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11068817 上传时间:2025-06-30 格式:PDF 页数:138 大小:4.78MB 下载积分:2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目录目录序言 陈锡文序言 孙其信序言 钱克明序言 陈萌山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主要发现和结论 樊胜根高霁司伟孟婷 1.全球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和挑战 2 冯晓龙许雪珍樊胜根2.中国水稻甲烷减排路径及其综合效果评估 22 杨锦涛张玉梅张瑞增樊胜根周胜李扬阳王斌杨晓光陈志钢3.中国畜牧业低碳转型路径及其综合效果评估 38 孟婷毛戈平侯勇王红亮董利锋张玉梅柏兆海4.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的能源转型 66 夏芳杨树周晓时张玉梅柴利赵玉菡高霁5.中国食物损失和浪费减量的碳排放效应与路径 90 薛莉成升魁刘刚王晶晶范豪牛苒 6.多措并举促进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 108 张玉梅柴利陈俞全孙田田宋君清樊胜根裘盈孙芳致谢 127 ii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iii目录v序言序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 2035 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是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会全进一步要求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的“短腿”在三农。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是时代的使命,是历史的重托。乡村承载着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特有的功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点任务显然不在城市,而在乡村。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源环境施加的压力太大,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耕地面临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盐碱化、东北黑土地退化等严峻挑战。虽然我们已经做到了化肥农药等的零增长甚至是减少使用量,但是生态环境的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放眼全球,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供给和价格产生影响,进而深刻影响国际关系,我们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不能掉以轻心。乡村是生态文明的主战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道德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推广免耕少耕播种技术,促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攻关。要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以“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与食物营养安全协调发展”为主题的2025 中国和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时代性和前瞻性。报告以数据和模型为基础,展示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总体进展和挑战,并围绕水稻、畜牧业、能源转型、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等重点领域展开研究。报告体现了跨学科视角,既有国际视野,也贴切中国国情,相关结果及建议可为决策者、研究者、行业人员提供重要参考。报告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推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也为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vi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序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粮食与营养安全、民生福祉乃至人类生存构成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在此背景下,推动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具有关键战略意义。从全球来看,农业食物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当前农业食物系统贡献了全球 23%-4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到 2050 年该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较当前水平增长60%-90%,这一趋势将对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框架下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2020 年,中国政府做出了“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国际承诺,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2024 年 10 月,以“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为主题的 2024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 7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800 位行业领袖、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围绕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商讨通过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应对气候挑战的思路和方案。在此背景下,由我校讲席教授樊胜根领衔,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开展深入研究,发布2025 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这是研究院连续五年围绕农食系统转型开展研究并发布系列旗舰报告。今年的报告以“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为核心议题,利用中国的实践案例、数据和跨学科交叉综合模型,重点围绕水稻、畜牧业、能源转型、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等领域减排开展研究,探讨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方案。报告指出,中国在水稻减排、畜牧减排、能源低碳转型、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减排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未来需要从提高认识,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快高效绿色低碳多赢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强经营制度创新激发多主体参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要,在农业绿色低碳交叉创新学科建设、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跨学科研究协同攻关等多个方面进行布局。未来学校将一如既往的坚决扛起“国字号”农大的使命担当,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前沿理论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以“科技-理论-人才”协同驱动,全面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能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农大智慧。