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道路新建工程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275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
总
体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人:
审核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经理部
6月9日
目 录
编制说明 6
1工程概况 9
1.1工程总体概况 9
1.2道路工程概况 9
1.3桥梁工程概况 11
1.5排水工程概况 20
1.6驳岸工程概况 20
1.7工程地质条件 21
1.8施工现场条件 24
1.10管理目标 32
1.11参建单位 33
2总体安排 34
2.1施工组织体系 34
2.2施工准备 41
2.3 施工总体安排 43
2.4 施工总平面布置 44
3老桥拆除施工方案 45
3.1施工准备工作 45
3.2 施工工艺选择 45
3.3 施工总体流程 46
3.4拆除原则及流程 47
3.5 主孔拆除 47
3.6边孔拆除 50
3.7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50
3.8应急预案措施 51
4新建桥梁工程施工方案 52
4.1施工测量 52
4.2钻孔灌注桩施工 58
4.3墩台施工 65
4.4墩柱施工 71
4.5盖梁施工 78
4.5.1施工流程 79
4.5.2施工准备 79
4.5.3支架搭设 79
4.5.4底模铺设 80
4.5.5钢筋加工与安装 80
4.5.6模板制作、安装 81
4.6预制小箱梁施工 83
4.6.1小箱梁预制厂预制 83
4.6.2现场预制小箱梁 83
4.6.2.1、梁场布置 83
4.6.2.2箱梁外模 84
4.6.2.3、箱梁内模 84
4.6.2.4、预应力混凝土浇筑 84
4.6.2.5、预应力钢束张拉 85
4.6.2.6、孔道压浆 86
4.6.2.7封锚 87
4.7预制小箱梁的架设 88
4.8桥面附属结构施工 88
5 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及工程项目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92
5.1荻泾桥和潘泾桥水中墩施工 92
5.2小箱梁现场吊装施工 95
6道路工程施工方案 96
6.1路基施工 96
6.1.1 施工准备 96
6.1.2 路基施工测量放样 96
6.1.3 路基挖、填、运施工 96
6.1.3.1一般 路基挖、填、运施工 97
6.1.3.2填浜路基施工 98
6.1.3.3桥头接坡路段的路基施工(水泥搅拌桩地基处理) 98
6.1.4 砾石砂垫层施工 100
6.1.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101
6.2混凝土面层施工 102
6.3侧平石及缘石的安装 107
6.4人行道道砖铺筑 107
6.5道路照明、监控施工 108
6.6道路标志施工 109
6.7道路标线施工 110
8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111
8.1排水工程施工(非顶管管道) 111
8.1.3 基槽开挖与支护 112
8.1.4 管道基础 114
8.1.5 管道铺设 114
8.1.6 管道接口 114
8.1.7 窨井砌筑 115
8.1.8 沟槽回填 115
8.2顶管管道施工 116
9河道水工工程施工 116
10工期、劳动力、设备、材料安排和保证措施 116
10.1进度目标 116
10.2节点控制目标和施工总体进度计划 116
10.3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117
10.4人员、设备动员周期 118
10.5人员进场 119
10.6大型设备配备 119
10.7材料供应计划 119
11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121
11.1质量方针 121
11.2质量目标 121
11.3质量标准 121
11.4质量管理网络 121
11.5质量管理措施 123
11.6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23
12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24
12.1 安全生产 124
12.2 文明施工 133
12.3环境保护 135
12.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9
13消防与治安措施 143
13.1防火组织措施 143
13.2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 143
13.3电气防火技术措施 144
13.4施工现场保卫 145
14交通组织方案 146
14.1 规划设想 146
14.2 组织方案 146
14.3 交通组织管理机构及职责 152
14.4 交通配合措施 153
15季节性施工及其它施工措施 154
15.1冬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54
15.2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55
15.3防汛、防台施工措施及应急预案 155
