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303797 上传时间:2025-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5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9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 2025 届高考质量调研(一) 历史试题 ( 分数:100 分,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满分 45分) 1 .考古学者在位于今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8000 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 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这可用于说明( ) A.南稻北粟生产格局的形成 B.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 D.定居生活对种植业的意义 C.高原牧区农牧分工的格局 2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 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 ) A.加强道德修养 B.规范执政行为 C.践行以农为本 D.促进政治统一 3 .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 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 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 B.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 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 4 .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 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5 .西晋鼓吹曲辞仿造汉短箫铙歌有所新变。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 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 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后,又征吴之事,肇创帝基。西晋官方制作鼓吹曲辞反映了( ) 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5 页 A.统治者重构权力的更替过程 B.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宫廷文化传播到民间 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一年收入税粟(征收粮税)共 2500 余万石,其中,“三百万折充绢布,添入两 京(长安、洛阳)库。三百万回充米豆,供尚食及诸司官厨等料,并入京仓。四百万江淮回造米转入京, 充官禄及诸司粮料”。这反映出当时( A.租庸调制濒临瓦解 ) B.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C.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D.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 7 .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 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 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 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 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 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8 .从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 为之的“浊官”,以至于“多使微人教授”,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选拔制度发生变异 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 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 9 .如图为北宋初期部分士人的“地中”观念示意图。当时存在“洛邑地 中”的观念,而有些土人凭借唐、五代的历法与测影知识所产生的“岳台 地中”观念,结合“中区”“中夏”等正统观念,赋予开封“天下之中”的名 号,以其自古以来的神圣色彩对首都开封进行文化上的建构。士人这些 举措的实质是( ) A.表达中华文化继承性 B.明证前代历法科学性 C.强化新政权的合法性 D.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 1 0.《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所以行中书省正 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行省制度( ) A.与郡县制有本质区别 B.实际是为了行政方便 C.开始的时间就是元代 D.使皇帝加强君主专制 1 1.话本是兴起于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的底本,多以历史故事为主褒奖忠义,如《三国志平话》等。后期以 社会生活为题材针砭时弊,如《大宋宣和遗事》等,记录了许多时政大事和官场丑闻,有的话本甚至刊印 成书发行。这种变化可用于说明( ) 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5 页 A.政府对社会管控相对松弛 B.说唱艺术成为文学主流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于平等 D.阶层流动促进文化繁荣 1 2.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 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据此可知( ) A.辽宁地区人类遗址多元并存 B.东北文化逐渐融入中原文化 D.辽宁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C.辽宁地区长期接受中央管辖 1 3.雍正年间,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 上报”,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材料表明,“秘密奏事权”的实行( )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②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④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1602 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了一幅世界地图,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作为和南 ① 1 极同两片大动经为一体。创此图在中国刊印后,一些士大史斥其为“罚说感众”,并且攻击说:“震厥以其 日之所不能见,足之用不能至,无可寝听耳、真所谓田工之画鬼黠也!”材料表明( ) A.欧洲地图绘制技术落后 B.士大夫的思想保守催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西学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1 5.《汉书·循吏传序》记载:“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皇帝)不出房闼,而 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治国政策的适时调整 C.表明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二、非选择题(满分 55分) B.根源于轻徭薄赋的政策 D.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1 6.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 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 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 下初定, 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 天下之势, 方病大瘴, 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 ——《汉书·贾谊传》 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5 页 材料四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 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 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 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紧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 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 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种制度在 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实行什么地方制度?这种地方制度出现什么样的弊端,并指出汉武帝 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撰写《汉书》时,沿循《史记》设《循吏传》,记载了六名循吏:蜀守文翁“少好学, 通春秋……仁爱好教化”;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颍川太守黄霸“以 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北海太守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 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渤海太守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 桑……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蓄)积,吏民皆富 实”;南阳太守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 — —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良吏传》中正传有 41 人,附传有 13 人,其中 13 人以“直谏”“劝谏” 入传。“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成为臣僚入传的重要标准。北宋修《新唐书》,改《良吏传》为 《 循吏传》,正、附传共记 24 人,其中 16 人取用《旧唐书》。入选之人多为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 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仅以“直谏”“军功”在《旧唐书》中入传,但缺乏治民政绩的官吏,或不 取,或记于附传。宋元以后,“循吏”逐渐限定为“累领剧镇”“终于庶僚”的官吏;考课优异和民心民意是其 最主要的标准。 —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5 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书》中“循吏”入选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循吏”入选标准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历代 正史编撰《循吏传》的历史意义。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 因而继和》 满城桃李属春官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 元稹《西凉伎》 李世民《正日临朝》 赞普亦奉翠茸裘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鳄,万国朝未央 根据以上信息,围绕“唐诗与历史”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 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5 页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 2025 届高考模拟监测(一) 历史答案 ( 分数:100 分,时间:75 分钟) 1 .B 根据材料“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8000 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 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可知,有别于野生植物种子体现了兴隆洼遗址已经出现了早期农耕, 可用于说明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B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水稻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与畜牧业发 展无关,排除 C 项;兴隆洼遗址是距今 8000 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但主要是农业种植促进定居生活, 且材料信息与定居生活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 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 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子不是在要求统 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 A 项;材料中的言论可以体现重民思想,但体现不出重农思想,排除 C 项;材 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C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战国时期,最大化的“利”成为行事、判断的准则,结合所 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力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社会生产力进步,促使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C 项正确。