中国农业大学校长vii序言序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的重大挑战之一,农业与食物系统转型(以下简称“农食系统”)在应对这一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食系统涵盖从农业投入品生产、农业活动、土地使用变化到食品加工、运输、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完整链条,贡献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不仅是实现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支柱,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重点。尽管全球积极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但受限于国际承诺不足、技术推广瓶颈和资金短缺,转型进程依然面临阻碍。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同样意义重大。中国以有限的资源支撑着庞大的人口,粮食安全、营养健康与气候变化减缓成为当前农食系统转型的三大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减排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在水稻种植、畜牧业减排、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减少食物损失浪费等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但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持续变化,食品消费需求增长仍给减排目标带来持续压力,亟需进一步强化减排增效与资源利用的协同;这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居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揭示了我国在新时期下的农食系统转型战略调整的目标、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中国农业大学樊胜根讲席教授领衔的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共同发布2025 年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报告以系统性视角聚焦全球与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与挑战,深入分析水稻种植、畜牧业、能源转型及食物损失与浪费等关键领域的减排路径与成效。报告强调技术创新、政策优化(如碳市场建设、节粮减损立法)及社会协同的重要性,提出增强气候融资、完善碳核算体系、加速低碳技术推广等政策建议,为实现农食系统高质量低碳转型描绘了富有洞见的路线图。我们相信,这份报告的发布将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重要参考,为推动农食系统向高效低碳、健康营养、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方向转型,持续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助力中国及全球实现更绿色、更具韧性的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商务部原副部长viii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序言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粮食供应链受扰,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部署。农业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加快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减污降碳的积极成果。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节水灌溉技术广泛应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逐步向高效、绿色和低碳方向转变。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居民膳食模式改变和消费结构升级,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农业减排增效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2025 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以“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与食物营养安全协调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农业大学樊胜根教授领衔的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国内外权威机构共同完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价值。本报告立足中国国情,面向全球视野,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深入分析水稻、畜牧、农业能源、食物损失与浪费等关键领域的减排路径,系统总结我国在农业低碳转型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涵盖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我长期从事农业政策研究与管理实践,深知农业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远大计。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把农业减排固碳纳入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布局之中,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构建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系统集成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希望本报告的发布,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创新、推动行动,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低碳转型、支持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今年的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是樊胜根教授领衔的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政策研究院连续发布的第 5 个报告。我有幸参加了这些系列报告的研究讨论,见证了这些报告发挥的重大影响。这些报告以中国现实为切入点,覆盖全球农食系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生动的中国实践。这些报告整合农业经济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公共政策等学科理论方法,逐步形成了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研究的规范模型,为农业经济学政策模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报告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对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推动农业和食物供给与营养需求统筹,推动贸易政策与健康目标协同,引导社会和消费者行为转变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报告已成为国家农食系统政策制定的科学支撑,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同时已成为国内外农业经济理论的重要参考文献,推动了农食系统的理论创新,体现了学术研究和现实需求的深度结合。第四届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ix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主要发现和结论 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主要发现和结论樊胜根1,2高霁3司伟1,2孟婷1,21.