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档案选择判断知识点.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342307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选择判断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档案选择判断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中国档案发展概说 一、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最初萌芽 人类最初的历史是怎样流传的?远古最原始的记事是什么?是传说,即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最初之史乌乎起?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纵谈己身或其先代们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湔拔不去,辗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其事迹遂取得史的性质”。2在没有文字以前,原始人要把同自然斗争中积累的经验保留下来,传至后世,只有以口相授,彼此相告,代代相传。所谓“十口相传为古”。当然口耳相传的史实总是容易失真的,且原始人由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往往离开神话就难以思维,因此远古传说里掺杂的神话也是很多的。上古人把这些传说用固定语言,编成口诀、歌谣,因韵、语最便于记诵和流传。我国远古传说是十分丰富的,如有巢氏架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百草等等,传说中的伏羲氏是人头蛇身。这些传说在后来的历史典籍中得到记载。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是为巢居时代。《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这说明已进入农业时代。这些尽管是传说,但毕竟有其历史的内核和要素,“可谓为‘不文的’之史”。3远古的历史就是这样相传下来的。当然,不能说产生丁传说就是产生了档案。(2、3染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2—13页。) 当社会从低级原始阶段向前发展时,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人们开始以实物帮助记忆,即在物件上作出一些标记或符号表达思想或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结绳:《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易九家言》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庄子·肤箧》:昔者“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金文中十、二十、三十作1UU正像打结之绳。从战国时学者的著作以及文字的产生演变说明我国历史是有过此时代的,结绳确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考察现代文化落后的民族也可说明这一点。如独龙族远行以结绳记日,哈尼族买卖土地以打结表示田价,并作为凭证。我国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如云南傈僳族、台湾高山族等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刻契:或称契刻,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等物体上刻划各种符号和标志,用以表示一定的意义。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佧佤族仍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记载重大事项。 利用实物记事是一个历史阶段,原始人逐渐还利用图画来记事,应该说比实物记事更进一步。图画是“文字的前驱”。远古传说中也有“龙书”、“鸾书”、“穗书”之类的记录祥瑞的记载,大概就是画鸟兽或禾穗的形状来记录当时发现的新奇或吉祥事物的。相传神农见嘉禾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出云书,少昊作龙风书,帝尧作龟书。近年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彩陶符号,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的有些符号,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简化了的图画,是文字画的残迹。 尽管结绳、刻契、图画等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的思想联系了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但它们毕竟都是标记和符号,只能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人们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地记录事件。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表述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所有原始记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脱离语言,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都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其意义是不确定的。原始记事主要仍依靠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的大脑中,这些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历史、语言学家把这一时代称为“助记忆时代”。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然而,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故可称为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备忘、信守、凭证 2、档案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最初的文字是原始记事中各种符号、图形逐渐演变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4可知到表音字的出现。才成为记录语言的文字。各种符号图形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逐渐积累的,而用符号表音则由少数人创导。正因如此,我国先秦才有仓颉作书的说法。《苟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已有类似文字符号的使用,但不相统一,仓颉把这些庞杂符号整齐划一固定起来,故独传 于后世。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最初的文字是原始记事中各种符号、图形逐渐演变的。我国先秦就有仓颉作书的说法。一般来说文字的产生适和文明的诞生是同步的。恩格斯把人类的文明史称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的产生应该是同步的。