是说神经质症状是来自欲望太大,过分执迷而拘泥于此的欲望。此执迷与拘泥乃是由于不了解一切是空,一切是无我的「无知之无明」(迷惑)所引起。因此,精神官能症的根源是欲望,而欲望的根源是「无明」。内观疗法认为只要无明消失,欲望将转为欲生。精神官能症就可以治愈。内观疗法以欲望为精神官能症的根源,这种观点与现代精神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治疗机制 1.罪恶的意识与接纳   内观疗法的罪恶感和一般所定义的罪恶感并不相同,一般认为罪恶感是来自防卫的罪恶感或者是对于他人加诸自己的束缚表示不满。而内观疗法则认为罪恶感是来自「自私」,也就是所谓的「我执」。   吉本伊信说:内观的目的在于袪除「我执」。要袪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自己的「我执」,如果以内观的自我省察三个观点来说,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一直未注意及此,不但未感恩图报,反而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匮乏体贴心是这些罪恶的根源。   罪恶感的察觉在治疗上有何意义呢?这是内观疗法非常重要的一点。从治疗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是可以袪除拒绝改变的心态。接受心理治疗者同时有两种心理,一为企求改的需求,一为害怕改变的心理。患者因内观而面对自己的丑陋与脆弱,抗拒改变的心理也迅速消失。   是对别人的恨意与不满之消失。敌意与不满的心理乃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是被害的,自己有权利要求对方的心态所导致的。因此,一旦了解自己是错的,自己太任性,并且是个加害者,则怨恨与不满将无存在的余地。不仅如此,还会对别人的温馨、恩惠产生感谢与喜悦的念头。   可以放弃虚伪的面具,寻回真正的自我。一旦对于自己的丑陋有正确的认识之后,就能平心静气的接纳自己及别人。 2、爱的重新体认和同理心与共同意识的建立   内观疗法除了要求去察觉个人的罪恶,同时也强调要去察觉他人的爱。爱的自觉在内观疗法上有很重要的因素: 爱的重新体认     内观法的基本课题是「了解他人对自己照顾多少,自己又对这些人回报了多少」。亦即检讨过去到现在的具体事实看是「施」多还是「受」多。要去体会在过去的人生过程中有有那些人关爱到我或别人我做的事情,有属物质的,劳力的还有精神层面的。而在内观的过程中,感受爱最强烈的,莫过于洞察到「别人为我有献身的、牺牲行为的爱,而自己却有背叛性行为,尽管如此,别人仍然宽恕自己」。换言之「自我牺牲」的宽恕才是人类最高的爱。     从正面去内观他人的爱就能回忆过去自己所遗忘的爱,并且去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因此,过去认为自己未被爱而有被害意识者,一旦想起自己被爱的事实,心理会有很大的冲击,内观加深。一个人到了这个境界,就会放弃对于周遭人的偏见,融为一炉,称为「人我一体感」。   同理心与共同意识的建立     当自己很亲近的人说出感谢的意思时,国人常说:「别见外」,可见国人把人我关分为「自己一亲人(包括「亲近的人」)--陌生人」,愈亲近,就像自己的亲戚那样看待,「亲人」意识并非固定的,乃是相当流动的。发现过去自己认为「亲人」与「自己」是一体的感觉原来是单向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把「亲人」和自己分开来,当做一个陌生人去观察。把别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去看、去回想他们所施与的爱情与关怀时,换言之,内观法是要打破过去模糊不清、未分化的人我一体的感觉。内观愈深,则人际关系也愈明确而有分寸。     Rogers,C.R.的谘商理论强调同理心的重要性,内观疗法强调的也是同理心。当内观者在进行内观的过程始终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时候,领导者会指示他「对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你这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因此,内观愈深,则内观者可以发现到过去太固执己见的自己,于是尽量从共鸣的立场去了解对方。「共鸣的了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此即同理心。     