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七年发展的轨迹,“四起四落”
第一起:“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代表作有《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团结起来到明天》其中《南征北战》的风格样式堪称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史诗气派的战争片。
第一落:1951年5月对《武训传》的批判使新中国电影转入低谷。
第二起: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电影界出现建国后第二次创作高峰。代表作有《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董存瑞》《柳堡的故事》《祝福》革命题材占主流。
第二落: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拔白旗”使电影创作又一次跌入低谷。《电影的锣鼓》遭到重点批判。
第三起:建国后第三次创作高峰于1958—1960年。1958年2月,文化部使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制片生产促进会,决定提高影片产量。1958年6月,文化部发出《关于促进影片生产大跃进的决定》。1958年共拍摄影片132部。为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央提出“向国庆献礼”的口号。周恩来坐了“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影片创作的十条原则。代表作有 《林家铺子》《青春之歌》《万水千山》《五朵金花》
第三落:三年自然灾害加上1960年的“反资批修”,使电影界形式再次紧张。《洞箫横吹》《无情的情人》成为批判的典型。
第四起:1961年6月,“文艺八条”和“电影的三十二条”两个纲领性文件颁发。1962年开始举办“百花奖”。代表作有《舞台姐妹》《南海潮》《烈火中永生》《大浪淘沙》《红色娘子军》。
第四落:1963年和1964年,毛泽东的“两个批示”发表后,文艺界开展一系列批判运动,十七年电影被全部否定。
十七年电影创作的艺术成就:
十七年电影的美学风格:浓郁强烈的政治意识、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倾向鲜明的视听语言和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
1、现实性与时代感强。2、注重人物形象塑造。3、早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4、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出了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观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存在的问题: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此期的电影语言并没有实现与世界电影的共同进步。4、在电影理论的研究上,没有深入展开。
十七年电影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群众性影评成为这一时期电影批评的一大特色。关于电影本体特征的理论研究得到一定发展。提出了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问题。
新中国电影体制的建立:生产与营销管理高度集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
样板戏
样板戏的创作原则:
1、根本任务论——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2、“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文本模式(二元对立模式)——样板戏作为文艺样板,模式化是其重要特征。阶级斗争是样板戏电影的不二主题,革命针线与反革命阵线的尖锐斗争和前者必然战胜后者,构成不变的叙事主题与结构公式。
4、人物形象——人物塑造必须严格遵守“三突出”要求,以重要英雄人物为绝对核心,形成一个人物等级图谱。
5、电影语言——根据“三突出”原则,样板戏电影总结出了一套电影语言规则,“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在镜头的数量上,景别上,所有人物要为主要英雄人物让路”。
故事片
文革故事片特征分析:
(一) 政治语境中的故事:1、政治理念主导的主题模式。2、斗争主导的情节模式。3、“三突出”主导的人物模式。
(二) 裂变中的电影语言:1、电影语言的分裂 2、镜语革新的萌芽
三部优秀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创业》(大胆突破了“三突出”原则,引起江青不满)《海霞》(用配角衬托主角,违反“三突出原则”遭到江青的封杀)
“反走资派”电影:《春苗》《反击》《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在“文革”期间所有的影片中,反“走资派”电影的政治意图最为露骨,这些影片与生活现实、艺术创作基本无关,有的只有政治图解、歌功颂德、影射。
样板戏的辩证看法:
作为“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样板戏电影深受政治强力的束缚,造成了种种弊端和局限。但在某些方面,它也得益于政治强力、尤其是在资金、材料、设备等物质层面。
解放了一批艺术家,并且在构图、色彩、用光方面学习、借鉴了中外优秀电影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对长镜头的苛求,有利于保持舞台演出的连贯性,与当时国外电影界对长镜头理论的推崇有关。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样板戏电影是群众创造的,或者说是样板戏电影决策者、生产者和群众共同创造的。
再探索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艺术方面:
(一)恢复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此阶段生产故事片50多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揭批“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如《十月的风云》《风雨里程》这类电影大多上马匆忙,从政治意念出发,缺乏身后的生活基础,艺术形象不够鲜活,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很少突破。