文字起源于图画或其他原始记事,但图画与原始记事并非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档案则是人们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人事日繁,治理日密。在阶级统治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权威来发号施令,以调节矛盾,作为管理众人之工具。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因此,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9这一点,古、近代学者说得十分清楚。“造立书契,所以决断万事”,10“百官以治,万民以察”11 。“文字之兴,原始于书契”,12“古人创造文字,本以致用”,“文字者”,“临民治事之具”13。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14 ,正说明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需要。 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人事日繁,治理日密。文字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的形式是文书。“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又契”,说明了文书档案产生的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需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需要。档案首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但是并不是说当时的档案都是反映阶级关系,其中的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诸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是档案形成之时。 二、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1、中国古代档案形式的演变 a甲骨档案:189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商废墟中。是我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的占卜活动中。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档案。在殷代社会,商王与史官既是占卜活动的主持者,又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因而形成的这些材料,都是当时的政事记录,是商代重要的王家档案。甲骨档案形成之后,绝大部分集中贮存于殷都宗庙的窑穴中,甚至殷王在外地占卜形成的甲骨档案也运回殷都保存,由史官(卜人)专司管理。管理方法大体上按朝代排列,许多甲骨片上还有占卜的顺序编号,有的上端还有一个穿孔,可能是某些甲骨还要穿扎成册保存。 甲骨档案系何人于何时发现,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甲骨档案是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王懿荣,字廉生,溢文敏,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中进士,二十一年任国子监祭酒。传说,光绪二十五年(18卯年),王懿荣在北京任职时,因患疟疾而吃中药,其中有味药即“龙骨”。当药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药店买回来之后,王懿荣亲自打开审视,发现了龙骨上的文字,颇为惊讶。王氏本来就是金石学家,精研铜器铭文之学,知道这种骨头很古,就派人到达仁堂药铺,问明来历,选取了一些文字较明者,全部买下。这样,甲骨文就被王懿荣偶然地发现了。 另一观点认为,是王襄于1898年发现的甲骨档案。王襄,天津人,我国第一代甲骨学专家,解放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长。本世纪so年代,王襄写于50年代的遗著(殷契征文》发表,明确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年”。其遗著中提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东潍县人范寿轩(古董商)在天津出售文物,并向其请教“带字骨版”,他和友人孟定生当时已认定是古代文字。次年10月,范寿轩带来一批甲骨,王襄等人观览,“知为三古遗品”,随即议定价格购买。但王襄与孟定生俱贫寒,仅购买一部分,其余甲骨俱售给北京的王懿荣。按照这种说法,甲骨文是被王襄、孟定生首先发现和鉴定的,而王鼓荣见到甲骨文是在王襄之后。 b金文档案: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金文又称铭文、钟鼎文。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成为象征统治者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如《利铭》 (4行32字)是近年发现的西周最早关于周武王伐商的史实记述。 c简册档案:简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简册通常用丝绳或麻绳编连,以编两道或三道为最常见。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简册了。简一般只写一行字。可以写几行字的宽木板称为方或牍。简牍的书写,用毛笔和墨。删改简上的文字要用书刀,因此古人常以刀、笔并提。简策(竹片)、版牍(木板) d缣帛档案: 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 与简牍以及其后的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古代文献中有关帛书的记载,也大都是与皇家、贵族藏书有关的。到晋代纸普遍使用后,缣帛虽仍在使用, 但基本上是作为某些文书以及书法、 绘画的写绘材料。 古代把重要文件书写在光洁而细薄的丝绢上,形成了缣帛档案。秦汉时期,纺织工业开始发展,生产出了细薄的丝绢,由于丝绢有质地柔软轻便、书写方便、传递轻,又可随意折叠、卷轴,易于保管、便于阅读等特点,补救了简册档案笨重量多,不便、传运、阅读、保存的不足,所以在秦汉时期,宫廷文书、官方文书便开始使用丝绢代替木竹,便产生季缣帛档案。我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藏一些明清时代的缣帛档案。古代缣帛档案、书画,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轴,阅后沿木轴卷起来保存,后以档案、图书、字画的保管计算单位,仍沿袭古时叫法称为“卷”。卷轴、案卷 e石刻档案:山东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河北的碣石刻石;浙江的稽山刻石;古埃及金字塔的石壁经文;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等。 f纸张档案:3—6世纪,纸张广泛使用;8世纪,纸张西传。 2.中国古代档案的称谓 商代:册、典。《尚书 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周代:中。《周礼 春官》:“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东汉郑玄注解:“治中,谓其治职簿书之要。” 秦汉:典籍。 汉魏以后:文书、文案、案牍、案卷 清代:始见档案一词,康熙十九年(1680)《起居注册》“部中无档案”;康熙四十六年(1707)杨宾《柳边纪略》:“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档架” 《康熙字典》中,“档”字解释为“横木框档”,即木架框格;《说文解字》中,“案”释作“几属”,即像小桌子一类的东西,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档”和“案”连用,顾名思义,就是存入档架的文案。