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实验课教学研究设计
学 校
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校
班 级
2.4
学生人数
46
授课教师
牟丹丹
授课题目
古诗两首
学 科
语文
授课时间
2018.10.9
地 点
班级
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依托“双主题”教学有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立项级别
平房区一般课题
立项时间
2018.3
结题时间
2019、12
近期重点研究方向
《依托 “双主题”教学有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双主题”教学中的精读悟法课1+X,将一个单元原本的教学篇目重组为五大课型,其中的精读悟法课1+X就是所研究的内容之一。
参与人员
全体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诗中所描绘的关于洞庭湖和峨眉山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核心素养
学生在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思考;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引导孩子们表达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核心价值观
在学习、分析诗文意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研究目标
研究问题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看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同类型阅读材料的方法。
解决方法
朗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自学法
理想达成
学生在1+x阅读教学模式下,掌握同种类型阅读教学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将得出研究成果加以扩充,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准备在今后课程实施过程中积累新的经验,逐步完善,促进课题研究,实现实验目标。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观察重点
具体实施方法
预设效果
一、感受洞庭秋夜之美,学习《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这句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1、结合课前收集资料,谈谈你所知道的洞庭美景
2、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讨论,归纳。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配乐)
学生在本环节中是否落实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基本要求。
教师是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论宗旨。
在教学中利用导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由朗读诗文,学生对古诗意思有了感性认识,齐读、配乐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师生共同解读诗文意思,从而深刻体会诗文内涵。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思考,对诗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品味秋夜思念之情,学习《峨眉山月歌》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2.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人抬头看到月亮,低头看到水波中映衬的月亮;作者思念家乡。(景)(情)
4.生汇报: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峨眉山月歌》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第一句写的是?第二句写的是?
(4)看图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望洞庭》的作者是-----朝诗人----,这首诗写了秋天(季节)的月夜(时间),描绘了---------美景。
《峨眉山月歌》是---朝诗人-----的作品,描写了-------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季节 时间)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新的教育课堂要求学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和互相探讨。竞争型和合作型的语文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达到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能力提升的要求。
在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学,读懂诗文韵律,接着采用小组探究法,交流学习情况,谈谈对诗文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在教师的启发中学生能感受诗文带来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说出作者的感受。
学生通过自学、小组探究以及师生合作分析诗文的方法,能够想象诗文意境,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 类文推荐,感受自然之美,体会诗中之情。
同学们,古诗中的山水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用上了合适的比喻,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大家在课外阅读时也可以多积累。接下来,大家可以读一读丛书中的《春夜喜雨》,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到了美?划出句子,圈出词语。
2、今天学的《峨眉山月歌》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情感,前两天我们学习的那篇课文也反映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像这样借景抒情的诗词还有很多,你能说出一首吗?翻翻丛书呢,有没有,读一读,记一记。
学生是否能够将之前思考和阅读的方法迁移到同类诗文中;学生是否能够快速的理解同类诗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情感。
学生自学《春夜喜雨》,圈出词语,试着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文中与本课所学古诗表达情感相同的诗有哪些?并通过读读记记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网络,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的同类诗文联系起来,将本课学习的分析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之中。
四、 诗词诵读,再品诗词之美。
生自主朗读、吟诵
齐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美妙的诗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李白诗仙的作品天马行空,气势磅礴,你能背出那几首?
刘禹锡是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存世的作品也很多,比如《陋室铭》《乌衣巷》,出示,读读记记,看能读懂哪一句?
苏轼是宋朝的政治家,但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水调歌头》是他代表作之一,让我们一起再此吟诵起来。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引导孩子们表达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朗读感悟法
自学法
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思考中能够有自己的收获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借助诗文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