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农业与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承载着保障人类食物与营养安全的重要功能,但目前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粮食与食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过去三年饥饿人口比例仍处于高位,2023 年仍有 9.1%的世界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与此同时,农食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据 FAO 统计数据,2022 年全球农食系统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 162.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30.3%。通过优化农业用地碳封存路径,该领域至2050年可实现农林及其他土地利用的净零排放。农业食物系统既是重要排放源,同时兼具显著碳汇潜力,成为气候行动的核心之一。在确保食物与营养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第二十八届缔约方大会 COP28(2023 年)首度将农食系统转型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正式议程,标志着该领域取得制度性突破,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强调全主体、跨领域的系统性变革;2024 年,联合国农食系统解决方案对话会议中,“加快农食系统转型的气候行动”成为六大支柱议题之一。中国、美国、欧盟和巴西等 161 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的关于韧性粮食体系、可持续农业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明确指出农食系统的转型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关键路径,并制定了包含具体指标的行动方案。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全球气候治理意义,既是实现国内“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也是推动全球农食系统减排的关键环节。政府通过“双碳”国际承诺构建政策框架,形成以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统领、多领域实施方案为支撑的递进式治理体系,采取一系列行动全面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制定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这种“顶层设计-领域突破”的治理模式,不仅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施进度超额完成,更通过南南气候合作机制,为全球农食系统转型贡献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食系统正处于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亟需前瞻性布局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同时保障中国与全球食物营养安全。然而,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涉及产业链多个关键环节,需要在协调多重发展目标的同时,最小化其相互制约关系。因此,本报告聚焦农业食物系统碳排放问题,以“低碳转型”为核心理念、“系统思维”为方法论指导,重点探讨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能源利用优化、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等关键领域,以及这些领域的协同整合路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三个维度的系统分析,探索实现减排固碳与营养安全双重目标的可行方案。作为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系列的最新成果,本报告延续了 2021-2024 年度报告的研究脉络。此前四年的研究报告已先后探讨了农食系统转型方向、农业支持政策优化、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构建,以及大食物观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重大议题。本年度报告首次对中国农食系统碳排放总量与来源x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x进行了系统核算,并提出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具体路径。报告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与政策情景模拟,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力求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实践者提供兼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参考与研究依据。本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共同编撰,包括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本报告的章节安排与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系统梳理全球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促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第二章评估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特征、影响因素及典型低碳种植模式的减排潜力,提出区域差异化的低碳转型路径。第三章基于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现状,系统梳理国内外畜牧业减排路径与低碳实践,综合分析技术减排潜力、成本收益及综合影响,提出中国畜牧业低碳转型政策建议。第四章分析我国农食系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探究其“清洁替代、能效提升、循环再生”的能源转型路径。第五章量化了中国食物供应链损失和浪费特征,评估不同情景碳减排效应,梳理食物减损策略,提出减量路径,为食物浪费治理政策提供决策支持。第六章核算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各种碳汇来源,总结各种减排措施和增汇路径,评估不同减排措施的效果,提出未来促进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报告得出以下主要发现:第一,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议题。国际社会在水稻减排、畜牧减排、能源低碳转型、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膳食结构转型、以及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仍面临社会认知不足与战略规划缺位的双重制约、支撑方法体系亟需完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等挑战。第二,中国水稻甲烷排放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低碳种植模式创新可显著降低排放强度。甲烷排放强度受土壤、水分、气候和管理措施等多因素交互影响,南方稻区双季轮作淹水时间长排放强度较高,东北稻区因低温短季自然优势排放较低。水分管理、施肥管理、种业创新等减排措施展现出巨大的协同减排效应,具备良好推广价值。第三,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大,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是主要排放环节。基于排放系数法,牛、猪、绵羊、其他畜禽碳排放占比分别为 49%、23%、13%、15%,肠道发酵的碳排放大于粪便管理,养殖耗能碳排放占比较少。生产端低碳畜牧品种选育、清洁能源采纳、牧场管理,消费端可替代蛋白与白肉替代红肉的结构转变等是可探索的减排路径,路径的选择需综合考察粮食安全、农民收入、资源环境的多重效益。第四,中国农食系统典型行业能源消耗经历了结构性变化,自 2015 年起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趋于平稳,农食系统各阶段能源转型路径存在差异。2002-2021 年,电力在农食系统典型行业能耗占比逐渐上升,替代部分煤炭。2015 年起,系统能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 6.