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不知不觉中,你的知识已经慢慢积累了许多,我为你感到高兴,请继续跟我学习,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以下内容?,学习步骤:,认识危害 来源与接触、性质、作用机制、,危害特征等,识别评价 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实验研究、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等,预防危害 毒物替代、清洁生产、通风排毒、,隔离防护、卫生监督、健康监护、,诊断治疗、康复等,(结合三级预防原则),职业卫生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止其损害职业人群健康,第九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一节 概述,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1.,识别的类型、方法和判定依据,探索性识别,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关系尚不明确,临床病例观察,实验研究,职业流行病学研究,有害因素三间分布,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接触评定,有害效应三间分布,生物监测,/,健康监护,有害反应三间分布,发病登记,/,疾病调查等,因果关系分析,?接触与发病时序规律,(,接触在先,疾病在后,相隔潜伏期,),?接触水平,效应关系,?接触水平,反应关系,?,综合性识别,危险度评定,审查性识别,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关系已明确,用于新建项目中有害因素的预防筛查,直接审查,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审查新建项目生产过程中潜在的有害因素及其作用特点,查询识别,通过相关资料检索、危害咨询等,识别和判定生产过程中潜在的有害因素及其作用特点,2.,识别内容,有害因素种类、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强度、接触时间、毒作用机理、临床表现、危害性质、危害程度、作用条件和特点、联合作用、防治措施等,3.,目的意义,通过探索识别,阐明有害因素接触与健康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特征,通过审查识别,以便开展针对性预防、干预控制措施,是进一步开展评价控制研究的基础,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1.,评价方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研究,健康危险度评定,2.,评价类型,/,内容,作业环境卫生质量评价,(,环境,),接触水平估测,(,生物,),接触水平估测,有害生物效应评价,劳动者个体易感性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卫生工程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用品效果评价等,远期危险度预测与评价,2.,组织措施,机构保证,领导牵头,专门机构,/,部门,人员配套 生产技术,+,安全卫生,经费保证,设备经费,人员经费,监测经费,防护用品经费,制度保证,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监测制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卫生交接班制,生产设备定期检修制,通风防毒设备定期检修制,危险作业安全规程,新原材料、新产品检验分析及毒性鉴定制度,各种标识、标签、警示、毒物危害周知卡,有毒化学品登记管理制度,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等,观念保证,宣传教育,企业领导,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安全卫生协调发展,合法组织生产,专职人员,三级预防、前期预防、早期预防,认真履行职责,一线职工,危害知情 认真重视,自觉行动、责任行为,培训保证,岗前教育、技能培训、日常考核,充分认识危害 懂得防护对策,作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业危害?,怎样作用于机体的?,早期表现,/,典型表现,/,严重表现?,有效的防护措施,(,卫生工程,/,个体防护,),有哪些?,怎样规范操作,防范危害?,事故教育,应急预案与演习,急救,/,自救/互救,/,防毒面具使用培训,管理保证,行政监督,制定规划,健全制度,监督落实,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3.,技术措施,针对不同有害因素及作用特点采取相应技术控制措施,根除危害,禁止使用 替代毒物,减少接触,机械化,/,自动化,清洁生产,(,卫生整洁,),改革操作方式,隔离,/,密闭,通风排毒,湿式作业,设备维修,除尘降温,限制使用,个体防护,规划设计,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布局车间,落实危害控制方案和具体措施,防范事故,安全贮运,毒物标签及应用说明,4.,卫生保健措施,个人防护,制订和遵守安全卫生操作规程,正确选择、使用和维护个人防护用品,限制接触时间,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康监护,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职业病普查,高危人群,(,易感群体,),医学处理,特殊工种人群健康监护,环境监测、生物监测、达标排放,保健食品饮料,5.,工效学措施 减少生理损害和心理紧张,6.,特殊职业人群预防技术指导,7.,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减少协同作用 