血 缘宗法制逐渐崩溃属于社会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A 项;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属于政治原因,而 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排除 B 项;士阶层崛起属于直接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C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已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汉时期对长城以南的区域进行有 效管理,但“不行于匈奴”,“北方未安”说明“中国一统格局只是初步形成,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 的内容,A 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A 项;明清时期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汉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 项结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A 据材料“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 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 后,又征吴之事,肇创帝基。”和所学可知,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 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司马昭为文皇帝,并且官方重点对为晋打下坚实基础的司马懿进行美化和歌 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功颂德,反映了重构权力的更替过程宣传其政权的合法性,A 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 正统,排除 B 项;鼓吹曲辞具有一定的艺术与史料价值,但未实现二者的统一,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 鼓吹曲辞传播到民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 .D 题干中提到的税粟收入分配情况表明,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集中用于 两京(长安、洛阳)的库房、官厨以及官禄等方面。这反映出当时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即国家财政资 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和重要城市的支出上,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情况,排除 A 项;江淮 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国家财政支出情况,没有体现国家粮食储备充 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初行两税法之际,政府通过派遣使臣按地收敛,统计出土户与客户共 计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占了总数的 2/5。经过检查,这些被隐占的客户被悉数收录, 规避现象无所遁形,这直接导致纳税编户(即纳税人口)的大量增加,A 项正确;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 不可避免的现象,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和税收问题,而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两税法的实施与地方藩镇势力的关系。两税法主要是财政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地方 藩镇势力的强弱无直接关联,排除 C 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 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两税法的改革主要是在税收制度和财政管理上进行调整,并未触及这一根本制度,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8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汉末至两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拔官员的制度发生了变 化,不再完全依赖于学术成就或儒学知识。九品中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传统的儒 学教育途径获得官职,而那些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官职的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或能力。因此, 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的地位下降,被视为闲职,不再是名士追求的目标,B 项正确;在魏晋时期,儒学 正统地位的收到冲击,但是这对于政治的影响有限,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末直至两晋时期的政治 变化,不是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现状,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的结论,排除 C 项;军阀混战政局 不稳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与“太学博士”地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C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建,需要为新生政权需求合法性,强调北宋都城开封为“天下之中”, 以强化新生政权的合法性,C 项正确;虽然材料体现了士人们继承了唐、五代“岳台地中”的观念,但这一 观念服务于建构“开封地中”的观念,因此其实质并不是表达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征,排除 A 项;这些 士人援引前代历法与测影知识产生的观念是为了服务现实需要,而非证明前代历法的科学性,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0.C 行省的出现早于元代,但行省制度正式成为制度是元代,故开始的时间是元代,C 项正确; 历史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没有本质区别,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行省划 分的特点是犬牙交错,实际上是为了军事控制,排除 B 项;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反映的是地方与 中央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1.A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话本在前期褒奖忠义,后期针砭时弊,并刊印成书发 行,这说明政府对社会管控相对松驰,A 项正确;宋代文化繁荣,诗歌、散文、宋词等是主要的文学形 式,且材料不能实证说唱艺术成为文学主流,排除 B 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成员身份渐趋于平等,排 除 C 项;文化繁荣得益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而非阶层流动促进文化繁荣,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2.D 根据材料“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 粮食调出区之一”可知,辽宁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D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辽宁地区人类遗址情况, 排次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方面,排除 B 项;辽宁地区长期接受中央管辖说法绝对化,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1 3.C 官员可直接将各种事务快速上报给皇帝,减少了中间层层传递信息的繁琐流程和时间损耗, 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①正确;不限品秩的众多官员拥有此权且相互不知彼此奏事情况,使得皇帝能够 广泛地收集来自不同层级官员的信息,对官僚群体的行为、工作情况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皇帝对官僚 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和监督,②正确;一切奏事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使得决策权力高度集 中在皇帝手中。皇帝能够直接掌握各种信息并独立做出决策,减少了其他势力对决策的干扰和影响,极大 地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 项正确;仅依靠皇帝一人批答所有奏事,缺乏有效的 集体商议和专业论证机制,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③错误,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 4.B 根据题意,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尽管因地理学知识有限存在错误,但可开阔人们的视野, 面中国部分士大夫斥其为“邪说”展开攻击,这反映了士大夫思想僵化保守,B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我 们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评价当时的地图绘制技术落后,1602 年时生产力木平不高、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认 识有限,故而地理学知识有限、地图出现谬误,材料主旨并非地图绘制技术的落后,排除 A 项;材料不 涉及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 C 项;传统伦理道德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材料 看不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5.A 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汉高 祖、汉惠帝时期的宰相萧何、曹参推行宽厚清静的政策,就是汉初休养生息国策的体现,汉初治国政策的 适时调整,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A 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汉初休养生息的 基本政策,轻徭薄赋只是具体措施之一,排除 B 项;休养生息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豪强、大商人、 历史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从这个意义上看,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 C 项;君权与相权矛盾在明朝废宰相之前 一直存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6.(1)分封制;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 制度:郡国并行制。弊端:诸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解决:分“推恩令”。 (3)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趋势: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强化。 1 7.(1)标准: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遵循儒家治民理念;坚持奉公守法、清正廉 明;推行仁义、教化百姓;重视发展农业、改善民生;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 (2)变化原因:唐代崇尚官员直谏,有尚武风气,武将地位较高;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重 文轻武,理学观念的影响,官吏考课制度更加完善。 历史意义:用“循吏”的事迹影响官员行为,改善吏治;提升地方治理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宣 扬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巩固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 1 8.论题:唐诗作为一种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社会现实。 阐述: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雁塔题名成为天下学子的追求,刘禹锡的诗就反映了放榜中试的 场景。唐朝实行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 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达到新高度,元稹的诗即是民族融合的例证,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李世民的“万国朝未央”即是最好见证。 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 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 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