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3、肝硬化并发症?
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②肝性脑病 ③感染 ④肝肾综合征 ⑤肝肺综合征 ⑥原发性肝癌 ⑦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钠血症,低价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⑧门静脉血栓形成
24、腹水形成机制?
①门静脉压力升高 ②低蛋白血症 ③淋巴液生成过多 ④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加⑤抗力乃哦激素分泌增多致使水的重吸收增加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神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前列腺素,心钠素,激肽释放酶-激肽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
25、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①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②利尿剂:主张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应用,以减少电解质紊乱 ③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放腹水和输注蛋白质 ④腹水浓缩回输是治疗难治性腹水较好的方法 ⑤经颈静脉肝内分流术TIPS
26、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①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疼痛或钝痛 ②肝大:肝呈进行性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③黄疸:一般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肝管,或癌组织或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④肝硬化征象 ⑤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⑥转移灶症状 ⑦伴癌综合征
27、原发性肝癌并发症?
①肝性脑病:通常为肝癌终末期的并发症 ②上消化道出血 ③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④继发感染:如肺炎 败血症 肠道感染
28、肝性脑病临床分期?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 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图改变,肝性脑病分为:①一期(前驱期):焦虑 欣快激动 淡漠 睡眠倒错 健忘等轻度精神异常,可有扑翼样震颤 ②二期(昏迷前期):嗜睡 行为异常 言语不清 书写障碍及定向力障碍,腱反射亢进 肌张力增强,有扑翼样震颤 ③三期(昏睡期):昏睡 严重精神错乱 有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强,四肢运动有抵抗力 ④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 无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肌张力和腱反射仍存在,深昏迷时,腱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
29、肝性脑病治疗要点?
㈠及早识别和去除HE发作的原因:①慎用镇静药及损伤肝功能的药物 ②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③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 ④预防和控制感染
㈡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和吸收:①限制蛋白质饮食 ②清洁肠道 ③乳果糖和乳梨醇 ④口服抗生素
㈢促进体内氮的代谢
㈣调节神经递质 ㈤人工肝 ㈥肝移植 ㈦重症监护
30、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①胆石症和胆道疾病 ②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③胰管阻塞④手术与创伤 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高钙血症 高血脂 妊娠 糖尿病昏迷 尿毒症 ⑥感染 ⑦药物:氢氯噻嗪 硫唑嘌呤
31、急性胰腺炎的内科治疗手段?
①监护 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持血容量 ③营养支持,增强肠道粘膜屏障 ④抗菌药物:喹诺酮 ⑤减少胰液分泌:生长抑素具有抑制胰液和胰酶分泌,一直胰酶合成的作用 ⑥抑制胰酶活性
32、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①腹痛 ②恶心呕吐及腹胀 ③发热 ④低血压及休克 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代谢紊乱
33、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㈠上消化道疾病:①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食管炎食管癌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 ②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㈡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门脉高压性胃病㈢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①肝胆疾病: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②胰腺疾病:胰腺癌破裂出血
㈣其他:①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血病 ②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 ③尿毒症:肝功能衰竭
抢救措施: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记录血压 脉搏 出入量等 ②补充血容量 ③止血处理:胃内降温 口服止血剂 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内镜直视下止血 ④非外科治疗:气囊压迫,降低门脉压的药物治疗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和圈套术
34: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a) 呕血与黑便②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痛 心慌 乏力 严重时休克 ③贫血和血象变化: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 失血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上升 ④发热:低热,持续3-5天降至正常 ⑤氮质血症
35、那些情况考虑出血和再出血?
①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鸣音亢进
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
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36、简述蛋白尿的分类?
①生理性蛋白尿—一过性,易消失,多<1.0g/24h,分为体位性和功能性 ②肾小球性蛋白尿---滤过膜受损 ③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④溢出性蛋白尿---合成增多 ⑤组织性蛋白尿---组织细胞破坏释放 ⑥分泌性蛋白尿---小管炎症 药物刺激
37、慢性肾炎致高血压和高血压肾损害的鉴别?
慢性肾炎致高血压 高血压肾损害
肾损害在前 肾损害在后
伴蛋白尿血尿 无或轻度蛋白尿
肾小球功能受损明显 肾小管功能受损明显 然后小球功能受损
与心脑损害不平行 与心损害平行
肾炎眼底 高血压眼底
肾活检为相应病理改变 病理为高血压肾损害
38、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①感染:与蛋白质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紊乱及应用激素治疗有关
②血栓,栓塞并发症: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
③急性肾衰竭:血容量不足而致肾血流量下降,诱发肾前性氮质血症;肾间质弥漫重度水肿
④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39、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原则和方案?