「同理心」是「共同意识」的基础,共同意识即自己和别人的连带感。人的存在是透过共鸣的过去产生连带感,一旦失去连带感就会产生空虚与孤独的疏离感。总之,从内观疗法的观点去看,内观带动以爱为基础的同理心,使内观者与他人产生连带意识,最后克服存在的空虚与孤独。   参、实施方法 一、集中内观 集中内观的进行步骤可分为如下: 1.面向墙壁,保持放松的姿势,坐下。为了遮断心理上和视觉上的隔离,可以   在屋里的一个角落,用屏风围起来,坐在中间。内观者可以躺着,可以闭眼   睛也可以开着眼睛。设定孤独的、自己静静地面对自己的情境。   2.要反省自己对于别人采取的行为。要从母亲开始,包括三点具体的事实:   (1)母亲为我做过那些事情?(20%)   (2)我为母亲报答过那些事情?(20%)   (3)我带给母亲的困扰有那些?(60%)   (4)内为时间的分配比率。   3.调查的次序是按年代顺序,从幼年时代到现在。   4.依次进行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公司同事等,针对身边   的每一个人进行调查。一个循环后又回到自己对于母亲的主题,时间切割得   更细。   5.每两个小时有三至五分钟的晤谈,晤谈者打开屏风,互相敬礼之后,谘商员   照当事人所反省的各方向加以询问,每天大约晤谈七次。   6.内观的主题包括生活费的计算、撒谎、偷窃等。每一个主题都要严格质问站   在对方的立场去看,自己有没有过失。   7.上午六时起床,六时三十分至下午十时就寝为止,实施十五小时三十分的内   观(洗澡、上厕所以外的全部时间。严禁收听收音机、电视、读书、与别人   交谈。除非紧急事件不能打电话。三餐送到内观处,边内观边用餐)。 二、日常内观 1.每日定时实施,像集中内观时针对特定人物做一定时间的内观。   2.针对昨天和今天的人际关系进行内观。   3.因靠自己难维持日常内观,可以设法由有内观经验者集合做日常内观,或每   周写一封信给谘商员,报告内观的结果,也可以写内观日记,接受检查。 三、渐进内观   医院实施内观疗法,拘束性的强弱对于治疗效果有影响,因为吉本模式的内观疗法拘束性太强,医院实施起来较感困难,于是有「渐进内观」的产生,所谓「渐进内观」是随着内观的过程逐渐增加每天的内观时间,增强整体的拘束性,这种改良式内观疗法不但容易导入,治疗效果也相当。 日程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时间 1小时 3小时 5小时 8小时 10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肆、实施的过程 一、导入期   先由内观指导员利用播放内观法的录音带让内观者确认内观的目的与方法。第二天说明察觉自己的意义、过程及可能产生的抗拒,然后导入内观。 二、初期   初期阶段的特征是痛苦、杂念与内在抗拒而无法集中。内观疗法称此情形为初期的困惑状态,其原因如下: 1.课题与目前的苦恼脱节:内观的第一个课题是要省察「幼小时候的自己和母   亲」的关系,与当前的苦恼似乎无关系,在毫无心理准备或并无明确答案下   勉强接受此课题,难免感到困惑。   2.思考模式不熟悉:设身处地去想,或者把过去认为是当然的事情要从借贷关   系、负债、否定自己的角度去看,当事人很不习惯此种思考模式。   3.唤起记忆的困难:日常生活的思考并不需要重视太早的记忆,内观疗法要求   对于过去做系统而具体的回忆,诚非易事。 4.生理上的痛苦:在狭窄的空间静坐,早晨至夜晚,很不舒服,伴随生理上的   痛苦。 5.自我防卫机制与抗拒:内观思考是把自己错误的待人感情或事件暴露出来,   因此,在潜意识里表现对于杂念、记忆追溯之困难。 三、中期   第三天至第六天左右属于中期。内观加深,痛苦也随之增加,能够忍受这个痛苦,继续进行内观,就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得到别人恩惠的事实,由衷觉得自己的存在完全被接纳。   内观思考的确立或内观所达成的人格变化是相当戏剧性地展开,它是可以观察的。内观疗法称它为「转机」。改变的契机或类型是多种模式,并且是很微妙的。其因素或条件如下: 1.内观思考的增强:并非在某一段时间的瞑思、祈祷或借助他人力量,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靠自己的力量去改革自我的意志为前提。集中思考训练,亦即时间上的连续、反复、查验指导、回忆的数量等增强学习,即使反复相同的主题,也应具备在质的方面有求变的意志。 2.粉碎概念:内观的命题不只是要否定自己的过去,也要否定自己的思考模式。吉本称此为「粉碎概念」,即粉碎并改变陋习的自我训练。