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76592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1 单选题 1、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表明程朱理学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B.融合佛教道教理论 C.开始关注百姓生活D.适应世俗化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朱熹编撰的《小学》渗透了理学思想,切合了蒙童年龄需要,表明程朱理学适应世俗化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体现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佛教道教理论,排除B项;材料表明程朱理学适应世俗化的需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外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图所示是哪一发明的外传线路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 答案:C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该发明外传的时间是十二三世纪,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南针外传示意图,C项正确;造纸术在8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排除A项;火药在12、13世纪由陆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排除B项;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4、15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县 汉朝 州→郡(国)→县 唐朝 道→州→县 宋朝 道(路)→府、州、军、监→县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明朝 省→府→州→县 清朝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A.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B.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 C.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D.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 答案:A 解析: 根据变化表可知,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州的行政地位不断下降,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也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清为省,排除C项;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4、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旧法……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而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对王安石认识的差异,说明了历史人物的评价(       ) A.具有主观性B.总是客观的C.没有阶级性D.不具时代性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作为政治上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改革,而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宣扬王安石作为改革者的先驱,这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主观性,A项正确;对王安石变法应辩证客观分析,并非所有人的评价都是客观真实的,排除B项;司马光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有阶级性的,排除C项;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近代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主张变法维新,宣扬王安石作为改革者的先驱,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时代性,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5、《通志・氏族略》曾记载了这样的现象:“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佚而其学不传”。上述现象说明 A.重文轻武的风尚己形成B.门第观念逐渐走向淡化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可知,隋唐及以前,选官、婚姻重视门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志·氏族略》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写的,反衬出宋朝对家世和门第的观念逐渐淡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家世和门第观念,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排除A项;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而材料体现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家世和门第观念,不涉及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朱熹认为:“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他还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用以观察日月星辰。据材料可知 A.朱熹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众多成就B.理学提倡“格物致知”无关实践 C.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深入人心D.理学家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探究欲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他还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用以观察日月星辰”可知,朱熹对历法和浑天仪的设想和探究,反映了理学家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探究欲,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朱熹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众多成就,排除A项;材料体现理学家对自然科学有一定探究欲,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排除C项。故选D项。 7、金世宗在治理国事时常以汉文帝等明君为楷模,他重视翻译中原地区历史著作,主张“大抵史书载事贵实,不必浮辞谄谀也。”金世宗 ①致力传播女真文化   ②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③客观评说古代君王   ④鼓励史家秉笔直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以汉文帝等明君为楷模,他重视翻译中原地区历史著作”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影响,②正确,根据材料“大抵史书载事贵实,不必浮辞谄谀也”可知鼓励史家秉笔直书, 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受汉族文化影响,不是致力传播女真文化,排除AC项;材料体现的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客观评说古代君王,排除B项。故选D项。 8、《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这表明元朝行省 (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始终没有形成定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得出行省最初只是中央派出的一个临时机构,没有定制,之后才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A项正确;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排除B项;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已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成为了定制,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9、宋朝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学说,即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但万事同出一源,它不可能被分割。这一思想家可能是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 答案:A 解析: 根据“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但万事同出一源,它不可能被分割”可知这一思想家认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是理,所以应该是朱熹,A项正确;陆九渊和王守仁都是心学的代表,他们认为理存在于人的内心中,排除BC项;李贽是明朝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0、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备B.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 C.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D.地方官员素质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地方官有较大的权力,是“牧、守、令”,宋代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职,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对地方长官权力的变更,无法体现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讲述地方官员权力大小的变迁,排除C项;不能从名称变迁体现官员素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1、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可得出王安石开展变法和变法的失败都反映出,宋代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D项正确;地主阶级分化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的阻碍,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 12、《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正确的是 A.现河北省地域由中央直接管理B.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 C.行省辖区广阔,不受中书省节制D.西藏归枢密院管辖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管理疆域广阔的领土,元朝在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其中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所以现河北省地域由中央直接管理,A项正确;地方设立的是行中书省,排除B项;行省辖区广阔,要受到中书省节制,排除C项;西藏归宣政院管辖,排除D项。故选A项。 13、悬挂灯笼是唐代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江馆》中有“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的描述。灯笼数目的多少能代表饭店等级,颜色的不同代表饭店经营内容的差别。这反映了当时(     ) A.坊市格局坚不可破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业经营首重饮食D.