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教程
² 新闻摄影理论
² 新闻摄影技术
新闻摄影理论章
符号学:
涵义:研究符号传达意义的人文科学,涵盖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等。
符号学的四对基本概念和关系: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内涵与外延
认知及视觉: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的五个视觉原理:(一)置之不顾;(二)形象/背景;(三)感觉成见;(四)连贯性;(五)距离衰落
视觉教养:是指具有视觉感官的正常人,自觉培养能够辨别、解释、批判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或人工的视觉行为、对象或符号,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
视觉划分:预见性的视觉、好奇的视觉、审美的视觉和创造性的视觉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对比
新闻摄影
纪实摄影
价值
即时,时效,信息量小,文献性
长期,社会关注和影响,信息量大,文献性
范围
读者需要
读者视线之外
存在时间
信息快餐
经久价值
操作流程
多人流水线
个人自主
载体
大众传媒
书、画册、展览
画面构成
外在形式
内在朴实
逻辑结构
时空关系
无固定模式
共同点
都有记录性质
新闻摄影的媒介形态:
n 报纸(时效性、内容丰富、简洁、明了、主体突出)
n 杂志
n 新闻网站
n 通讯社
n 图片库
n 媒介融合
摄影记者(信息收集、采访、编稿)
人员
新闻摄影工作组成图片编辑(向各版推荐照片、选题策划)
内容采访和编辑
新闻摄影人才应备素质:
1. 视觉教养
2. 传播意识
3. 影像文化与影像传播理论素养
4. 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与数字影像传播的知识与技能
5. 媒体教养
6. 创新思维
7. 自由而负责任
8. 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新闻摄影的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本质特征之一)、真实性和形象性
真实性:一是个别事实的真实(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性原则),二是总体判断的真实
形象性:形象性的体现必须建立在新闻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
新闻失实:
表现:伪造新闻事实,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导演摆布、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成因:
& 工作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地赋予新闻图片以意义和内涵
& 图像编辑软件操作简易,媒介缺乏编辑流程技术监控
& 新闻摄影采编人员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自律不足,缺乏对造假行为的有力惩处
& 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
措施:
Ø 尽量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的典型瞬间,尽量要自然,避免干预现场和“导演摆布”
Ø 新闻摄影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写作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凭空臆造
Ø 慎用数码技术修改照片
新闻道德:
内涵: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原则: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原则。
影响因素:
(一) 内部因素
a) 新闻从业者对所从事工作的道德内容的认识和自我评价
b) 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对社会和国家的道德情感
c) 媒体内部对职业道德操守的落实管理、有力监督和惩处、不断自我检查
(二)外部因素
1. 媒体市场化操作
2. 媒体恶性竞争
3. 媒体间相互监督,公众和社会对媒体的监督
肖像权:
内涵: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内容:再现权和使用权