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产中转型需要需求与供给双重驱动,产前产后可借鉴工商业经验,废弃物可资源化处理。第五,中国在食物供应链各环节存在显著的损失与浪费现象,系统性减损可带来显著的碳减排效应。我国食物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产后处理(41.6%)、生产(22.7%)和消费(19.6%)环节,其中果蔬类占比最高;由各环节食物损失浪费所导致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4%,消费端浪费减少 50%可实现 31%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当前我国已建立覆盖全链条的减损政策体系,本研究为其完善提供了量化支撑。第六,农业食物系统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未来仍将继续增加,但由于碳排放来源复杂,单一措施减排效果有限,未来亟需多措并举推进农业食物系统减排。2021 年,中国农业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 15.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 12%,比 2005 年增加 3.6 亿吨。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60 年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排放当量可能超过 1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采取提高生产力、低碳技术、减少损失和浪费、调整食物消费结构和能源低碳转型升级等多种减排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增产和减排的xi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主要发现和结论 协同效应,在综合方案下,农业食物系统碳减排幅度将高于 60%,仅为 6.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最后,土地、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汇显著增加,未来增汇潜力巨大。2021 年中国土地、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汇达 13.2 亿吨,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农田管理、生态碳汇封存、草原生态保护等许多措施在增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若仅考虑森林碳汇增加,而其他碳汇不变,2060 年土地、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汇有望增加至 17.6 亿吨,在综合减排情景下,不仅完全能够中和农业食物系统的碳排放,并有约 11 亿吨的节余,可为全部行业碳中和目标做贡献。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报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农食系统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从提高认识、政策、技术、制度创新、国际合作等途径加快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提高对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认识,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在建立促进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同时,加快高效绿色低碳多赢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经营制度创新,激发多主体参与低碳转型,并加强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国际合作。二是从人工智能技术、现代育种创新与制度变革三方面协同推动种植业尤其是水稻领域减排甲烷减排。推广“AI+农业”集成应用,通过智能感知与精准调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水分管理与施肥效率;加大低排放、营养协同型品种的育种投入,实现产量、营养与减排的多目标协同;完善土地流转和激励机制,促进小农户向规模化主体集聚,提升减排技术采纳率,构建可推广、可持续的减排体系。三是完善畜牧业碳排放监测,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倡导膳食均衡与种养循环。完善碳排放监测与核算体系构建,加快对牲畜育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清洁能源、可替代蛋白等的研发进度,推进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与养殖流程优化上的应用。推广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打造低碳产品名片,以消费端需求转变带动畜牧产业结构升级。健全政策扶持,探索碳市场交易,鼓励企业做技术创新尝试,以精准前瞻引导畜牧业低碳发展。四是关注农食系统能源转型,推进转型需要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涵盖部门协作、技术研发与推广、信息支撑、激励机制构建以及国际合作。跨部门协作,整合并创新政策工具;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能源转型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支持;减排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加强双向技术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修订。五是食物减损是减排的重要环节,应聚焦链条协同、行为转型与制度保障三大方向,推动系统性、低碳化与法治化治理进程。强化供应链协同,完善冷链设施与数字系统,推动减损减碳一体化;引导消费行为转型,通过政策激励与宣传教育培育节粮文化;健全政策法治体系,推进跨部门协同与地方立法,提升治理效能并拓展国际合作。六是制定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方案,多措并举推进减排和多管齐下增汇协同发展。将各环节碳排放纳入统一框架,建立核算监测体系,分阶段明确任务;借助新技术实现增产减排,研发和推广绿色低碳与增产协同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降低成本;采取植树造林、保护性耕作和草原生态保护等多种措施增加碳汇,促进增汇与增收双赢;激励生产主体采取各种减排措施,引导消费者优化膳食和减少浪费,践行碳中和行动。2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2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主要发现 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意义重大,正在全球加速推进。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将农食系统转型置于全球政策议程首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多项战略计划,促进全球农食系统低碳转型行动落地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也将农食系统减排纳入全球气候行动框架,发布首个关于农食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宣言。世界银行持续加大对农食系统转型的气候融资支持。全球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取得一系列进展。国际水稻减排在水分管理、种植模式创新、土壤改良技术、低碳品种筛选等方面进展显著。全球畜牧业减排治理体系加速成型,在国家气候承诺与技术管理方面进入新阶段。多国出台能源转型政策推动农食系统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在农食产业链环节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在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多元化发展,气候友好型膳食体系构建和替代蛋白技术取得实质进展。全球生态系统在森林碳汇管理、土壤可持续管理、海洋及草地碳汇开发等领域取得进展,部分发达国家在碳汇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做出重要探索。但总体来看,全球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仍面临着国际承诺不足、行动进展缓慢、资金和投资不足、技术研发应用不足等挑战。