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品味词句,通过抓重点句指导个性化的朗读,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2、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懂得美好的东西与别人共享自己会更加快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设计理念
集体智慧
一、畅谈童话,引出课文。
1、出示“童话”二字,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回忆看过的童话。2、“今天我们也要走进童话的世界,认识一个新的童话人物——巨人,去看看《巨人的花园》”3、学生自读课文。
二、由乐入境,由影入文。
场景一:我们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听,美妙的音乐响起来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场景二:师生一起欣赏巨人美丽的花园,花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还有许多小孩在里面玩耍,欢快的音乐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场景三:音乐声与欢笑声戛然而止,沉重的脚步声响起,紧接着巨人的怒骂声、砌墙声、钉钉子声相继响起。
1、巨人来了害怕吗?为什么?2、愤怒的巨人一边砌墙一边还会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你会说吗?
三、图文并茂,以诗带文。
1、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学生自读,通过背景图案的对比变化以及风雨声的渲染,出示问题“你注意到什么?”
①冷:北风呼啸 隆冬来临 瑟瑟发抖——从词语上加以朗读指导②孤独: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啊……”——抓句子进行个性化表演读,深入理解巨人内心的“孤独”与“荒凉”。③发现对比句:村子里的春天景象与花园内的春天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2、续写童话诗“墙砌起来了,孩子走了, ”
四、妙吟佳词,紧扣文眼。
1、学生快速默读七八自然段,用笔划出喜欢的四字词语
2、出示“明媚阳光 是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鲜花凋谢 是
绽开绿芽 是 ”
[设计分析]由于这两个自然段中描写花园景物变化的很多语句在文章中的其它段落出现重复,但这两个段落中去有许多较好的四字词语,为了重点抓住这个知识点,即使同学们掌握这些好词,又借这些词带动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这两块内容以重点词穿针引线,通过给词语对同类词的形式进行学习。
3、出示写小男孩的语句,加以指导朗读。
五、再续诗篇,画龙点睛。
1、引出“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2、课件出示墙倒塌的景象
3、出示童话诗:
“墙拆了
孩子来了
春天也回来了
巨人会在大树底下伸出双手说 ”
(生想象巨人拆墙后对孩子们说些什么,这一环节与前面的砌墙时的怒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巨人性格上的巨大变化)
[设计分析]当最后巨人把围墙拆掉时,又以类似的一首小诗巧妙地引出了巨人明白后悟出的道理。这个环节不仅与前面的环节相扣,又自然地引出了新环节(学生想象巨人说话的内容),最后使整篇课文得以升华。
4、教师小结:看来,把美好的东西与人共享,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便会拥有一座花园。
(板书:共享快乐)
六、和谐课堂,欢乐海洋。
1、课件出示巨人和孩子们其乐融融的画面。
2、“巨人站起来了,他牵起孩子们的小手,快乐地唱起歌跳起舞来了,同学们,让我们也跟着他们唱起来跳起来吧!”
欢迎奔放的《青年圆舞曲》响起!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
充分运用多媒体,结合文本制作了各种声音、画面课件,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美妙的乐声、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使学生还沉浸在对花园美好景物的想象中时,巨人沉重的脚步声、愤怒的叫骂声骤然响起,这种具有明显反差的音效使学生情绪与课堂气氛如波浪起伏,于是,电影化的课堂便拉开了精彩的帷幕。
这两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学生发现这明显的对比后,师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现两种景象的不同,读村子里的景象时,学生们如小鸟般欢快,脸上绽开了笑容,而读到巨人的孤寂与寒冷时,学生的声音变低沉了,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