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试 卷
注意事项:
1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4
5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简答题请分点作答。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
024 年 7 月 2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6 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
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金中都首次将皇家宫殿置于中轴线上。金中都的应天门、大安殿、大安门等宫城的
主要建筑物都位于中轴线上。 中轴突出,成为之后都城规划的传统。
元大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提出的营建都城的理想模式,营造出的一座举世闻
名的宏伟都城。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对儒家经典中有关都城规制的遵循,按“前朝
后市,左祖右社”之制,确定宫苑、坛庙、官署等重要空间场所,为明代北京城奠定了
基础。明北京城基本沿用了元大都的格局,缩了北城,展修了南郊。
2
000 年对中轴线北的万宁桥进行清理,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位于皇
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北,因此也称为后门桥。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七个多世纪始
终不变,亲见了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沧桑变化。
近年来,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相继发掘了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
永定门内中轴道路遗存、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及其排水沟遗存等,填补了南中轴
路的发现空白,证明了中轴路的方位及规模。
正阳门因其位于都城的中轴线上,且是最初规划的都城正门,故在京城九门中规制
最隆崇。正阳桥是正阳门外护城河上的桥梁。正阳桥同正阳门一样,在明清都城内城九
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位居中轴线正南午位,与城市中轴线的关系十分密切。
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是元代出丽正门的南行道路,推测在清康熙时期铺成石
路,沿用至今。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之最南端,门内中轴道路在明清时期是帝王祭祀坛
庙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猎的必经之路,在文献中被称为“御路”“御道”。考古发现,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
从明清至近现代,这条道路经历了由兴建到使用,再至改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明代以
来中轴路一脉相承的工程做法,是北京城市变迁及道路交通变迁的真实反映,勾勒出了
北京中轴线的走向及位置。
从金中都至明清北京城,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是以宫城为准,更确切地说,是
以作为宫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殿为准。以此为基点,形成宫城的中轴线,进而再引申
为都城的中轴线。太庙和社稷坛分居中轴线东西两侧。
《
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
庙”。 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经过七个世纪的累积、完善,呈现南北贯通、
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建设之杰作和典范。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概
念,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中轴线是城市发展的基准线、起始线、布局线,决定着城市
的整体空间布局与社会秩序。
(摘编自郭京宁《考古中轴线》)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 它无疑是
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尽管风云变
幻,政权更迭,21 世纪的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
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
得到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择中立国”的文化传统。
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
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
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
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
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
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
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
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中华人民共和
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择中立国的历史传
统。而择中立国能够最好地象征和维护中国社会的“大一统”。
“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已经突显。北京中轴线传承
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
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元大都大内正殿名
大明殿,“大明”二字出自《周易》,并与“和”有关,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
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明朝北京紫
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
高三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极殿,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
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从上可
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
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元、明都曾在北京建都,营建都城时都将皇家宫殿置于中轴线上,元、明两朝在
沿袭中轴线理念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B.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等遗迹的发现,填补了南中轴路的发现空白,让北京中轴线的
方位和规模得以更为完整地呈现。
C. “择中立国”原则体现出古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原则可以突显都城的神圣性、
统治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
D.清朝时将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由对“中”的
推崇转为对“和”的追求。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亲见了元代以来北京中轴线的沧桑变化”,突出万宁桥的古老,及北京中
轴线位置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特征。
B.材料一通过文献记载,推断珠市口至永安路南中轴道路在康熙年间铺成石路,是帝王
祭祀、狩猎的必经之路。
C.材料二引用《周易》对“大明”的解释,说明了宫殿名称的重要性,它承载着执政者
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D.材料二提到“万变不离其宗”,其中的“宗”是指中轴线所反映的古代都城的整体空
间布局,这种布局有着较强的统一性。
4
.请结合材料从古代都城营建的空间选择角度分析“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国都),择国之
中而立宫”。(4 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答:
5
.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3 分)
答:
(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能共存的节日
刘慈欣
1
961 年 4 月 12 日,拜克努尔航天基地。
谢尔盖•科罗廖夫站在被烧黑的发射架旁,火箭升空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导流槽中
仍有热浪涌出,给这里的早春带来盛夏的感觉。他抬头看看蓝天,尾迹已经消散,在那
看不到的太空中,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已经绕地球飞行了大半圈。
“
总设计师同志,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科罗廖夫回过头来,看到一个身穿
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对他伸出手来,那人从裤口袋中掏出一个瓶子,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
一个小金属酒杯。
那人拿着瓶子与总设计师碰了一下杯,然后猛灌一口。“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您能
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
科罗廖夫也喝干了杯子里的酒,伏特加像火箭燃料似的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
“
您再来点儿。”那人给科罗廖夫的酒杯填满,“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 G
吧,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
节日。”
“
“
“
“
“
事实上,真正的重要节日我一个都没有发现。”
圣诞节不重要吗?”