15.4夜间施工措施 157
15.5节能降耗措施 158
15.6民工工资发放的保证措施 158
15.7材料等款项的支付保障措施 159
16管线及周边建筑物的加固和保护措施 159
16.1管线的加固和保护措施 159
16.2周边建筑物保护措施 161
编制说明
1、编制原则
1、严格按照施工招标文件的具体要求编制。
2、严格遵守现行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遵守设计图纸的要求。
3、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从现有的施工能力、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出发,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工期的各项指标。
4、本技术方案建立在对工程周边建筑、道路交通、管线状况详细调查研究,对设计图纸及设计要求仔细研读,对招标文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本工程交通组织、管线搬迁保护等特定因素,做到方案编制切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保证周边道路、管线及建筑安全。
5、施工组织方面,发挥专业施工队伍的优势,同时采用综合管理手段,合理调配,从而达到施工整体优化的目的。
2、编制依据
本工程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投标文件>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招标文件>;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合同文件>;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施工图>;
<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工地建设标准及管理规定>;
本工程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及作业指导书
通用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 )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程>(DG/TJ 08-020- )
<施工现场工程质量保证体系>(DG/TJ 08-1201- )
桥梁工程部分: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 ;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 );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F80/1- )
<钻孔灌注桩施工规程>(DBJ08-202-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范>(JGJ107- );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 );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 );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 );
<后张预应力施工规程>(DGJ 08-235-1999);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 );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 );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91);
<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 194-
<钢管扣件水平模板的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DG/TJ08-016-
道路工程部分: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规范>(CJJ 1- )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 )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 )
排水工程部分: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
<上海市排水管道通用图>
其它: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现场实际情况。
本施工组织设计中未述及的内容,按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之规定执行。
3、编制计划
本方案为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道路新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总体篇,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专项的施工方案将另行编制。