侵权行为:
u 未经被摄者同意,拍摄其形象
u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
u 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
u 歪曲和丑化肖像权人的形象
隐私权:
内容: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侵权行为:
u 干涉、影响私人活动
u “越界”,从而造成侵犯他人隐私
u 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图片或在图片说明中公布他人隐私
常识:
在公众场所之公众视野范围内拍摄、采访不侵犯个人隐私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范围小于普通人
名誉权:
内涵:公民对于自己的人格、品质、道德和社会评价,法人对自己的信誉、宗旨等享受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侵权行为:诽谤、侮辱和宣扬他人隐私
著作权:
内涵:作者对其创作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内容:人身权性质(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财产权性质(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侵权行为:
u 侵犯著作人的署名权
u 侵犯著作人的获得报酬权
u 侵犯著作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u 侵犯著作人的作品修改权
u 使用图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
早期新闻摄影:
1842年5月,《汉堡大火废墟》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闻摄影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增加,社会作用进一步扩大,新闻摄影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西方新闻摄影的繁荣发展时期
新闻摄影发展:
1. 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摄影经历了第一次蓬勃发展
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新闻摄影事业曲折发展的时期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新闻摄影事业开始了改革发展时期
(一) 确立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方针并不断深化
(二) 开展各种评选和活动
(三) 建立新闻摄影基本理论体系
(四) 新闻摄影教育发展
(五) 对外交流广泛开展
4.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新闻摄影事业进入了第二次蓬勃发展的阶段
发展新课题:
Y 积极应对数字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发展变革
Y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Y 改革和完善摄影报道运行机制
Y 提升新闻摄影人才水平
Y 提升新闻摄影的品质和品味,抵制暴力、偷窥等低级趣味
Y 适应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潮流,加快我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的步伐
奖项:
普利策新闻奖:1942年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
荷赛:1956年成立。共九类
金眼奖:1993年设立,三年一届
中国新闻奖:1991年设立
华赛:2005年设立,共八类
新闻摄影技术章
照相机的原理及结构:
照相机原理:针孔成像(上下倒置、左右相反)
基本结构:机身、镜头、取景器、后背、输片结构等
镜头
作用:汇聚来自外界景物的反光或来自发光体的光线,让被摄景物在焦点平面位置结成清晰的影像
形式:复式透镜(凹透镜用于校正镜头在成像时所存在的像差及其他缺陷,而整个镜头则简化为一个凸透镜,能聚光于焦点平面)
镜头镀膜作用:减少光线的反射,提高了镜头的通光能力,削弱了因光线反射而造成的光晕现象,大大提高了影像质量。
物距:从被摄物体到镜头中心的距离
像距:从镜头中心至所成影像间的距离物距远则像距近
快门
