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抗震规范RC结构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2,混凝土结构新规定的主要内容,1,条文变化简况,2,适用高度和抗震等级,3,框架结构抗震设计,4,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5,框架和墙体组成结构抗震设计,6,预应力砼结构抗震设计(略),3,第 1 部分,条文变化简况,4,2010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1.,局部调整,适用的最大高度、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2.,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从高度、,跨数、柱截面尺寸、强柱和强剪内力调整、轴压比、纵筋配筋率到楼梯间,。,3.,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筋、约束边缘构件和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等。,5,4.,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50%,总地震倾覆力矩。,5.,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震作用和构造。,6.,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6,第 2 部分,适用高度和抗震等级,7,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6.1.1,8,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丙类,6,度)6.1.2,9,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丙类,7,度,乙类,6,度),10,2.抗震等级变化情况,(丙类,8,度,乙类,7,度*),11,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3,)低、多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4,)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12,第 3 部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不含异型柱框架,13,框架结构,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14,序号,项目,2001,规范,2010,规范,1,高度(m),60,55,45,25,60,50,40(35),24,2,跨数,无规定,H24m,不应单跨,3,尺寸边长,(,直径,),300mm(350),400,mm(,450,),(一三级且n2),4,轴压比,一,二,三,四,一,二,三,四,0.7,0.8,0.9,0.65,0.75,0.85,0.9,5,柱,纵,筋,中柱、,边柱,1.0,0.8,0.7,0.6,1.1,0.9,0.8,0.7,角柱,1.2,1.0,0.9,0.8,1.2,1.0,0.9,0.8,6,强柱弱梁,c,1.4,1.2,1.1,1.7*,1.5,1.3,1.2,7,柱强剪,vc,1.4,1.2,1.1,1.5*,1.3,1.2,1.1,8,强节点,jb,1.35,1.2,1.5*,1.35,1.2,9,楼梯间,无详细规定,加强梯段和填充墙,15,1.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6.1.1,2.跨数规定,6.1.5,6.1.5,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1.1,见第1部分,。,16,3.尺寸边长(直径),6.3.5,本次修订,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对一、二、三级且层数超过,2,层的房屋,增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以利于实现“强柱弱梁”。,6.3.5,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17,4.轴压比,6.3.6,表6.3.6 柱轴压比限值,结构体系,抗 震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结构,0.65,0.75,0.85,0.90,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0.75,0.85,0.90,0.9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0.6,0.7,6.3.6,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18,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对6度区,类场地上的高层建筑,,需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19,5.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6.3.7,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的要求,随着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的应用,最小纵向钢筋的配筋率的要求,将随着混凝土强度和钢筋强度而有所变化,但表中的数据是最低要求,必须满足。,20,注:,表中数据采用HRB335级纵向受力钢筋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增加0.1。,柱 类 型,抗 震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1.1,0.9,0.8,0.7,框架角柱、框支柱,1.2,1.0,0.9,0.8,表6.3.7-1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21,6.强柱弱梁,6.2.2,本次修订,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22,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23,7.柱强剪,6.2.5,本次修订,框架结构的柱的剪力增大系数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提高而提高,并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剪力增大系数。,24,6.2.5,一、二、三、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框架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5、1.3、1.2、1.1,;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调整,但应符合下式要求:,25,8.强节点,6.2.14,D.1.1,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02,规范规定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受剪承载力的验算,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即可。,近年来,的试验表明,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仅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略显不足,。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对,三级抗震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的要求。,26,6 2.14,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2,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27,D 1.1,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确定,但应符合下式要求:,28,9.楼梯间,6.1.15,6.1.15,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3,楼梯间两侧的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29,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30,第 4 部分,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31,抗震墙结构,设计要求,改进,的,汇总,32,序号,项目,2001规范,2010,规范,1,加强部位高度,max(,H,/8,2,h,),15m,max(,H,/,10,2,h,),2,墙厚,(四级),一般,140mm,140mm,h,(,L,),/25,底部加强部位,无要求,160mm,h,(,L,)/20,3,墙肢高厚比,h,/20(,h,/16),h,/25,增加,:无支长度控制,4,墙肢轴压比,底部,一级0.5(9度0.4),二级0.6,全高:,一级0.5(9度0.4),二、,三级,0.6,5,分布钢筋,0.25%,四级0.20%,竖筋,8-300,增:,四级低轴压竖筋0.15%,竖筋,10-300,6,构造边缘构件,暗柱按L,T与区分,纵筋无配筋率要求,要求暗柱,尺寸,有调整,增加,最小配筋率要求,7,约束边缘构件,l,c,和,v,为定值,纵筋无规定,l,c,和,v,分,两档,增加,最小纵筋量,8,弯矩调整,加强部位按墙底,上部取1.2,加强部位不调整,上部取1.2,,剪力相应调整,33,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6.1.10,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它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34,2.抗震墙的厚度,6.4.1,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35,3.墙肢高厚比,6.4.1,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36,4.轴压比,6.4.2,6.4.2,一级、二级、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度、8度不宜大于0.5;二级、,三级,时不宜大于0.6,。,37,5 抗震墙分布钢筋,6.4.3、6.4.4,6.4.3,注:,高度小于24m且轴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6.4.4,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38,7.约束边缘构件,6.4.5,6.4.5,构造边缘构,件(,纵筋,)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筋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3的要求。,6.构造边缘构件,6.4.5,39,图6.4.5-1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40,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拉筋,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c,,6,16,8,100,0.008A,c,,6,14,8,150,二,0.008A,c,,6,14,8,150,0.006A,c,,6,12,8,200,三,0.006A,c,,,6,12,6,150,0.005A,c,,4,12,6,200,四,0.005A,c,,4,12,6,200,0.004A,c,,4,12,6,250,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41,图6.4.5-2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42,项 目,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0.2,0.2,0.3,0.3,0.4,0.4,l,c,(暗柱),0.20,h,w,0.25,h,w,0.15,h,w,0.20,h,w,0.15,h,w,0.20,h,w,l,c,(翼墙或端柱),0.15,h,w,0.20,h,w,0.10,h,w,0.15,h,w,0.10,h,w,0.15,h,w,v,0.12,0.2,0.12,0.2,0.12,0.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0.012A,c,,,8,16,0.012A,c,,,8,16,0.010A,c,,,6,16,(,三级,6,14,),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100mm,100mm,150mm,表6.4.5-3 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43,8 弯矩调整,6.2.7,6.2.7,1,一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取1.2;剪力相应调整,。,调整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目的是通过配筋方式迫使塑性铰区位于墙肢的底部加强部位。,44,45,第 5 部分,框架和墙体组成结构抗震设计,46,6.1.3 1,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47,谢 谢!,4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