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点专题训练
1
单选题
1、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这一制度的设置
A.有利于强化君权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对地方控制加强D.避免了决策失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将丞相一分为三,这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加强的是君权而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2、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主流选官制度,C项正确;由材料“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可知这一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排除A项;由材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体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C项。
3、隋文帝时,兵部尚书杨尚希上奏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对此,隋文帝实行
A.州、县二级制B.道、州、县三级制
C.路、州、县三级制D.省、府、县三级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初年郡县数量膨胀,为此隋文帝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实行州、县两级制,A项正确;唐朝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排除B项;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排除C项;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 (州、厅)、县三级,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4、某史学著作记载: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门下省B.尚书省C.政事堂D.都察院
答案:A
解析:
根据“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可知该机构要对中书省的诏令进行审核批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机构是门下省,A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项;政事堂是各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场所,排除C项;都察院负责的是监察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5、如图反映的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的影响B.察举选官的盛行
C.世卿世禄制的限制D.士族制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影响,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入仕途的少,A项正确;魏晋时期不推行察举制,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士族制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6、“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重建汉朝不久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统治措施:
类型
内容
政治
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________,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________、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________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答案: 刘秀 洛阳 尚书台 郡县 垦田 儒学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刘秀建立,定都洛阳,刘秀即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为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并且裁撤了郡县,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方面清查全国的垦田;在思想方面重视儒学。
7、________:禹死后,其子________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 世袭制 启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8、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 )
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B.恢复了丝绸之路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的反对意见,在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汉朝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纳入中国版图,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也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下列符合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①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②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④“长庆会盟”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①贞观初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③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故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④长庆会盟是唐蕃双方真正建立在友好互信的基础上达成的会盟,发生在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基本停止纷争,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10、代表
(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
(2)道家:代表是________,崇尚________。
(3)阴阳家:以________为代表,提出“________”理论,这代表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________”“非攻”,还提出了“________”的政治主张。
(5)法家:________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答案: 仁政 隆礼重法 庄子 逍遥自由 邹衍 相生相胜 墨子 兼爱 尚贤 韩非子 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所学可得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有
(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①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战国 和 开始使用
②水利灌溉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有 、 、
③工商业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答案:①铁农具;牛耕②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所以①处为铁农具,牛耕;②处为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12、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答案:B
解析: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由中央委任,这有助于将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重视官员的出身而非文化素养,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豪强地主和曹氏政权的妥协,并不能抑制豪强,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不利于选官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3、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具有风格多样,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 )
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
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D
解析:
根据“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具有风格多样,壮阔欢腾的特色”可知《胡旋舞》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特色,说明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项正确;该壁画主要是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能说明唐朝文化影响世界,排除A项;莫高窟的中的这一壁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B项;该画中没有体现道教特色,不能说明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4、客观条件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
②各地域________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答案: 安定统一 经济
解析:
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也是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的条件之一。
15、东汉兴衰
①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重建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