中国制定农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农业减排增效、生态系统碳汇新举措。水稻和畜牧生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不断创新,减排效果显著。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应用和多种节能型农业项目推广不断加快,农业能源低碳化转型进展明显。建立“立法+国家行动”的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机制,粮食全产业链节约减损成效明显,减少食物浪费行动进展显著。膳食转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发布居民膳食指南,引导居民膳食结构转型。通过农田碳汇、林业碳汇及草地保护恢复等系统部署,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提升。然而,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仍存在社会认知不足与战略规划缺位的双重制约、支撑方法体系亟需完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等挑战。政策建议 农食系统减排潜力巨大,未来应系统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第一,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对农食系统减排的认识,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构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运行模式,加强农食系统碳排放监测核算和低碳转型评估体系建设。第二,将低碳政策工具扩展至农食系统全链条,通过增加政策种类、优化政策支持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增强生态碳汇市场交易等建立促进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三,加大种植业尤其是水稻减排、畜牧减排、农田土壤固碳等绿色减排固碳技术研发力度,加强“AI+农业”、气候智能型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加快推广绿色减排固碳技术,激励经营主体积极采用新技术,增强农食系统减排固碳能力。第四,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经营主体等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让消费者和企业成为农食系统减排行动的积极参与者。第五,借鉴学习国际农食系统减排经验和措施,与贸易伙伴国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合作战略,分享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经验,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国际合作。1.全球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和挑战冯晓龙1,2许雪珍1,2樊胜根1,21.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全球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和挑战 1.1 全球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进展与挑战1.1.1 全球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历程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部门(Rosenzweig et al.,2020;Rosenzweig et al.,2021;Costa et al.,2022)。自 2015年巴黎协定以来,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Amahnui et al.,2025),在国家自主贡献(NDCs)中的作用突出。作为巴黎协定的核心履约机制,几乎所有缔约方国家都在其 NDCs 中将农食系统确定为适应气候变化(94%)和减缓气候变化(91%)的优先事项(Crumpler et al.,2024),凸显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作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巨大潜力。农食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涵盖了农业投入品制造、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变化、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和零售等供应链、家庭消费和粮食系统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Karl et al.,2024;Amahnui et al.,2025)。研究表明,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农食系统(Crippa et al.,2021;Costa et al.,2022),其中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是农业生产环节,贡献总排放量的 39%,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活动占比达到 32%,供应链活动占比达到 29%(Crippa et al.,2021)。另有数据表明,2017 年,食物损失和浪费产生的温室气体达到 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Zhu et al.,202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出,1990-2018 年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从每年 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到 17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ahttps:/cn.ifpri.org/archives/7302bhttps:/www.un.org/zh/food-systems-summit/about增长 21.4%(Babiker et al.,2022)。预计未来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随着人口增长和食物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持续上升,到 2050 年,将增长 60%-90%(Riahi et al.,2017;Springmann et al.,2018;Mbow et al.,2019)。倘若保持农食系统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即使现在立即停止化石燃料的排放,其庞大排放也可能会阻碍本世纪末全球 1.5和 2的气候目标实现(Clark et al.,2020)。因此,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对于如期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层面,农食系统转型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联合国已着手推进农食系统转型。农食系统转型关系到联合国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程(樊胜根等,2022)。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UN Food Systems Summit)于 2021 年 9 月 23 日在纽约召开,此次峰会将食物系统推进到全球政策议程的首位(IFPRI,2022),标志着农食系统转型成为全球重要议题a。峰会旨在取得以下成果b,包括制定重大行动和可衡量的进展方案、提高认识、制定原则、建立后续行动和审查制度等。峰会还确定五大行动轨道以实现目标。随后,联合国成立食物系统协调中心,旨在推动全球食物系统转型。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阶段成果总结推进大会于 2023 年 7 月 24-26 日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总部举行,来自约 180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多名代表参会,有 100 多个国家自愿提交农食系统转型进展报告。FAO 积极推进全球农食系统低碳转型行动落地落实。2018 年 FAO 发布可持续粮食系统:概念和框架,指出农食系统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取决于确保农食系统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或中性的(FAO,2018)。