起初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和厌恶自己的感觉。到了饱和点之后,反而觉得舒适与放心。 3.记忆的重现:旧记忆的重视非常困难,不仅在数量方面很难回忆,并且不切实际。及至内观进行到某一阶段之后,回忆的数量会增加,时间的隔绝也随之缩短,现实感觉增加,存在的确认踵而至,然后才会有「转机」的出现。 4.洞察与情绪经验的出现:其特征如下: (1)自我批判带来伴随情绪激动的自我否定,可能因自我厌恶、自我怜悯、    自卑而哭泣不已,于是有呆然若失或落魄的状态产生。   (2)生理上会有疲劳。   (3)心理上呈现一片空白状态。   (4)精神上是非常苦闷。   (5)同时伴随着安乐的心境,亦即大欢喜、非常肯定的经验。   (6)精神上摆脱一切重担--怀疑、否定感情、不统整--感激自己生存的    事实,对于社会有奉献的心情。   (7)剎那间虚脱或落魄的状态消失,充满活力。   (8)他人眼里也认为整个人都改变。   (9)以上的情形或者短暂就经过,或者同时发生几种现象。 四、结束期   如果是集中内观,通常会有1小时左右的结束座谈会,互相交换内观体验。辅导员也会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上能继续进行内观。   伍、应用 一、感化教育   最早把内观法带入感化教育的是柏木幸雄。而后久保田秀夫、广中博等人进行实验研究。其结论是:受试者对于不完整、不稳定的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更具有弹性的看法和想法。治疗者对受试者的评量如下: 受试者 内观前 内观后 A 现实意识薄弱,夸耀自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自我本位 察觉自我中心的花望,能客观了解自己。 B 固执、脾气躁暴,容易受诱惑,渴望爱情,情绪不稳。 有自我反省,对于不擅妥协已有反省,探讨自我,逐渐回复人性。 C 日常用语中流露出身及成长环差、好荣、自尊心强、冷淡。 察觉自我意识,更加了解自己,心情有转变迹象。 D 好虚荣、撒谎、言行不一致、喜欢利用别人、自我中心、自私、不能信赖。 察觉过去的自己无人生的价值,希望从头做起。 E 虚有其表,骄傲、自我中心、防卫心强、表里不一致。 严格要求自己,有罪恶感,但太好面子。 F 温和、胆怯、经不起打击。 了解自己的缺点,认清自己优柔寡断、久缺良心、冲动而不和谐的个性。 F 好夸耀自己、脾气暴躁、容易兴奋、附和雷同、缺乏自制心、自我中心。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能力颇有进展。 二、医院   内观疗法在医疗上的应用,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问题、不同状的案例。   医院导入内观疗法有以下几个趋势: 1.在设备方面,由团体房间到个别房间,再进到专用个别房,目前已有内观   疗法专用治疗栋。   2.在时间方面,由短时间的治疗趋于时间的治疗。   3.在增强动机方面,已渐趋于系统化。   4.在领导者方面,由原来的一至二人到多数化,再发展为团体化,目前已有   专职者。   5.在指导内容方面,不断有辅导员的研习、研究会以提高其专业技能。   6.内观疗法一旦成为医院心理治疗的制度之后,整个医院的治疗结构也发生   改变。   7.一般内观者也被接纳。   8.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与待已成为医疗小组的共同愿望。   9.对于内观疗法的治疗效果之研究、调查受到重视。   10.有了渐进内观的产生。 目前日本医院所实施的内观疗法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模式:   甲型 乙型 丙型 时间 一天三小时(三天) 渐进内观 一天八小时(五天) 渐进内观 一天十五小时 (七天) 空间 根据内观者的嗜好决定房间、屏风、坐法 使用屏风 使用屏风 行为限制 可以体操 可以住家治疗 准用吉本模式 可以住家治疗 吉本模式 适用住院治疗   主题 扩充年代划分 只调查「别人为我做的事情」   吉本模式 吉 本模式   森田疗法与内观疗法的比较: 森田疗法 内观疗法 (一)实施埸地:      完全隔离    安静面壁的空间 (二)人性观:      认为人性是明朗的,因此常用来鼓舞患者光明的一面。主张去体验烦闷即解脱的心境。    强调患者暗淡的一面,要求患者的内省。要求学习正确的反省方法。 (三)精神官能症的说明:      是丧失生存欲望,拘泥于死亡的恐惧而失去两者对持的均衡,以致失去生命原来的变化流动性所致。    