快门作用:①控制进光时间,与光圈共同提供曝光量;②控制被摄物体的清晰度和模糊程度
快门速度系列: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
(标识盘上凡是分数仅标识出分母值)日常快门速度
规律:两档之间的曝光量遵循2的n次的关系
快门分类:机械式快门、电子式快门、程序式快门
机械式快门:
l 中心快门
优点:①震动小;②曝光均匀性好;③可以全速闪光;④拍摄动体无变形现象
缺点:①快门速度很难达到高速;②曝光时间受镜头光圈的影响
l 焦平面快门:
分类:帘幕快门和钢片快门
优点:①由于快门在机身上,解除了中心快门对镜头的诸多限制,使镜头的体积更小巧、设计更灵活、孔径更大;②具有更短的曝光时间;③快门的曝光时间与镜头光圈无关,有利于严格控制曝光
缺点:①闪光同步受到限制;②拍摄高速运动物体会产生变形;③震动较为严重
电子式快门:
优点:结构简单、震动和噪音较小、速度的调节范围比较大,能长时间曝光
缺点:环境适应性较差、故障难修理、需供电
程序式快门:
特点:光圈与快门速度均按一定程序排列组合而成
调焦与测距系统
作用:根据距离改变镜头影像聚焦的位置,使影像的焦点能够落在感光材料的感光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分类:手动调焦系统和自动调焦系统
手动调焦系统
v 双影重合调焦(旁轴相机)
v 裂像调焦(如果光圈太小,就会产生裂像半明半暗现象。特点:调焦精度随镜头焦距而变化,焦距越长,调焦精度越高)
v 磨砂玻璃调焦(反光取景相机与机背取景相机)
v 微棱镜调焦
v 可换调焦屏调焦
自动调焦系统
n 自主式自动调焦(红光测距)
n 被动式自动调焦(利用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工作,但目标必须有足够清晰的条纹)
n 单反相机自动调焦的模式
n 手动调焦(MF)
n 单次调焦(S),又称焦点优先调焦(静物摄影)
n 连续调焦(C),又称快门释放优先调焦
n 陷阱调焦(Trap),预先对准某空间位置调焦,锁定焦点,重新构图并按下快门
n 动体预测调焦(AL-SERVO),又称焦点预测调焦、“伺候”调焦
n 智能自动调焦(AL-FOCUS)
取景器
作用:用于选取景物范围并确定画面结构格局
Ø 框式取景器(快速取景)
Ø 透视光学取景器(与镜头光轴平行,可改变倍率)
Ø 双镜头反光取景器
Ø 单镜头反光取景器
优点:没有视差、方便更换镜头、便于使用各种滤镜
缺点:快门时滞、曝光时取景光路会被升起的反光镜遮挡,取景器中影像暂时消失
Ø 机背磨砂玻璃取景器(大底片)
输片结构
功能:输片、倒片、快门上弦等
分类:电动式输片和手动式输片
机身和后背
后背分类:固定后背和活动后背
照相机的分类及其特点:
² 135单反相机(胶片画幅为24㎜×36㎜﹚
特点:⑴体积较小,便于携带;⑵配有多种可置换镜头;⑶有效口径大,对不同光线适应能力强;⑷快门速度快,曝光时间短
² 120单反相机(60㎜×60㎜,60㎜×45㎜、60㎜×90㎜)
特点:⑴体积较大,影像质量高;⑵机动灵活,适用性强;⑶后背可更换
² 机背取景相机(使用散页片,4英寸×5英寸;5英寸×7英寸;8英寸×10英寸)
特点:可控制景物的清晰范围,控制景物透视变形等
² 全自动相机
遮光罩作用:防止漫射光和强烈光进入镜头,以免影响成像质量;保护镜头
快门线作用:遥控拍摄;用于慢速快门拍摄,防止手触动快门造成相机震动
近摄线圈:翻拍图片、文件
增距镜:提高景物的影像放大率,但镜头的采光量和成像质量下降
照相机的使用原则:
v 掌握规定的使用方法
v 手持相机要平稳
v 机位高度要恰当
v 调焦和取景要准确
v 照相机的维护:
v 保持光学系统的洁净
v 防潮、防震、防高低温(干燥、通风、阴凉)
v 保持相机电路工作正常
v 对操作装置的维护(快门与自拍机松弛,镜头要缩回)
数字摄影(复制快捷,准确而且无失真)
数字相机的分类:
Ø 数字单反相机(DSLP)。可更换镜头;像质高;存储量大;运算速度高
Ø 袖珍型数字相机(DC)。
Ø 数字机背
数字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差异:
l 记录影像的介质不同。CCD或CMOS光电传感器代替胶片
l 记录影像的方式不同。把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记录下来
l 存储媒介不同。CF卡、SM卡、PC卡等
数字相机芯片:芯片面积越大,内含的光电元件就越多,像素也就越多,图像分辨率越高,可印出的照片尺寸就越大
镜头焦距:
折算焦距与实际焦距的比值称为焦距的折算系数(K)
相对应的135相机的焦距=数字相机镜头的实际焦距×K
数字相机存储器分类:内置存储器与可移动外置存储器
数字相机图片文件格式分类:
u 无损压缩格式(不丢失图片的细节,只减少文件的长度,适用于对图片要求较高场合,常见TIFF格式)
u 有损压缩格式(JPEC格式)
压缩比越高,所占的空间越小,但图像质量会下降。
白平衡:
白平衡调整:指拍摄同一光源照射下的景物时,人为调整进入摄录设备的三色电信号的混合比例,使之与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协调一致,从而使景物色彩正常还原或根据创造意图形成所需的色调效果
白平衡分类:
² 自动白平衡(AWB)快速拍摄时
² 手动选择白平衡
模式
色温(约K)
自动
3000——7000
日光
5200
阴影
7000
多云、黎明、黄昏
6000
钨丝灯
3200
白色荧光灯
4000
闪光灯
6000
自定义
2000——10000
色温
2800——10000
² 自定义白平衡(精准还原色彩)
² 将相机对着白纸或灰纸板按动白平衡设定按钮
² 色温白平衡
感光度:是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的标志,是在规定的曝光、冲洗及测试条件下,感光材料对光辐射能的敏感程度的定量度量(分别由胶卷和CCD得感光灵敏程度决定)
数字相机直方图:(可准确显示影像曝光的精度及画面影调的特性)
直方图上横坐标表示相机所记录的影调范围,最右端对应影像得白场即最亮点,最左端对应影像的黑场即最暗点。
偏暗图像正常图像
数字摄影系统:
组成:数字摄影系统由数字影像输入系统、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及数字影像输出系统组成
数字影像输入系统
组成:数字相机、扫描仪、数字摄像机、存储器(存储卡和磁盘)、光盘播放机、数字录像机
扫描仪:
地位:完成影像数字化处理的主要部分
主要性能:扫描分辨率(首要性能指标,决定着扫描出的数字影像的精度高低和生成的数字文件量的大小)、色彩深度、动态范围、扫描幅面尺寸、扫描速度、扫描软件等
分类:平板扫描仪、胶片扫描仪、滚筒扫描仪
数字影像处理系统
组成:计算机及其软件或图片工作站
特点:运算(处理)速度快,内存高,硬盘大,图片显示速度快,显示器的分辨率高,具有色彩控制、校正等功能
数字影像输出系统
组成:打印机、数字彩扩机、胶片记录仪、光盘刻录机、投影仪、激光照排机、存储器、计算机网络
打印机:
主要性能:打印分辨率、打印速度、打印幅面宽度等
分类:彩色喷墨打印机(墨滴大小是喷墨打印机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墨滴越小,打印质量越精细)、彩色热升华打印机(幅面小、成本高、速度慢)、彩色激光打印机
后期处理:
处理软件:㈠从数字相机向计算机传输数据的驱动软件;㈡图像浏览软件(ACD See);㈢图像处理软件(PS,CS3);㈣其他软件
数字影像处理技术与传统暗房比较:
相似:调色、调整反差、变形、局部加减光、修版、拼接等
优点:①可调整画面的结构、反差、质感,校正颜色
②可删除画面多余成分,制造特效,修复伤痕
③锐化、滤镜、作用域、绘图功能
摄影镜头:
摄影镜头三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与F数;像场与视场角
焦距:
内涵:镜头的焦距是指对远景成像时,影像到相应的凸透镜中心的距离(焦长影大范围小)
镜头焦距的长度,不仅影响成像的大小,还影响景物的透视关系。焦距越大,被摄物体透视感越差,视角越小,纵深空间被压缩。反之亦然。
摄影镜头分类:
定焦距镜头
视场角
135相机中焦距范围
120相机中焦距范围
优点
缺点
鱼眼镜头
≥180°
6㎜—16㎜
≤35㎜
场景广阔
影像畸变严重
超广角镜头
94°≤x﹤180
12<f≤20㎜
≤37㎜
手震影响小,易获得宽阔景深
透视变形明显
广角镜头
57°—94°
20<f≤40㎜
37㎜—73㎜
标准镜头
40°—57°
40<f≤60㎜
73㎜—110㎜
成像自然正常,有真实感。可改变光圈可以大幅度调节景深,改变拍摄距离和角度,可改变画面的透视关系与透视效果
中焦镜头
18°—40°
61㎜<f≤135㎜
110㎜—247㎜
长焦镜头
10°—18°
135㎜<f≤250㎜
247㎜—460㎜
视场角小,畸变小,像质均匀
相机轻微震动或微小调焦误差会降低照片清晰度
超长焦镜头
<10°
>250㎜
>460㎜
变焦距镜头
v 焦距段与变焦比
变焦比:是指一个变焦镜头长焦端与短焦端焦距之比(变焦比不超过三倍为佳)
v 单环变焦与双环变焦
v 恒定光圈与浮动光圈
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变焦时变焦镜头光圈保持不变
特殊镜头:
n 微距镜头(Macro)
注意事项:聚焦要准确;要使用小光圈,加大景深;用人工灯具进行照明
n 移轴镜头(T&S)
镜头的相对孔径与F数
相对孔径:用镜头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越大,通光能力越强)
相对孔径=光圈直径(D)/镜头焦距(f)
F=f/D
相对孔径越小,孔径越小,通光能力越弱;光圈数越小,通光能力越强。
镜头的像场与视场角
u 有效像场应该小于基准像场
u 120镜头的像场范围远远大于135镜头
u 镜头对景物成像的范围是由画幅的大小与镜头的焦距共同确定的
u 不同底片的照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是不同的