2021 年 FAO 发布2022-2031 年战略框架,着力推动农食系统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转型,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FAO,2021)。2022年FAO发布2022-2031 年气候变化战略,要求通过减少生态系统转换、农场能源使用以及食物损失和浪费等方式,解决与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问题,力争早日建成可持续、低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全新体系(FAO,2022)。FAO 在全球气候议程和行动中推动建立具有气候韧性和低排放的农食系统。在第 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7)上,FAO明确提出要把农食系统转型摆在气候行动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第 28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8)上,FAO 发布了在不突破 1.5阈值的情况下实现 SDG2 的全球路线图,确定 10 个领域内的 120 项行动和关键里程碑,旨在到 2030 年减少 25%的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到 2035 年实现农食系统碳中和、以及到 2050 年将农食系统从净排放部门转化为净碳汇部门a。FAO 同时支持“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和国家适应计划提高土地利用和农业的气候雄心”(SCALA)、“加强农业适应”(SAGA)等计划项目,推动全球范围内农食系统的气候行动(FAO,202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已将农食系统减排纳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在 2021 年举办的第 26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6)上,多国做出与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griculture,Forestry,and Other Land Uses,AFOLU)相关的计划和承诺,137 个国家签订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承诺到 2030 年停止并扭转全球毁林与土地退化进程b;100 多个国家签署全球甲烷承诺,承诺到2030 年减少 30%的全球甲烷排放,包括农业部门的甲烷排放c。在2022年举办的COP27上,农业和粮食安全成为重点议题,会议确定在农业和粮食安全方面联合实施气候行动,并推出两项与食物系统ahttps:/www.fao.org/interactive/sdg2-roadmap/en/bhttps:/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ukgwa/20230418183423/c/https:/ukcop26.org/the-glasgow-climate-pact/dhttps:/unfccc.int/topics/land-use/workstreams/agriculture#SB-62-June-2025ehttps:/climatechampions.unfccc.int/the-food-systems-call-to-action/相关的倡议,即促进粮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倡议和气候行动与营养倡议d。2023 年举办的 COP28在农食系统气候行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近 30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首次认识到农食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也标志着农食系统减排正式步入国际气候合作的舞台中心(樊胜根和张玉梅,2024)。COP28 首次设立专门的“粮食、农业和水(Food,Agriculture and Water)”主题日,聚焦讨论粮食安全问题。代表世界 57 亿的人口,70%的粮食生产力和 76%的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4 个国家签署关于韧性粮食体系、可持续农业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承诺到 2025 年将农业和粮食系统纳入各自的国家气候行动。这是全球气候峰会历史上首个关于农食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宣言,也是 COP28 农食系统议程的核心成果之一,旨在实现全球农食系统减排的同时,保护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地区的农民生计。COP28 主席国阿联酋也宣布,国际社会已动员超过 25 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粮食安全,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开展农食系统创新等。在 COP28 上,由农民、一线社区、企业、慈善机构、城市、消费者等多元主体构成的非国家行为团体共同发起“粮食系统行动呼吁”(Food Systems Call to Action),旨在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实现人类福祉、自然保护和气候行动的多重目标e。2024年举办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9)延续 COP28 对农食系统的关注,呼吁各国将农食系统全面纳入 NDC。在“粮食、农业和水”主题日上,重点讨论利益相关方如何齐心协力解决粮食和农业问题,减少有机废物中甲烷宣言于主题日当天启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 30 多个合计占全球有机废物甲烷排放量47%的国家承诺在未来 NDC 中设定相关部门的减排目标。FAO 与 COP29 主席国联合发起“巴库农民与气候和谐发展倡议(Baku Harmoniya Climate Initiative for Farmers)”,为农食系统相关各方提供协作平台,推动构建气候融资格局,加速向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农食系统转型。世界银行利用金融政策工具,推动农食系统实5全球与中国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进展和挑战 现绿色、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世界银行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最多的多边机构,帮助各国减少贫困和积极应对农食系统气候变化挑战,相关投资项目包括农食系统的气候适应与韧性、粮食安全、生态系统保护、能源转型和产业链优化等a。世界银行通过两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CCAP)持续加大对农食系统的气候融资和行动支持。2016 年,世界银行推出 CCAP(2016-2020),承诺到 2020 年将气候融资在其贷款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 28%,并明确将农食系统列为深化和扩大气候变化行动的六大优先领域之一。气候智慧型土地利用作为 CCAP(2016-2020)的一项重点任务,旨在提高粮食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自然资源(WBG,2016)。CCAP(2016-2020)执行期间,世界银行提供了超过 830 亿美元的气候融资,2018 年以来,每年都超额完成了上一年度的气候融资目标,同时气候适应支持力度占气候融资比重也从 2016 年的40%增 加 到 2020 年 的 52%(WBG,2021)。2021年,世界银行制定 CCAP(2021-2025),将工作重点从投资绿色项目扩大到帮助各国全面整合气候与发展目标,明确和优先支持农食系统等五大领域的气候减缓与适应机遇,进一步提高气候融资。世界银行承诺在 2021-2025 年的五年内,将气候融资比例从 2020 年的 28%提高到平均 35%,至少 50%的气候融资将用于气候适应。CCAP(2021-2025)助力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的行动计划包括扩大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规模、加大对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支持、鼓励对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搞笑趣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