促进整体健康,一般卫生教育,(,戒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等,),职业安全、职业卫生、职业心理学教育,缺乏医务照料的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第九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一,.,概述,1.,概念,职业环境监测是对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进行有计划的、长期系统的检测,分析其性质、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和开展危害控制,积累基础资料,2.,目的,作业环境卫生质量评价,接触水平估计,调查职业中毒原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为深入研究、制定卫生标准积累基础数据,3.,作业场所职业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多样性(种类繁多、多种同存),变动性(强度及时空分布随生产而变动),间断性(轮班制、工间休息等),环境监测、接触评定及相关研究中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深入现场,+,观察记录,+,正确评估,二,.,监测计划,1.,明确监测目的,2.,确定监测对象,事前现场查看,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工艺过程,/,原料,/,产品,/,半成品等,有害因素种类,/,来源,/,存在形态,/,浓度,(,或强度,),及波动特点等,作业者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接触时间,/,接触人数等,工程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等,问情况,听反映,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卫生人员、主管领导、一线工人,流行病学资料,曾有接触水平,-,反应,(,效应,),关系的有害因素,毒理学资料,根据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确定重点监测对象,查阅既往危害登记资料,临床病例观察 注意时序规律,参照其它单位经验,影响因素,建筑布局,/,自动化程度,/,操作方式,/,操作条件,/,工作条件,/,原材料变化,/,周围环境条件,/,作业季节,/,工作天数,/,通风,/,隔离,/,个体防护,/,从业劳动者数量和素质及训练等,由专业人员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综合判断,确定监测重点和内容,3.,监测机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法定监测项目,企业自检非法定监测项目,量大、接触人数多、安全性资料不完整,其它,研究机构,/,技术监督,/,环保,/,委托机构等按需决定项目,4.,建立监测体系,长期监测策略,监测频度,/,时间间隔,/,监测时期,/,监测制度,/,记录表等,监测指标,/,监测人数,/,工种类型,/,普查或抽样方法,监测质量控制等,监测方案,监测点总数,/,布点区,/,区内点数,/,布点位置,/,高度,/,采样方式,(,个体采样,/,区域定点采样,),/,采样方法,(,浓缩法,/,集气法,),/,采样时机,/,时段分布,/,采样时程,/,次数和样品数等,监测点位置、作业停留时间、气象条件记录等,采样技术,采集器选用、采样动力、计量检定与校正等,测定技术,样品运输、贮存、处理、测定、计算、分析方法,对照,测定质量控制,其它,建档及其管理,统计分析与评判,反馈与整改意见,5.,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数据评价,适当模型描述其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大多监测数据并不符合正态分布,不同监测,(,操作,),点的接触水平明显不同,不能合并,相同班组相似接触,可估算该班组每位的接触水平,监测频度,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最少每年监测,1,次,不合卫生标准的每,3,个月复查,1,次,直至符合标准,竣工验收,/,防护效果评价要连续采样,3,天,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采样不能少于,3,个,6.,资料的整理与保管,整理归类,分析对比 动态观察 卫生评价 接触评定 控制重点,效果评价 修订标准,常用统计指标,尘毒实测浓度,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100%,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100%,尘毒浓度超标倍数=实测浓度/国家卫生标准值,-1,登记建档,企业各车间、工段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人数、安全防护措施,历次监测记录,评价结果等,汇总上报,职业环境监测是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重要内容,三,.,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监测,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形态不同,其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不同,根据监测目的、毒物分布特点及作业者实际接触情况调整监测采样策略,(,一,),采样方式,个体采样,(,移动采样、呼吸带跟踪采样,),区域定点采样,1.,个体采样,概念,样品采集头置于作业者呼吸带内,采样仪直接佩带在作业者身上,(,或由与作业者同行的检测人员携带,),采样动力,不用采样动力,(,被动扩散,),优缺点,优点 采样系统与作业者一起移动,能较好地反应作业,者实际接触水平,缺点 不适合采集空气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采样动力要求高,(,工作时间长、流量稳定,),实际应用的采样泵流量有限,或被动扩散能力有限,代表性 