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包括: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承台立柱施工方案、预制小箱梁施工方案、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方案、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排水工程施工方案等。
专项施工方案包括:施工临时用电专项方案、老桥拆除施工专项方案、潘泾桥荻泾桥水中墩承台基坑施工专项方案、预制小箱梁预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等。
4、编制人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为姚坤,校核人为 朱廷 。
1工程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本项目位于上海宝山新城的杨行和顾村地区内,为东西走向次干路,西起沪太路,东至蕴川路与已建友谊路相连,全长约5.7 km。沪太路至富长路段道路红线宽度为45米,富长路至蕰川路段红线宽度为50米,按城市次干路标准建设。本工程地理位置见图1-2-1。并包含潘泾路交叉口改造,两侧沿潘泾路方向延伸总共240m的范围。
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系统,以及河道驳岸、道路照明、标志标线、无障碍设施、隔离护栏、行道树和绿化等附属设施。
图1-2-1本工程地理位置图
1.2道路工程概况
道路工程:道路近期建设规模为双向4快2慢,横断面采用四幅布置形式,沪太路至富长路段标准横断面布置为:[4.0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4.5m机非分隔带+7.5m机动车道+6.0m中央分隔带+7.5m机动车道+4.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4.0m人行道=45m]
道路横断面设计如下:
图1.5-1 潘广路(沪太路~富长路)45m红线标准断面图
富长路至蕰川路路段标准断面布置为:[6.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4.5m机非分隔带+7.5m机动车道+6.0m中央分隔带+7.5m机动车道+4.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6.5m人行道=50m]。
道路横断面设计如下:
图1.5-2 潘广路(富长路~蕰川路)50m红线标准断面图
路基采用石灰改进土填筑,路堤掺灰4%~6%。确保路基回弹模量值不低于25 MPa(辅道)~30MPa(主线)。对桥台后填土采用二灰土填筑,每层压实厚度为30cm(10cm粉煤灰、20cm土),桥控制台后最大填土高度在2.5m左右。
明、暗浜塘采用二灰(粉煤灰:石灰=95:5)回填。首先将浜塘范围内淤泥全部清除并挖至原状土,边坡按1:1.5挖成台阶。浜塘底铺砾石砂,平均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并压平、挤密和稳定。然后在路基范围内的河床上铺土工布,土工布质量不小于400g/m2,土工布搭接宽度为50cm,河浜上部边上各留1m的包裹压边宽度。填浜材料应分层回填、压实。填浜基坑内设集水井,及时收集并排除坑内积水,不得带水回填。
新建潘广路主线路面结构采用重型交通结构,主线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
机动车道
4cm SMA-13(SBS改性沥青)
5cm AC-20C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SBS改性沥青)
7cm 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40cm 粉煤灰三渣基层
15cm 级配砾石砂
辅道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
4cm AC-13C沥青混凝土(SBS改性沥青)
8cm 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40cm 粉煤灰三渣基层
15cm 级配砾石砂
人行道路面结构
6cm同质砖
3cm干拌水泥黄砂找平层
10cmC20混凝土
10cm碎石
1.3桥梁工程概况
1.3.1新建桥梁设计标准
1、潘广路新建桥梁设计标准
(1)、荷载等级:汽车:城-A级;人群: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 )取用。
(2) 水利及航道要求
据宝山区航务管理所[ ]6号文,关于征询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沿线航道规划控制要求的回复函,荻泾河为七级航道,通航净空顶面标高不得低于6.5m,通航净宽不小于18m控制。潘泾河为六级航道,通航净空顶面标高不得低于7.5m,通航净宽不小于22m控制。
其它河道主要功能为防洪除涝,均无通航要求。根据上海市水务局[ ]365号文<上海市跨、穿、沿河构筑物河道管理技术规定>,嘉宝片区梁底控制标高定为4.8m。
沿线河道规划要素见表1.3.1由宝山区水务局提供。
表1.3.1 潘广路(沪太路~蕰川路)沿线河道规划要素表
序号
河道名称
河口宽(m)
河底宽(m)
河底标高(m)
两侧路域宽度(m)
1
荻泾
38
20
-1.0
10
2
