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区康复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0973433 上传时间:2025-06-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2.03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康复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区康复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康复课程标准 《社区康复》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                    学分:2 适用专业:康复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选修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社区康复》是康复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为康复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冠心病、糖尿病、颈肩腰腿痛、骨关节伤病及慢性疼痛等患者的社区康复。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理念 《社区康复》是一门以康复机能评定学、物理疗法学、作业疗法学等为理论依据,以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冠心病、糖尿病、颈肩腰腿痛、骨关节伤病及慢性疼痛等患者的社区康复。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理念是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 二、 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及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理 论 实 践 合 计 第一章 社区康复概论 2 2 第二章 社区康复工作的管理 2 2 第三章 康复训练及服务在社区中的开展 2 2 第四章 肢体功能障碍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0 4 14 第五章 智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2 2 第六章 精神残疾的社区防治及康复 1 1 第七章 听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 1 第八章 言语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2 2 第九章 视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2 2 考核 2 2 4 合 计 24 8 32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常见病的康复评定、康复方法及康复效果的评定;学会各种康复操作方法;熟悉常见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评估可能的预后。了解常见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疾病康复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从病人整体考虑制定康复治疗计划、选择康复治疗手段,注意机能康复及心理康复的有机结合。 (二)能力目标: 独立的进行常见病康复评价、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正确指导病人科学运用康复手段;客观评定康复效果。培养具有较熟练的针灸、推拿、康复、保健实践技能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康复、保健机构从事针灸推拿、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多岗位的高素质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三)素质目标: 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热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选取 表1 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设计一览表 项目序号 项目名称 情境 学习内容 学时 1 概论 社区康复概述 1.社区康复的实施方法、社区康复及医院康复 2.社区康复的概念、社区康复的发展历史 2 社区康复工作的管理 1.社区康复的实施方法、社区康复及医院康复 2.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 3.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和制度 2 康复训练及服务在社区中的开展 1.常用的运动疗法有哪些 2.慢性病及其治病因素 3.康复的对象和方式 2 2 肢体功能障碍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肢体残疾概述 1. 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 2.运动的基本形式 3.肢体残疾的定义和分级 2 脑卒中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2.脑卒中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脑卒中的健康指导 2 脊髓损伤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脊髓损伤的康复训练方法 2.脊髓损伤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脊髓损伤的健康指导 2 脑性瘫痪的社区康复训练 1.脑性瘫痪的康复训练方法 2.脑性瘫痪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脑性瘫痪的健康指导 2 截肢的社区康复 1.截肢的康复训练方法 2.截肢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截肢的健康指导 2 颈椎病的社区康复治疗及训练 1.颈椎病的康复训练方法 2.颈椎病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颈椎病的健康指导 2 慢性背腰痛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慢性腰背痛的康复训练方法 2.慢性腰背痛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慢性腰背痛的健康指导 2 3 智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智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智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智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2 4 精神残疾的社区防治及康复 精神残疾的社区防治及康复 1.精神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精神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精神残疾的健康指导 2 5 听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听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听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听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听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2 6 言语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言语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言语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言语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脑卒中的健康指导 2 7 视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视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1.视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视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视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2 (二)学习情境设计 表2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 社区康复概述 学时 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社区康复的实施方法、社区康复及医院康复 2.熟悉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 3.了解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和制度 能力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方法和工作内容。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社区康复的实施方法、社区康复及医院康复 2.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 3.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和制度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范围;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熟悉物理因子分类;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特点;了解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机制;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及应用前景;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学习情境2 肢体功能障碍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学时 1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 2.熟悉运动的基本形式 3.了解肢体残疾的定义和分级 能力目标: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 2.运动的基本形式 3.肢体残疾的定义和分级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 掌握常见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悉运动的基本形式;了解肢体残疾的定义和分级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学习情境3 智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学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熟悉智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了解智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能力目标: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智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智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 掌握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熟悉智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了解智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学习情境4 精神残疾的社区防治及康复 学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精神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熟悉精神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了解精神残疾的健康指导 能力目标:精神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精神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精神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精神残疾的健康指导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 掌握精神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熟悉精神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了解精神残疾的健康指导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学习情境5 听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学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听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熟悉听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了解听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能力目标:听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听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听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听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 掌握听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熟悉听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了解听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学习情境6 言语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学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言语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熟悉言语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了解言语残疾的健康指导 能力目标:言语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言语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言语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言语残疾的健康指导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 掌握言语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熟悉言语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了解言语残疾的健康指导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学习情境7 视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及服务 学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视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熟悉视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了解视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能力目标:视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素质目标: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视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2.视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 3.视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 模拟实训 小组讨论 媒体及媒介 学生具备能力 教师要求 多媒体设备 1. 掌握视力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熟悉视力残疾的定义及致病原因;了解视力残疾的健康指导 2.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风尚 3.具备及病人沟通的能力,指导患者运动的能力 1.对本教学情境系统而透彻的和理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一定的教育理论。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及编写 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六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教材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确定教材深度,并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要注意实用性和实践性。 2.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需求确定教材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及时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3.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充分发挥文字、音像、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努力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 4.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材的编写方法,考虑学生对教材的感受。 5.建立理论课到实习课一体化的教材编写观念,充分考虑教材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6.积极探讨行为导向法等新方法编写教材,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现场教学、启发式、鼓励式、点评式、师生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精神开发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形成思维习惯,要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使讲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实物辅助教学,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相关技能训练的认识。采用提前布置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基本条件 本课程教学由具备医师资格并获卫生技术系列职称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要求为“双师”型教师,每年有1~2月时间下临床进行康复实践,专兼职教师比例1:1,职称结构为高级∶中级=1∶1,新老教师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以促进年青教师快速成长。能有效保证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本课程要求校内校外实训一体教学模式,校内实训环境及设施有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数间,多媒体网络教学条件,各项目实训设备齐全,每4~6人一组的基本实训设备,10人一组的高级实训设备,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校外实训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康复中心,部分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等。 七、教学评价 按照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实施,从项目的专业知识准备、信息收集处理、项目方案制定实施、结果考核评价全方位进行考核。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及评价过程,注重过程考核及目标考核相结合,重视职业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全方面培养,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 建议成绩评价采用:平时成绩(20%)、工作任务完成成绩(10%)、理论考试成绩(40%)、技能考试成绩占(30%)。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按照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行为等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成绩通过提前布置工作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及交流,根据各组完成任务质量情况记团体成绩,对于需个人完成的内容根据个人完成质量情况记个人成绩,然后综合评定;学生互评可根据对方参及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进行评定;个人自评根据个人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自我评价;理论考试成绩依据期末考试卷面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16 / 1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