即尽可能真实贴切地反映实际情况,1),工种,每一工种都要监测,(,工种间接触水平差异很大,),2),人数 同工种应达到的监测人数,即使在同工种,(,班组,),,不同个体间接触水平仍有较大差异,(,作业习惯、作业点停留时间不同等,),为保证能检测出最高接触水平,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必须达到如下监测人数,全部作业者,(,最好,),随机选择作业者,班组人数,10,3,仪表控制室,1,作业者休息室,1,采样时间,一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60min,最短采样时间不应小于,5min,一次采样不足,5min,时,应在,15min,内采样,3,次,每次采集所需体积的,1/3,采样次数与样品数,2,次,/,监测点,/,工作班次,(8h),,每次,2,个平行样品,时机,班内浓度变化不大 工作开始,1h,后的任何时间采样,2,次,浓度变化大,2,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1,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2),区域采样结果结合工时法估算作业者接触水平,记录每一作业点,(,监测点,),的停留时间,全班次监测类型(上述策略不再适用),#,全班时连续一个样,从工作开始至工作结束全时程采集一个样品,#,全班时连续多个样,班内采集多个样,每个样品的采样时间不一定相同,采样总时间等于,1,个工作班时间,8h,特点:对接触水平或浓度变化的估计可信限范围窄,应用:最佳测量策略,目前最多采用全天两个样,#,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 基本同上,采样总时间,8h,,但达到其,7080%,,至少需,6h,#,瞬,(,短,),时多个样,每一样品采样时间,5min,采样时段接近,8h,应用:操作点基本固定,一天至少应采,811,个样品,操作点不固定,每一操作点采,811,个样品,,并记录每个点工时,某操作点时间很短,未采到,811,个样品,则,最长工时点应多采,是计算,TWA,的最低要求,采样时点随机分布,根据实际工作条件、样品分析方法等来选择,3),其它选点原则,为了解有害物质的影响范围,需要在其发生源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特别是发生源下风向及其左右范围、车间的休息地点、走廊、邻近车间甚至办公室等采样,为评价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如通风排毒装置的效果,可在通风排毒装置使用及停用时分别在作业点呼吸带进行采样,或在密闭装置内外及污染源隙口附近选点采样,3.,区域定点采样结果与个体采样结果无明显的联系,4.,评价标准,个体采样结果与时间加权容许浓度,(PC-TWA),比较,区域定点采样结果与最高容许浓度,(MAC),比较,结合工时法计算的,TWA,可与,PC-TWA,比较,5.,国家已制定区域定点采样规范,(,二,),采样方法,1.,浓缩法采样,概念,采集大量空气样品,浓缩被测物,以达到分析方法灵敏度要求,适用,现场污染物浓度较低、分析方法灵敏度有限,结果,采样时间内被测物质的平均浓度,分类,溶液吸收法,固体吸附剂采样法,其它 低温冷凝浓缩法,静电沉降法,个体计量器采样法等,1),溶液吸收法,吸收管,气泡吸收管,大型 盛吸收液,5-10ml,,流量,0.5L/min,小型 盛吸收液,1-3ml,,流量,0.3 L/min,串联应用,常用于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玻砂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直型 盛吸收液,5-10ml,,流量,0.52 L/min,U,型 盛吸收液,5ml,,流量,0.5 L/min,既可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也可采集雾状和颗粒较小的烟状物质,冲击式吸收管,盛吸收液,5-10ml,,流量,3L/min,适于采集烟、尘状物质,也可采集极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或蒸气状物质,吸收液,对被测物能迅速溶解或迅速起化学反应,时间稳定性、不干扰测定,2),固体吸附剂采样法 吸附作用或阻留作用,吸附剂,颗粒状,硅胶,/,活性炭,/,素陶瓷,/,氧化铝和高分子多孔微球等,纤维状,定量滤纸,/,层析滤纸,/,玻璃纤维滤纸,/,聚氯乙烯滤膜,筛孔状,微孔滤膜,/,核孔滤膜,/,银薄膜和聚氨酯泡沫塑料等,采集器,填充柱采样管,将颗粒状或纤维状吸附剂填充在玻璃管内,采集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共存的有害物质,滤料采样夹,慢速定量滤纸,可采集雾、烟和尘状待测物,阻留率,9699%,滤膜,可采集烟、尘状待测物,阻留率更高 过滤,+,静电,不适合采集雾状物,3),其它,低温冷凝浓缩法,静电沉降法,个体计量器采样法等,选用,据检测目的和要求、污染物理化性质和存在状态,所用的分析方法等,2.,集气法采样,适用,现场化学物浓度较高、分析方法灵敏、现场不适宜使用动力采样,气体和蒸气态污染物的采集,结果,瞬间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分类,真空法、置换法、充气法和注射器法,采集器,玻璃集气瓶、注射器、塑料袋等,注意,采样前反复抽取现场空气数次,减少器壁吸附误差,容器壁吸附,(,特殊处理过塑料袋,),、解吸问题,尽快测定,以免被测组分与器壁反应,/,吸附,/,解吸,/,渗漏,3.,其它分类方法,主动采集、被动采集(扩散或渗透),显色法、直读式,空气采样、区域表面采样,常规测定,快速测定,(,检气管法,/,试纸法,/,溶液法,/,仪器测定法,),快速测定灵敏度虽较低,但能识别急性危害浓度,预防急性中毒非常有效,四,.,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1.,作业环境测定个体接触评定,特定测量仪器,布点,/,测定,/,评价时注意物理因素作用的特点,(,发生源特性及参数,/,数量,/,分布,/,距离,/,方向,/,传播参数,/,作用区段等,),,尽可能地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2.,个体测量,噪声仪,辐射计量仪,第九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三节 