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知以知今。” 3.中国古代档案管理 a.殷商甲骨档案:集中存放于宗庙 b.西周时期:副本多份,分存各处;宗庙金匮(“石室金匮”)。 c.秦汉时期:丞相、御史直接管理朝廷档案;秦朝看守严格;汉朝对档案管理人员要求严格。 d.唐宋时期:三年一鉴定。 e.明清时期:赋税黄册的用纸,装订、裱糊的材料,黄册的规格尺寸规定严格。“预防在先”。 清代雍正以后,文书档案的上缴、汇抄、缮修、保管及工作人员的任用奖惩等规定详尽。 4.历代档案库房的修造 春秋战国时期:天府、盟府 两汉时期:兰台、东观、石渠阁 两宋时期:架阁库 明清时期:皇史宬(153个鎏金铜皮雕龙的大樟木箱子。)皇史宬(cheng)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15年7月。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全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后分别为3米。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余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叫“金柜”。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是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宬”的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此后,隆庆年间和清朝的嘉庆年间屡加修缮。 三、中国近代档案工作 1.近代档案遭受的破坏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2.近代档案工作的发展 档案教育的开始:1934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开设“档案管理法”课程;1946年殷钟麒开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 档案理论的产生:1938年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1949年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第二讲:档案的定义、属性、作用及全宗原则 一、档案的定义: “凡具有公务、科学和文学性质的,直接反映机关、团体、企业和个人过去活动的手写的或印刷的、文字的或图表的,并需要保存起来以备科学或实践利用的材料,均称为档案材料。” ——苏联F.A.克雅捷夫《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1935) 档案者乃已办理完毕归档后汇案编制留待参考之文书。 ——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1938) 某一自然人或法人在法律或事务活动中产生,并作为以往活动之查考资料和证据在特定场所永久保存的文件和文献的综合。——德国阿道夫·布伦内克《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1953) 从上述国内外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档案定义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社会需要。档案的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就认为,“档案”一词显然并没有一个不可更改而必须优先采用的、最终的、最完备的定义,它的定义可以作不同的修改,以适应档案工作者为之服务的政府所产生的各种材料。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档案内容和载体形式日益丰富,档案的涉及面和社会作用逐渐扩大,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关于档案的定义自然应该有所发展。 1996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八届二十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给档案下的定义是:“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概念的内涵: 1、档案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连续积累而形成的。 档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产生和积累,始终不能脱离其特定的形成者及其职责活动,并由此构成档案材料之间的历史联系。“来源原则” 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 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文件,今天的某些文件将是明天的档案。 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条件: a.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办理完毕的含义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即在文书处理程序上告一段落,不能理解为把文件中涉及的所有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 发文处理程序: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发文登记→分发 b.对今后工作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加以保存。 c.按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转化为档案。 3、档案的形式和载体是丰富多样的. 就档案的载体而言,有陶文档案、甲骨档案、简策档案……纸张档案、胶片档案、磁带档案、光盘档案、磁盘档案…… 就表达信息内容的文体表达方式来看,古代有诏、诰、奏折等,近现代有训令、条例、决定、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简报、条约、合同、会计凭证等。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的沉淀,同时具有原始性和记录性的特点: 所谓原始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不是事后编写或另外收集的,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所谓记录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历史遗物(如从地下出土的陶器和纺织品等),因为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档案形成者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品,具有很强的记录性。 问题:图书、报刊等资料与档案一样,都是知识的一种载体,记录了各种信息,也都是人们有意识地保存起来以供研究的。请问图书、报刊等资料是档案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档案——无论是一般的公文,还是手稿、技术图纸、会计账簿、音像材料等——它们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形成档案而供人们阅读,最初是作为办理事务的工具而产生的,只是办理事务过后仍有查考价值,才被保存起来成为档案。档案具有原始性的特点,是办理事务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副产品”,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自然产物。