其根源是欲望,而欲望的根源是「无明」。即不了解一切是空,一切是无我的「无知之无明」。   森田疗法重视自我内在的矛盾,企图促进与自然同化,内观疗法则重视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透过「纯粹罪恶感」的感受去适应社会自我,获得「自由的良心」。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被认为是东方式心理治疗体系,它们均于日本的同一时代创立,森田疗法灵魂取源佛教中的禅宗,而内观疗法则为净土真宗,但两者并无宗教色彩。这两种理论和方法,都是基于对人类的自然主义观察以及对这些观察结果深刻的内省。      来源于佛教文化的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虽然它们的操作形式不同,但都有比如“事实唯真”(森田语)、“打碎我执,恢复纯朴”(内观语,破除自我中心、恢复纯真的心之意)等思想内核。内观以情感启动为切入点,森田则以认知和行为作为治疗线索。内观“动之以情”,打破自我中心,由感恩和内疚情感而自发涌现出感恩回报式的建设性行动。森田"晓之以理",以切实的行动投入到建设性生活方式上来为己任。  两个具有共同文化基础,理论之间并无冲突的治疗体系衔接在一起,也许更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况且现代社会 “生的欲望”淡化的非典型神经质案例也越来越多,森田疗法并不能解释和拯救所有苦恼。整合则能够优势互补,这也算是“建设性行为”吧。 一、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共通之处和互补优势 1.两者的操作形式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内观疗法和森田疗法都是体验式的治疗形式,但体验的指向恰恰相反。内观即“观内”, 是通过回忆与他人的关系而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和感悟;而森田强调将精神能量指向身外,“调整外在,内在自熟”,通过建设性的行动获得体验和领悟。两者岂不是存在矛盾和冲突吗? 其实非但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相互补充的。 内观疗法同样是“不问疗法”,同样不以症状做分析和讨论对象,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回忆和思考一路走来的人生之路,而非对症状的关注。从这点来看,这种积极对过去思考的行为,同样是一种森田式的建设性行动。内观的全过程,也是专注注意力的过程,是为所当为的过程,是建设性行动的过程。 2.两者互补的优势 森田疗法不注重探讨过去和内心情感,而内观疗法则弥补了这个缺憾,却又不违背森田疗法的原则。虽然建设性的行动可以改善人的情感,但情感作为行动的源动力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有责任的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的高尚情感,如果单讲你应该去做该做之事,不如先通过内观启动原本就有的善良而纯真的情感,在此情感自然驱动下的行为更有动力、更有效,森田的为所当为则会自然启动。 当然,内观疗法本身只重视内心的体验,并没有对患者提出和明确如何对待症状和如何建设性生活的课题。所以内观后的患者,如果再经过森田疗法的指导,其行为更有目的性和确定性。 对于“生的欲望”淡化的神经症案例,内观疗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事实上,随着内观的深化,患者会逐渐滋生出清新、解放和安静的感觉,进而内心充满充实感和活力,增强了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共感和包容性,对自我及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感被激发,从而发挥精神上自律和充满活力的生命的能量。内观后,“生的欲望”被重新激发或者加强。 3.两者的“事实唯真” 森田疗法的 “事实唯真”,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心身变化的事实,认识到对这些客观现实只有去接纳尊重的事实;内观疗法体验到的“事实唯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事实,比如被爱的事实,给人添麻烦的事实,对他人的误解、无意或有意伤害,自我中心的事实,自己是一个具有良知之心和罪恶之心的复合体的事实。