规划支河
12
3
1.0
6
3
老湄浦
16
3
0.5
6
4
刘家宅河
20
4
0.5
6
5
苏家浜
20
4
0.5
6
6
潘泾
≥47.5
≥20
-1.0
20
7
星星河
20
5
0.0
6
8
刘老宅河
16
4
0.5
6
9
池浜
16
4
0.5
6
10
湄沈河
23
5
0.0
6
(3) 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10g。
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抗震设计方法为B类。
(4) 水位
常水位2.5m,设计高水位3.90m。
(5) 防撞护栏防撞等级:SB级。
(6) 桥梁设计安全等级
通航的荻泾桥和潘泾桥:一级,构件重要性系数:1.1。
单孔跨径≥20m的非通航的桥梁(包括老湄浦桥、刘家宅河桥、苏家浜桥、刘老宅河桥和池浜桥):一级,构件重要性系数:1.1。(湄沈河桥、星星河桥)
单孔跨径<20m的非通航的桥梁(包括规划支河桥、星星河-φ2700原水管桥和湄沈河桥):二级,构件重要性系数:1.0。
(7) 环境类别:I类。
(8) 设计基准期:1 。
(9)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1.3.2桥梁工程概况
全线共拆除老桥三座,自西向东依次为谭南桥、新开河桥、跃进桥,面积约912平方米,
谭南桥上部结构为三跨空心板梁,跨径为3x18m,钢筋混凝土栏杆,下部为盖梁立柱承台排架墩, 桩,桥宽约9.6m,桥长约54m,面积约523m2。老桥拆除后在原桥位新建潘泾桥。
图1.3.2-1 现状潘泾桥
图1.3.2-2 现状潘泾桥
新开河桥上部结构为三跨空心板梁,跨径为3x8m,钢筋混凝土栏杆,下部为桩柱式排架墩, 桩,桥宽约7.6m,桥长约24m,面积约184m2。老桥拆除后在原桥位改道路路基,无新建结构。
图1.3.2-3 现状新开可河桥
跃进河桥上部结构为三跨空心板梁,钢筋混凝土栏杆,跨径为6+6+5.6m,下部为桩柱式排架墩, 桩,桥宽约7.5m,桥长约17.6m,面积约133m2。老桥拆除后在原桥位新桥星星河桥。
图1.3.2-4 现状跃进河桥
新建荻泾河桥、规划支河桥、老湄浦河桥,刘家宅河桥、苏家浜桥、潘泾河桥、跨星星河-管径2700毫米原水支管桥、刘老宅河桥、池浜桥、湄沈河等10座桥。
总体布置见表1.3.2-1沿线跨河桥梁布置一览表。
表1.3.2-1 沿线跨河桥梁布置一览表
序号
桥名
河道中心
桩号
桥宽(m)
跨径组合(m)
交角(度)
桥长(m)
1
荻泾桥
K0+478.960
20+20
4*22+23+4*22
逆18°
199.88
2
规划支河桥
K0+841.310
20+20
18
正交
18.84
3
老湄浦河桥
K1+115.500
20+20
21
逆3°
21.84
4
刘家宅河桥
K1+493.730
20+22
23
正交
23.84
5
苏家浜桥
K2+026.000
20+20
23
逆21°
23.902
6
潘泾桥
K2+731.500
22+20/20+20
3*24+(25+30+25)+4*25
正交
252.84
7
星星河-φ2700原水管桥
K4+102.180
(20+22)~(26.9+32.4)
16+16
顺10°
32.717
8
刘老宅河桥
K4+528.210
22.5+22.5
21
顺8°
21.848
9
池浜桥
K5+044.090
22.5+22.5
21
顺5°
21.844
10
湄沈河桥
K5+525.000
22.5+22.5
10+16+10
正交
36.84
2、新建桥梁标准横断面布置
根据规划道路断面,潘广路近期方案采用双向4车道规模,并预留远期拓宽的空间,远期方案拓宽为双向6车道。为避免桥梁断面近远期分开实施带来拼桥二次建设施工难度较大的风险,桥梁断面按远期断面一次实施。
1)沪太路~富长路路段
桥梁外侧总宽45m,横向分2幅桥布置。每幅桥标准桥宽20m,标准横断面如下:
0.25m(栏杆)+3.7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10.5m(机动车道)+0.5m(防撞护栏)+5.0m(中央分隔带)+0.5m(防撞护栏)+10.5m(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3.75m(人行道)+0.25m(栏杆)=45.0m。(见图1.3.2-5)
图1.3.2-5 标准横断面一
以上横断面布置适用于荻泾桥、规划支河桥、老湄浦河桥、苏家浜桥、潘泾桥东段。
刘家宅河桥离电台路交叉口较近,经路口渠化后,左侧机动车道为10.5m,右侧机动车道加宽至13m,左幅桥桥宽20m,右幅桥桥宽22m,横断面布置如下:
0.25m(栏杆)+3.7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10.5m(机动车道)+0.5m(防撞护栏)+3.0m(中央分隔带)+0.5m(防撞护栏)+13m(机动车道)+1.0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3.75m(人行道)+0.25m(栏杆)=45.0m。(见图1.3.2-6)
图1.3.2-6 标准横断面二
潘泾桥西段离潘泾路较近,经路口渠化后,左侧机动车道加宽至13m,右侧机动车道为10.5m,左幅桥桥宽22m,右幅桥桥宽20m,横断面布置如下:
0.25m(栏杆)+3.7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1.0m(机非分隔带)+13m(机动车道)+0.5m(防撞护栏)+3.0m(中央分隔带)+0.5m(防撞护栏)+10.5m(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3.75m(人行道)+0.25m(栏杆)=45.0m。(见图1.3.2-7)
