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这一生为何而来目录前言/寻问生存的意义.4第一章叩击存在,每个生命都理应被热爱.5世界相同,各人却大异其趣.亚瑟叔本华5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罗伯特柯里10生命理应被热爱.弗里德里希尼采12生命本质上即是痛苦.亚瑟叔本华14生存本是个谜团.克凯郭21不同阶段的人生各不相同.亚瑟叔本华23一切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亚瑟叔本华28各人素养不同,人生自然有别.亚瑟叔本华34没有值得羡慕的人,只有值得同情的人.亚瑟叔本华39活在当下,当下的人生最精彩.亚瑟叔本华40第二章 于逆水行舟之势,立乘风破浪之志.47逆境中的美德在于坚韧.培根47百折不挠的多重意义.蒙田48平和的心灵锻造出坚强.卢梭50别抛弃你的爱和希望.弗里德里希尼采59第三章 有生必有死,人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亡的忧虑.62人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亚瑟叔本华62人其实无须惧怕死亡.培根64对生命的强烈眷恋是愚昧的.亚瑟叔本华65研究哲学就是探索死亡.蒙田67当你站在死亡的边缘.荣格80为自己确认命运之路.荣格82死亡本身并不是灾祸.亚瑟叔本华852第四章 漫漫人生路,理清困惑才好得精彩.87命运的安排往往与理性不谋而合.蒙田87引力法则左右生活的终极力量.查斯汉尼89把每件事当成自己能做的最后一件事.马可奥勒留93灵魂处于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马可奥勒留98灵魂先于身体屈服是令人羞愧的事情.马可奥勒留103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你依照本性生活.马可奥勒留106人生只是一种意见罢了.马可奥勒留109欠缺未尝不是一种福分.亚瑟叔本华H2一个人的义务即是其他人对我们的权利.弗里德里希尼采H6人理当被超越.弗里德里希尼采H8第五章 窥视内心,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福分.120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福分.亚瑟叔本华120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弗兰茨卡夫卡121只有真理才能左右自我.爱默生126人不能违背自己的天性.爱默生132只有“自己”才是最高规律.爱默生135可贵的只有生命,而并非逝去的岁月.爱默生137仅凭一己的能力来判断正误是愚蠢的.蒙田145剥开面具,直面自己的伟大与失败.卢梭148正视自我,惟靠自己.卢梭155每一个人都只是了解他自己.卢梭164迫害反而会升华灵魂.卢梭167发现你内在的力量.查斯汉尼168你终将超越自我.弗里德里希尼采173成为最好的自己.弗里德里希尼采1743前言/寻问生存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想必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曾浮现过。但答案,又在哪里呢?生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剧目,它或悲或喜,或昧或明,其中的纠葛与死结,谁又能理得一清二楚呢?生存,像一个百转千回的迷宫,它的陷阱和圈套,谁又能避免,又能轻松跃 过呢?生存,更是一条绵延无尽的跑道,路途上荆棘丛生,险阻不绝,谁能视而不 见,勇往直前呢?生存,又像一阵狂躁的暴风雨,其沉重和激烈,哈姆莱特经受了,亦禁不住 困惑哀叹:“生存,还是毁灭?”我们就跟哈姆莱特一样,不免对生存生出无限的无奈与疑问。这一生,意义 何在呢?纵观古今,不少仁人志士都为此做过探索,却也未曾问出个究竟。其实,这 哪是那么轻便答案就能唾手可得的习题。生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背上的包袱,它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其中的奥妙,无论是姓紫嫣红,抑或难以入目,都要我们 自己去消化。其目的与意义,像是裹在层层皮壳中的核心,等着我们渐次剥开,一窥究竟。4第一章 叩击存在,每个生命都理应被热爱世界相同,各人却大异其趣 亚瑟叔本华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一类是指从外界得来的幸福,一类是指 从心灵获得的幸福,还有一类是指从肉体得来的幸福。就我个人认为,这种划分 很模糊,除了数目外并没有指出什么,而根据我所观察,人命运中的不同点,大 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lo人是什么?从人格一词的广泛意义来说,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等。2o人有些什么?人拥有财富和他可能占有的事物。3O如何应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你在他人心目中的样 子,或者说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这可以从他人对你的意见、态度中看出来。他人对你的意见又从你的荣誉、名声和身份中表现出来。人是什么,或者说人的差异是自然本身赐予人的。正因为是自然本身所赐,所以它们对人生快乐与否影响之大和影响之深远远超过后两类对人的影响。