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2篇教案
高中美术最新教师资格面试2篇
第一篇《陶艺制作——泥条盘筑法》
1.题目:《民间生活的写照》
2.内容:剪纸艺术
要点提示与建议
(1)这一课主要涉及到陶艺成型中的泥条盘筑成型法的定义、泥条盘筑成型法的制作方法等内容;
(2)考生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知识。
(3)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自行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
3.基本要求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
《陶艺制作——泥条盘筑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教材中陶艺的基本成型方法,运用泥条盘筑成型的方法完成一件陶艺生活日用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直觉能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陶艺学习活动,培养对陶艺的浓厚兴趣,热爱传统的优秀陶艺文化,能接纳不同风格的多元作品。
教学重点:泥条盘筑方法的掌握和练习。
教学难点:通过陶艺造型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凤凰卫视关于中国陶艺在巴黎展出的新闻。
2.师生交流互动新闻提供的信息:欧洲人了解中国是从陶瓷器开始的、中国现代的陶艺艺术思维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的陶艺在欧洲市场可能会很热。
3.导入语:“陶艺的产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古代陶艺也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准,不同的陶艺作品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有的倾向于实用,有的倾向于审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做一件陶艺艺术品”。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感知
先播放纪录片《瓷路》的视频集锦,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的陶瓷艺术的变化。同时在播放一组居家摆放的当代陶艺作品的视频。看完视频之后提出如下问题请学生思考和回答:
(1)当代的陶艺与古代的陶瓷艺术有哪些不同之处?(可提示学生从造型和装饰的角度分析)
(2)陶艺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方法探究
(1)教师出示多幅不同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的图片,让学生凭直觉说出他们的制作方法,之后教师对不同方法总结讲解。(泥条成型和捏制成型以及泥板成型)
(2)视频展示几幅石器时代远古人类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陶器,并展示考古学家示范远古人用这种方法制作陶器的过程的视频片段。学生观察后分小组思考和讨论问题:泥条盘筑和柳条、草绳编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教学示范
教师讲解泥条盘筑法的制作步骤,提示要领并作简单的示范。
(1)构思设计器型
(2)湿泥块揉成团
(3)搓成食指粗细、30cm左右的泥条
(4)制作圆形的底部
(5)围绕底部盘筑,同时在泥条之间刷泥浆固定
(6)装饰完成(可选择抹平或保留泥条间缝隙)
三、制作与评价
1.创作活动主题“我型我秀”,要求:4人一组合作完成;笔筒、花瓶或饰品(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他人);注意卫生和时间。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循环辅导。制作过程中PPT循环播放一些成品做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制作的畏惧心理,开拓学生思路。 制作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适当帮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及时鼓励学生大胆制作。
2.评价: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评选优秀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作品介绍。激励学生:“我们将选择优秀的作品烧制出来。非常优秀的我们将给他存放在学校的陶艺馆。”
四、拓展小结
结束语设计:“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陶艺成型工艺,同学们也都进行了实践锻炼,作为一门工艺,要想达到很高的水准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个好的构思和创意更重要,今天有好几组的作品在构思上就很有独到的见解,值得大家学习。制作陶艺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我们学习的盘泥条成型法外,还有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还有拉坯成型法、注浆成型法、模具成型法等等。以后我们在陶艺课上会逐渐的接触到。”
五、板书设计
陶艺制作——泥条盘筑法
示范
一、陶艺
二、泥条盘筑法
第二篇《绘画的色彩》
1.题目《绘画的色彩》
2.内容:
重点提示与要求
(1)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美丽的才是因为光产生的。
(2)因为光的原因,使得同一物体处于不同时空中,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
(3)在源源流长的艺术长河中,人们一般会用颜色去记录色彩的世界。
(4)可以选取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
《卢昂大教堂系列》莫奈法国
3.基本要求: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
(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可根据需要适当板绘);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绘画的色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定义,掌握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入分析绘画作品是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某种情景的特征、突出作品主题,在探究分析中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色彩中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色彩相关知识赏析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对色彩有一个直观感受。师:从刚刚这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当夜幕降临后,大地便隐入黑暗之中。而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便充满了色彩。那么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美丽的色彩到底从何而来的?生:讨论。
引出——“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从而揭示课题《绘画中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1.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原因——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自然界中色彩的变化是如此丰富、奇妙,同样的景物处在不同的时空
中便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是谁影响着物体色彩的变化?
(1)光源色
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它照在物体上所引出的色彩感觉相应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出示一张白纸,并放置不同的颜色的光线中,让学生进行感受。
(2)固有色
随着光源与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自然界中的物体本身并不具有某固定恒有的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比较、区分与描述的方便,人们往往习惯于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我们把这种存在于我们视觉经验与记忆中的、各种不同物体的整体面貌特征称为物体的固有色。
出示红色苹果、绿色、黄色的苹果,让学生认识何为固有色。
(3)环境色
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
出示同一个颜色的苹果,并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请同学通过观察查看:是否在反光部分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不同。
2.探究记录色彩的工具——颜色
(1)了解颜色的相关概念——原色、间色、复色、类似色、互补色
学生:通过色相环以及色彩的调和认识色彩的相关概念。
3.感受绘画色彩的魅力
欣赏莫奈《鲁昂教堂》、《麦草堆》,感受色彩是如何运用的?
三、艺术实践
找一幅你喜爱的色彩绘画作品,试着分析一下它的色彩关系,说说你
为什么喜欢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回忆,并鼓励学生课下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五、板书设计
绘画的色彩
一、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原因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二、探究记录色彩的工具
原色
间色
复色
类似色
互补色
5 /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