2、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这类题材的影片有10多部,如《拔哥的故事》《大刀记》。这类影片无论从剧作到表演,都没能完全摆脱“三突出“的影响。
3、惊险样式影片,有7部,如《黑三角》《猎字99号》。这类影片编造的痕迹明显,从内容上看,多时暗藏的阶级敌人偷窃了我放的秘密情报,或秘密图纸,经过我公安人员的侦破,终于落入法网。没有突破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模式。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层面,这个时期的电影没有取得显著突破,但是在恢复过程中还是积蓄着力量,蕴育着发展。
(二)转折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
1979年中国电影从“文革“时期一片荒芜中走了出来。1979年共生产故事片65部,1980年生产故事片82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从电影形式上、电影技巧上开始出现创新的局面。无论是影片题材、体裁、风格还是样式上,都力求多样化,不少影片冲破“三突出”原则的束缚,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有《曙光》《李四光》《小字辈》《泪痕》
(三)纪实美学/诗意风格时期(1981—1983年)
1981年,邵牧君翻译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著作《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电影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纪实风格的影片。同时,诗化电影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金鸡奖1981年诞生)代表作有《南昌起义》《城南旧事》《小街》(先锋电影)
(四)影像美学时期(1984—1986年)
“影像美学”电影创作是“第五代”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一个重大贡献。这时期的影片呈现出冷峻凝重、质朴逼真又象征概括的成熟风格,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代表作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
影像美学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特点:1、冷峻、写意的影像语言。2、强烈的现代意识渗透。3、鲜明的主体意识与独特的艺术个性。、4深邃、高远的立意。
“影像美学”的创作打破了中国电影的沉闷格局,电影主体探索上的新突破以及厚重深邃的主题呈现,给传统的中国电影以巨大的冲击,“影响美学”的电影创作开拓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
(五)多元化创作时期(1987—1992年)这几年的作品从创作题材、立意以及风格样式上,都呈现出多元走向,在这个时期,在没有一种美学能够领导电影新潮流,影坛呈现多元探索的局面。代表作有《野山》(纪实性与戏剧性较完美的结合)《孩子王》
市场方面
第一阶段:电影体制改革的初步酝酿。
第二阶段:拯救市场危机的类型片创作以及有关“娱乐性”的争论。
第三阶段: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寻。
第四、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
第四代导演的诗化意识:是诗化历史的主题意识导引下,在叙事的回环往复中,第四代导演对历史保有非常多的温情和念想。
第五代导演在革新的影响造型、突变的时空对比与冷峻的文化反思、深刻的人性剖析中将历史解构。
第五代导演的历史贡献:第五代导演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革新了影像造型,影像语言冷峻、写意、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渗透,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与独特的艺术个性,立意深邃、高远、打破了中国电影的沉闷格局,影响上的新突破以及厚重深邃的主题呈现,给传统的中国电影以巨大的冲击,开拓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第五代导演的转变
张艺谋:从《活着》到《英雄》《十面埋伏》
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孩子王》到《无极》
名词解释
两个批示:1963年到1964年,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先后做出两个批示,指责当时各种文艺形式不热心倡导社会主义的艺术,引发文艺界全面的批判运动。
《电影的锣鼓》:钟惦斐1956年发表,主要就当时的电影事业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间接精深,文笔洒脱。
《武训传》:私营电影厂于1950年拍摄的电影,由于意识形态、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没有赢得官方评论的认可,对《武训传》的批评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批判运动。
反“走资派”电影: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反走资”派电影,这些电影公开宣扬“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谬论,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
2131工程: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新生代导演:一批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并于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接受电影、戏剧教育的新生代电影导演。
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吕班喜剧的三部曲:《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
十七年电影的主要片种:
工业、农业、战争三大题材影片、惊险片、少数民族影片、戏曲片、儿童片、动画片、木偶片、喜剧片、名著改编片、纪录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