u 标准镜头的焦距和底片的对角线相同或相近
景深
涵义:焦点前后在胶片平面上结成比较清晰的影像的纵深长度范围(位于焦点前为前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调焦距离、镜头的焦距;次:镜头的光圈
对同一个位置调焦时,镜头的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成反比关系
同样的光圈下,调焦距离越近,景深越小,成正比关系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成反比关系
景深作用:
19
1. 用大景深表现空间深度
2. 用小景深模糊背景,突出主体
3. 用景深代替调焦
4. 精确调焦
曝光控制:
曝光量:即曝光的多少,是由底片上的照度及曝光时间的乘积决定的
曝光量=光强×时间(光圈和快门组合)
测光系统的作用是根据景物亮度与胶片感光度确定胶片所需的曝光量,曝光系统则根据测光系统测量的结果选择具体的光圈与快门速度,使胶片得到预期的曝光量
光圈:
F(光圈系数)越小,光圈越大,进入相机镜头的光线越多,胶片曝光越多,反之亦然。相邻的光圈系数相差根号2倍,光通量相差1倍
光圈系列: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相邻的两档光圈之间相差一级的曝光量。相隔的两档光圈之间的曝光量是2n的关系。
光圈作用:①控制镜头的光通量;②控制景深;③影响成像质量
EV值(曝光指数)
EV值曝光指数表
光圈系数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45
x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y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快门速度
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EV=x(光圈系数)+y(快门速度基数)。EV值每相差1个数,相应的曝光量相差一级
EV=0时,光圈系数为1,快门速度为1s
加法公式:
AV(光圈值)+TV(快门值)=EV=SV(胶片感光度值)+BV(亮度值)
意义:加法公式右侧显示了测光系统的原理:根据景物亮度与胶片感光度测定胶片所需要的曝光量。加法公式左侧显示了曝光系统的原理:调节镜头的光圈与快门速度的曝光时间以获得摄影所需的曝光量
互易律:在同样的亮度下,光圈与曝光时间此消彼长的依存关系(一定范围内有效)
测光系统:
分类:独立测光表和内部测光系统
独立式测光表
分类:入射式测光表、反光式测光表和入射光反射光兼用表
Ø 照度计量
照度:指被摄体表面的受光程度,即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
特点:计量结果不受景物反光率高低的影响
优点:能够将不同反光率的物体表面在画面中得到客观的还原
缺点:不能把景物在画面中按创作者的意图形成最佳效果
Ø 亮度计量
亮度:指发光面上沿视线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即被摄体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所表现出的表面明亮程度
特点:计量结果直接受物体表面反光率高低的影响
优点:能将不同反射率的物体表面在画面中得到主观的表现
缺点:不能把某些景物在画面中得到客观的还原
测量方法:机位量光、近测量光与替代量光
-----------------------------------------------------------------------------------------------------------------------------------
内部测光系统
² 平均测光(平均测量通过镜头的整个取景范围的光强,适合照明均匀,反差弱的景物)
² 中央重点测光
² 局部测光(测量范围为画面的6%——15%)
² 点测光(1%——5%)
² 评价测光(分区测光)
曝光模式:
v 手动曝光(M)
能充分体现摄影者控制曝光的意图,反映个人的摄影风格与特性。
v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A,AV)
将模式拨盘旋转到光圈优先模式,这是一种半自动曝光模式,它是根据人工首先确定的光圈系数进行自动曝光,在该模式选定光圈后,由相机自动确定快门速度快慢。该模式有利于控制景深和突出主体虚化背景
拍摄风光:小光圈大景深
拍摄人像:大光圈小景深
v 快门优先自动曝光(S,TV)
将模式拨盘旋转到快门优先模式,这是一种半自动曝光模式,它是根据人工首先确定的快门速度进行自动曝光,在该模式选定光圈后,由相机自动确定光圈大小。用于动体摄影
v 程序曝光(P)
使摄影者可以专注于构图取景,适于抓拍、抢拍
曝光系统的其他功能:
u 自动包围曝光
u 曝光锁定(AE-L)
u 多次曝光
