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doc

上传人:知****运 文档编号:10813710 上传时间:2025-06-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2.55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 年     第    学 期 电  子  备  课 学 科: 班 级: 教 师: 学 校:    教师电子备课的格式与要求:  1、第一页为封面。 2、格式要求:  ①  纸张为A4;  ② 左边距2厘米,右边距2厘米;上边距2厘米;下边距2厘米; ③ 课题字体为“黑体、小三”;  ④ 正文字体为“仿宋-GB2312、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 课题名称 1、草 原 课时 2 备课教师 梁鑫 备课时间 2017.2.18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与过程: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法 学法 课型 讲读课 教学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2、下载草原风光。 3、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问题: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这正是──(出示句子:)“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好字行天下》、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3、完成练习册 4、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课 后 反 思 课题名称 2*、丝绸之路 课时 1 备课教师 梁鑫 备课时间 2017.2.18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 2、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 学法 课型 略读课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 后 反 思 课题名称 3、白杨 课时 2 备课教师 梁鑫 备课时间 2017.2.18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能体会它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法 学法 课型 讲读课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白杨》,师:你见过白杨吗?它长得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特点?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的话描述白杨树的外观及内在特点。  2、教师布置本节课学习任务用教学设想。  二、重点研讨  1、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1)图文结合,学生试着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高大挺秀)  (2)细读课文相关语段,说说大戈壁的环境特点。 (让学生抓住“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 (3)激趣讨论。  在荒凉的大戈壁上,在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这么多白杨树?它们为什么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这说明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5)教师指导、明确。(遮挡风沙,护卫铁路,哪里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里扎根)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学生自由式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出示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②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③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这三句话,归纳话里所表达式的白杨树的精神。  (3)教师指导、总结工作。 (高大挺秀、忠诚无私、坚定不动摇)  3、借物喻人,感受建设者的人格美。  (1)提问:文中几处写到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想一想,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表达自己的内心)  (2)讨论: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新疆是个什么时候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3)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到新疆念书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再次品读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品味深刻含义。  4、体会爸爸的神情变化的描写特色。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情和变化的相关语句。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老师归纳、小结。 ①第一次“出神”和“深思”  ②第二次“微笑”  ③第三次“严肃”,是借物喻人,抒怀言志  ④第四次“浮起一丝微笑”  5、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三、学法总结  1、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 ,实际上是写谁?爸爸与白杨树的什么时候共同点?  教师点拨:借助白杨树(物)来写新疆建设者(人),这种写法叫“借物秀喻人”。  2、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自己体会文章的写法,并回忆曾经学过哪些课文,也用了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你想对投身西部建设的叔叔阿姨说些什么呢?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 后 反 思 课题名称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 1 备课教师 梁鑫 备课时间 2017.2.18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法 学法 课型 略读课 教学准备 1、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  2、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理解“银装素裹、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劈头盖脸、杯水车薪”等词语。  (2)内容提示。  (3)师补充资料: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三、精读赏析  1、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  2、全班讨论交流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3)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3、文章语言的特色。 (1)运用恰当的比喻。 (2)语言直白简洁。  4、情感体会。  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精神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  1、青藏铁路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试着给这条路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并说明理由。  2、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 后 反 思 课题名称 口语交际·习作一 课时 3 备课教师 梁鑫 备课时间 2017.2.18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策划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与人交往,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法 学法 课型 讲读课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伟大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独特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明确目标,准备活动     1、今天我们要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必要时向对方献上一片爱心。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不过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总会有很多办法和他们建立联系的,好好想一想,把你的办法告诉大家。     4、学生分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三、集思广益,进行策划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 (1)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增进和小伙伴的了解?     (2)远方的小伙伴虽然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可是他们中还有很多人不能像我们这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的甚至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1)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渗透着同学们的想法。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三课时 习作及评改  一、回忆书信的格式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进行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师生同写,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与学生一道写。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时的观察,让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评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誊抄习作。    四、学写信封,寄出信件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件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写好信封并贴上邮票,寄信。    五、总结     祝你们的心愿早日实现。我们相信: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 后 反 思 课题名称 回顾·拓展一 课时 1 备课教师 梁鑫 备课时间 2017.2.18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2、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法 学法 课型 讲读课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三、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 后 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