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编号:__________
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学前班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目录
一、教学内容
1.1 数字110的认识
1.2 数字1120的认识
1.3 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1.4 认识形状
1.5 认识时间
1.6 认识空间与位置
1.7 初步感知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
3.2 教学重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
4.2 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环节
5.2 新课呈现
5.3 课堂练习
5.4 巩固环节
六、板书设计
6.1 板书内容
6.2 板书结构
七、作业设计
7.1 作业内容
7.2 作业要求
八、课后反思
8.1 教学效果评价
8.2 教学改进措施
九、拓展及延伸
9.1 课堂内外拓展活动
9.2 家长沟通与协作
教案如下:
一、教学内容
1.1 数字110的认识
1.1.1 数字1的认识
1.1.2 数字2的认识
1.1.3 数字3的认识
1.1.4 数字4的认识
1.1.5 数字5的认识
1.1.6 数字6的认识
1.1.7 数字7的认识
1.1.8 数字8的认识
1.1.9 数字9的认识
1.1.10 数字10的认识
1.2 数字1120的认识
1.2.1 数字11的认识
1.2.2 数字12的认识
1.2.3 数字13的认识
1.2.4 数字14的认识
1.2.5 数字15的认识
1.2.6 数字16的认识
1.2.7 数字17的认识
1.2.8 数字18的认识
1.2.9 数字19的认识
1.2.10 数字20的认识
1.3 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1.3.1 加法运算
1.3.2 减法运算
1.3.3 加减法混合运算
1.4 认识形状
1.4.1 圆形
1.4.2 方形
1.4.3 三角形
1.4.4 长方形
1.4.5 正方形
1.5 认识时间
1.5.1 时钟的认识
1.5.2 日期的认识
1.6 认识空间与位置
1.6.1 上、下
1.6.2 前、后
1.6.3 左、右
1.6.4 里、外
1.7 初步感知数量关系
1.7.1 比较大小
1.7.2 排序
1.7.3 分类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1.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20的认识
2.1.2 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2.1.3 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的形状
2.1.4 学生能够认识时间,并理解时间的概念
2.1.5 学生能够认识空间与位置,并理解其概念
2.1.6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数量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大小、排序和分类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2.2.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2.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2.3 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3.1 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
2.3.2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
3.1.1 数字1120的认识
3.1.2 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3.1.3 形状的识别
3.1.4 时间概念的理解
3.1.5 空间与位置的理解
3.1.6 数量关系的感知
3.2 教学重点
3.2.1 数字120的认识
3.2.2 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3.2.3 形状的认识
3.2.4 时间概念的认识
3.2.5 空间与位置的认识
3.2.6 数量关系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4.1 教具准备
4.1.1 数字卡片
4.1.2 形状卡片
4.1.3 加减法算式卡片
4.1.4 时钟模型
4.1.5 实物模型
4.2 学具准备
4.2.1 数字卡片
4.2.2 形状卡片
4.2.3 加减法算式卡片
4.2.4 时钟模型
4.2.5 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
5.1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
1.1 数字110的认识
1.1.1 数字1的认识
1.1.2 数字2的认识
1.1.3 数字3的认识
1.1.4 数字4的认识
1.1.5 数字5的认识
1.1.6 数字6的认识
1.1.7 数字7的认识
1.1.8 数字8的认识
1.1.9 数字9的认识
1.1.10 数字10的认识
解析:数字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字的直观认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数字1的认识,可以通过展示一个苹果或者一个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字1代表的是一个物体。数字2的认识,可以展示两个苹果或者两个球,以此类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字的直观认识。
1.2 数字1120的认识
1.2.1 数字11的认识
1.2.2 数字12的认识
1.2.3 数字13的认识
1.2.4 数字14的认识
1.2.5 数字15的认识
1.2.6 数字16的认识
1.2.7 数字17的认识
1.2.8 数字18的认识
1.2.9 数字19的认识
1.2.10 数字20的认识
解析:数字1120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些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与110有所不同,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建立起对这些数字的认识。例如,数字11的认识,可以通过展示一个十一个苹果或者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字11代表的是一个十一个物体。数字12的认识,可以展示十二个苹果或者球,以此类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字1120的直观认识。
1.3 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1.3.1 加法运算
1.3.2 减法运算
1.3.3 加减法混合运算
解析: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图片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三个苹果,然后再加上两个苹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减法运算可以通过展示五个苹果,然后拿走三个苹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概念。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苹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1.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20的认识
2.1.2 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2.1.3 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的形状
2.1.4 学生能够认识时间,并理解时间的概念
2.1.5 学生能够认识空间与位置,并理解其概念
2.1.6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数量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大小、排序和分类
解析: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数字120的认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地识别和书写数字。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学生需要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形状的认识,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时间的认识,学生需要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读取和理解时间。空间与位置的认识,学生需要能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概念。数量关系的感知,学生需要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大小、排序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1 教学难点
3.1.1 数字1120的认识
3.1.2 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3.1.3 形状的识别
3.1.4 时间概念的理解
3.1.5 空间与位置的理解
3.1.6 数量关系的感知
解析: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突破。例如,数字1120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建立起对这些数字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调变化,让学生在听讲时感到有趣,增强学习的兴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时间分配
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讲解和练习时间。
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控制课堂节奏,避免进度过快或过慢,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三、课堂提问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情景导入
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导入新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情景导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
五、教案反思
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旨在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合理的时间分配、课堂提问、情景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附件及其他补充说明
一、附件列表:
1. 数字卡片
2. 形状卡片
3. 加减法算式卡片
4. 时钟模型
5. 实物模型
6. 教学课件
7. 学生作业样本
8. 教学评估表
9. 课程进度表
二、违约行为及认定:
1. 未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2. 未能达到约定的教学效果
3. 未能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4. 未能履行约定的教学质量保证
5. 未能遵守教学规范和操作流程
6. 未能按照约定的方式进行教学
7. 未能提供约定的教学服务和支持
8. 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
三、法律名词及解释:
1. 违约行为:违反合同约定的一方行为
2. 合同履行: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 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成效和结果
4. 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所达到的质量标准
5. 教学规范: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6. 教学服务: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7. 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四、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遇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和游戏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 遇到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和强化训练。
3. 遇到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寻求外部资源的补充和支持,如利用网络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资源。
4. 遇到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讲解和练习时间。
5. 遇到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的问题,可以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所有应用场景:
1. 适用于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
2. 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
3. 适用于家庭教育的数学教学活动
4. 适用于数学启蒙教学和早期教育
5. 适用于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
6. 适用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培训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