人拥 有些什么和如何应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只是由人安排的结果。那些具有特权身份 或出生在特权世家的人,即使是出生在帝王之家,同那些具有伟大心灵的人士相 比,也只不过是为王时方为王而已;而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则永远是王。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早的弟子麦阙多鲁斯亦说:“从我们内心得 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生命是否幸福的主要因素,我们存在的整个过程,在乎我们内在的生命性质 是什么,这是天经地义和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事实。人的内在生命性质是使我们 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我们整个感性、欲望和思想使我们不满足,直接的源泉也 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性质。从另一方面来说,环境只不过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 的影响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外界事件或环境对两个人的影响各不相同的原因。即 使环境完全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灵并不完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所以每个人 5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里。一个人能直接感悟到的,莫过于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而外在世界的影 响不过是促使我们领悟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我们所处的世界怎样取决于我 们以怎样的方式来看待它。正因为此,才有“世界相同,各人却大异其趣”的说 法。如果你留意身边的人,就会听到或发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觉得人生枯燥乏 味、了无生趣,而有的人又觉得生趣盎然、极具意义。在听到别人经历过颇有兴 味的事件时,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想经历那种事件,在描述那些事件时,自然而然 地将自己的心灵落在那些事件所具有的浮泛意义中。某些事情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具意义的冒险,但对于凡夫俗子来说 又会觉得单调乏味、毫无意义。在歌德和拜伦的诗中,有很多诗句都具有化腐朽 为神奇、化平凡为伟大的力量。那些平庸的读者们往往嫉妒诗人经历过那么令人 愉快的事情,他们除了嫉妒外,从来不会思考是诗人强大的想象力让其平凡的经 验变得美丽且富有情趣。对于某种情形,在乐观者看来,不过是一种可笑的冲突;而在抑郁者眼里,却有可能将它当作悲剧;在生性恬淡的人眼里,这种情形又毫无意义。所有这些 都必须依赖一种事实,那就是要了解和懂得欣赏任何事物,必须具有主体和客观 事物两个因素。主体和客观事物的密切关系,就如同水中的氢和氧关系的密切一 样。在一种经验中,客观事物或外界因素一样,但主体或个人对它的欣赏却因人 而异。每个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愚蠢之人认为世间最美好的 事物也微不足道,这就如同在阴霜的天气中看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一样,认为并 没有什么好值得留恋的;又像在不太好的影画镜中看画,影画镜固然不好,但影 出来的画未必不好。说直白一点,每个人都受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 地超出自己意识的限定而转变成另外一个人。因此,外界的帮助对于我们来说并 没有多大用处。同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人是主宰一切的帝王,有人是出谋划策的臣子,有人 是征战沙场的将军、士兵等等,他们彼此的不同只不过是外在的不同而己,其角 色内层核心的实在性却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 6贩夫走卒,无不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渴望和焦虑。人类的生命也是如此,每个人 依身份和财富的不同而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内在生命的 快乐与欢愉有什么不同,每个人都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生命的终 止而已。每个人展示生命内容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生命形式的基本性质却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生命强度也因人而异,但生命强度的差异绝不是要符合每个人所应扮演 的角色,或者要符合他的地位和财富的多少。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生,仅仅存在 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且只是为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素质是人最重要的事物。