而图书、报刊等资料是事后收集整理编纂而成的,不具备档案原始性的特点。 二、档案的属性 1、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 档案是真实、可靠的历史凭据,是查考历史史实最令人信服的依据和信证。 正确认识档案的原始记录属性对做好档案工作的指导意义: a.便于划清档案与图书、报刊等资料的界限。 档案与图书、报刊等资料的区别:档案是原稿、原本的第一手材料,是一次文献;图书、报刊等资料是根据某种需要编写、收集和复制的,是二、三手材料,即二、三次文献。 b.有利于维护档案的真实面貌 档案是历史真迹,后人不能按现时的观点和需要去改变档案。对一切破坏档案原貌,随意勾划、涂抹、添加和剪裁档案,公然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捏造与颠倒历史的违法犯罪行为,档案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必须同其坚决斗争,以维护档案的真实面貌。 2、档案的信息属性 档案信息可理解为消息、情报、知识、数据、资料的总称。 档案具有一般信息的共性:可以扩充、浓缩、扩散、分享、替代等,也可以收集、传递、存贮、检索、处理、交换利用等。 档案信息的特点: a.档案信息是用文字、图表、声像的方式将人类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记录在一定载体上,是原始的固定信息,能使事物的原貌和真象再现。因此,它以原始性、真实性为人们提供依据性、凭证性的信息,是“一纸千金”的无价之宝,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b.档案信息是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的统一,处于“中介状态”。 所谓直接信息,是事物本身呈现的现象、状态,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看到、听到、嗅到、触到的客观现象。直接信息具有不稳定性和单向性,随着事物运动的变化不断更新,存在时间短促,在接收和利用上受到时空的限制。 所谓间接信息,就是用文字、图形、声像等方式将直接信息记录下来,成为一定载体状态而存在,所以也称固定信息;又称为社会信息。间接信息具有稳定性和双向性,可以贮存起来,需要时又可传输出去,可以重复使用,具有共享性。 一方面,对于信息的形成者来说,档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库,不断存贮和积累;另一方面,对于档案利用者来说,它是信息源,不断输出传递。 c.档案信息面广量大,内容丰富。 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所不包。它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步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日俱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 d.档案信息是回溯性信息。是指它是对过去的记录。 3、档案的知识属性 知识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与规律的认识与描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知识的结晶。 档案作为知识的一种载体和存贮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a.原型性。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贮存的一种原型形式。在人类社会文明历史中,如果没有档案,便失去了连续地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知识的原载体。 b.孤本性。档案作为记录知识的原稿、原本,往往只有一份,它的孤本性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档案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的重要原因,使它特别珍贵。 c.继承性。档案作为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对人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档案的分类 1、按照档案的形成时间标准分类 从档案形成的历史时期上分,我国全部档案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档案两大部份,建国前的档案统称历史档案,建国后的档案称为现代档案。其中,建国前的档案又分为中华民国时期档案、明清时期档案、明清以前时期档案。 2、按照档案的来源标准分类 主要是按档案形成机关的性质和类型标准进行分类,目前,我国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种是对国家全部档案按档案形成机关的级别和地区标准,划分为中央机关档案和地方机关档案。地方机关档案又可分为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市、州、盟)、县(市、旗、区)等不同级别的档案。 一种是对建国前的档案按照档案形成机关的政治性质,划分为革命政权档案(习惯称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旧政权档案又可分为明朝档案、清朝档案、民国政府档案、“北洋政府”档案、“日伪政权”档案等等。 3、按照档案的内容标准分类 目前比较流行和习惯的两种分类方法: a.一种是二分法:文书档案和科学技术档案(简称科技档案) 按照档案内容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划分档案的基本类别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从宏观上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处理社会关系的管理活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反映这三大活动的相应的档案应该是:社会管理档案、生产技术档案和科学研究档案。 社会管理档案和科学研究生产技术档案(科技档案) b.三分法: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教学档案、艺术档案等。 按照档案内容所反映的立档单位工作职能的性质分类:普通档案(或一般档案)和专门档案 普通档案,是各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日常工作活动中普遍产生的一般文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书档案”。 专门档案,即在相对专门性的业务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包括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科技档案等。 四、档案的价值、作用 1、档案的价值: a.档案的凭证价值。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具有法律效用。 b.档案的参考(情报)价值。原始性、可靠性 “未掺水的资料” 档案参考价值的特点: 反映历史的原始性和可靠性。 档案是从事工作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依据,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 2、档案的作用 a.机关工作的查考材料。 b.生产活动的参考依据。 c.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d.