生物监测,一,.,概述,1.,概念,生物监测是指定期地、系统地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并与参比值比较,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或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由于接触有害因素所致的生物易感指标或效应指标,并与参比值比较,评价人体可能的潜在健康影响,监测体系,定期,(,有计划,)/,系统性,/,连续性的检测,非一次性检测,2.,内容,接触指标,毒物、代谢产物含量,效应指标,可能的有害生物效应改变,3.,意义,获得毒物体内负荷量推断外剂量、接触评定、环境质量评价,了解生物效应种类、特点及其程度,对潜在危险度作出判断,筛检出某些生物监测指标异常职业禁忌症,协助职业中毒诊断,健康监护重要手段 连续动态观察指标变化,获得生物效应阈剂量,结合其它资料提出生物接触限值,4.,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有害因素引起的具有明确生物学意义的早期生物监测指标,5.,生物标志物的条件,关联性,指标与研究的生物学现象间的联系,灵敏度和特异度,早期、低水平接触引起的轻微改变,多次重复低水平接触累加引起的远期效应,实用性和准确性,受检对象可接受程度,6.,分类,图,5-5,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内剂量的生物标志物,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毒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生物有效剂量,(,靶剂量,),生物标志物,DNA,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DNA-,蛋白质交联物,早期生物学效应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初级,DNA,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靶基因和报告基因的遗传学改变,细胞遗传学改变,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及其酶活性改变,特定蛋白质的诱导生成,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生物标志物,疾病状态的血清酶标志物,增生的生物标志物,有丝分裂频率,胸腺嘧啶标记指数,细胞增生核抗原,分化的生物标志物,细胞骨架蛋白,异常的基因表达,其它细胞,/,组织毒性改变,易感性标志物,药物,/,毒物代谢酶多态,DNA,修复酶缺陷,其它遗传易感性指标,7.,生物监测与环境监测的关系,对全面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二,.,生物监测的特点,1.,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总负荷,不同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不同来源(职业和非职业接触),补充环境监测不足,环境监测结果,(,外剂量,),并不能真正代表接触者体内的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靶剂量,),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现场毒物浓度波动较大,接触多样化变动,(,连续或间断,/,防护,/,混合物接触等,),现场毒物浓度以外的影响吸收的因素未考虑,吸气量(又受劳动强度、气象条件等影响),毒物吸收系数,对同时经皮吸收的代表性差,仅反映呼吸道途径接触,生物监测不涉及空气采样的布点位置、高度等问题,2.,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机体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生物监测能提供内剂量、机体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它们与有害生物学效应间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因此生物监测结果更能说明机体受危害的程度,或者说,生物监测与保护工人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采样时间不同,生物监测结果的含义不同,呼出气中毒物浓度或工作班内血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含量,仅代表采样前短期的接触剂量,停止接触,16h,采样,代表前一天接触及负荷情况,半减期长的毒物血浓度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接触,蓄积性毒物的血浓度则反映了该毒物的累积剂量,生物效应剂量能预测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但难以直接测定,用活性化学物或活性中间产物与靶分子作用量来替代,3.,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生物监测物是已吸收到体内并已经过机体代谢过程产生的,其中包含了个体间的接触差异和动力学的变异,生物监测,(,监测策略、指标选择及结果评价等,),应充分考虑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4.,可用于筛检易感者,个体易感性差异代谢酶缺乏、酶多态,N-,乙酰转移酶缺乏者对芳香胺及多环芳烃较敏感,-,抗胰蛋白酶缺陷者对呼吸道刺激剂、粉尘易感,通过易感性指标检测,可尽早地发现易感个体,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三,.,常见生物监测类别,1.,生物材料中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生物材料,尿 血 