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49998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0题 1.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 ( ) (2)薄暮冥冥 ( ) (3)把酒临风 (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 ) (7)朝晖夕阴 ( ) (8)去国怀乡 (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 )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3分) 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2分) 6.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五.阅读《醉翁亭记》选文,完成第7——8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饮少辄醉。 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然: 8.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六.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0—14题。(13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4.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