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真题(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76589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真题(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真题(精选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真题 1 单选题 1、“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物质不可能再细分B.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 C.化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D.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 答案:A A、物质是可分的,许多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物质由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决定物质的用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化学变化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重连,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需要释放能量,所以会有能量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答案:C 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燃烧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要与氧气接触。 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A正确;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故B正确;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故C不正确;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故D正确。故选C。 小提示: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灭B.加油站、面粉厂——杜绝一切火种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火灾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答案:A A、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油站周围空气中油气含量较高,油气为可燃气体,面粉厂空气中有面粉的扬尘,面粉的扬尘为可燃物,则加油站、面粉厂杜绝一切火种避免爆炸或引燃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原理为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火灾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进入口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4、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答案:B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污染,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但不是能减缓海洋酸化的措施,符合题意;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利于环境保护,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世界性问题,下列物质被称为最理想清洁能源的是(      ) A.氢气B.天然气C.石油D.煤 答案:A A、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①热值高,②可再生,③产物是无污染的水,是最理想清洁能源。 B、天然气是古代的海洋生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效应,不是清洁能源。 C、石油是古代的海洋生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 D、煤是古代植物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且燃烧可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 故选:A。 6、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D.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答案:B 分析: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A、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毒物质吸入,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故A正确;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 C、森林发生火灾,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是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故C正确; D、加油站、煤粉厂等含有可燃物,遇烟火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则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故D正确。故选B。 7、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D A、剧烈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会引起爆炸,A错误。 B、面粉着火点没有升高,B错误。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面粉和空气接触面积,C错误。 D、面粉容易发生爆炸,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D正确。 故选:D。 8、2020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图标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B.C.D. 答案:A A、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禁止烟火”,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禁止放易燃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下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A.AB.BC.CD.D 答案:D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 A、水温5℃,未达到白磷40℃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A选项错误; B、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氮气不支持燃烧,故B选项错误; C、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C选项错误; D、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且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因此白磷会燃烧,D选项正确; 故选D。 1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符合题意;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此时氧气不足,碳不完全燃烧,这时应调大进风口,不符合题意;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二者均含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 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 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答案:A A、“可燃冰”可以燃烧,可作为能源,故正确; B、“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所以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故错误; C、“可燃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具有可燃性,但是水没有可燃性,故错误; 故选:A。 12、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倡议的是 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B.使用一次性餐具 C.自带水杯出行D.对垃圾进行分类 答案:B 此题考查绿色化学概念,绿色化学指的是低碳环保,B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利于环保,易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答案,其它都符合绿色生活理念;故选B 1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的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答案:B A、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错误; B、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可以是缓慢氧化,不一定是燃烧,故错误; D、人类利用的能量大部分都是通过燃烧获得,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获得,故错误。 故选B 14、课堂上,老师用玻璃棒蘸取混有少许浓硫酸的高锰酸钾固体去接触酒精灯灯芯,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酒精灯被点燃了!这就是神奇的化学魔术“魔棒点灯”。在此过程中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及其它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放出的热使玻璃棒点燃了酒精灯 B.二氧化锰能促使该反应更快进行 C.反应产生的氧气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老师用灯帽盖灭了酒精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答案:B A、高锰酸钾和浓硫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故A正确; B、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生成物而不是催化剂,所以二氧化锰并不能促使该反应更快进行,故B错误; C、反应产生的氧气具有氧化性,故C正确; D、用灯帽盖灭了酒精灯,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D正确。 故选B。 15、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多选题 16、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则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答案:BC A、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有能量释放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符合题意; C、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不带电,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7、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答案:BC A、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降低,错误; C、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不是一定会发生燃爆,错误; 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正确; 故选BC。 18、如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中没有分解反应 B.此过程中S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C.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D.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 2SO2+2CaCO3+O2=2CaSO4+2CO2 答案:CD A、该过程中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4,故B错误; C、经过此废气处理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从而减少了酸雨的形成,故C正确; D、整个过程中可以表示为2SO2+2CaCO3+O2=2CaSO4+2CO2,故D正确; 故选:CD。 19、下列有关安全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时不慎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湿抹布盖灭火焰 B.高楼发生火灾时乘坐电梯紧急逃生 C.进入干涸的深井,要先用手电筒做灯火试验 D.严禁在加油站吸烟和拨打移动电话 答案:AD A.实验时不慎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湿抹布盖灭火焰,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和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选项说法正确; B.