在 大多数情况下,意识素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形成意识内容的外在环境。世界上一 切的骄傲和快乐,对于愚蠢之人来说,自然显得微不足道。愚蠢之人其迟钝的心 灵绝不能和塞万提斯悲惨地在监牢中写堂吉诃德时的想象相比。生命的实在 客观的一半是在命运中,在不同的情况中采取不同的形式。而主观的一半却属于 我们自身,生命自始至终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无论外在环境怎样不同,每个人的生命终其一生都具有相同的性质。生命如同在一个命题上抒写不同的内容,任何人都无法超出他的个性。任何一种 动物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总狭小地限定在自然所赋予它那种不可更改的性质 中。我们努力让自己所喜爱的对象快乐,势必就要顺着那个对象的性质,限定在 它所能感受到的范围之内。人同样如此,我们所能够获得的快乐,事先就由我们 的个性决定了。人的心性能力更是如此,人的心性能力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觅取 较高生命精神价值享受的能力。倘若一个人心性能力不高,又不加以外在的努力,他人或者财富是无法把他提升到人的一般快乐和幸福之上的。尽管人也具有一半 动物性,但只要心性够高,还是可以提升自己的。一个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便是他的感官嗜好,这样的人充 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美好时光。教 育对这类人没有丝毫作用,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扩大他的精神价值。人的最 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是他的心灵。虽然我们在年少气盛时不太了解这一点,但事实上却是如此。心灵的快乐主要依赖于我们心灵的能力。很明显的是,我们 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我们的个性如何。所谓命运一般是指 我们有些什么,又或者我们的名声怎样。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当然可以促进我们 7的命运。但是,倘若我们内在的生命富有的话,我们就不会多求我们有些什么了。另一方面,天性愚昧的人终其一生仍然是愚昧之人,即使在乐园中被智者包围,他也难以脱离愚昧之人的个性。通常的经验指出:生命中的主体因素之重要性对于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来说,远超过客观因素,这可以从饥者不择食、少年与成年人不能相互为伍到天才和圣 人的生活中看出来。在诸多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可以理直 气壮地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地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晰、生性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代替的。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拥有什么,而是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是我们自己陪伴自己,上面所提到的这 些美好的东西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东西比我们所占有的任何 其他事物都重要,甚至比别人如何看我们来得重要。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在 独处 时,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想中,其乐同样无穷。然而,那些世俗的快乐,诸如 游览、娱乐并不能让愚昧无知的人避免烦恼。一个性格温和优雅之人,即便是在 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而一个贪婪、充满嫉妒和怨恨的人,即使他是世界 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生命也是悲惨的。具有常乐这种特殊个性的人,他拥有高度 的理智,别人所追求的那些快乐对他来说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负担和困扰。当 苏格拉底看到许多奢侈品在贩卖的时候,他不禁说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 是我不需要的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的人 格,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人格是在任何环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人格并 不是命运可以支配的,也不是人为可以扭曲的。正因为此,人格同另两类所描述 的幸福相比,就更具有绝对性价值。如此一来,从外在把握人就比一般人所想象 的要困难得多。