u 曝光补偿
使用场合:①整个画面影调偏离中级灰;②为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③主体与背景反差强烈;④测光系统有误差
不同天气下的拍摄:
Ø 晴天
受光情况: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和顶光以及晴天阴影
光线特点
优点
缺点
做法
顺光
景物受光面积大,受光均匀。空间深度感表现差
受光均匀,曝光易掌握,质感好
缺少明暗对比,立体空间感差
依靠不同景物不同反光率的的合理搭配形成影调变化
侧光
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有利于表现被摄景物清晰轮廓
明暗反差大,影调对比强烈,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
补光
侧逆光
轮廓分明
逆光
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
不利于对景物层次的表现;无法表现细腻的质感和色彩的还原
顶光
凹处有投影,光线强烈
明暗反差大,影调对比生硬
利用辅助光
晴天阴影
光线柔和
表现细部和质感
立体和空间深度感差
Ø 多云天气
光线特点:光线较充足,由于光线散射、柔和而均匀
优点:利于细腻质感和细致影纹的表现;色彩的正确呈现;曝光易把握
缺点: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较差
Ø 阴天
光线特点:整体光线较弱,全无明暗面差别,阴影、投影全无
缺点:曝光不易把握,景物无层次感,偏色
措施:选好前景,用鲜艳色彩装点画面
Ø 雨天
光线特点:景物之间对比弱、反差小
措施:选择具有丰富的影调变化或色调变化的景物;充分利用前景和地面的反光
Ø 雪天
光线特点:自身反光率高,起伏变化不大
措施:补光;注意雪的背景和质感
Ø 雾天
l 使用滤色镜(增雾镜,减雾镜)
l 充分利用暗前景,有虚实变化
l 准确地控制曝光
-------------------------------------------------------------------------------------------------------------
部分场合的摄影:
日出日落
n 使用长焦镜头
n 选定适当前景
n 根据光线的变化不断测量光值,采用括弧曝光法合理曝光
夜景
l 长时间曝光和多次曝光
l 利用辅助光加强照明效果
l 利用水面、冰面光渲染气氛
室内自然光摄影
光线特点:散射光,柔和但不均匀;光比大,反差大,亮度变化大
u 控制反差
u 准确判断室内亮度
u 拍静物时应长时间曝光
u 避免阳光射入画面而造成画面失真
u 保持自然光造就的视觉气氛
人造光摄影
人造光源分类:持续光源(蜡烛、日光灯等)和瞬间光源(闪光灯)
摄影灯具:普通电灯(钨丝灯和日光灯),摄影专用灯(散光灯和聚光灯),新闻灯(3200K)
光线配置分类:主光、辅助光、背景光、轮廓光、装饰光等
作用
主光
照亮被摄体的被摄面
辅助光
照亮画面阴影部位,冲淡主光造成的投影,出现影调细节
背景光
照亮被摄对象的周围环境及背景,发生联系,增强环境气氛
轮廓光
展示被摄体视觉上的三维效果,强调空间深度,交代远近物体的层次关系
装饰光
对前面四种光线成分进行修饰、弥补
影响灯光摄影曝光的因素:①灯光的强度;②灯具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③物体本身的反光性能;④环境的颜色
电子闪光灯:
特点:①发光颜色(色温=5500K)同日光;②可以算作点光源;③发光时间短
主要参数:①闪光指数(闪光距离与曝光所需光圈值的乘积说明闪光灯发光能力的强弱);②有效照射角与变焦范围;③充电时间(15s);④灯头活动范围;⑤闪光灯的同步速度
控制闪光灯曝光量的方法:
v 手动闪光
v 自动闪光
v 闪光灯的曝光补偿
普通曝光补偿和闪光曝光补偿的区别:普通曝光补偿同时补偿闪光与恒定光的曝光量,调节整个画面的影调。而闪光曝光补偿仅补偿闪光的曝光量,只改变闪光照明的强弱,从而可以调节闪光与恒定光的光比,改变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反差
闪光灯的使用技巧:
u 强制闪光
u 低速闪光
u 防红眼闪光(防止被摄者的瞳孔中出现红眼)
u 停止闪光
u 后帘同步闪光
u 频闪闪光
单灯的用法:
² 相机闪光法
² 闪光灯离机闪光法
² 反射闪光法
动体摄影:
选择快门速度的影响因素:
v 运动物体的速度
v 运动物体的方向
当相机光轴方向与动体运动方向之间的角度分别是0°、45°、90°时,快门速度可以各相差一级。如果相机光轴方向与动体运动方向为90°角时,需要1/500秒的快门速度;夹角为45°,则需要1/250秒
v 运动物体的距离
拍摄距离远一倍,快门速度降低一级
v 摄影镜头的焦距
焦距增长一倍。快门速度应提高一级
动体拍摄方法:一是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凝固”被摄体动态,二是较低快门追随方法“凝固”动体