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3、档案发挥作用(价值实现)的规律性: (1)价值时效性和价值扩展律 时效性是指档案在形成初期利用频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参考利用价值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的特点。 扩展律是指档案“在形成初期虽利用频繁但主要为立档单位服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利用逐渐增加,档案利用范围随之扩大,档案价值得以扩展”的特点。 (2)机密程度递减律和社会性递增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机密程度逐渐降低直至消亡,机密程度与保存时间长短成反比。 随着档案机密程度的递减,档案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并逐步面向社会开放,档案的社会性也就逐渐增强。 (3)行政作用弱化律和科学文化作用递增律 档案在形成初期主要作为立档单位工作的查考凭据和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发挥行政管理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行政作用会不断减弱而科学文化作用会不断增强,即主要作为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和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4)价值实现的条件律 a.社会发展水平;b.社会制度;c.社会档案意识;d.档案管理水平 五、全宗与国家档案全宗 1、全宗与全宗原则 宗即案卷或卷宗,指的是一定数量文件的组合体。全宗指的是全部案卷或卷宗,即全部档案。 “全宗”即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整体,是档案馆档案的第一层分类、管理单位。 全总原则:同一全宗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能混淆。 2、国家档案全宗 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一切档案财富的总和。 建立国家档案全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档案所有权和国家档案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问题,即档案归国家所有,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国家档案全宗的思想是1918年6月1日《列宁档案法令》首先提出来的。该法令中规定:“所有作为主管机关的政府机关档案馆一律撤销,其中所保管的案卷与文件从现在起组成统一的国家档案全宗。”“为了更科学地利用档案,为了便于保管和节约开支,应根据统一管理档案的原则尽可能地把国家档案全宗的各个部分集中起来。”1941年3月29日、1958年8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曾先后批准颁布过《苏联国家档案全宗条例》,1980年4月4日又批准了新的《苏联国家档案全宗条例》,规定“苏联国家档案全宗是归苏联国家所有的具有政治、国民经济 、科学、 社会文化或历史意义的文件总和 ”,“是全体苏联人民的共同财富,由国家负责保管”。苏联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档案不纳入国家档案全宗,而归入苏共单独的统一的档案全宗。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扎伊尔等国家在档案工作中也确立了国家档案全宗的思想。 在中国,国家档案全宗也称“国家全部档案”。这一思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总结中国档案工作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档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1955年12月8日国家档案局 《关于改“芬特”为“全宗”的通知》第一次提出。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规定:“国家的全部档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都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文书材料,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财富。”并规定了集中统一地管理国家档案的原则。国家全部档案按历史时期划分为两大部分: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档案。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 部队、团体、 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档案,以及国家征集或个人捐献的著名人物档案。这部分档案还在不断产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档案。这些档案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军队、社会团体和革命活动家所形成的档案;另一部分主要包括历代王朝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政党、社会团体、著名人物以及为国家所接收的外国在华机构的档案。 机关档案的国家所有制,是由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所决定和要求的。中国“国家档案全宗”的思想,是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国家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明确宣布了机关档案的国家所有制,以及国家全部档案的成分。中国国家档案全宗由以下3部分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包括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地方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成分的企业、私人公司、城乡专业户、包括由国家征集或个人捐赠某些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2.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业事业单位、青年团和其他革命团体、革命活动家所形成的档案;3.旧政权时期的档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和日伪政权时期的所有机关、军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反动党、团、会道门的档案,以及社会团体、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和为国家所接收的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 通常,将我国国家档案全宗按历史时期和政权性质二种标准和两级层次的分类方法,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简称为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建字1号全宗、革字1号全宗、旧字1号全宗;简写为1、革1、旧1或1、G1、J1 第三讲:档案工作 一、档案工作的构成 档案工作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并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工作。 