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问答:
(1)黏度计中装入油品后,如果恒温时间达不到要求值会对测定有何影响?
答:一般情况下,油品装入粘度计后恒温时间达不到要求时,粘度计内、外部温度不平衡,油品内部温度可能偏低,导致测定时间增长,结果偏大。
(2)黏度计倾斜时,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黏度计必须调整成垂直状态,否则会改变开始测定时油样液柱高度,引起静液差变小,时间变长,测定结果偏大。
(3)若黏度计中装入的油样过多,对测定结果如何影响?
答:试样过多,开始测定时粘度计静液差减小,流下的时间变长,使测定结果偏高。
(4)影响油品闪点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油品闪点的高低与其组成有关,除此之外与测定条件有关,如:大气压力、试样中水的含量、加热速度、点火用的火焰大小及其与试样液面的距离及停留时间、试样的装入量等。
(5)测定闪点时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加热速度?
答:若加热速度过快,试样蒸发迅速,会使混合气局部浓度达到爆炸下限而提前闪火,导致测定结果偏低,若加热速度过慢,测定结果将延长、点火次数增多,消耗部分油气,使达到爆炸下限的温度升高,则测定结果偏高。
(6)测定闭口闪点时如何控制升温速度?
答:使试样逐渐升温,当试样温度达到预期闪点前40℃ 时,调整加热温度,使在闪点前20℃ 时,升温速度达到2-3℃。
(7)测定开口闪点时如何控制加热速度?
答:预期闪点前60℃开始调整加热速度,使其在预期闪点前40℃时的升温速达达到4±1℃。克利夫兰杯法测定时,开始升温速度为14-17℃,预期闪点为56℃时,调整升温速度使之在预期闪点前28℃时达到5-6℃。
(8)试解释同一个油样的开口杯闪点比闭口杯闪点高10~30℃。
答:油品的闪点与加热时油蒸汽扩散密切相关。闭口杯测定时,油气扩散小,容易达到爆炸极限,闪点低;开口杯法测定时,油气扩散快,达到爆炸极限时需要的温度要高。
(9)简述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及爆震形象
汽油机属于内燃式发动机,通常为四行程,即吸气、压缩、膨胀做功和排气。
其爆震现象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油品被点燃后,燃料着火逐层推进,发动机工作正常,但是,如果汽油的辛烷值太低,则开始燃烧时,气缸内积累了较多的汽油同时燃烧,压力剧增。
填空:
(1) 液体密度的测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 馏程是指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温度间隔。
(3) 黏度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其中运动黏度的测定常采用_____________。
(4) 闪点的测定有 和 两种,测定同一样品时,开口闪点比闭口闪点高出_____________。
(5) 平时所说的90#无铅汽油的90是指汽油的_____________。
(6) 油品的密度与 有关,我国规定 时,石油及液体石油的密度为标准密度。
(7) 密度计法测定石油产品密度的理论依据是 ,在测定油品密度时将密度计 放入液体中,当 质量等于其本身质量时,处于平衡状态。密度大的液体浮力 ,密度计露出液面 。
(8) 测量不透明试样的密度读数时,使眼睛 液面的位置观察,要读取
与密度计干管相切的刻度。
(9)密度测量为保证试验结束与开始温度相差不超过0.5℃,要使用 。
(10)塑料量筒易产生静电,为避免妨碍密度计自由悬浮,应 消除静电。
(11)某流体的 与该流体在同一温度和压力下的 之比,称为该流体的运动黏度。
(12)影响油品黏度的因素主要有 、 、 、
等。
(13)温度升高,所有石油馏分的黏度都 ,最终趋近一个极限值,因此,测定油品黏度按规定要 。
(14)油品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质称为油品的 ,它是 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在生产中常用 和 表示该特性。
(15)测运动黏度时,粘度计常数与温度 。
(16)只要知道 和 就可以计算液体的运动黏度。
(17)黏度计必须调整成 状态,否则会引起静压差的变化,黏度计向前倾斜时,液面压差 ,流动时间 ,测定结果 。
(18)测定黏度前试样必须 ,除去机械杂质。试样含水,在较高温度下测定会
,使测定结果产生偏差。若存在杂质,会增大阻力,使测定结果 。
(19)测量闪点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速度,加热过快,试样蒸发迅速,导致 ,使测定结果 。
(20)闪电测定应注意控制火焰大小,球形火焰直径偏大,与液面距离较近,测定结果
;外界压力低,闪点 。
(21)可通过测量 来判断汽油在使用时有无形成气阻的倾向。
(22)通常用 方法来测定石油产品饱和蒸气压。
(23)测定蒸气压时恒温浴的温度应设定为 。
(24)油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蒸出的馏出物,称为 。温度范围窄的称为 。
(25)安装蒸馏温度计用 将温度计紧密装在蒸馏烧瓶颈部,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 。
(1) 密度瓶法 密度计法 韦氏天平法
(2) 初馏点 终馏点
(3) 绝对黏度 运动黏度 条件黏度 毛细管黏度计法
(4) 开口杯法 闭口杯法 20~30℃
(5) 辛烷值
(6)温度 20℃
(7)阿基米德原理 垂直 排开液体 大 多
(8)高于 液体上弯月面(弯月面上缘)
(9)恒温水浴
(10)用湿布擦拭量筒外壁
(11)动力黏度 密度
(12)化学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 温度 压力
(13)减小 保持恒温
(14)黏温特性(黏温性质) 润滑油 黏度比 黏度指数
(15)无关
(16)黏度计常数 液体流过毛细管的时间
(17)垂直 增大 缩短 偏低
(18)脱水 汽化 偏高
(19)提前闪火 偏低
(20)降低 偏低
(21)饱和蒸汽压
(22)雷德法
(23)37.8
(24)馏分 窄馏分
(25)软木塞或硅橡胶塞 中央
简述毛细管粘度计测黏度的实验过程。
1.设定温度,选择合适的水浴温度计。
2. 根据黏度大小选择毛细管,倒置取样。
3. 将毛细管安装在夹具上,保持垂直,放入恒温水浴中,恒温约15min。
4. 温度达到要求后用洗耳球将试液吸到上球一半处。
5. 观察液体流动,记录从a流到b的时间。要求t>200s,否则重新选择合适的毛细管。
6. 计算黏度。
简述用密度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过程.
1.设定温度50℃,安装水浴温度计。
2. 取代测试样装入量筒至500ml处。
3.将量筒放入水浴中接触底面,恒温约15min。
4. 温度达到要求后放入合适的密度计,待密度计平稳后读数。
5. 记录数据后取出密度计,用温度计垂直的搅拌试样,记录温度,准确到0.1℃,与开始温度比较,变化在0.5℃以内视为温度稳定,否则重新操作。
6.结束后清洗密度计量筒烘干备用。
简述闭口杯法测闪点的实验过程。
1.连接仪器和液化气罐。
2. 选择温度计,并安装在试配器上。
3. 取试样装入油杯刻线处,加热控制升温速度,打开搅拌,闪点低于50℃,使试样温度每分钟升高1℃,闪点高于50℃,预计闪点前40℃调整加热速度,并不断搅拌,以保证闪点前20℃升温速度控制在每分2-3℃。
4. 预计闪点前10℃,温度每升高1℃进行一次点火实验,注意点火时要停搅拌。
5.当试样上方最初出现蓝色火焰时,立即读出温度,作为闪点测定结果。
教材仪器图:
教材仪器图:
教材仪器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