当然不,尤其对布尔什维克而言。”
那你认为的重大节日是什么呢?”
比如说分裂节。地球上生命细胞的第一次分裂,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几
十亿年前吧。”
正要上车的科罗廖夫停下来,扶着车门回头看着 G。
再比如登陆节,就是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的那一天;下树节,长臂猿从树上下
来的第一天;还有直立节、工具节、取火节等等。”
“
“
“
但这些节日,我们是无法知道具体日期的。”
那可以随便定一个,其实圣诞节就是在公元三百多年时由教会随便定的,圣经上
高三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根本没有记载耶稣是什么时候生的。”科罗廖夫要上车, G 拉住了他,“总设计师同志,
我想说,今天就是人类一个重大的节日, 我把它命名为诞生节。”
“
“
人类早就诞生了。”
哦不,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子宫,婴儿只有出了子宫才能称为诞生……哦,总设计
师同志,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科罗廖夫再次同 G 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的,谢谢你,同志,我以后会每年都庆
祝这一节日的。”
“
哦不不,” G 摇摇头,“今天是否能真正成为诞生节,还要等等看才知道呢。”
总设计师的车走后, G 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
由此发回母星:蓝星纪年 1961 年 4 月 12 日有可能成为诞生节,目前评估可能性为 52.69%,
持续监测中……
2
050 年 10 月 5 日,北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大屏幕上显示:
…
…
我是人类,我向系统输入思维数据, 3.14159。
最后一行显示后,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人类第一次实现了人脑与电脑的直接连
接。
兴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人们开始散去,脑机接口项目首席科学家丁一也从兴奋中
平静下来。
“
各位老师,请接受一个普通人的祝贺。”
人们回头,看到一个夹着一根扫帚的中年男人在对他们微笑,这是实验室的勤杂工,
之前他们间没有说过什么话。
这人放下扫帚,从工作服口袋里拿出一瓶酒,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一摞显然是从
门口饮水机上拿来的纸杯,分给大家后挨着倒酒。
人们开始喝纸杯里的酒,北京二锅头像把热乎乎的感觉传遍全身,像更新系统的数
据传遍网络。
“
“
“
“
在这个伟大的时刻,能允许我讲个笑话来庆祝吗?”勤杂工说。
笑话?呵呵,你讲。”
我是一个外星人,您就叫我 G 吧,我来地球考察,我的兴趣是地球的重要节日。”
哦,那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只要你调查的范围足够广,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节
日。”
“
我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那些都不是重要节日。我是想说,今天才是人
类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科学家们互相看看,会意地点头,丁一对 G 说:“有可能,你把这个节日叫什么呢?”
高三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
我还没想好。” G 仰脖把瓶里剩下的一点酒喝了,“唉,上次喝酒是和可敬的总
设计师同志。”
“
“
总设计师?还是……同志?是谁?”
科罗廖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丁一点点头:“人类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不过,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你吧?”
“
“
丁总,人家是外星人。”有人打趣道。
呵呵我忘了,不过, G 先生,”丁一抿了一口酒,“这些伟大的前辈确实值得敬
仰,但我们今天的突破有可能使他们所有的努力全无意义。”
“
“
哦?” G 露出很天真的疑问状。
这个突破之后,脑机连接技术将走上康庄大道。很快,互联网上联接的将不是
电脑而是大脑,接下来人的记忆、意识和全部人格都将上载到计算机和网络中,人类有
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样。在那
里一个人可以拥有整个星球。外星人先生,你能想象一下人类未来的 IT 天堂吗?”