在此,时间又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而发挥其无限的作用,我们受 时间的影响,肉体和精神的种种便利将渐渐消失,唯有道德的品性才不受时间的 影响。就时间所造成的毁灭性结果看,在此文当中另两类所指的幸福,因不受时 间的直接左右,在事实上就似乎优于第一类。由这两类所得的幸福尚有其他的益 处,那就是由于它们极具客观和外在的性质,要得到它们并不难,至少每个人都 可能占有它们。但是,所谓主体性就不是随时可以得到的,主体性是与生俱在的 8一种微妙的权利,主体性是不变的,是不可让与的,这对人生的命运来说是注定 不变的。一个人的命运自生开始是怎样的不能改变,怎样的只能在已注定的生命 活动线上开展自己,我们的生命如何恰像一颗行星,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在什么样 的位置。我们的生命力量所唯一能成就的事物只不过是尽力地发挥我们可能具有的 个人品质,且只有依我们的意志的作用来跟随这些追求,寻求一种完满性,承认 可以使我们完满的事物,和避免那些使我们不能完满的事物。这样一来,我们便 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可以想象一下,一位超级大力士因为环境需要,被迫从事某种精细工作,或 者研究某种需要其他能力的工作,而他又恰恰缺乏这种能力。人如果处在这样一 种环境下,一生都不会感觉到快乐。更为不幸的一种人是自身具有非常高的理智 能力,却缺少得到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相反去干一种无法胜任的体力劳动。我们应该留意这种情形,尤其是在青年时,应避免站在能力所不能胜任的悬崖上,或施展出多余的能力。在人格项目下所描述的幸福,远远超过其他项目所描述的。用心维护健康和 培养心灵,远比只知道聚集财富要明智得多,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疏忽生活获 得必需的供给。许多富有之人之所以感觉不到快乐,是因为他们缺少真正的精神 文化或是知识,结果就没有理智活动的客观兴趣。因为人除了某些实在的和自然 性的必需满足外,一切财富的占有,对幸福一词的适当意义来说,影响是较小的。事实上有时财富反而妨碍幸福,因为保存财富常给人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悬念。然而人乐于自己富有远超乎获得文化的兴趣,虽然人的文化对幸福的影响远超过 财富对幸福的影响,但人还是不断地追求财富。我们看到许多人像蚂蚁一样,整 天忙忙碌碌以聚集财产,除了获取钱财外,其他便一无所知。这种人的心灵空 白一片,结果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便显得麻木不仁。他们对理智的高度幸福无 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运 的话,他们奋斗的结果就是获得巨大的财富,死后留给继承人,或者乱花一通。像这种人的人生,看来虽煞有介事和颇具重要感,实际上就和其他许多愚昧的人 一样,不过是愚昧的终其一生而已。因此,人自身所具有的是什么,主要因素存在于他的幸福中。因为这是一种 9规则,绝大多数人尽一切力量奋斗,想最终摆脱贫穷,那是很难获得幸福的。这 种人的心灵是空虚的,想象是迟钝的,精神是贫乏的。所谓物以类聚,他只有和 他一样的人混在一起,放浪形骸,纵情纵欲。富有家庭的年少子弟继承了大量的 财产后,就尽情挥霍,究其原因,无非是心灵空虚,对自己的生存感到厌倦。他 们的行为昭示,其外表是富有的,而内在却是贫穷的,他唯一无望的努力便是用 自己外在的财富来弥补内在的贫穷,试图从外界获得一切事物,结果是:一个内 在贫穷的人到头来外在也变得贫穷了。至于第三类与第二类比较起来,因为只是存在于别人的意见中,在性质上就 较不重要了。然而每个人仍在追求名誉。另一方面,官位只有让服务政府的人去 追求,而名声却是由少数人所追求的。在任何情况中,名誉被视为一种无价的财 宝,而名声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最宝贵的事物。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为了取得爵位 而舍弃财富。这二类和第三类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让别人喜欢自己,不 论出于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想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掩卷有感:对于人生的追求,可谓因人而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也造成了每个人 人生目的的不一样。有人追逐名誉,有人贪恋财富,而有的人只满足于精神的赋 予。这些差异,就造就了每一种人生的特立独行,或崇高,或低俗,在奔往终点 的途中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罗伯特柯里罗伯特柯里,出生于美国的圣路易斯,小时候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但他违背了家 人的愿望,前往弗吉尼亚寻求新的出路,后来,他来纽约,和他的叔叔创办了柯 里出版公司,在出版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成功大师,在美国,他是和戴10卡耐基齐名的成功学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多产作家和出版商,他 的数十本著作,都十分畅销。他的著作都基于他在玄秘学上的研究,以及他对“人 人都能轻松又正当地获得成功、幸福和富足”的信念上。生命永远是运动的,不是静止不前的。