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
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 3分,共 48分)。
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
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
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
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 1-3小题。
1
. 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 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
D. 乙、丙、甲
2
)
①
往返交通便利
②兼顾务工务农
③务工收入较高
④生活条件较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
. 为了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乙村在政府支持下可优先发展(
A. 种植业 B. 加工业 C. 采矿业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4-5小题。
)
D. 物流业
4
5
.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
D.先淤积、后侵蚀
.推测 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口袋公园是指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并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的袖珍公园,常呈斑块状散落或
隐藏在城市中。城市中各种街心花园、社区运动场所、小型绿地等都是常见的口袋公园。据此完成 6-7
题。
6
.与传统城市公园相比,口袋公园( )
A.服务范围广 B.间隔较远
.口袋公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休闲场所 B.缓解热岛效应
C.服务种类多
D.数量较多
7
C.增加生物多样性
D.减少城市内涝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常受到“西洛可风''(令人不适的热风,易导致干燥炎热的天气)的影
响。该国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图 4示意摩洛哥位置。据此完成 8-10题。
8
.影响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海陆位置 D.洋流
9
.推测影响摩洛哥的“西洛可风”发生的季节及其风
向
高三地理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
A.春季 西北风
B.夏季
东北风
C.秋季西南风
D.冬季东南风
1
0.摩洛哥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表层与底层海水交换充分
B.洋流交汇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C.冷海水上泛带来盐类物质
D.入海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盐类物质注入
某科研团队以内蒙古高原的草地和大兴安岭的林地为对象,研究其物候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图 4为该科研团队绘制的 1980—2015年林地和草地生长季始期、末期的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 11-13
题。
1
1.1980-2015年林地生长季
A.较草地长,且逐渐变短
B.较草地长,且逐渐变长
C.较草地短,且逐渐变长
D.较草地短,且逐渐变短
1
2.推测 1980—2015年研究区域春季气候变化趋
势为
A.暖湿
3.1980-2015年,草地生长季末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降低 B.降水增加 C.光照减弱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
D.蒸发加剧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盐分易在地表析出结晶并与土壤颗粒聚合形成“盐结皮”(图)据此完成 14-16
小题。
1
4. “盐结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
)
A. 降水稀少
B. 地表径流少
C. 蒸发强烈
D. 地下水位低
1
5. 研究表明,“盐结皮”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其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削弱作用强
C. 大气逆辐射弱
B. 地面辐射强
D. 地表反射率高
)
1
6. “盐结皮”的形成(
A. 导致土壤酸化加剧 B. 利于土壤湿度保持
C. 导致土壤风蚀加强 D. 利于土壤肥力提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长白山西坡为半阳坡(图 1),苔原带分布在海拔 2050~2550m之间,以多年生的矮小灌木和苔藓
地衣为主,花期集中,叶面窄小,茎叶上多有绒毛,灌木多呈矮曲状匍匐生长,根系发达。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2050~2250m西坡苔原带出现了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入侵现象,植被种
类逐渐增多。研究发现,受热量收支情况影响,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暖季土壤温度与海拔成正相关。
图 2示意长白山西坡植被盖度和高度垂直变化,图 3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有机质与海拔的关系。
高三地理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
(1)从生长期、植被形态等角度说明苔原带植被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分)
(2)推测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暖季土壤温度与海拔成正相关的原因。(4分)
(3)据图说明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有机质与海拔的关系,并推测原因。(6分)
1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第四纪冰期时(开始于距今 200-300万年前),呼伦湖区域冰川广泛发育。距今约 1万年前,气候
逐渐转暖,呼伦湖形成,近 100年来,湖水发生了两次扩张和收缩。新开河连通呼伦湖与海拉尔河,
是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的联系通道,其流向随呼伦湖的扩张和收缩发生改变。图 4为呼伦湖及周
边区域示意图。
(
(
1)简述内力作用与气候变化在呼伦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2)推测呼伦湖收缩期新开河的流向,并说明理由。(6分)
高三地理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
3)与扩张期相比,指出收缩期呼伦湖水体盐度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1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浑善达克沙地(图 6)榆树疏林区较周边草原区植被更加茂密,千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优质的冬季
牧场。近半个世纪以来,榆树疏林破坏严重,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随着国家草畜平衡政策的推
广,适度放牧措施的落实,该区域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1)推测榆树疏林区在浑善达克沙地的位置并说明理由。(4分)
(2)简述牧民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区作为冬季牧场的原因。(6分)
(3)分析榆树疏林区植被破坏导致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的原因。(6分)
高三地理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
高三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
-5 DABDB 6-10 DAABC 11-15 CADCD 16 B
二、非选择题
7(16分).
1
1
(1)多年生,花期集中,适应当地气温低、暖季时间短(生长期短)的气候特征;(2分)
矮小匍匐生长,根系发达,适应当地大风天气多的气候特征 ;(2分)
叶面窄小,多有绒毛,适应当地海拔高、光照强的特点,以减少水分蒸腾。(2分)
(2) 西坡为半阳坡,光照充足,海拔越高,太阳光结束照射的时间越晚,日照时间长,地面接收的太阳辐
射能量多;(2分)
海拔越高,植被盖度与高度越低,植被越稀疏,削弱作用越小,温度越高。(2分)
(3)关系:2050~2250m,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含量升高;2250m以上,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机质
在 2250m处最为丰富)。(2分)
原因:2250m以下由于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凋落物数量增加且种类多样,土壤肥力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
的海拔 2250m处达到最高;(2分)
2
250m以上(土壤年均温下降),植物盖度下降,植被类型逐渐趋于单一,凋落物种类减少,土壤肥力水
平逐渐下降。(2分)
1
8.(18分)
(
(
(
1) 内力作用:受地壳运动影响,呼伦湖区域断裂下陷形成湖盆(2分)。
气候变化:冰期时气温低,冰川累积量大(2分);
冰期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汇入湖盆形成湖泊(2分)。
2)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或海拉尔河流向呼伦湖)(2分)。
成因:呼伦湖收缩期,湖泊水位下降(2分),
新开河河水水位高于呼伦湖湖水水位(2分),河水流向湖泊。
3)盐度变化:盐度升高(2分)。
原因:降水少,蒸发旺盛;
河流注入带来盐分,盐分不断积累;
湖泊无外泄通道,盐分无法排出;
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含盐量升高。(每点 2分,答对 3点得 6分)
1
9.(16分)
(1) 东部(东南部)(2分),年降水量在 400mm左右,相对较多(2分)。
(2) 林区阻挡寒冷冬季风,风力弱,温度相对较高(2分);
林区水资源更丰富,为牲畜提供饮水(2分);
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牲畜提供过冬食物(2分)。
(3) 植被破坏导致风速增大,根系固沙能力减弱,表层土壤容易被风力侵蚀搬运(3分);
植被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蒸发加大,土壤水分减少,沙粒启动风速降低,沙丘易活化(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