追随拍摄步骤:
v 拍摄者下半身保持稳定,仅依靠上半身转动移动相机
v 尽量使照相机的转动速度与动体的运动速度保持一致
v 较低的快门速度
v 边追随边按动快门
v 按动快门的时机最好选择在镜头主轴与动体运动方向成90°角的时候
v 进来缩小光圈,以扩大景深
v 最好选择比较深暗的背景,不要以天空为背景
动体摄影的表现方法:
(一) 动态记录法
根据动体的运动情况,选择高速快门,凝滞动体的瞬间动态
(二) 动体表现法
用部分清楚、部分模糊的方法来表现动感,根据焦距、动体速度来决定
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构图:
u 井字形构图
u 对角线构图
u 三角形构图
u 散点构图
u 对比构图
u 曲线构图
u 对称式构图
景物摄影拍摄方法:
器物
拍摄方法
玻璃器皿
将灯光照射在反光面上,也可用背景柔和的反射光线作为唯一光源
瓷器
不宜直接光照明,灯位不宜过多。柔和散光和结合用光。精心布局
金属制品
有光泽金属采用聚光灯照明,并用反光板或散光灯作辅助光
无光泽金属使用白色反光板或大面积散光屏的间接散射光
皮革制品
丰富的照明,曝光要充足
彩色摄影的原理:
色彩的三要素:色别、明度、饱和度
色别: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别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浅色调的色彩明度高)
饱和度:指同一色别的纯净度和鲜明度的变化(影响因素:照明光线的性质、物体表面结构及对光线吸收、反射的性能等)
三原色:红、绿、蓝(三原色混合产生白光)
三补色:青、品、黄
三补色之中的每一色若与某一原色相加,就能得到白光,称为互补色(青+红=白;品+绿=白;黄+蓝=白)
色彩的特性:
v 色彩的冷与暖
v 色彩的轻重与进退(红橙黄前进突出,绿蓝紫后退凹进。强化空间感)
v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红橙黄膨胀感,青蓝紫收缩感)
v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v 色彩的感情(象征)
影响画面色彩的因素:①被摄体本身的色彩;②光源的色彩;③环境的色彩;④感光材料的色彩还原性能;⑤滤光镜的影响
画面色彩的处理:
u 色彩的真实还原
u 色彩运用要简洁
u 运用色彩的对比
u 形成画面色彩的和谐
u 建立色彩的重音
u 形成画面的色彩基调
色温:
涵义:说明热辐射光源的光谱成分(色温不是物体色的标志,也不是亮度标志,它只说明热辐射光源光谱成分的变化)
色温的意义:当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与绝对黑体在某一温度时光谱成分一致或接近,就用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该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
常见光源的色温概数:
光源
色温(K)
自然光
日光
5500K
晴天的阴影处
6000K左右
阴天
6500K以上
日出日落
2000K
人工光
聚光灯
3200K
家用灯泡
2600K(40W-60W)
蜡烛光
1850K
新闻灯
3200K
电子闪光灯
6000K
光源色温与摄影摄像之间的关系:
一、 光源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物体颜色的明亮程度
二、 光源色温的高低在彩色摄影摄像中直接影响画面的彩色还原
校色温滤光镜:
分类:①降低光源色温的滤光镜(橙系列,如雷登85、81系列);②升色温滤光镜(蓝色系列)
白平衡调节:一是通过白平衡调整,使照明景物的光源色温与摄录设备三色电信号的感光灵敏度一致起来,从而使所摄画面的景物色彩真实、自然地还原。二是摄影者通过进行白平衡调整,有意创造出符合特定要求的色调效果
如何改变画面的色调:
v 在镜头前加有色滤镜
v 进行偏调白(依据什么色调的卡片,调整之后的画面色调即偏向该色的互补色调)
三原色的加色效应:
涵义:两种以上色光同时作用于视觉器官,可产生一种综合的色觉,即产生了另一种颜色
v 一种色光与另一种特定的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白色光的两种色光的色,称为互补色
红+绿+蓝=白
蓝+黄=白
绿+品=白
红+青=白
v 两种非互补色光相加,可得到光谱位置在二者之间的色,即它们的中间色
红+绿=黄
红+蓝=品
蓝+绿=青
减色效应:
涵义:成分比较复杂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吸收而减去一部分,从而表现出某种颜色(当光源为白色光时,物体吸收光的颜色,总是和反射或透射光的颜色成互补关系)
u 三原色滤光层,吸收与之互补的补色光或组成这种补色的两种原色光,只透过其本色的原色光
