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50031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2016高考评卷看 高中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策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总有一些考生的得分与自己的估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有的甚至相差甚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答题不规范,必然会造成该得的分得不到,不该失的分失掉了,致使所答试卷不能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得分率,取得好成绩,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解题能力的训练外,还必须强调答题的规范,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形成规范的答题行为。 在这我就结合我参加2016高考评卷的体会,从考生答题的现状及成因,规范答题的细则要求等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 下面我们先来看2016高考理综25题的标准答案和高考评卷给分标准: (2016年全国卷课标一25题)(18分)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的底端A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点,AC=7R,A、B、C、D均在同一竖直面内。质量为m的小物块P自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点(未画出),随后P沿轨道被弹回,最高点到达F点,AF=4R,已知P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取) (1)求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 (2)求P运动到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3)改变物块P的质量,将P推至E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P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点。G点在C点左下方,与C点水平相距、竖直相距R,求P运动到D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的质量。 标准答案: (1)根据题意知,B、C之间的距离为 ① 设P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vB,由动能定理得 ② 式中联立①②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③ (2)设BE=x,P到达E点时速度为零,设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P由B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④ E、F之间的距离为 ⑤ P到达E点后反弹,从E点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⑥ 联立③④⑤⑥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⑦ ⑧ (3)设改变后P的质量为m1,D点与G点的水平距离x1和竖直距离y1分别为 ⑨ ⑩ 式中,已应用了过C点的圆轨道半径与竖直方向夹角仍为的事实。 设P在D点的速度为,由D点运动到G点的进间为t,由平抛运动公式有 联⑨⑩立式得 设P在C点的速度的大小为,在P由C运动到D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P由E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同理,由动能定理有 联立⑦⑧式得 高考评卷给分标准: (1)根据题意知,B、C之间的距离为 (或 ) ①(1分) 设P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vB,由动能定理得 ②(2分) 或: (2分) 或: (1分) 但写成: (0分) (1分) (两式同时出现才给1分) 式中联立①②式解得 另: (m/s) (1分) (1分) (0分) (0分) ③(1分)原则上要化成最简 (2)方法一: 设,P到达E点时速度为零,设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P由B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或: (1分) (1分) ④(2分) P由E到F,路程为 ⑤(1分) P到达E点后反弹,从E点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⑥(1分) 联立③④⑤⑥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⑦ ⑧(2分) 另: (2分) (J) (2分) (0分) (没有得出,只有给1分) (2)其它方法: ①P由C到E,路程为 ⑤(1分) 由动能定理有 ⑥(1分) ②P由B到E,再到F,路程为 ⑤(1分) 由动能定理有 ⑥(1分) ③P由C到E,再到F,路程为 ⑤(1分) 由动能定理有 ⑥(1分) ④P由C到F,F到E,E到F,由动能定理有 ⑤(1分) ⑥(1分) 还可以设, , (3)设改变后P的质量为m1,D点与G点的水平距离x1和竖直距离y1分别为 或 ⑨(1分) 或 ⑩(1分) 式中,已应用了过C点的圆轨道半径与竖直方向夹角仍为的事实。 设P在D点的速度为,由D点运动到G点的进间为t,由平抛运动公式有 ( 等也给分 ) (1分) ( 等也给分 ) (1分) 联⑨⑩立式得 (1分) 设P在C点的速度的大小为,在P由C运动到D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1分) P由E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同理,由动能定理有 或合并与式: (2分) (1分) 联立⑦⑧式得 (1分) 一、答题策略 从高考的标准答案及高考评卷给分标准可看出,计算题答题要求是很规范的,如果答题不规范,会造成无形中失去很多分。那如何做好计算题答题的规范?重点要做以上几点: (一)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的目的是说明物理过程和答题依据,有的同学不明确应该说什么,往往将物理解答过程变成了数学解答过程.答题时应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1、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要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求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问题)。 2、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3、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 4、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 5、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6、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 7、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需要讨论分析)。 (二)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物理方程是表达的主体,如何写出,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最基本的,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这是相当多的考生所忽视的).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应有qvB=m,而不是其变形结果式R=。 2、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用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3、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4、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对各方程式最好能编号。 (三)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 1、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运算负担,又有利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同时也能改变每列一个方程就代入数值计算的不良习惯。 2、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3、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4、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不要以无理数或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四)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1、字母符号要写清楚、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v、r、ν”不分,大小写“M、m”或“L、l”不分,“G”的草体像“a”,希腊字母“ρ、μ、β、η”笔顺或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2、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的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如题目给出半径是r,你若写成R就算错。 3、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母多用;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以免混淆。 4、尊重习惯用法。如拉力用F,摩擦力用f表示,阅卷人一看便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带来误解。 5、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角标的选用亦应讲究,如通过A点的速度用vA就比用v1好;通过某相同点的速度,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用v1、第二次用v2就很清楚,如果倒置,必然带来误解。 6、物理量单位的符号源于人名的单位,由单个字母表示的应大写,如库仑C、亨利H;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单位,一般前面的字母用大写,后面的字母用小写,如Hz、Wb。 (五)学科语言要规范,有学科特色 1、学科术语要规范。如“定律”、“定理”、“公式”、“关系”、“定则”等词要用准确,阅卷时常可看到“牛顿运动定理”、“动能定律”、“四边形公式”、“油标卡尺”等错误说法。 2、语言要富有学科特色。在有图示的坐标系中将电场的方向说成“西南方向”、“南偏西45°”、“向左下方”等均是不规范的,应说成“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135°”或“如图所示”等。 二、解题策略 在这就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论述、计算题迅速准确地找到解析的“突破口”作些讨论和例举。 计算题一般都包括对象、条件、过程和状态四要素。 对象是物理现象的载体,这一载体可以是物体(质点)、系统,或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固体、液体、气体,或是电荷、电场、磁场、电路、通电导体,或是光线、光子和光学元件,还可以是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 条件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对象)的一些限制,解题时应“明确”显性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吃透”模糊条件.显性条件是易被感知和理解的;隐含条件是不易被感知的,它往往隐含在概念、规律、现象、过程、状态、图形和图象之中;模糊条件常常存在于一些模糊语言之中,一般只指定一个大概的范围。 过程是指研究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变化、发展的程序。在解题时应注意过程的多元性,可将全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或将多个子过程合并为一个全过程。 状态是指研究对象各个时刻所呈现出的特征。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物理问题的求解通常有分析问题、寻求方案、评估和执行方案几个步骤,而分析问题(即审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一)抓住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 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性条件,更要抓住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它们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或是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中说“光滑的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中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但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藏较深或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二)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画好情境示意图)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某些省的高考中已不作要求)。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做先变加速后匀速的运动等,而画出这些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或画出关键情境的受力分析示意图是解析计算题的常规手段。 画好分析草图是审题的重要步骤,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和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在审题过程中,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图,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以及探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是用图来加强认识的,而画图又迫使我们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三)要谨慎细致,谨防定势思维 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出已知条件,或表述物理情境时精心设置一些陷阱,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以此形成干扰因素,来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同学们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在审题过程中,只有有效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能迅速而正确地得出答案。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相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前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用假的过程模型代替了实际的物理过程,防止定势思维的负迁移。 (四)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 现在的物理试题中介绍性、描述性的语句相当多,题目的信息量很大,解题时应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思维,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