“
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只想象一下
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现实中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逼仄
的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
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野生动物在自由地
漫游和飞翔……只是在某个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
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
哇,好诗意!小李,再弄瓶酒去,哦不用,外星人先生,去和我们一起吃庆功
宴去!”丁一搂着 G 的肩膀说。
G 摇摇头,把手中的空酒瓶放进垃圾篓,弯腰拾起扫帚,开始打扫经过几天通宵工
作凌乱的实验室,他在做的时候用梦呓般的声音轻声说:“与总设计师同志分别后,我
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访过无数的世界,那些行星,蓝的、红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子
宫,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现实中成长,飞向太空,却在虚拟世界中熄灭,像荷塘中
的萤火虫,一闪一闪,最终消失在暗夜里。你们看看星空,一片寂静,知道为什么了吧……
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话不可笑。”
在实验楼的大门, G 大脑中的通讯单元把一条信息发往月球上的中转通讯站,由此
发回母星:蓝星纪年 1961 年 4 月 12 日疑似诞生节取消,2050 年 10 月 5 日确定成为重
大节日,暂命名:流产节。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 分)
A.故事中外星人觉得地球上不存在重要的节日,他认为只有代表生命演化和科技进步的
历史性时刻才是值得纪念的“节日”。
B.故事中外星人将两个节日的命名信息发往月球时,用了“可能”与“暂”,表达了对
高三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人类未来既担忧又抱有希望的复杂心理。
C.科学家丁一听完外星人所描绘的未来现实世界后,赞美说“好诗意”,说明他与外星
人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观。
D.故事中“诞生节”与“流产节”分别代表对探索宇宙与追求虚拟世界的纪念,“不能
共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
7
.下列对小说中“外星人 G”形象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 分)
A.G 是故事的关键人物,他以“观察者”的角色出现,发起两次重要对话,表达对人类
历史性时刻的关注与思考。
B.G 是一个形象模糊的外星人,作者意在通过他的超越人类认知的全新视角,来审视现
实并推测人类未来的发展。
C.G 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角色,作者借 G 表达了人类对未知充满恐惧和逃避心理,他串起
了两个故事,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D.G 的叙述冷静而理性,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并非宇宙唯一智慧生命,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可能受到其他文明的关注和评价。
8
9
.小说采用重复叙事的方式有哪些妙处?(6 分)
.编者要在教材里增设科幻小说单元,本文入选其中,课后“学习提示”中,用了两个
关键词概括科幻小说的特征: ______ 性、 ______ 性。请在横线上补全关键词,并说
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慈溪县学记(节选)
[宋]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
.
.
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
.
.
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己,不待阅习而后能
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
.
.
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
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颉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
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
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高三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后林君翠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
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
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
无水早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
士,亦多关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
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
...
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
.
..
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
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1
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无游 A 贩之民 B 故 C 其俗一而不杂 D 有以自足 E 故人 F 慎刑而易治。
1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庠”“序”,在文中是指古代的乡学,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庠
序”意思相同。
B.一日,文中是“一旦”的意思,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的“一日”意
思相同。
C.大抵,文中是“大都”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大
底”意思相同。
D.“拘于法,限于势”,在句式特点上,与《屈原列传》中“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句
式特点不同。
1
2.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的虚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乎”,于,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的“乎”意
思不同。
B.“或”,有的。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或”意思相同。
C.“乃”,才。与《鸿门宴中》“良乃入,具告沛公”的“乃”意思相同。
D.“因”,凭借,利用。与《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因”意思
相同。
1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设立学校的原因是天下不能一日离开政治教化,井田之中设立的各类学校,士子们每
天的见闻都不是治国安邦之道。
B.废除井田之法后,很多学校废弃,人们就转而开始修建庙宇,纷纷祭祀孔子于天下,
高三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庙宇的兴建大概缘于学校被废弃。
C.学校衰败导致庙宇兴盛,后世革除弊端。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又建立学舍讲堂,召
集县里的子弟,聘请老师,教化百姓。
D.慈溪人杰地灵,既有田有桑,又有英茂之材,易于培养。杜醇,是越中隐士,无论是
凭借学识抑或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
1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4 分)
(2)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 15~16 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插秧偈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①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注:①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此处亦指秧
苗的根须。
1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村四月》首句中“绿”和“白”提指树木和河水,使用的手法与李清照《如
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相同。
B.“子规声里雨如烟”,视听结合,写出了江南静谧又迷蒙的特有景致,与“又闻
子规啼夜月”的意境不同。
C.《插秧偈》中“把、插、低、见”四个动词连续使用,与杨万里的《插秧歌》一
样,详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
D.《插秧偈》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虽然两诗反映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值得品味。
1
6.同写劳动,《乡村四月》重在“情”,《插秧偈》重在“理”。请结合诗句分别
赏析“情”“理”之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 1 题,10 分)
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9 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
1)小刚十一假期登泰山,观赏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
拍摄 了照 片, 想发 朋友 圈, 可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作为泰山日出风景图片的文案。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
_
(
正面体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
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
3)百善孝为先,李密《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委婉
地提出尽孝的请求。
(
“
(
4)本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插秧偈》写春耕时节的到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5)诗歌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用“空”营造意境,传递情感。这个“空”
,
字在唐代诗词中多有出现,如“
四、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
”,意趣无穷。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
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 A ,每天
快走约 30 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①每天步行超过 1 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②步数越多并不完全
等同于健身效果越好。③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④那么除了步数以外,⑤行走时的运
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⑥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
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⑦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
是不达标的。⑧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⑨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⑩也不
会获得很好的运动。
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
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 B 。如对
青少年来说,每天 1 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
要超过 1 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
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
1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1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语文试题 第10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______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
了,化为一股透明的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______。
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
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
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
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
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
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
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
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
_
_____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______地强烈炽热着……更像
是幻觉中的炽热。
2
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偶尔
C.偶然
空空荡荡
空空寂寂
蹿
钻
不动声色
不动声色
B.偶尔 空空寂寂
D.偶然 空空荡荡
蹿
钻
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
2
1.文中多处使用了 ABB 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
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 分)
2
2.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竟不知道如何是好。
B.老师问我:“认真学习了这一章节的内容以后,你有哪些收获?”