很多消失的物种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 错误便是原地不动、停滞不前。巨龙,这个100多英尺长,壮如房屋的庞然大物;暴龙,拥有火车头一般的力量,从不知“畏惧”为何物;还有翼龙(或叫做飞龙),所有这些史前世纪主宰着地球的生物都消失了,因为它们生活,不再以有用、实 用为目的。它们不知该如何应对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它们原地不动、裹足不前,而它们周围的生活却将它们远远地超越了。埃及、波斯、希腊、罗马,这些曾经的、古代的伟大帝国,从它们开始停滞 不前、停止发展的那天起,它们便逐渐消失了。中华文明曾为自己和自己的裹足 不前建了一堵与外界隔绝的墙,那堵墙伫立了 1000多年。所以到了近代,中华 文明成为了列强脚下任人践踏的足球。自然界中,停止发展便等于灭亡,这样的 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我这本书便是为那些拒绝停滞、坚持成长、发展的人所写的。这本书将使你 对自身的潜能了解得更加清晰、明了,教你如何恰当地运用自身所蕴含的无限能 量。从今天的这一刻起,我将告诉你,拼搏、抗争、欢欣鼓舞地与困难作斗争,并最终克服所有的困难,将是你每日的必修课。你的资源的丰富程度与所有的成 功者相比,不差分毫。你只有拿出诚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才能在 大自然中得到想要的一切。生命规律帮助某些动物长出了壳或毒刺来满足某些生存的需要;生命规 律教会鸟类如何保持平衡、飞翔,如何盘旋和俯冲;生命规律还让小蜘蛛从 大蜘蛛的背上诞生。一个强大到可以教会低等生物做出如此变化的生命规律,试想一下如果用 它来帮助有思想、有感情,能思考、会与它合作的人的话,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奇 迹呢?所有的证据,其实都可以从我们自身上得到。比如,采用比较剧烈的锻炼方 11式:保龄、网球、游泳或是骑马,起初,肌肉还比较弱,很容易疲倦,但是,继 续坚持一阵子,很可能生命规律便在不知不觉中让肌肉变得强壮起来、结实起 来,好满足新的需求。做些辛苦的体力活,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开始的时候,手会变得柔软、出水泡、满是伤痕,坚持一段,手上的皮肤会脱落吗?恰恰相反,生命规律让它变得更加厚实、结实(或者说是长出了老茧)来满足你的需求。纵观日常生活,你会发现生命规律随时待命。拥抱它,与它一同工作,将 它带到身边,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无所不能。但是只有在你有困难需要克服的时候,生命规律才会起作用。当无事可做,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生命规律就像是 睡着了一样。只有当你需要它,急切地召唤它的时候,它才会再度起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它和“幸运”还是有差别的。好运就像是变幻无常的碧玉,通常会在你最不需要的时候降临。但是,当你把最后一个铜板都赌在了牌场上一 一就如同在急速奔驰的汽车或是马匹上一样,当你和毁灭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一 一“幸运”百分之一千地会弃你而去!但“生命规律”却恰恰相反,只要事情还 进行得顺利,只要生活还流淌得美丽得如同乐章,“生命规律”就像睡着了一样,因为它知道你的大事小情都很顺利,你能将自己照看好。但是,一旦事情开始出现了不好的苗头,一旦毁灭和耻辱开始盯上了你,“生 命规律”便警醒了起来,等候着你给它一个行动的机会。掩卷有感:生命永远是运动的,不是静止不前的。每当需要奋斗的时候,“生命规律”便苏醒,为推动生命的滚轮而运作。生命理应被热爱 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年 10 月 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 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 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 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12哲学思想。不管我是以善还是以恶的眼光来看人,总觉得每个人,甚至所有人都有一个 毛病:那就是刻意倾力保存人类。这当然不是出于任何对人类同胞爱的情操,而 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再也没有任何比这本能更根深蒂固、更冷酷无情和更 不可征服的东西这便是我们人类的本质。尽管我们早已经颈备习惯于用一般 短浅的眼光去辨别我们的周围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善良的还是歹毒的。但 当我们花时间来做一个统计,并且多花些时间来思考整个问题时,将不敢相信这 种界定和区别,最后便只能不了了之了。即便是存在危害的人,或许也会去关心 保存人类(包括最有益的人),因为他要保护自己,或者用不含人类早已腐化衰 退的剌激去影响他人。憎恨,经常会导致灾害、贪婪、野心以及其他所谓创造邪恶的东西一属于保 护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制度,一个相当浪费、且大体上说来非常愚昧的制度,但是 不管怎样,它还是保证了使人类得以延续至现在。我亲爱的同胞们,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活到目睹人类遭遇那能危害整个人 类,也许使人类早在数万年前便已灭绝而现在连上帝都无法挽救的“难以想像”的、“非常严重”的不利处境。