①起始足量:常用泼尼松1mg/(kg.d),口服8周,必要时延长至12周
②缓慢减药: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10%,当减至20mg/d左右时症状易反复,应更加缓慢减量
③长期维持:最后以最小剂量(10mg/d)再维持半年左右
40、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
①肾外形凹凸不平,且双肾大小不等 ②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性缩窄 ③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害 。
具备上述第①、②条中的任何一条,再加上第③条即可诊断
41、上下尿路感染的区别?
①上尿路感染藏有发热 寒战 甚至出现毒血症症状,伴有明显腰痛,输尿管点和肋脊点压痛,肾区叩击痛
②小尿路感染常以膀胱刺激征为突出表现,一般少有发热 腰痛
③实验室定位诊断以下提示上尿路感染:尿NAG升高,尿β2-MG升高,尿渗透压降低
42、急性肾衰竭的分类及原因?
①肾前性氮质血症:各种原因引起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肾小球灌注不足,率过滤下降,不及时纠正可导致肾组织不可逆坏死
②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尿路急性梗阻,如结石 肿瘤 血块 误扎双侧输尿管,磺胺,尿酸结晶,凝溶蛋白等
③肾性急性肾衰竭:肾实质性病变(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病,血管病和间质炎症伴有的肾功能突然下降
43、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本质的比较?
ARF CRF
肾小球率过滤急骤下降 功能肾单位数量进行性减少
肾单位健在,但肾小球率过滤下降 肾单位损毁
肾外因素 肾外因素和肾脏自我损毁机制共同作用
大多是具有可逆性,少数为不可逆性 不具有可逆性
44、透析的优点?
①对容量负荷过重者可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 ②清除尿毒症毒素 ③纠正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以稳定机体的内环境 ④有助于液体 热量 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 ⑤有利于肾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45、慢性肾衰竭的分期?
①肾功能代偿期:GFR减少至正常的50%-80%,血肌酐轻度升高,<2mg/dl②肾功能失代偿期:GFR减少至正常的25%-50%,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高于正常值,但<5mg/dl
③肾功能衰竭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25%,血肌酐显著升高,约5.1%-7.9%mg/dl
④尿毒症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以下,血肌酐>=8mg/dl
46、慢性肾衰竭贫血的原因?
①肾产生EPO减少 ②铁的摄入量减少 ③血液透析过程中失血或频繁抽血化验 ④肾衰时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⑤叶酸缺乏 ⑥体内缺乏蛋白质 ⑦尿毒症对骨髓的抑制。
47、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贫血的分类?
主要根据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①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MCV>100fl,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 ②正细胞性贫血:红细胞MCV=80-100fl,MCHC=0.32-0.35,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等 ③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MCV<80fl,MCHC<32%,如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4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 ④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⑤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49、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SAA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及出血,血象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两项 ①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的9次方/L ②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的9次方/L ③血小板<20×10的9次方/L,骨髓象广泛增生重度减低
50、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依据?
㈠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①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②血清结合球蛋白降低 ③血红蛋白尿:尿常规隐血阳性,尿蛋白阳性,红细胞阴性 ④含铁血黄素尿
㈡提示血管外溶血的检查:①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增高,其中以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 ②24小时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㈢外周血涂片镜检发现红细胞碎片,可见幼稚血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幼红细胞增加
㈣提示红细胞缺陷,寿命缩短的检查:如红细胞形态、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红细胞寿命测定
51、急性白血病治疗?
①一般治疗: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防止感染;成分输血支持;防止高尿酸血症肾病;维持营养
②抗白血病治疗:诱导缓解治疗(化学治疗);缓解后治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5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粒)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或增多,原始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偶见Gaucher样细胞
53、霍奇金淋巴瘤的Rye分型?
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减少型
54、Ann Arbor的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方案?