高楼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紧急逃生,以免发生烟囱效应而窒息死亡,选项说法错误; C.进入干涸的深井,要先用火把做灯火试验,检验深井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低,以免发生危险,选项说法错误; D.加油站的空气中弥漫着燃油蒸气,所以严禁在加油站吸烟和拨打移动电话,以防发生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20、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种可燃气体一一—甲烷,所以它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它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温度、压力和原料。首先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受热分解从而“烟消云散”;其次,“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标准大气压即可生成,并且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最后,埋藏在海底的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可燃冰”的形成并不容易B.海底甲烷气体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 C.“可燃冰”其实就是一种气体D.在0℃且200米的海底可能会有“可燃冰” 答案:AB A、由题意可知,它的形成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温度、压力和原料,故“可燃冰”的形成并不容易,正确; B、埋藏在海底的生物残体和有机腐殖质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气体,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正确; C、“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说法错误; D、“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标准大气压即可生成,并且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故在0℃且200米的海底可能会有“可燃冰”说法错误; 故选AB。 21、一定条件下,4.6g乙醇与8.0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 H2O、4.4g CO2和物质X,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醇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B.物质X含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是单质 C.生成物质X的质量为2.8g D.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5O2点燃__6H2O+2CO2+4CO 答案:BD 分析: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 4 .6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6g×2446×100%=2.4g,氢元素的质量为:4 .6g×1×646×100%=0.6g,氧元素的质量为:4.6g-2.4g-0.6g=1.6g;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00%=1.2g,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1×218×100%=0.6g,氧元素的质量为:5.4g-0.6g=4.8g,物质X中不含氢元素,含碳元素与氧元素,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4g-1.2g=1.2g;氧元素的质量为:1.6g+8.0g-3.2g-4.8g=1.6g,则X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g12:1.6g16=1:1,化学式为CO。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由于反应过程中生了一氧化碳,乙醇发生了不完全燃烧,说法正确; B、物质X是一氧化碳,含碳元素、不含氢元素,是化合物,不是单质,说法错误; C、生成物质X的质量=1.2g+1.6g=2.8g,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乙醇和氧气,生成物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比=4.6g46:8.0g32:5.4g18:4.4g44:2.8g28=2:5:6:2:2 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5O2点燃__6H2O+2CO2+2CO,说法错误。 故选BD。 22、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 B.“焚烧法”处理垃圾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E.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答案:ADE A、开发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焚烧法”处理垃圾,易污染空气,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节约电能,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E、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ADE。 23、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明火附近避免喷洒空气清新剂或杀虫剂,以免引发火灾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答案:AC A、面粉加工厂内含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选项正确; B、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选项错误; C、空气清新剂或杀虫剂中含有易燃物,所以明火附近禁止喷洒空气清新剂或杀虫剂,以免引发火灾,选项正确;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选项错误; 故选:AC。 24、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反应 B.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D.凡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产生 答案:AB 分析: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有的燃烧不需要氧气参加,比如钠在氯气中能够燃烧。 A、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故A选项叙述正确;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故B选项叙述正确; C、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不是燃烧,故C选项叙述不正确; D、可燃物燃烧时不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故D选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AB。 小提示: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燃烧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5、对于研究开发新能源,在一次课堂活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具有想象力的能源开发方式,下列发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_ A.利用粒子能量,比如电磁能、核能、氢能、氢能以及各种微观粒子能量和能量波 B.在其它星球上建立居住地和开采星球上的资源,例如土卫六的温度极低,在这样的环境中,甲烷等有机物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可大量开采 C.制造时光机,穿越到一万年前,大量开采化石燃料,运回现在使用 D.通过核聚变技术制造人工太阳,在恒星或人工太阳周围建造大型能量装置收集能量 答案:ABD A.利用粒子能量,比如电磁能、核能、氢能、氢能以及各种微观粒子能量和能量波,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在其它星球上建立居住地和开采星球上的资源,例如土卫六的温度极低,在这样的环境中,甲烷等有机物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可大量开采,利用节约能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制造时光机,穿越到一万年前,大量开采化石燃料,运回现在使用,违反客观事实,不可能实现,所以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通过核聚变技术制造人工太阳,在恒星或人工太阳周围建造大型能量装置收集能量,利用节约能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故选:ABD。 填空题 26、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碳酸钠 ②甲烷 ③一氧化碳 ④碳酸,属于有机物的 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是______。 (2)木炭可以做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________的排放量。请写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     ④     C+O2点燃CO2     CO2     绿色出行 (1)甲烷属于有机物;汽水中含有碳酸; (2)木炭主要成分是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O2点燃CO2;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少用化石燃料,多用新能源、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都符合这一主题。 27、界能源正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几种能源结构变化如图。 (1)属于化石能源的有煤、_______、天然气。 (2)2020-2040年煤炭所占比例变化的趋势是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答案:(1)石油 (2)减小 (1)三大化石能源分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石油。 (2)由图可知,2020年煤炭所占比例是接近60%,到2025年大约50%,再到2030年约为45%左右,到了2035年接近40%,到2040年约等于40%,所以煤炭所占比例变化的趋势是逐年减少的,故选减小。 28、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煤块经粉碎处理后燃烧的更快,这是因为_______。 答案: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煤粉与氧气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除需要氧气外,还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煤块经粉碎处理后燃烧的更快,是因为煤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 29、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________________。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①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上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填代号)。 答案:(1)可燃物;(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3)①不合理;②M;N 试题分析: (1)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具有可燃性,充当可燃物;(2)水蒸发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故洒水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3)①“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不合理”,如表格中的L物质的着火点高于M和N,但是其熔沸点比M和N两物质低;②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所以可燃物的着火点应低于500℃,应为表格中的M和N。 考点: 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表格数据分析 30、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和天然气。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______(填序号)。 A.天然气            B.氢气            C.肼(N2H4) (3)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石油     BC     MgO+CO2=MgCO3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填:石油。 (2)A、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生成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肼不含碳元素,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BC。 (3)氧化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镁,故填:MgO+CO2=MgCO3。 1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