u 三补色滤光层,吸收与其互补的原色光,透过本色光或组成这种补色的两种原色光
黄+品+青=白—蓝—绿—红=黑
黄+品=白—蓝—绿=红
品+青=白—绿—红=蓝
青+黄=白—红—蓝=绿
u 两种补色滤镜叠加使用,只允许形成这两补色所共有的一种色光透过,吸收其他色光
u 两种原色滤镜叠加,各种色光均被吸收,或根据某一种滤光镜的浓淡程度,透过部分色光
u 三补色滤镜叠加,各种色光相继被吸收,最终都不能透过,呈现黑色效果
影响滤光镜曝光补偿倍数的因素:(一)滤光器的密度和颜色;(二)感光材料的感色性;(三)光源的光谱成分
黑白摄影使用滤光镜的意义:可以使物体的颜色变亮或变暗,使之与周围的景物色彩之间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以便获得与人眼的正常视觉感受相符的画面效果;调节和控制画面影调间的变化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黑白摄影中滤光镜的作用:
l 校色作用
l 调节天空影调
l 调节画面反差,突出主体
l 调节画面空气透视
--------------------------------------------------------------------------------
彩色摄影中的滤光镜:
(一) 色温转换滤光镜与色温平衡滤光镜
(二) 颜色补偿滤光镜
可以改变彩色片总的色彩效果
在印、放彩色照片时,也用CC滤光镜来校色
(三) 特殊效果滤光镜(半色镜、双色镜)
中性灰阻光片:
透光特点:对各种色光都能起到非常非选择性吸收的作用,通过它观察景物或在黑白、彩色摄影中加用它之后进行拍摄,都不会由此而改变景物间的亮度反差和色反差,也不会改变光的视觉颜色,只是均匀地减弱光的强度,均匀地吸收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光
作用:
Ø 降低感光度,准确控制画面曝光
Ø 控制画面景深
Ø 在高亮度条件下拍摄具有较强动感的画面
Ø 与其他滤镜配合使用,拍摄特殊画面效果
偏振镜:
² 调节、控制非金属表面的光斑
² 消除、减弱透明体表面的亮斑影像
² 调节天空影调
² 增加彩色影像的饱和度
漫射镜:
作用:扩散成像光线,从而降低反差,柔化影像,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远景产生雾状效果
分类:柔光镜、镜头纱、雾镜
UV镜与天光镜:
n 吸收紫外线,可以使绿光或黄绿光有所减弱
n 令拍摄的照片图像更清晰,色彩更真实、饱和
n 对镜头的保护
n 校正晴朗蓝天散射的大量蓝紫光线
拍摄三要素:拍摄距离、拍摄高度、拍摄方向
一、拍摄距离
u 远景(远取其势,大处着眼)
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但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u 全景
主要用来表现被摄体的全貌,用来交代相互联系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还可交代一定的环境。
u 中景(表现情节)
应分清主次,切忌主次难辨或前景、背景、陪体喧宾夺主
u 近景(近取其神、近取其质)
主要表现人物的神情和精神风貌,人物的情绪和内心活动
u 特写。主要用来表现细节,它具有概括力、单一凝练、可通过一点透视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二、拍摄高度
v 平角度拍摄(自然、亲切、平等)
v 仰角度拍摄(高大、仰慕、威慑)
v 俯角度拍摄(展现空间、规模、气势,将远近景物在平面充分展开;鄙视,卑微)
三、拍摄方向
l 正面角度(主体平稳、庄重、肃穆)
l 侧面角度(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
l 斜侧面角度(表现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的立体感)
l 背面角度(含蓄,悬念效果)
横竖画幅选择依据:
u 被摄景物的形状
u 画面中主线条给予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u 主体移动的方向
如何突出主体:
Ø 利用画面结构中心的理论,把主体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的位置
Ø 利用主体和陪体对比的方法
Ø 利用景深原理来突出主体
对比方法的运用:
l 形态的对比
l 大小的对比
l 动静的对比
l 影调、色调对比
透射规律的运用:
² 线条透视规律的运用
² 阶调透视规律的运用
涵义:距离近的景物明度低、轮廓清晰、反差大、色纯度高,反之亦然。
陪体:
作用:①帮助主体展示情节;②补充、丰富主体动作的内涵;③衬托主体,加强主体的表现;④对主体有注释、说明作用
处理方法:⑴直接处理陪体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