①Ⅰ期: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或单个结外脏器局部受累
②Ⅱ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两个或多个淋巴结区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脏器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区
③Ⅲ期: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可伴有脾累及,结外脏器病变局限受累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
④Ⅳ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收到广泛性或波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或骨髓只要收到累及均属Ⅳ期
55、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①抗凝血酶AT: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及凝血酶,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
②蛋白C系统:有蛋白C、蛋白S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组成,TM是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其与凝血酶1:1形成复合物,裂解PC,形成活化的PC(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通过灭活FV及FⅧ而发挥抗凝作用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直接对抗Fxa,在钙离子存在条件下,有抗TF/FⅦa复合物的作用
④肝素与AT结合,致AT构型变化,活性中心暴露,然后与Fxa或凝血酶以1:1结合成复合物,致二者灭活。
56、ITP的诊断?
①广泛出血累及皮肤,黏膜与内脏 ②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③脾不大 ④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⑤泼尼松有效或脾切除治疗有效 ⑥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57、ITP的治疗?
①一般治疗:出血严重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外伤,应用止血药及局部止血
②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首选,常用泼尼松30-60mg/d。疾病严重者,用等效地塞米松或甲泼尼松龙静脉地主,好转后改口服,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最后以5-10mg/d维持3-6个月
③脾切除: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糖皮质激素维持量大于30mg/d;糖皮质激素使用有禁忌或51Cr扫描脾区放射性指数增高的上述情况下可行脾切除
④免疫抑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疗效不佳或有禁忌症,或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以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量时应用
⑤其他:达那唑,氨肽素,中药等
⑥急症处理:适用于:血小板低于20x10的9次方;出血严重广泛者;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近期将实行手术和分娩者(血小板输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
58、DIC临床表现?
①出血倾向: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 ②休克和微循环衰竭: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休克程度和出血量不成比例 ③微血栓栓塞:分布广泛,表现为皮肤发绀,进而发生灶性坏死、斑块状坏死和溃疡形成 ④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行性贫血 ⑤原发性临床表现
59、DIC的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疾病和消除诱因 ②抗凝治疗: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 ③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适用于有明显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证据和已行抗凝治疗,DIC已得到良好控制 ④纤溶抑制药物:与抗凝剂同时应用 ⑤溶栓疗法:主要用于DIC后期,脏器功能衰竭明显及经上述治疗无效者 ⑥其他: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等
60、肝素使用原则?
使用指征:①DIC早期(高凝期) ②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栓塞表现(如器官功能衰竭)明显患者 ③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去除者,在补充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
下列情况慎用:①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②近期有大咯血的结核病或有大量出血之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③蛇毒致DIC ④DIC晚期患者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溶亢进。
61、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垂体危象)临床表现?
①高热型(>40度)②低温型(<30度)③低血糖型 ④低血压 循环虚脱型⑤水中毒型 ⑥混合型
62、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①针对诱因治疗 ②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大剂量PTU口服,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剂量 ③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选用复方碘液,口服症状减轻后逐渐减量停药 ④普萘洛尔20-40mg,每6-8小时1次 ⑤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⑥迅速以物理和药物降温,可选用冬眠疗法 ⑦透析降低或清除血浆甲状腺激素 ⑧支持疗法
63、放射性碘131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①中度甲亢 ②年龄25周岁以上 ③ATD治疗无效或过敏 ④不宜手术或不愿手术 禁忌症:①妊娠哺乳妇女 ②严重脏器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 ③年龄25岁以下 ④外周血中白细胞低于3×10的9次方/L ⑤重症浸润性突眼 ⑥甲状腺危象
64、甲亢诊断?
①高代谢症状和体征 ②甲状腺肿大 ③血清TT4 FT4增高,TSH减低。聚聚呗以上三项即可诊断
65、GD诊断?
①甲亢诊断确立 ②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少数病例可无甲状腺肿大 ③眼球突出和其他浸润性眼征 ④胫前粘液性水肿 ⑤TRAb TSAb TgAb阳性。以上标准中①②为必备条件,③④⑤为辅助条件
66、手术治疗甲亢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①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者 ②甲状腺肿大显著,有压迫症状 ③胸骨后甲状腺肿 ④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手术治愈率95%左右,复发率0.6%-9.8% 禁忌症:①伴严重Graves眼病 ②合并较重心脏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③妊娠初3个月和第6个月以后
67、丙硫氧嘧啶PTU?
血浆半衰期为60分钟,具有在外周组织抑制T4转换为T3的独特作用,所以发挥作用较甲巯咪唑MMI迅速,抑制甲亢症状,但是,必须保证6-8小时给药一次,PTU与蛋白结合紧密,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的量均少于MMI,所以在妊娠伴甲亢时优先选用。停药指征:临床症状甲状腺肿消失,TRH兴奋试验正常。
68、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①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②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 ③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 ④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⑤桥本甲状腺毒症 ⑥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⑦滤泡性甲状腺癌 ⑧妊娠一过性甲状腺毒症 ⑨垂体TSH腺瘤
69、库欣综合征Cushing病因分类?
