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鱼和潜水艇
在湛蓝大海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时沉时浮,是鲨鱼,不是,鲸,也不是。越来越近,终于看清它庐山真面目,那是一艘潜水艇。
在这样茫茫大海中,如此庞大潜水艇怎么能时而沉,时而浮,操控自如呢?原来是人们从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鱼儿在大海怀抱里穿梭自如,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自由畅游,甚至还能在水里做“高难度动作”,难道它有什么特珠功能,使它能在水里随心所欲?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终于揭开了鱼儿沉浮秘密。原来鱼肚子里有一个鳔。鳔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小小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帮助鱼沉下去。鱼要浮上来时候,鳔里慢慢装满了气,鳔胀大了,鱼摆来摆去,就浮上来了。鱼要沉下去时候,鳔里气慢慢地放出来,鳔缩小了,鱼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
科学家模仿鱼沉浮方法,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内装有一个“水仓”,这个水仓相当于鱼鳔。当潜水艇要下沉时,水仓利用水泵抽满水,潜水艇慢慢地就沉下去了。相反,当潜水艇要浮上来时,只要把水仓里水排掉,就浮上来了。此外,人们还模仿鲸鱼外形:“流线型”——头圆尾尖,进一步完善潜水艇,使得在水中行驶受到阻力最小。
大自然真奇妙啊!真是人类好老师。相信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仔细思考,一定能发现大自然更多奥秘,造福人类。
萤火虫和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冷光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发光效率,而且发出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眼睛,光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过程。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矿井中当闪光灯。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萤火虫与冷光
萤火虫在夏日夜晚发出光,和太阳光以及各种电灯光都不一样。太阳依靠核聚变来发光,电灯依靠电流对灯丝加热,它们在发光时都伴随有热产生。因此,人们称它们为热光源。萤火虫发出光,是由体内一系列特殊化学反应引起。因为它能100%地将能量转换成光能, 不产生热量,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冷光源。
萤火虫特异功能是由它体内所含荧光素、荧光酶和氧气相互作用结果。荧光酶是一种蛋白质, 是发光催化剂,在它作用下,荧光素便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气荧光素。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每氧化一个荧光素分子就发射出一个光子, 因而反应所产生能量全部以光形式释放出来。
自然界能够发光生物还有许多种。有一种甲壳动物, 在它们由干燥变成潮湿时候,能发出辉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兵感到较强灯光危险性太大,就在干燥甲壳动物上吐一点儿唾沫,它发出光足够阅读一张地图。生物发光强度虽然不大,但却给人们研究新光源以重要启示。
蜻蜓与飞机
晴朗夜空行驶着一架飞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蜻蜓身上得到了启示。
为了能安全地飞上蓝天,科学家们对蜻蜓进行了深入研究:颤振现象能使高速飞行飞机翅膀断裂,造成机毁人亡。这一飞行难题曾长期困扰着飞行事业发展。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蜻蜓能安全飞行秘密:它们在振翅飞行时,也会遇到有害颤振现象。大自然赋予了它们消除这种有害现象方法。人们不难发现,蜻蜓每一片翅膀前缘上方,都有一块加厚深色角质层——翼眼,这就是它们消除颤振隐患特殊装置。蜻蜓倘若去掉翼眼虽说不会丧失飞行能力,却会影响翅膀振动正确性,使它们飞行变得像“醉汉”似地摇摇晃晃,飘来荡去。人们由此得到启发,于是一项防止颤振发明问世了。在飞机机翼尽端前缘部位设置一个加重装置,有害振动便消除了。
青蛙与电子蛙眼
大自然是人类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启示,我们要向科学家那样,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不断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自然界中生物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浓厚兴趣。仿生学家模仿青蛙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一个飞机场内,指挥人员正在指挥飞机降落,他们每次都能指挥得准确无误,没有丝毫差距,使飞机准确降落。
为什么指挥人员能指挥得这么准确?到底是什么隐藏高科技帮助了他们?原来,是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青蛙是益虫,专门捕捉田里害虫,使农民乐得哈哈笑。但是青蛙和指挥飞机降落又有什么关联呢?
事情是这样。很早以前,仿生学家发现青蛙眼睛有些蹊跷,非常特殊。他们又发现青蛙眼睛好像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他眼睛比较突出,于是,他们就对青蛙有了浓厚兴趣。
仿生学家发现青蛙对活动东西非常敏锐,但却对静止东西“视而不见”,而且一遇到光就不能动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仿生学家经过多次试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奥秘。原来,蛙眼视网膜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暗前缘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画图,迭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图像。因此,青蛙眼睛对活动东西非常敏锐,对静止东西却“视而不见”。
仿生学家模仿青蛙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使机场指挥人员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降落
3 /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