想要满足你最好或者是最坏的欲念,最好的办法 就是去亲历一场大的灾难,不管是怎样的历练,都可能让你在某些方面成为人类 的高瞻远瞩者与施舍者。人们或许会赞颂你,相反的,也有可能会嘲弄你(不过 你将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资格嘲弄你的人)。有一天,当他们恍然大悟时,他们 便会找回失去的良知,泣诉他们的不幸与羞耻,并投入真理的怀抱。或许我们会嘲笑自己,如同笑那最实在的真理。因为对于真理的最高体验及 所知仍嫌不足,即使是最具天才的人依然无法望其项背!不过,笑声仍然是充满 希望的。当那句“人类才是最重要的,个人算什么!”箴言被纳入人性中,当最 后的解脱捷径一直摆在你面前时,或许笑声和智慧便联结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唯 一的“欢悦的智慧)。不管怎样,那总是两回事。同时,当存在的喜国J自身尚未 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时,则它仍然是属于悲剧的、道德的和宗教的。生命理应被热爱,为了人活着应该有益于自己的邻人,为了所有这 些“应该”和“为了”喑示了一切,甚至将来!由于那些都是必然且没有经过构 13想,是不自觉地发生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其成为有构想而且是经由理性的最后支 配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伦理学家便自告奋勇地在生存中作策划的导师,为此,他们还发明了另一个不同的存在。这样一来,新的机械便将旧的普通“存在”调 离旧的普通枢纽。不,他并不希望我们笑那存在,或者是笑我们自己、他自己。对他来说,每 个人总是个人,有些东西自身始终是一个无限,人类既不是一个“整数”,也并 非是一个“零”。无论他的发明和价值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执著,以及他是如 何严重地误解了自然之道并予以否定一所有的伦理制度自始至终一直都是如此 愚昧和违反自然到很深的程度,所以他们任何人都足以让人类毁灭无论何时 何地,那“英雄”都会跃然登台,且会有新的收获:相同人物的可怕笑声,以及 许多人对那思想的捧腹大笑。“没错,活着是有价值的!使得,我们应该活下去!”大家再次对自身引起 了兴趣。不可否认,时至今日,“笑声”、理性和自然总算居于那些伟大的策划导 师的上风。最后,存在的短暂悲图J终会再度转变为永恒的喜国J,还有“一连审的 笑声”。由于这个“矫正的”笑声,人的本性已经整个地为策划存在的导师们的 新风貌所改变一人的本性现在成为一个附加的必要条件,即那些导师和“策划教 义”的新风貌的必要条件。人已经逐渐变成了 一个耽于空想的动物,他必须要比其他动物践行更多的存 在状况:人必须时时刻刻相信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如果没有周期性的对生命 产生信心、相信生命中的理性,则人类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繁盛。掩卷有感:对于生命的维护,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中。人类的生命,只有靠所有人的爱护,才会生生不息。人生的愁苦蔓延不止,我们应热爱生命,与所有意志中的魔鬼抗 争到底。生命本质上即是痛苦 亚瑟叔本华生命本质上即是痛苦。这不是口号,我们可以通过人的生存本身来考量意志 14内在的、本质的命运,以此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不管在哪个级别的认识上,意志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作为个体的人,在无限的时空中只有自觉是有限的,同无限的时间和无极的空间相比,自身近乎 一个消逝的数量,投身于时空的无限。既然时间与空间无极限,那么个体的人只 可能有一个相对的某时某地,个体所处的地点与时间也只是无穷无尽中极为有限 的一部分。真正个体的生存,只是现时当下。现时无可避免地转变为过去,即不 断过渡至死亡,慢性的死亡。个体以往的生命,排除对现时存在的某些后果,除 去铭刻的过去与这一个体意志相关的证据不说,即已是完结、死去、化为乌有的 了。这样,个体在合理的情况下就必会将过去渐渐淡忘,无论过去经历的事情是 快乐还是痛苦。我们已经从无知元识的自然界中发现其内在本质就是不断地、无目的无止境 地追求挣扎,尤其是在我们观察动物与人时,这一点就更为明显地暴露在我们面 前。人的全部本质即是欲望与挣扎,其程度可与无法抑制的口渴相比拟。然而,需要是所有欲求的基础,缺陷就意味着痛苦,因而人本质上就是痛苦的,人的本 质无法逃离痛苦的掌心。如果不是这样,人就会因为容易获得满足而消除他的欲 望,那么欲求的对象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空虚与无聊就会乘虚而入,即会令 人感到自身的存在与生存本身就是不可承受的负担。所以说,人生的过程如同一 个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间来何地摆动。事实上,两者即是人生的最后两种成 分。构成意志现象本质的,是那不断地追求与挣扎,在客体化的较高级别上,它 之所以仍能占据首要的和最为普遍的基地,是因为在这些级别上,意志化身为一 个生命体,且遵循着供养这一生命体的原则。而让这一原则产生作用的,正在于 这一生命体即是客体化了的生命意志本身。由此,作为意志最完善的客体化一 人也就成为了生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了。