图1.3.2-8 标准横断面三
以上横断面布置还适用于星星河桥。
2)富长路~蕰川路路段
桥梁外侧总宽50m,横向分2幅桥布置。每幅桥标准桥宽22.5m,标准横断面如下:
0.25m(栏杆)+6.2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10.5m(机动车道)+0.5m(防撞护栏))+5.0m(中央分隔带)+0.5m(防撞护栏)+10.5m(机动车道)+1.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6.25m(人行道)+0.25m(栏杆)=50.0m。(见图1.3.2-9)
图1.3.2-9 标准横断面四
以上横断面布置适用于刘老宅河桥、池浜桥和湄沈河桥。
上部结构采用简支后张法预应力砼小箱梁结构。跨径10m、16m、18m小箱梁梁高1m,跨径21m、23m小箱梁梁高1.2m。
桥宽20m由6片小箱梁组成,2片边梁,4片中梁,梁距3.28m,单片小箱梁中梁顶板宽2.4m、边梁顶板宽2.9m,梁间经过宽0.88m湿接缝横向连接。桥宽22m由7片小箱梁组成,2片边梁,5片中梁,梁距3.067m,单片小箱梁中梁顶板宽2.4m、边梁顶板宽2.9m,梁间经过宽0.667m湿接缝横向连接。桥宽22.5m由7片小箱梁组成,2片边梁,5片中梁,梁距3.15m,单片小箱梁中梁顶板宽2.4m、边梁顶板宽2.9m,梁间经过宽0.75m湿接缝横向连接。
荻泾桥和潘泾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制预应力砼小箱梁结构,先简支后连续体系。
日期
工种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主要管理人员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测量工
6
6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6
6
6
6
6
6
6
6
3
3
钻孔与
机械操作工
0
24
24
24
2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起重工
0
6
6
6
18
18
18
12
12
12
12
12
12
12
6
6
6
2
2
0
电焊工
0
6
12
12
`18
18
18
18
18
18
12
6
6
6
6
6
0
0
0
0
钢筋工
0
12
24
48
30
30
30
30
30
30
30
12
12
12
12
12
0
0
0
0
木 工
0
12
24
48
30
30
30
30
30
30
30
12
12
12
12
12
10
5
5
0
架子工
0
10
20
20
30
30
30
30
30
30
20
20
20
20
20
20
0
0
0
0
混凝土工
0
10
20
20
30
30
30
30
30
30
20
20
20
20
20
20
20
10
10
10
预应力张拉工
0
0
0
0
0
0
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0
0
0
0
0
电工
0
6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6
6
6
6
6
6
3
3
3
机修工
0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3
3
3
3
3
3
3
3
0
普通工
10
30
30
3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30
30
30
20
15
15
合计
36
154
222
270
268
262
262
276
276
276
238
181
181
181
161
141
91
69
61
51
1.5排水工程概况
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体制。排水工程设计范围同本工程潘广道路设计范围,西自沪太路,东至薀川路,总长约5.7km。排水工程主要解决道路及周边开发地块的雨、污水出路问题。
根据污水专业规划,本道路上污水管接纳沿线街坊污水及沿线支路转输污水,分段接至沪太路、潘泾路、富联路、富长路污水管。
根据排水规划,潘广路(沪太路~潘泾、富长路~ 川路)雨水管道属于自排管道,道路上设置雨水单管,管径∅600~∅1650,就近排放至沿线河道;潘广路(潘泾~富长路)雨水管道属于强排管道,道路上设置雨水单管,管径∅800~∅3000,经泵站提升后排入潘泾,由于雨水泵站尚未建设且晚于本段雨水管的建设,因此设置临时雨水泵站,以解决本段雨水出路问题。
排水管道工程:全线新敷设φ600-φ3000雨水管道11740米,DN300-DN600污水管道5090米,以及一座临时雨水泵站。
附属工程:道路照明、标志标线、无障碍设施、隔离护栏、行道树和绿化等附属设施。
1.6驳岸工程概况
1.7工程地质条件
1.7.1 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工程位于宝山区西部,宝安公路北侧,沪太路与蕰川路之间,场地74潘泾路以西主要为村庄、农田、苗圃等,潘泾路以东大部分为工厂、堆场及集装箱中转站等,场地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在6.14~3.04m之间。
根据拟建场地的地理位置及地基土特征,按上海地貌类型划分,属滨海平原类型。
1.7.2 地基土的构成与分布