㈠依赖ACTH的库欣综合征:①库欣病:指垂体ACTH分泌过多伴肾上腺皮质增生 ②异位ACTH综合征:垂体以外的肿瘤分泌大量的ACTH伴肾上腺皮质增生。 ㈡不依赖ACTH的库欣综合征:①肾上腺皮质腺瘤 ②肾上腺皮质癌 ③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小结节性增生,伴或不伴Garney综合征 ④不依赖ACTH的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性增生
70、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皮质醇增多症不受抑制,其他反应性或机能性皮质醇增多症,可使血皮质醇浓度或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主要用于与单纯性肥胖症鉴别。每小时口服地塞米松0.5mg,或每8小时口服0.75mg,连服两天。
71、糖尿病分类?
①1型糖尿病T1DM ②2型糖尿病T2DM ③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④妊娠期糖尿病GDM
72、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
胰岛细胞胞浆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胰岛抗原-2(IA-2)抗体。GAD抗体和IA-2抗体还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
73、糖尿病肾病损伤的发生发展分期?
①Ⅰ期:糖尿病初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升高 ②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GFR轻度增高 ③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GRF仍高于正常或正常 ④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GRF下降,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⑤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UAER降低,血肌酐升高,血压升高。
74、糖尿病诊断标准?
血糖浓度mmol/L
静脉血浆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全血
糖尿病
空腹和(或) ≥7.0 ≥6.1 ≥6.1
服糖后2小时 ≥11.1 ≥10.0 ≥11.1
糖耐量减低IGT
空腹和 <7.0 6.1 <6.1
服糖后2小时 7.8-11.0 6.7-9.9 7.8-11.0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 6.1-6.9 5.6-6.0 5.6-6.0
服糖后2小时 <7.8 <6.7 <7.8
75、糖尿病治疗措施?
①糖尿病健康教育 ②医学营养治疗 ③体育锻炼 ④病情监测 ⑤口服药物治疗
76、降血糖药物种类?
①磺脲类 ②格列奈类 ③双胍类 ④噻唑烷二酮类 ⑤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77、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适应症?
①T1DM ②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 ③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④手术 妊娠和分娩 ⑤T2DM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 ⑥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7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
①补液:生理盐水 ②胰岛素治疗 ③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补钾 ④处理诱发病和并发症:休克 严重感染 心力衰竭 肾衰竭 脑水肿 胃肠道表现 ⑤护理
79、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标准?
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持续至少1小时 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或积液 ③腕 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 ④对称型关节炎 ⑤有类风湿结节 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⑦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满足4项即可诊断(第一项至第四项至少持续6周)
80、SLE血清中常见抗体及其意义?
㈠抗核抗体谱:①抗核抗体ANA;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不能作为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鉴别 ②抗dsDNA抗体:诊断SLE标记抗体之一,多出现在SLE活动期,抗体含量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③抗ENA抗体:a抗Sm抗体:诊断SLE标记抗体之一,特异性99%,敏感性25%,有助于早期或不典型患者或回顾性诊断所用。与SLE活动性不相关。 B抗RNP抗体;阳性率40%,对SLE诊断特异性不高,往往与SLE的雷诺现象和肌炎相关。 c抗SSA抗体:往往出现在SCLE、SLE合并干燥综合征时有诊断意义,有抗SSA抗体的母亲所产婴儿易患新生儿红斑狼疮综合症。 d抗SSB抗体,其临床意义与抗SSA抗体相同,但阳性率低于抗SSA抗体。 e抗rRNP抗体:血清中出现本抗体代表SLE的活动,同时往往提示NP-SLE会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㈡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等对自身不同磷脂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其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可诊断是否合并有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㈢抗组织细胞抗体:有抗红细胞膜抗体,现以Coombs试验测得,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抗神经元抗体多见于NP-SLE。 ㈣其他:有少数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81、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㈠临床标准:①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后无改善 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人。 ㈡放射学标准:双侧≥Ⅱ级或单侧Ⅲ级-Ⅳ级骶髂关节炎。 ㈢诊断:①肯定AS:符合放射学标准和一项或以上临床标准者 ②可能AS:符合三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伴有临床标准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