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340261 上传时间:2025-05-2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 身边的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STSE目标: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身边的材料 一、引入本课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学生全班交流 1、 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活动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让学生认识身边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 身边的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 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分类 全班讨论 是由塑料、玻璃、金属、木头制成的 学生知道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学生分别说出知道的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分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身边的材料 四、活动三: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六、总结全课 学生找 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 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学生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 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材料 2、塑 料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3、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活动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塑料制品,认识塑料的特性 塑料 一、引入本课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得出塑料的用途真多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三、活动二: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学生回答课前布置的调查塑料制品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塑料 提示:是不是所有塑料都有这种现象?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习科学在线 五、活动四: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2、带领学生参观塑料制品厂,了解塑料制品的加工过程。 关于塑料,还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实验 学生畅想 课下调查 学生提出“白色污染”的建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阳光照射下,体会手的感觉,让生亲自体验,会根据现象分析原因。 让学生懂得事物的两个方面:好与坏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把塑料扔到垃圾箱中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 倾听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 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声音。 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倾听声音 一、教师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倾听声音 2、放录音 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为学生们准备实验材料: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模拟声音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实验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全班讨论 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4 物体传声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2、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STSE目标: 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依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物体传声 一、教学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 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 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小组合作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学生举例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物体传声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实验材料:水槽、砂纸、水 2、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3、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4、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5、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四、总结全课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5 自制小乐器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 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STSE目标: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教学准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自制小乐器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同学自制乐器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自制小乐器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6 声音与生活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2、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 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噪音”。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学生交流:声音能使人心情舒畅,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等。 噪音 学生交流找到的减少噪声的资料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声音与生活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养活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5、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 五、总结全课 知道一些常识 学生交流 小组商量设计“无噪声书房”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原理是什么? 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好建议,改进自己的设计。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单元 光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根据光穿过物体的程度,把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光的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 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 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SEST目标: 1、 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2、 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天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搜集发光的物体 学生想像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人造光 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1、 出示图片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3、 总结: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 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2、 布置学生实验 给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学生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 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都能反光,对反光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8 透明与不透明 科学探究目标: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2、 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STSE目标: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具准备: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黑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透明 不透明 半透明 透明与不透明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活动一: 1、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品 2、提问: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作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且距离不变) 3、教师领着学生总结: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 并分类 记录: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有:玻璃;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有:纸布;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有:书 训练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的习惯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透明与不透明 4、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 三、活动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将蜡烛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四、总结全课 学生总结: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是透明的物体;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学生自由交流 根据已有知识作解答。 学生猜测 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亲自实验 知道:影子的变化是随光源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之间的区别。 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 9 镜子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 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 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2、 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STSE目标:能举例说出镜子能反光的性质在生活及生产设备中的用途。 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两快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个小熊猫或其他玩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平面镜 光的传播路线 反光 镜子 一、教师引入新课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不要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 二、活动一: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 2、注意: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 硬纸板的缝隙在毫米左右。 子实验 学生实验 把观察到的现象让在书中的横线上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镜子 3、提醒: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4、给学生展示自己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5、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我们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6、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三、活动二: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将自己想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学习科学在线 四、拓展: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1、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 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学生展示 自己动手找反光能力强的物体 学生得了结论:物体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与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 思考 医院耳科医生;潜望镜 共同学生科学在线 学生猜想,并做实验验证 培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的习惯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镜子 2、把自己的做法与同学交流,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熊猫影像? 五、总结全课 同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书中我的解释横线上。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10 七色光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2、 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 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 2、 能与基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3、 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科学知识目标: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STSE目标:能举实例说出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利与不利之处。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七色光 三棱镜 七色光 一、引入新课 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 二、活动一: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彩虹? 三、活动二:制造彩虹 1、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出现七色光带。室内光线弱,把三棱镜旋转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彩虹的光现象?让我们试一试吧!用肥皂泡,安全。 四、活动三: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准备用具: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2、按图中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见过 刚下过雨的天空 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得出:彩虹告诉我们: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学生看图 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合作意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3、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五、拓展一: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查阅资料,看看人类利用光还做了哪些事情?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六、拓展二: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七、总结全课 设计表格,记录每两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的现象。 全班交流 学生动手实践 学习科学在线,谈感想。 带来便利,带来不利,强光容易刺伤眼睛。 学生自由谈 第四单元:光 本单元从“电在我家中”一课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电的来源,懂得节约用电的重要性。“让灯亮起来”一课,引导学生探究电器正常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并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过程中理解开关的作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通过检验材料导电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从而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通过连接电路、检验材料导电性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11 电在我家中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2、 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 2、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 2、 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STSE目标: 1、 能用图或文字的形式描述电是怎样到达自己家中的。 2、 能找出三种节约用电的方法。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电 交流电 直流电 电源 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引入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看图: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搜集有关材料,学生想象、讨论电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提问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科学在线 电在我家中 二、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 看图 2、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用途?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习科学在线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学生看图 学生交流 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把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画图 小组学习 学生想办法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增长知识 树立良好的节电意识 12 让灯亮起来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 2、 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 2、 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 2、 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STSE目标:能采取具体行动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 教具准备:电池、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曲别针、灯座、纸、金属夹子、 胶布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小灯泡、导线、开关 让灯亮起来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看看是什么?你们先玩玩。 执手电问: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小结:你们提的问题都和灯有关,当我们研究了怎样让灯亮起来之后,你们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让自己桌上的玩具亮起来,并产生兴趣。 思考关于手电的知识,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显示出这一教学思想的活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小灯泡、导线、开关 组装简单电路 让灯亮起来 看看你们的桌上,有一个实验盒,打开它。 我们先来认识这些材料:请你先说出每一种材料的名称,然后说说它是做什么用的。 教师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依次板画电路元件示意图。 科学态度教育:可见每种材料的结构不同,用处不同,所以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要先看清它的结构,再动脑筋选择使用这些材料。 提出要求 :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时间放得充分些,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 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一个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这些小器材再一次引发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学生逐一认识每种材料的结构和用处。 理解选择性使用器材的意义。 点亮小灯泡,熟悉电路元件的使用 。 学生脑中“让小电珠发亮”的想法终于付诸实现,兴趣相当高。 首先让学生详细地说出每件材料的名称和用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学生后面的电路探究思路有重大意义。 逐步的引导过程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思维沿着有效的路线前进,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制作开关 让灯亮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操作,适当指导。简评学生操作情况,鼓励学生操作热情。 拿起学生的一个电路——你们组装的是一个简单电路。 提问:要想使简单电路中的小灯泡更亮,你有哪些方法? 归纳学生意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现在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小灯泡,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适当指导,当学生没有方法可行时,提供探究建议卡。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 选择时机,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 由实物上升到抽象认识,知道电路图是记录电路的好方法。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知道探究计划对实验活动的意义是很大的,能有效指导探究活动并取得成果。 分组制定计划,实验操作。 产生“我们小组要想好多方法让小电珠亮起来”的竞争心态。 分组操作,边讨论边组装 ,实验兴趣达到高潮。 把本组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 逐步的引导过程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思维沿着学生有效的路线前进,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有充足的材料、为学生多向、创造思维开放了空间,也是学生探究的必要保证。 每次都注重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一定能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让灯亮起来 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 教师执手电问: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拆开研究。 回家后请你在家长的帮助下,调查家中的电器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要注意安全,祝你们成功! 对电路进行分类,了解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更多的方法。 拆开手电研究其构造,全班交流。 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思考家中电器的连接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这里得以体现。 结合实物巩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时,学生的眼光是开阔的,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实现学科事例整合。 13 导体和绝缘体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 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 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科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