经勘探揭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分布较稳定,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8大层及8个亚层及1个透镜体。其中上部①1层为近代填土、①2层为浜底淤泥、①3层为浜填土,②~⑤3层为第四纪全新世Q4沉积层,⑥及以下各层为晚更新世Q3沉积层。地基土层构成、特征及分布情况详见表1.7.2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表1.7.2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土层序号
土层名称
成因
类型
厚度
(m)
层底
标高
(m)
状
态
压
缩
性
土层描述
①1
填土
0.4~3.5
0.88~3.83
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碎石等建筑垃圾及植物根茎等。
①2
浜底淤泥
0.5~1.2
0.21~1.30
含大量有机质及杂物,有臭味。
①3
浜填土
2.4~3.2
0.05~1.47
含大量有机质,以素填土为主,有臭味
②
黄~灰黄色
粉质粘土
滨海
︱
河口
0.5~2.6
0.67~2.84
可塑
中
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条纹,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高等。
③
灰色淤泥质
粉质粘土
滨海
︱
浅海
0.5~5.1
-4.42~
-1.46
流塑
高
土质不均,局部为淤泥质粘土,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③T
灰色砂质粉土
0.5~5.0
-3.86~
0.49
松散~
稍密
中
夹薄层粘性土,局部为粉砂,土质不均,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等。
④
灰色淤泥质
粘土
7.0~13.1
-16.19~
-10.10
流塑
高
土质较均匀,局部夹少量薄层状粉土,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等,韧性高等。
⑤2
灰色砂质粉土
滨海、沼泽
未穿
未穿
稍密
土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粘性土,具交错层理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等。
⑤3
灰色粘土夹粉砂
溺谷
3.5~4.1
-19.69~
-18.07
软塑
高
土质不均,含有机质,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等,韧性高等。
⑥
暗绿~黄色
粉质粘土
河口
︱
湖泽
1.9~5.8
-18.68~
-14.07
硬塑
~
可塑
中
土质不均匀,含氧化铁斑点,底部夹粉性土较多,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⑦
草黄~灰色
砂质粉土
河口
︱
滨海
4.3~11.2
-26.72~
-20.70
中密
中
土质不均,夹薄层粘性土,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低等。
⑧11
灰色粘土
滨海
︱
浅海
9.0~18.5
-41.06~
-31.73
软塑
为主
中
~
高
土质不均,上部夹砂较多,含有机质,局部为粉质粘土,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等,韧性中等。
⑧12
灰色粉质粘土
夹粉砂
5.5~14.2
-47.53~
-42.39
软塑
为主
中
土质不均,局部夹砂较多,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⑧2
灰色粉质粘土、砂质粉土互层
未穿
未穿
软塑(中密)
中
土质不均,夹砂互层呈”千层饼”状,摇震反应较迅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1.7.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承载力建议值
1)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本次勘察对拟建场地内各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进行了分析、统计,提供了各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2)地基土承载力
拟建场地浅层分布的土层,其地基土承载力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 )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 )有关公式,采用剪切强度指标进行计算(计算时假定基础为条形基础,宽度为3.0m,埋深为1.0m,地下水位为0.5m),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浅层地基土承载力计算结果及建议值见表1.7.3地基土承载力建议值。
表1.7.3 地基土承载力建议值
层序
土层名称
重度
(KN/m3)
剪切强度(固快)
静力触探
Ps(MPa)
地基承载力
设计值fd
(KPa)
Ck(KPa)
φk(°)
②
黄~灰黄色粉质粘土
18.9
21.0
15.3
0.87
80
