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1届高考历史-模块三专题十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0304407 上传时间:2025-05-2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历史-模块三专题十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1届高考历史-模块三专题十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模块三,现代的中国和世界:在曲折探索中崛起、在改革开放中腾飞的中国和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的世界,模块导航,概览,中国,世界,特征,崛起的东方巨龙,开创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概览,中国,世界,表现,政治: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政治:由两极格局对峙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加强,经济: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抓机遇,求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今全球化进程,思想文化:与时俱进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科教兴国,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和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专题十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高考导航,考纲扫描,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成立、现代民主政治、文化大革命,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二、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1,“,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考情播报,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3,“,一国两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实践,4,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创外交新局面,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频考点串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确立:人民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进行了选举并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等重要事项。,2,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3,八字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三、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蓄意挑起对华战争。,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3,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创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民族原则: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3,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4,概况:,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又成立了四个自治区,共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四、,“,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和法律遭破坏:无政府思潮泛滥,严重践踏人权。,2,党组织的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3,政治制度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五、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1,民主制度的建设,(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2),更加重视民族工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2,法律制度的健全:颁布了,1982,年宪法等法律法规,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拓展升华,】,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苏维埃政权和,“,三三制,”,政权的探索与创造;建国后宪法的几次修改等。,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制度保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考点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一、,“,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拓展升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二、新中国的外交,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神。,3,三个时期和特点,(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5,主要成就,(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拓展升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高考解密聚焦,热点考向一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江苏卷,)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例,1,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用排除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召开,故可排除,A,项。,C,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此知识可排除,D,项。综合上述,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B,(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卷,)(,节选,),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例,2,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法,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2),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解析,】,第,(1),问选举办法变化的情况可依据材料直接概括得出,,“,作用,”,一问则是在对前一问回答的基础上推理出各项具体的作用。,“,轨迹,”,一问则应把握其历程中的总体进步性,但也不应忽视,“,文革,”,期间被迫中断的特征。第,(2),问回答看法并进行论证时,需注意二者关系的一致性。,【,答案,】,(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2),看法,用史实论证。,【,热点领悟,】,1,新华网报道: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政府总理首次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全程直播。全,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及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40,万网民同时在线,通过新华网论坛踊跃提问。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中,温家宝回答了网民提出的,29,个问题。,解析:选,B,。,“,1923,年,12,月,”,这个时间是解题关键。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认为需要团结革命力量;而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经历斗争屡次挫折,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而打倒列强除军阀,更是符合人民的心声,一场国民革命势不可挡,它是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2,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发展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梦想考场,】,1,(2010,年湖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2010,年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热点考向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和谐世界,【,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例,3,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解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军事同盟条约,,1980,年期满后没有再延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A,项过于绝对化;,B,项与题干无关;,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所以,D,项更准确。,【,答案,】,D,(2010,年高考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例,4,【,解析,】,图一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情景,体现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二是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图片,也反映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为,D,。,“,睦邻友好,”,体现在图二中;,“,战略结盟,”,两图均未体现;,“,另起炉灶,”,为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外交方针,两图均未体现。,【,答案,】,D,【,热点领悟,】,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了时空,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准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胸怀,它必将继续发扬下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3,2011,年是中美建交,32,周年。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梦想考场,】,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B,C,D,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君子和而不同,”,的含义。中国与其他国家都有分歧,但是追求相同之处,,均符合题意。,4,(2010,年北京崇文统考,),近年来,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对每年近,5,万艘过往商船、油轮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于,2008,年,12,月,26,日从三亚启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这是中国在远离本国沿海的区域展现海军力量的空前行动,也是中国在近现代史上首次派遣海军在中国水域以外执行任务。这一行动说明,(,),A,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紧张和动荡不安,B,非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完全确立,解析:选,C,。,“,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随着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A,错误;,B,与题干材料联系不大;,D,说法错误。故,A,、,B,、,D,均应排除,选,C,。,名师在线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