C.我们应该经常对自己发出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D.李子柒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叫你不得不佩服。
五.作文。(60 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镇的人们纷纷因为“失眠”而不断“失去”记忆,他们“开
2
《
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于失去自我,
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失忆渐渐在马孔多镇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生活中,我们不断产生记忆,不断运用记忆,甚至不断有意无意地改造记忆。那么,
记忆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题 第11页
共 11 页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
语文答案
1
. A
根据“中轴线北的万宁桥”“位于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北”可知,万宁桥在宫
城以北,由此排除 B、C 两项;根据“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坛分居中轴线东西两侧”
的说法,可知太庙在东,社稷坛在西,由此排除 B、D 两项;根据“永定门是北京中轴
线之最南端”“门内中轴道路……在文献中被称为‘御路’‘御道’”可知,御路在永
定门以内,由此可排除 B、D 两项。所以正确答案为 A 项。
2
.D “由对‘中’的推崇转为对‘和’的追求”表述错误,材料二中说“尽管王朝易
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
. C A.根据材料一“明代以来中轴路一脉相承的工程做法”可知,“北京中轴线位
3
置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特征”的说法不当。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一只说了“门内中轴
道路在明清时期是帝王祭祀坛庙和出京南巡及赴南苑狩猎的必经之路,在文献中被称为
‘
御路’‘御道’”。D.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这里的“宗”不仅指都城的空间布局,更
指中轴线所反映的价值理念。
①“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建立国都时,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找到“地中”
所在,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都城。
“择国之中而立宫”:决定都城中轴线的所在,以作为宫殿中主要建筑的大朝正
4
.
②
殿为准,重要的宫殿都位于中轴线上。
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5
. ①北京中轴线具有悠久且不间断的历史,是古都北京的脊梁和灵魂,形成南北贯通、
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建设的典范。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的杰作,蕴含着我国“居中立国”
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北京中轴线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其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和价值
②
③
追求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
情给分)
6
.D
D.“诞生节”象征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开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
流产节”则代表了另一种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开始尝试将意识转移到虚拟世界中,
不再完全依赖肉体的存在。这两个节日不能共存,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
明发展方向:前者探索宇宙、拓展物理空间,后者追求虚拟世界、拓展意识空间。并不
是传统与科技的冲突。
7
.C
C.“表达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逃避心理”错。通过 G 的形象,作品引导我们思
1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
考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方向。
.①内容上,使前后两个故事建立联系,使两个节日的对比得到突显。“诞生节”的故
8
事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勇气,“流产节”的故事则揭示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
影响。(2 分)
②
结构上,使前后两个故事的情节产生呼应,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韵味,使结构更完
整。(2 分)
主题上,深化主旨表达,人类与外星人在文明发展观上的分歧在重复中更加明显,引
导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2 分)
.①科技性。(1 分)诞生节和流产节这两个节日的设立都直接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相关。
③
9
这些科技的设定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紧密结合了现实世界的科技发展趋势。使读者能
够深刻感受到科技对人类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2 分)
②预见性。(1 分)流产节所代表的虚拟世界沉浸和意识传输技术,虽然目前尚未实现,
但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小说通过这一设定,引发了读者
对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预见性。(2 分)
1
0.BDE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没有流动人口,
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
1
1
1.D D 都是被动句
2.D D 都是“凭借,利用” A:两个“乎”都是“于”,意思相同。 B:或未易量的
“
或”是“或许”,意思不同。C:“良乃入”中的“乃”是“于是”,两个词语意思
不同。
3.A “井田之中设立的各类学校,士子们每天的见闻都不是治国安邦之道。”与原文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
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表述的意思相反。
4.(1)古人用来求学的办法,我没能见到,但是那些规章制度我不能不遵从。(4 分)
古之 所以 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黑体字各 1 分)
(2)教化可以用来改良风俗,虽然这样,但一定要时间长久之后才能达到完善。(4 分)
夫教化可以 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黑体字各 1 分)
1
“
1
(
(
【
原文】(括号里为删减的文字)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
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
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
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
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
2
{
#{QQABDQQUggAAAgAAARhCQwnyCkIQkgGAAQgGAFAIoAAACBNABAA=}#}
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
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
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
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
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
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
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
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
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
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
学舍,讲堂其中,帅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