③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17.3
12.0
13.5
0.52
55
③T
灰色砂质粉土
18.7
3.0
30.6
2.32
90
④
灰色淤泥质粘土
16.7
10.0
10.7
0.61
50
注:1、表中承载力设计值fd仅作为评价土层工程特性之用,设计时应根据实际基础形状、尺寸和埋深进行修正。
2、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第3.0.4条,本表中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d在数值上与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承载力特征值大致相当。
1.7.4 地下水
1)地下水的类型及分布
本场地揭露的地下水,主要为浅部土层中的潜水。
根据勘察资料,拟建场区潜水水位为地面下0.67~2.0m,标高为:3.87~2.56m。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潜水位随季节、气候、地表径流、潮汐等因素变化而变化。上海市年平均水位埋深为0.5~0.7m,设计可按不同工况按不利因素选用。
2)地下水及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拟建场地地下水环境为Ⅲ类。根据现场踏勘调查,在本次勘察期间拟建场地及附近未发现污染源存在。本次勘察期间在工程范围内各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样3组进行水质简分析测试成果。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 )有关规定,按水质分析结果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及地基土在Ⅲ类环境下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有弱腐蚀性。
1.8施工现场条件
1.8.1 道路周边现状情况
图1.8.1 潘广路沿线现状影像图
从图1.8.1的卫星地图上能够看出,潘广路沿线现状主要是大片的农田、绿地以及一些小型工厂企业建筑和村镇居民宅基地,周边多数地块呈未开发状态。
1.8.2 道路现状情况
1)已建潘广路现状
潘广路西起联杨路,向东过沪太路进入宝山区范围,穿过规划富长路与北蕰川路,向东连接友谊路线位,一直延伸同济路,进入宝山东城区。嘉定区内名为潘广西路,联杨路至蕰川路命名为潘广路,蕰川路以东为友谊路。按照道路的规划走向,潘广路是横贯嘉定、宝山的一条重要干路。
当前,沪太路以西段潘广路已经建通车,红线宽度为45.0m,现状断面布置为四快二慢形式;现状两侧多为居住小区,道路路况较好。断面布置形式及现状照片见图1.8.1-1、图1.8.1-2。
图1.8.1-1现状道路断面形式图
图1.8.1-2 沪太路以西段潘广路现状情况
蕰川路以东段友谊西路也已经建成通车,红线宽度为50.0m,道路规模为双向四车道,两侧设机非分隔带,中分带宽度为6.0m,两侧设8.5m宽机动车道,机非分隔带为4.5m,两侧设置3.5m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为5.5m。现状道路两侧多为单位、居住区,路况较好,道路两侧设有绿化带。道路断面形式及现状照片见图1.8.1-3、图1.8.1-4。
图1.8.1-3现状道路断面形式图
图1.8.1-4 蕰川路以东段友谊路现状情况
2)湄星路现状
沪太路至蕰川路之间,当前沿潘广路规划线位走向的道路有沪太路以东段潘广路及湄星路,规划潘广路与上述两条道路部分路线重合。现状潘广路、湄星路为约6~7m宽的水泥混凝土道路,供周边居民日常出入。但由于附近一些企业的快速发展,较低等级的路面结构难以承担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造成路面裂缝、破损、错台等道路病害,严重影响道路服务水平以及通行安全。现状潘广路与湄星路照片见图1.8.1-5。
图1.8.1-5 现状潘广路与湄星路情况
3)主要相交道路情况
沪太路至蕰川路潘广路沿线现状道路自西向东依次为:沪太路、潘泾路、富联路、富联二路、富新路、跃进路(规划富长路)、蕰川路。
其中,沪太路与规划富长路、蕰川路为主干路,富联路规划为次干路。
沪太路为城市主干路,道路断面形式为主线双向六车道,两侧设置辅道的断面形式。沪太路与蕰川路与潘广路相交路口未进行拓宽。
图1.8.1-6 现状沪太路潘广路平交口
潘泾路为城市次干路,规划为双向四车道,当前正在施工过程当中。
图1.8.1-7 现状潘泾路潘广路平交口
蕰川路为城市主干路,当前和已建友谊西路呈T字形交叉口。
图1.8.1-8 现状蕰川路潘广路平交口
1.9 沿线现状
1.9.1河道现状
工程范围内涉及河道除荻泾、潘泾有护砌外,其它河道现状均为自然土坡。
1.9.2桥梁现状
沿潘广路的规划线位走向,涉及现状桥梁主要为两座,分别为跃进河桥(跨越跃进河)、谭南桥(跨越潘泾)。现状桥梁为中小桥,原设计荷载为汽车-15级,挂车-80。现状桥梁见图1.9.2-1、1.9.2-2。
图1.9.2-1 跃进河桥现状
图1.9.1-2 谭南桥现状
1.9.3 周边建筑情况
道路沿线分布有村镇民宅、农田、小型企业。周边建筑情况见图1.9.3-1~图1.9.3-3。
图1.9.3-1 小型企业
图1.9.3-2 民宅
图1.9.3-3 路线周边现状建筑等
1.9.4现状管线
经现场踏勘,从杨行变电站伸出的7列高压走廊与现状潘广路成正交,潘广路该段从两侧的高压电塔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