我国档案工作的构成: 国家档案行政机关是整个档案事业的组织和指挥中心;档案室和档案馆是管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业务系统;档案专业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出版、档案国际交往与合作是发展和建设档案事业的重要条件。 1、档案事业管理工作 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的工作部门。 1954年国家档案局成立,周恩来任命曾三为国家档案局局长,次年,任命张中为副局长。国家档案局的成立,是国家加强档案工作领导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一个有领导、有计划地建设国家档案事业新阶段的开始。 1959年以前,我国党、政各级组织、机构的档案工作是分别管理的。党组织的档案工作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档案处指导和管理,政府的档案工作由国家档案局指导和管理。而实际工作中,党政档案在业务上没有多大区别,内容联系也十分密切。1959年,两个档案管理机关合并,国家档案局成为统一掌管全国党政档案工作的管理机构,这有利于档案的科学管理。 “文革”中,国家档案工作机构、体制被全部打乱。国家档案局被非法撤销,撤销曾三职务。直到1979年,国家档案局才恢复工作,曾三被任命为中央档案馆馆长,张中为国家档案局局长。 地方(省、地、市)档案局 专业主管部门的档案处(科) 其他组织内档案行政管理机关 《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观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是: a.拟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规划; b.依法指导、检查和监督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查处档案违法事件,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c.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 d.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交流、档案干部的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的研究。 我国现阶段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构从上到下是业务指导关系,不存在领导关系;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各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的档案事业管理机构行使领导权。 2、机关档案室工作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群机关以至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大都建有机关档案室。 档案室的地位: 198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机关档案工作条例》,规定: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 首先,档案室是机关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为各项工作提供档案文献信息服务;同时,档案工作是一种辅助性条件性的工作,不是主要职能部门,应该服从于机关工作的开展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其次,档案室是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数量最大,影响重大。 档案室的工作职责: a.指导和监督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 b.负责管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 c.定期把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档案室的类型: a.机关档案室:指中央、省、地、县、乡各级机关和人民团体建立的档案室。 “人民团体”,是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青、工、妇等人民群众团体。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按照其各自特点组成的从事特定的社会活动的全国性群众组织。如工会、妇联、青联、残联、学联、青年团、台联、工商联、侨联、科协、文联、记协、对外友好团体等。 b.科技档案室:指工厂、矿山、设计院、科学技术研究院所等单位设置的专门档案室。 c.综合档案室:是企、事业单位建立的综合性档案保管机构,统管本单位党政工团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经营档案等。 d.档案资料信息中心:又称档案资料馆,是一些大型企业单位建立的统一管理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机构,为单位综合利用各方面信息服务。 e.声像档案室:是专门管理电影片、电视片、电视录像带、唱片、光盘、照片等材料的档案室。 f.人事档案室:是机关人事部门设立的专门管理有关干部和员工的履历、自传、鉴定、考核、入党、入团、奖励、处分、任免、职称、学位、级别、离休、退职等个人材料的档案室。具有较高的机密性。 g.联合档案室:是指若干机关或单位共同设立的档案室。 两个“一体化”: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工作一体化。 机关档案室工作是一项涉及机关工作各个方面的需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面的专业工作。 3、档案馆工作 1983年4月26日国家档案局颁发《档案馆工作通则》,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档案馆的特点: 1、社会性 2、历史性 3、机要性 4、信息性 5、服务性 6、教育性 档案馆的种类: 中央级档案馆——地方级档案馆 综合性档案馆——专门性档案馆 “综合性档案馆”,指馆藏档案来源于许多机关或单位,档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 、军事、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的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档案馆 “专门性档案馆”,是指部门性或专业性档案馆,分别收藏某一部门、某一方面、某一专业或某种载体的档案文献。 中央级专门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地质资料馆、测绘档案馆、气象档案馆、铁道部档案馆、治理黄河档案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地名档案资料馆、外交部档案馆、机械工业部档案馆、核工业部档案馆、电子工业部档案馆、交通部档案馆、邮电档案馆、海洋档案馆、兵器档案馆等。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馆、山东省公安厅档案馆、山东省气象档案馆、济南市城建档案馆 4、档案专业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干部教育相结合的档案专业教育结构。1952年11月,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筹建高等档案专业,创办了档案专修班,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高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