人,完完全全是具体的欲求与需要,是 各种需求的凝聚体。带着这些需求活在这个世上,人完全只能靠自己,一切都充 满变数,唯独自己的需要才是最真实的。在这样直接而沉重的需求下,整个人生 通常都在为维护自己的生存而忧虑着。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没有丝毫安全感可言。有诗为证:人生如此黑暗,15危险如此之多;只要一息尚存,就这样,这样度过!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为生存而不断奋斗着,尽管明知这场斗争的最终结局 一定是失败。而让他们能够经得起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的,虽是贪生,实际是因 为惧怕死亡。然而死毕竟总是站在后台,且无法避免,随时有可能走到前台来。生命本身即是到处布满暗礁与被涡的海洋,而人总是千方百计想要避开这些暗礁 与被涡,即使知道自己就算使出“浑身解数”成功避开这些陷阱,也会一步步接 近那最终的、无可避免的、无法拯救的死亡,而且是直对这种结果,勇往无前地 驶向死亡。然而现时值得注意的是,首先,人生的痛苦与烦恼很容易激增,以至于死亡 竟变成人所企盼的东西,人们自愿奔向它。其次,人一旦稍稍在困乏和痛苦中获 得喘息的机会,空虚与无聊就会乘虚而入,以至于人又必然会寻求消遣。一切存 在生命的事物都忙忙碌碌地运转,本来是迫于生存,然而倘若他们的生存已经不 成问题,他们往往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所以,推动他们的第二种动力即是摆脱 这负担(即生存)的挣扎,使生存不被感知,即消磨时光、排遣空虚无聊的挣扎。这样我们就看到,差不多所有无忧无虑的人在丢了一切其他的包袱之后,又以自 身为包袱了。现时的情况是,消磨了的每一分每一秒,即曾经为此拼尽全力以使 之延长的生命中因此而扣除一分,这反倒要算作是一种收获了。然而,我们绝不 能够轻视空虚无聊这种祸害,因为最终它会在人的脸庞上描画出最生动的绝望,它将使如人这帮并不怎么互助互爱的生物突然间急切地相互追求,由此,它成为 人们爱社交的动因了。就像人们对付其他的灾害那样,为避免遭到空虚无聊的侵 袭,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到处都有公共的设备。因为这一灾害就好比饥饿一 样,会驱使人们走向最大限度的肆无忌惮,群众需要的是“面包与马戏”。费城 的忏悔院以寂寞和无所事事让空虚无聊成为一项惩罚的措施,而这种可怕的惩罚 曾经导致囚犯产生了自杀行为。困乏是平民们日常的灾难,与此相对应的,空虚 无聊便成了上流社会的日常灾难。在平民生活中,星期日即表示着空虚无聊,六 个工作日即表示着困乏。由此可见,人生是在欲求与达到欲求间被消磨掉的,愿望的本性即痛苦。愿 16望一旦达成,很快便趋于饱和状态。目标形同虚设:每当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使 一物失去剌激,于是欲求又以新的姿态卷土重来,否则,寂寞空虚便会乘虚而入。同这些东西作斗争,并不比同困乏作斗争来得轻松。只有在欲求和满足相交替的 时间间隔恰到好处,两者所产生的痛苦又减少至最低时,才会构成幸福的生活过 程。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的生活中最美妙、最纯粹的愉快的部分(这种愉快 能让我们从现实生存中超脱出来,让我们成为对这生存毫不心动的旁观者)即是 毫无目的和欲求的单纯的认识,像对美的领略、从艺术上获得的怡悦等等。只有 少数人能够享受到(这对天赋有很高的要求),而即使是这少数的人,其享受的 过程也是短暂的,并且因自身拥有较高的智力,使得他们所能感受的痛苦比那些 生性迟钝的人要多得多。不仅如此,也令他们明显孤立于同他们有别的人群,那 一点对美的享受也由此被抵消了。至于绝大多数普通人,他们无法享受这种纯智 力的好处,那种从艺术上获得的怡悦,他们也无福消受,而是完全处于欲求的支 配下。因此,要想弓I起他们的兴趣,博得他们的青睐,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剌激他 们的意志,哪怕只是稍稍地在可能性中触动一下意志,但绝不能排除意志的参与。这是因为,与其说他们在认识中生存,不如说他们在欲求中生存更为合适:作用 与反作用即是其唯一的生活要素。这一本性总是不经意地流露,从日常现象与生 活细节上很容易搜集到这类材料,比如每到一处游览胜地,他们常会留下“XX 到此一游”的笔迹。因为既然这些地方对他们不起什么反应和作用,他们便以此 来表达他们对此地的反应和作用。又比如,他们也不满足于仅仅只是观看一只本 地所没有的罕见动物,而是要去剌激它,同它玩耍,抚弄它,这些行为也只是出 于作用与反作用的缘故。人类剌激意志奋起的需要,在扑克牌的发明与流传上表 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暴露出人类可悲的一面。然而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封锁着自己,以免使自身接触到这一苦药般的认识:生命本质上即是痛苦。痛苦并非是从外部涌向我们的,痛苦不竭的源泉正是我们 每个人的内心。而我们却总是为这从不离身的痛苦寻找其他原因来当借口,如同 自由人为自己找偶像,以便有个主人似的。我们乐此不疲地从这一个愿望奔向另 一个愿望,虽然获得的满足每次都会给我们许下很多好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多半没过多久就会转变成令人难堪的错误。即使如此,我们仍旧在川底下有洞的 水桶汲水,并且急匆匆地奔向新的希望。只要我们所追求的一天未到手,对我们 17而言,其价值便超过一切;然而一旦拿到手,便即刻另有所求。总有一个渴望紧 紧牵引着我们,我们这些渴求生命的人。