②措施: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________,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________,裁减官吏,节省开支;________,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________。措施意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证据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________”
③东汉后期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豪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率众起义,称________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答案: 25年 刘秀 洛阳 加强皇权 裁并郡县 整顿吏治 儒学 光武中兴 外戚 宦官 黄巾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②措施: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措施意义:社会经济在稳定的证据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③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豪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率众起义,称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得出:①25年②刘秀③洛阳④加强皇权⑤裁并郡县⑥整顿吏治⑦儒学⑧光武中兴⑨外戚⑩宦官⑪黄巾
填空题
16、隋朝建立:________年,北周外戚____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___,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
答案: 518 杨坚 隋 长安
解析:
略
17、作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提高了____________,是中国政治制度的_________,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 办事效率 重大变革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各部门之间相互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所以①是办事效率,②是重大变革。
18、东南西北人颜之推,祖籍琅琊,先祖随晋南渡,一生间关南北,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三为亡国人”,饱尝离乱、深怀忐忑。
(1)颜之推辗转南北间可能见到的下列场景有____________(多选题,涂写字母)
A.五胡入华,民族杂居B.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C.吴音胡语,流转耳畔D.胡床风靡,垂足怡然E.北朝士人,研习汉籍
(2)颜之推个人命运,深系于家国时代。①其所悲于______;②其所幸于______。(多选题,涂写字母)
A.动荡离乱B.融合更新C.社会失范D.重归一统
(3)隋唐承转,兼采南北,创制革新,再铸中华。按要求,将下列字母所示内容,涂写在表格空白处。
面临问题
应对方案
①
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
①
②
传统中央官制下,宰相指挥百官,助理天子,皇权相权,关系微妙。
②
③
南北朝三百年间,中原与周边民族盛衰更迭,交错相存。
③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度C.民族和解政策
答案:(1)ACDE
(2)①AC②BD
(3)①B②A③C
解析:
(1)在战场上使用火器是在唐朝末年,而颜之推的生活经历到隋朝,所以不会经历B。根据材料可知颜之推一生“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可以经历五胡乱华时期建立的北魏政权后分裂后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可以经历五胡入华,民族杂居;胡床风靡,垂足怡然;北朝士人,研习汉籍;当然也可以经历吴音胡语,流转耳畔。故答案为ACDE。
(2)颜之推在当时的社会感到悲伤的是处于动乱的年代,经历南梁、西魏、北齐、北周,处于一种社会失范的战乱时代,故①处填AC;颜之推在这个时代感到庆幸的是经过征战的社会不断融合更新,最终隋朝于589年统一了全国。故②处填BD。
(3)①针对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故答案为B;
②针对传统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隋唐时期采用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为A;
③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动荡的时间,主要是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征战导致的,隋唐时期则采用了民族和解政策,达到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融合,答案为C。
19、“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________ 、齐、梁、________ 均定都今天的南京,统称为六朝。
答案: 宋 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均定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20、_____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定都________,是为隋文帝。______年,隋灭____,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答案: 581年 隋 长安 589年 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
21、______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答案:东晋法显
解析:
略
22、科技
时期
朝代
魏晋南北朝
________
数学
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
________
农书
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________
________
地理
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________》,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
________
桥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________
印刷
我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唐朝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__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
天文
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朝
医学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________》它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写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 南朝 北朝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西晋 《禹贡地域图》 隋朝 唐朝 火箭 《千金方》 《唐本草》
解析:
略
23、
项目
时间
成 就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_________、
东晋_________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______等文学形式
诗歌
唐朝
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是____________,“诗圣”是____________
书法
东汉
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书法家_______,世称“书圣”
隋唐
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______的颜体和_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东晋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化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________被称为“画圣”
石窟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
著名的石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建安文学 陶渊明 民歌 李白 杜甫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吴道子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所以,①处为建安文学;②处为陶渊明;③处为民歌;④处为李白;⑤处为杜甫;⑥处为王羲之;⑦处为颜真卿;⑧处为柳公权;⑨处为《女史箴图》;⑩处为《洛神赋图》;⑪处为吴道子;⑫处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⑬处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⑭处为甘肃敦煌莫高窟。
24、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________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胜转衰
答案:755
解析:
略
25、________高僧________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 唐朝 玄奘
解析:
略
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由于波斯帝国的统治范围广大,有些被征服地区沿用当地的统治制度。大流士(波斯帝国皇帝)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他还统一币制,使得境内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标准,这种由王室发行以保证其纯度的钱币铸造起源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和图3中的相关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波斯帝国大流士为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
答案:(1)郡县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2)措施:部分地区沿用当地制度;推行驿站制度;统一币制。
解析:
(1)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别是郡县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2)措施:根据材料“有些被征服地区沿用当地的统治制度”可知部分地区沿用当地制度;根据材料“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可知推行驿站制度;根据材料“他还统一币制,使得境内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标准”可知统一币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分科考试;考生不限财产、门第(相对公平);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2)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以选官为目的,不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解析:
(1)特点:由材料“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可知,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分科考试,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由材料“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得出,考生不限财产、门第(相对公平);由材料“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得出,科举制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2)影响:由材料“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得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依据“取士不问家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可得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了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联系隋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和影响可以得出,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官员选拔制度与唐代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造成的影响。
答案:
变化: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或答考试制度更完善);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或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影响:若从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
解析:
新变化:根据材料“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得出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根据“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得出宋代“糊名”取士;根据“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得出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影响:结合科举制度的意义,可从扩大了统治基础、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官员素质、淡化门第观念、促进儒学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北宋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29、材料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420年)。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世说新语·言语》有云:“(晋)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毫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按东晋元帝为南来北人的领袖,吴郡顾荣为江东士族的代表。元帝所谓“国土”,即孙吴的国土;所谓“人”即顾荣所代表的江东士族。从这二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知当日南来的北人的心理及江东士族对此种情势的态度。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定既成,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敏,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东晋南朝显得死气沉沉,萎靡不振。为什么呢?一言蔽之,门阀政治把一切腐朽引到了极致。所谓门阀政治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向地方普及的新兴士大夫集团,累世为官而形成望族,是一种讲究门第阀阅的贵族政治。东晋时期只有皇室司马氏与王氏共治天下,平衡秩序才得以维持,于是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模式。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历史纵横,列举东晋十六国并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归纳东晋南朝政治架构的基本概况,并进行简要评析。结合拓展材料,理解门阀士族在东晋南朝政治舞台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基本史实:东晋的沿革: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基本概况: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
评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威胁中央集权。三省制的创立,为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重要地位: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0年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品官几乎都为世族,使得世族获得拔选人才的权力。由于拔选往往重视家世而忽略才德,最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维护门阀统治的主要工具,也构成其一部份。东晋时,世族政治达到巅峰,以侨姓世族为主。东晋末年,起于寒门的士人子弟逐渐在军队及实务部门掌握实权。最终,握有兵权的刘裕即皇帝位,国号宋,东晋灭亡,由此开启了南朝政局。南朝政治,先后有刘宋、萧齐、萧梁和南陈,多为禁军首领政变所建。鉴于东晋王室孤微、门阀势盛的教训,南朝皇帝为维护皇权和制衡高门世族,往往以宗室子弟掌握军权,守为外藩。但皇室与外藩诸王之间,多有猜忌,常起冲突,以致骨肉相残,政局更迭,各朝维持的时间都不甚长。
解析:
关于基本史实:根据材料“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420年)。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沿革: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关于基本概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
关于评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世族政治、中央官制的影响方面分析,即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威胁中央集权。三省制的创立,为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门阀士族在东晋南朝政治舞台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材料“所谓门阀政治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向地方普及的新兴士大夫集团,累世为官而形成望族,是一种讲究门第阀阅的贵族政治。”和所学知识可知,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0年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品官几乎都为世族,使得世族获得拔选人才的权力。由于拔选往往重视家世而忽略才德,最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维护门阀统治的主要工具,也构成其一部份。东晋时,世族政治达到巅峰,以侨姓世族为主。东晋末年,起于寒门的士人子弟逐渐在军队及实务部门掌握实权。最终,握有兵权的刘裕即皇帝位,国号宋,东晋灭亡,由此开启了南朝政局。南朝政治,先后有刘宋、萧齐、萧梁和南陈,多为禁军首领政变所建。鉴于东晋王室孤微、门阀势盛的教训,南朝皇帝为维护皇权和制衡高门世族,往往以宗室子弟掌握军权,守为外藩。但皇室与外藩诸王之间,多有猜忌,常起冲突,以致骨肉相残,政局更迭,各朝维持的时间都不甚长。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有同学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序号
名称
表述
①
世官制
主要实行于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该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
③
九品中正制
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官职;该制度以门第作为选官主要依据,为士族政治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不利于中央集权。
④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表述。
答案:察举制;主要实行于两汉,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
科举制;产生于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选拔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古代各朝代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内容。据材料可知,①为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故②可填汉代的察举制,表述可答察举制的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作用。即察举制是主要实行于两汉,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据材料可知③为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故④可填起源于隋唐的科举制,表述可答科举制制的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作用。即科举制产生于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选拔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小提示:
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