这些“受人关照,报人之恩,给人添麻烦”的事实由于“我执”而被忽视了,却常常把责任归罪于环境、社会、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发现“真我”,即事实上的我。此时,人们会产生大量的情感体验,无条件被爱的幸福感、价值感,意识到自我中心的事实产生的愧疚感、罪感。这些事实和产生这样的真实情感无疑是对人们内在重要客体的积极而有意义的重建过程,是对旧的自我的扬弃和重新构建的过程。 4,两者的“为所当为” 森田疗法的为所当为,当何为?森田疗法告诉我们应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其实有不少患者不自觉就陷入努力做事是为了消除症状的误区上来,这虽然是正常的真实的意愿,但患者要走的路会长些。这其实还是自我中心意识作怪。内观疗法使我们在“寻爱之旅”的道路上深切体验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就会在爱的力量驱使下产生新生活的动力。内观使人性复活,去过一种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且以情感为重,责任为重、为他人着想和做事的生活。此时,当为之事就会很自然的呈现在患者眼前,此时再加上森田疗法的指导,就会投入到建设性的生活中来了。 5,两者治疗的目标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其目标都是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不是消除症状。所以,在日本或美国的一些森田疗法机构中,在判断患者疗效时,常采用"毕业"而不采用"治愈"这样的标准。内观疗法创立者吉本伊信也认为“治病只是内观伴随的现象而已”。 二、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整合的尝试 目前为止,我们淄博五院内观研修中心已经尝试将13例具有森田神经质特点和10例非典型森田神经质(生的欲望淡化)的患者进行了内观疗法合并森田疗法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具体应用原则是:先进行集中7天内观体验,继而进行森田疗法的体验。 我们发现,内观过程中和内观后的来访者首先出现情感发生变化,体会到无条件被爱的事实(幸福感、感恩的情感),并产生“非病理性罪感”。情感的启动打破了心理治疗的抵抗。自我中心主义认知模式发生改变,有了爱他人的意向,连带感建立,人际关系好转,具有了回报的强烈动机。 随着患者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我们会很容易观察到他们行为的自觉变化:在病区内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增多,与工作人员和其他患者的交往模式出现改善,变的更谦虚,更关心体谅别人了,主动打电话给亲友,主动去做打扫卫生工作,各种集体活动变的积极…… 可见他们的“兴趣"已不再是症状或者说是"我"了,其 “生的本能”不自觉地投向具有建设性的生命活动中去了。 集中内观后,患者随即进入森田疗法,一般从第二期开始做起。医生和其讨论森田理论并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我们医护人员普遍感觉,经过前期的集中内观治疗后,患者能更好的投入到森田实践中去,比过去单纯应用森田疗法更加顺利,并且最终的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生的欲望淡化”的患者进行内观森田合并治疗,比单纯应用森田疗法更加有效。     我们提出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整合”概念,原因是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共通之处。而在操作程序上,我们其实应用的是“合并”治疗。 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的整合或者合并,需要我们继续在临床的尝试和应用中总结经验,找出两者衔接和整合的更好更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以便推广应用,造福广大神经症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