所有的满足,人们嘴里所称的幸福,不管是从原有意义还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消极的,没有半点积极性。此种幸福并非是因为它自身原本要降福于我们,而必然永远是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愿望(即是缺陷)原是享受的前提条件,一旦 达到满足,愿望即告完结,因而享受也就结束了。所以,除了从痛苦和窘困中获 得解放外,满足和获得幸福更不能是别的什么了。要想获得这种解放,首先不仅 各种现实的痛苦要显著,而且安宁的愿望要不断受到各种纠缠、扰乱,甚至还需 有令我们感到不堪生存重负的致命的空虚和无聊,想要有所行动却又如此艰难一 所有打算都会面临无穷的困难和艰辛,每前进一步,便会遇到重重阻碍。然而,即使最终克服了所有阻碍达到了目的,人们所能获得的,除了从某种痛苦或愿望 中获得解放外,也就是重又回到这痛苦或愿望未起之前的状态外,更不会得到别 的什么了。在文章的开头对幸福所下的结论也正是基于此,因而所有的满足或者 幸福又不能是持久的满足与福泽,而只是暂时从痛苦或缺陷中获得解放,随后必 然又进入新的痛苦或沉闷,诸如空洞的想望、无聊的状态。所有这些都可从世界 的生活本质中,从艺术中,特别是从诗中获得例证。这样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一 部史诗或戏剧作品,都只是在表达一种为幸福而作的苦苦挣扎、努力和斗争,但 绝非在表达一种永恒的完满的幸福。真正永恒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因而这幸福也并不能成为艺术的题材。田园诗 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描述此种幸福,但显然它并不能担此重任。在诗人的笔下,田 园诗总是情不自禁地成了叙事诗一一种毫无意味的史诗:琐碎的痛苦、琐碎的欢 乐、琐碎的奋斗一最普遍的情形就是这样。为什么无法达到永久的满足?幸福为何是消极的?这是因为意志是一种毫 无目标、永无止境的挣扎,而人的生命以及任何的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 的各个部分都打上了这一永无止境的烙印,从这些部分现象一贯的形式起,从时 间与空间的无限起,直至所有现象中最为完善的一类一人的生命与挣扎,无不是 这样虚度了。那是一种如同在梦中徘徊着的朦胧的追慕与苦难,是于一连串琐碎 思虑的陪伴下历经四个年龄阶段而到达死亡。这些人就好比是钟表一样的机器,只要上好了发条就走,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走。每当有人诞生,就意味着一个“人 18生的钟”上好了发条,为的是一段接一段、一拍连一拍地重奏那己响起过无数次、连听都不愿再听的街头风琴的调子,即使其中存在着变奏也不足为奇。这样,任 何一个个体、任何一张人脸及其一辈子的经历都不过是短暂的梦一无止境的自然 精神的梦,永恒的生命意志的梦;不过是一幅飘忽不定的画像,任由意志在它那 无尽的画幅上信于涂鸦,画在空间与时间上,令画像有个短暂的停留一同无限的 时间相比接近于零的片刻,随即抹掉以便为新的画像腾出空间来。然而无论是哪 一个这样飘忽的画像,哪一个这样肤浅的念头,不管它如何激烈,如何承受深刻 的痛苦,最终都必由整个的生命意志,用害怕已久而终将面临的死,苦涩的死,来偿还。人生很难想通的一方面即在这里。目睹一具人的尸体会令我们突然变得 严肃起来,也是出于这个道理。就单个个体的生活来说,如果从整体去看,且只关注大体的轮廓,所见到的 只能是悲国J。然而仔细观察个别的情况,又会找到一些喜国J元素。这是因为,一 时间的蝇营狗苟与辛苦劳作、一刻间的别扭淘气、每一时辰的差错、一周间的愿 望与忧惧,在常准备戏弄人的偶然性与巧合性的润色下,都成了喜国J性的镜头。然而,那些未曾实现的愿望、徒劳的挣扎、为命运狠心践踏了的希望、一生中所 犯的那些错误,以及日渐增强的痛苦与最终的死亡即组成了悲国J的演出。这样一 来,命运就如同在我们一生经受痛苦后又额外加入了嘲笑的成分。我们的生命不 可避免地注定会含有所有悲国J的创痛,但同时我们还不能以悲国J人物的尊严来自 诩,而是被迫于生活的各项细节中成为某些委琐的喜国J形象。尽管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着诸多烦恼,让人生总处于不安动荡的状态中,却 仍无法弥补生活对填充精神的无力感,消除人生的空虚与肤浅也无法拒绝无聊一 它一心等待去填补忧虑空出的每一段间隙。由此又会出现另一种情形:人的精神 除了应付真实世界带来的忧虑、烦恼以及无谓的忙碌外,还有空闲在多种迷信的 形态下创造出另一个幻想世界。人会根据自身的形象来制造诸如妖魔、神灵和圣 者等东西,随后常常会对这些东西定期或不定期地献牲畜、祈祷、修缮寺庙、许 愿、还愿、朝拜、迎神、装饰偶像,诸如此类。这些行为常常同现实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甚至还会让现实蒙上一层阴影。现实所发生的每件事都会被认为是那 些鬼神在主导。光是和鬼神打交道就占去了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且不断维系着 新的希望,在幻觉的作用下似乎要比同真人交往更为有趣。这即是人们双重需要 19的特征和表现:对救援与帮助的需要,对有事可做与消磨时光的需要。我们已经非常概括地考察了人生最基本的轮廓。在这一范畴内,先验论让我 们深信,从根本上说,人生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从本质上说,人生就是一个 形态多样的痛苦、不幸常存的状况。而如果我们现在多用事后证明的方式来研究 具体的情况,想象一些光景并在事例中描述那不可名状的烦恼、经验以及历史所 指出的烦恼,而不去考虑人们是往哪一个方面看,以及出于哪一种念头进行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