贫富差距的加大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悬挂灯笼是唐代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可知,唐朝酒楼、饭店数量多,夜市繁荣,这些都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B项正确;北宋坊市格局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商业经营的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由图可知,大运河河道的变迁 A.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是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受政治中心转移的影响D.体现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的都城位于长安,因此大运河在运输物资使要经过洛阳周转抵达长安,而元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因此运河的航道更加的笔直顺畅,这种变化是政治中心转移带来的结果,C项正确;运河河道的变化是政治中心变化的结果,和经济重心转移、经济形态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B项;运河河道的变化主要运输终点发生变化,并不能够体现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原创题】两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设置,形成了相互维系的态势。官僚政治事务的运作,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做法。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用方式和一系列技术性手段的完善,使各环节出现人为弊端的可能性减少。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政治制度高度发达 答案:B 解析: 根据“官僚政治事务的运作,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做法”、“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用方式和一系列技术性手段的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在中央机构、官僚政治事务和考试录用方式等方面逐渐完善并走向制度化。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能力提升,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两宋时期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讲的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君权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两宋时期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涉及了中央机构、官僚政治事务和考试录用方式的完善,而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指的是政府的办事效率高,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也需要完善和发展,并不是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填空题 16、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________。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答案:逆转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 17、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目的 措施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知州;设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将________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为分散机构权力 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行政权;________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北宋实行________的方针,用_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________,扩大________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答案:     文官     诸路转运司     地方精锐部队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枢密院     崇文抑武     文官     文治     科举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为了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行政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为了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所以①是文官,②是诸路转运司,③是地方精锐部队,④是枢密院,⑤是三司,⑥是参知政事,⑦是枢密院,⑧是崇文抑武,⑨是文官,⑩是文治,⑪是科举。 18、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①当时________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_______。大批出身于________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________增添了活力 ②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________、________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答案: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尚阀阅     科举     公平竞争     平民     政治     政治     经济 解析: 根据所学,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当时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19、民族分化政策“________”。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内容: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回回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3)结果: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________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答案:     四等人制     交融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推行四等人制;由于民族分化政策导致元代的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最终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所以①是四等人制,②是交融。 20、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_______,到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作家以豪放派的_______、_______和婉约派的_______、_______成就最突出。 答案:     词     宋朝     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所以①是词,②是宋朝,③是苏轼,④是辛弃疾,⑤是柳永,⑥是李清照。 21、宋朝________发展成就突出 ①一年________熟的________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________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________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______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答案:     农业     两     稻麦     三     棉花     南方     漠北     东北     西北     云南 解析: 根据所学,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2、兴起:从________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_______。儒学僵化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答案:     北宋中期     儒学复兴运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儒学僵化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因此,①处为北宋中期,②处为儒学复兴运动。 23、西夏 ①________年,________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________ ②其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答案:     1038     党项     元昊     西夏     北宋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所以①处应填“1038”;②处应填“党项”;③处应填“元昊”;④处应填“西夏”。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所以⑤处应填“北宋”。  24、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________。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答案:逆转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 25、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目的 措施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知州;设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将________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为分散机构权力 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行政权;________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北宋实行________的方针,用__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________,扩大________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答案:     文官     诸路转运司     地方精锐部队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枢密院     崇文抑武     文官     文治     科举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为了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行政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为了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北宋实行重文抑武的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所以①是文官,②是诸路转运司,③是地方精锐部队,④是枢密院,⑤是三司,⑥是参知政事,⑦是枢密院,⑧是崇文抑武,⑨是文官,⑩是文治,⑪是科举。 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摘自《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摘自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的具体原因。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答案:(1)辽夏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机构臃肿,官员多,加重了财政支出;集中军权,使得士兵数量激增,增加了财政负担。 (2)措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成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解决“积贫”现象。 (3)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出现了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可知,辽夏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一“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可知,集中军权,使得士兵数量激增,增加了财政负担;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构臃肿,官员多,加重了财政支出。 (2) 措施:根据材料二“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可知,材料二涉及了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和市易法,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还采取了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措施。成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法措施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解决“积贫”现象。 (3) 根据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可知,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根据材料三“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知,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根据材料四“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可知,出现了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27、国家的治理体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传承的角度指出秦朝在地方上的权力分配制度,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制度的措施。 (2)浙江的明州是宋元时期主要外贸港口之一,请写出它在材料二示意图中的对应标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试从思想文化和科技的角度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答案:(1)秦朝:把战国出现的郡和县推广到全国。 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2)对应标号:② 思想文化和科技角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科技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3)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门第观念淡化。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时期把战国出现的郡和县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制度的措施主要包括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州位于浙江,所以对应标号是②。从思想文化和科技角度来看,之所以说“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宋代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科技上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3)新气象:根据“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根据“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门第观念淡化。 28、材料   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并不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原因,而是更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同时变法也在既定体制内部产生了混乱与失衡。因此,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触动当时的根本制度,不过是已往做法的反驳,但还是引发了尖锐的朋党斗争,并且在后来几十年中愈演愈烈。1085年神宗去世,守旧派上台后立刻废除了新法。新旧两派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转变,在党争中新法带来的经济、军事利益于是付诸东流,而党争双方后来也均为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所吞没。 ——摘编自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日本东洋史学先驱内藤湖南1920年代在京都大学讲课时,这样说道:“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家,都认为实行《周礼》毫无价值,而最近读了一些社会主义书籍的人,则对其实施的一些社会政策的做法表示欣赏。但两者都不符合事实。《周礼》中的政治,是根据当时的理想而制订的……应用《周礼》第一个失败者是王莽,第二个失败者是王安石。”他效仿王莽“托古改制”,依据《周礼》推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1)通过教材内容,评析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和教材学思之窗,归纳王安石失败的原因。综上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答案:(1)影响: 王安石变法冲击了官僚集团和国家统治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打击了顽固保守势力;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矛盾和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统治的危机;作用有限。 (2) 原因:士大夫的反对和惰性;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和守旧派的抵制。看法: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趋时更新;改革要兼顾各阶层的利益,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解析: (1)影响:根据材料中“(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冲击了官僚集团和国家统治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据“在既定体制内部产生了混乱与失衡”可知,变法打击了顽固保守势力;根据“引发了尖锐的朋党斗争”可知,变法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矛盾和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统治的危机;根据“在党争中新法带来的经济、军事利益于是付诸东流”可知,变法作用有限。 (2) 原因:根据材料中“官员和学者们的反对”可知,士大夫的反对和惰性;根据“神宗去世,守旧派上台后立刻废除了新法”可知,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和守旧派的抵制。看法:根据材料中“《周礼》中的政治,是根据当时的理想而制订的”“依据《周礼》推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可知,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趋时更新;根据“这个官僚化国家的统治惰性”“混乱与失衡”等信息可知,改革要兼顾各阶层的利益,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答案:(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解析: (1)第一小问用人政策,依据材料一“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可以看出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第一小问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第二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二“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即可。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诸侯王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实际上相当于独立的小朝廷。起初,诸侯王的官员中只有丞相以上才由中央政府配置,御史大夫及诸卿都由诸侯王任命。在全国的大约五十四个郡中,诸侯王占了三十九郡,而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个郡。这些藩国原本“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此时则“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或与朝廷分庭抗礼,或欲问鼎皇室,成为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举兵反叛。被周亚夫等中央政权军事力量击败。汉武帝时,“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解决了藩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  元初,行省只是朝廷中书省为某地区军事征伐而临时派出的机构。随着元帝国疆域的扩大,朝廷直接控制数百个路和直隶州困难较多。于是,元廷相继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设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后来又将其固定下来,作为朝廷控驭路府州县的得力工具,行省长官由皇帝和中书省宰相选任。在行政、军事方面,行省要分别受中书省、枢密院的节制,重大军政事务必须随时上报朝廷,平时还要受以御史台为首的监察官的监督。行省长官须按照朝廷命令互迁镇地,并履行入觐述职等义务。而行省官员中实行的多名官员群体负责制,又可以使行省长官相互牵制,避免行省坐大割据之祸。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影响。 答案:(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国独立性较大,危及中央统治;削藩问题由来已久;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突出;北方匈奴袭扰,边境危机严重。 实质:采用温和的手段以削弱地方诸侯国实力和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行省内部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1) 背景,根据材料“汉初的诸侯王国……实际上相当于独立的小朝廷”“御史大夫及诸卿都由诸侯王任命”“或与朝廷分庭抗礼,或欲问鼎皇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诸侯国独立性较大,这危及中央统治;根据材料“吴、楚等七国举兵反叛。被周亚夫等中央政权军事力量击败”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前,西汉王朝通过武力平定诸侯叛乱,说明削藩问题由来已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为恢复发展经济,采取黄老之学为治国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突出,北部边界方面,受少数民族匈奴的侵扰,边疆危机严重。实质,根据材料“‘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解决了藩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说明推恩令实质是采用温和的手段以削弱地方诸侯国实力和加强中央集权。 (2) 根据材料“随着元帝国疆域的扩大,朝廷直接控制数百个路和直隶州困难较多……设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可得出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根据材料“行省要分别受中书省、枢密院的节制,重大军政事务必须随时上报朝廷,平时还要受以御史台为首的监察官的监督”“行省长官须按照朝廷命令互迁镇地”等可得出行省内部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