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 ②核心事物 ③ 核心事件 ④时间 ⑤地点 ⑥作者的情感。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
作用
分类
人物描写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
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8、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说明方法,还是论证方法)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9、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①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②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③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⑤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⑥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⑦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⑧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⑩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12)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10、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二、分析词语和句子
1、主题句(中心句或主旨句):首段(段首)或尾段(段尾)的议论抒情句。
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4、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①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②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③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5、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①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②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③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6、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A承上启下过渡 B总领下文 C总结上文的作用 D设伏笔 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A开篇点题 B深化中心 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③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①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②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③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④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⑤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⑥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7、词语的调换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方式: 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我认为词语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赏析的开头,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ª¡ª干什么¡±(或¡°什么¡ª¡ª怎么样¡±)
三、总体感知
1、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为文章拟标题①核心人物 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⑥作者情感。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5、给文段拟题:
①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②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6、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①用第一人称;
②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①必须用第一人称;②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8、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9、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小说四结构: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出,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附: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①朴实无华 ②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③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④语言简洁,气势纵横⑤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⑥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⑦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⑧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①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②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③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④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⑤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⑥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⑦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⑧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⑨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⑩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三、说明方法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引用:
A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通过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该事物××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C通过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说明了该事物××特点,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D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①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②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建筑物布局),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③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五、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①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②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七、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形象生动;B、准确简明平实。
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八、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九、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十、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题型二: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题型三、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五、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六、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 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 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七、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八、议论文的语言
①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②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④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九、常见考点
1、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①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②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2、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1、用事实作论据。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3、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4、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①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②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③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④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6、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7、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8、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9、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开头的内容有:①提出中心论点;②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②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④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