呼出气,粪便,/,脂肪组织,/,乳汁,/,汗液,/,头发,/,指甲,/,唾液等,测定物,化学毒物原型,代谢物,2.,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根据毒物中毒机制确定生物效应指标,特定酶活性测定,特定效应产物测定,DNA,损伤,DNA,链断裂,DNA-DNA,交联,DNA-,蛋白交联等,3.,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碳氧血红蛋白检测,尿中巯基尿酸,尿中,DNA,降解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等,四,.,生物监测策略,1.,完整的监测计划,监测目的,指标选择,采样策略,受检对象,/,人群特征,/,工种分布,/,样本大小,/,抽取方法,样品类型,/,采样时段,/,采集体积,/,贮存条件,/,分析方法,监测频度,/,时间间隔,/,监测制度,/,质量控制,/,记录表等,监测指标、样品类型及采样策略需根据被检物质或代谢物的性质特点及监测目的决定,结果评价,相关记录,职业史,生活背景接触,其它,建档及其管理,统计分析与评判,反馈与整改意见,2.,监测指标选择原则,特异性,指标条件 敏感性,量效关系,与外剂量相关关系,与早期的健康指标关系,监测目的,选择原则 体内过程,毒作用特点及其机制,毒代动力学规律特点,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测定,指标类型 化合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的量,生物学效应指标,3.,采样时间,根据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的结果决定,4.,评价标准,职业接触生物限值,5.,评价原则,生物监测结果应同时参照环境监测、现场调查、健康监护结果,综合分析,观察值均低于限值,工作条件较好,全部或大部分结果高于限值,存在过量接触,工作环境需整改,多数低于限值,少数高于限值,少部分个体确实接触较高水平,改善环境、个人防护,少部分个体自身因素,特别易感,?,岗位调整,非职业接触,?,健康促进,五,.,职业接触的生物卫生标准,1.,依据,利用职业有害因素的内剂量,(,生物效应剂量,),与生物学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职业接触的生物卫生标准,2.,应用,职业接触的生物卫生标准生物监测结果的评价依据,3.,现状,美国 生物接触指数(,BEIs,),德国 工业物质生物学耐受量(,BAT-Werte,),中国 职业接触生物限值(,BEL,),11,项,4.,生物监测局限性,可开展生物监测的空气中毒物种类少,适宜反映空气毒物的生物监测指标少,大多只是生物材料中某些组分、酶活性或生理功能改变,有些代谢产物或生物学效应无特异性,监测结果随时间,/,地域,/,劳动,/,环境,/,个体等变动较大,结果评价受多种因素 个体差异、联合接触,生物监测复杂,现场混合接触进而一种毒物诱导或抑制另一种毒物代谢,有些生物监测指标不易采样等,六,.,常见生物样品收集与贮存,1.,尿样,波动较大,随意一次尿、晨尿、阶段尿、,24h,尿,根据测定目的、要求选择,根据半排期确定留样时间,防污染 防腐败,收集容器 清洁玻璃瓶、聚乙烯瓶,必要时需预处理,(,如稀硝酸浸泡留尿铅瓶,),表示方法,mg/L mg/24h,校正,比重校正,校正值,(mg/l)=,实测值,(mg/l)(,标准比重,1.016-1)/(,尿样比重,-1),肌酐校正,相当,1.8g,肌酐时的含量,=1.8,实测值,(mg/l)/,肌酐含量,(g/l),2.,血样,优点,反映近期接触,含量稳定,波动小,污染机会少,不受肾功能影响,缺点,需穿刺,不易被接受,分类,全血、血浆、血清、血细胞,静脉血、指血、耳垂血,无菌操作,/,抗凝,/,防溶血,/,防干扰,/,保存时间及条件,3.,呼出气,简便、无创伤、易被接受,只适用于易挥发性物质,应用受到限制,易受污染,应在无污染的地点采样,避免外环境有害物的污染,接触期和接触间期终末,(,肺泡,),呼出气和混合呼出气中毒物含量波动及意义,4.,其它生物材料,(,略,),七,.,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目的,去除杂质、富集被测组分、减少干扰、适应检测仪器,2.,无机物测定的样品预处理,灰化法 高温灰化,非挥发性金属元素,低温灰化,易挥发性元素,消化法 将有机物破坏或分解成无机物后测定,强氧化剂,硝酸、硫酸、高氯酸等,共沉淀法 被测组分通过共沉淀而分离和富集,离子交换分离法 待测组分吸附在树脂上再洗脱,3.,有机物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溶剂萃取法 不同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达到液相分离,固体萃取法 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吸附剂,C,18,液相色谱填料、微球硅胶、硅镁吸附剂,高分子多孔小球、,Sep-Pak,小柱,蒸馏挥发分离,不同沸点的物质挥发性不同而分离,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通入惰性气体促使挥发分离,通气使沸点较低的有机物挥发,经收集后测定,衍生化,被测组分与衍生剂发生化学反应转变成适合分析的形式,第九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四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一,.,概述,1.,概念,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定性和定量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情况,2.,目的,估测某一人群有害因素接触程度,为建立接触水平,-,反应,(,效应,),关系及危险度评定提供接触数据,接触评定是研究职业人群健康效应的基础,3.,接触评定内容,接触的人群特征分析,数量、性别、年龄分布等,接触方式的特征分析,确定主要接触途径,评价接触时间分布特征,接触水平估测,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其它接触 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等,4.,接触评定框架 图,5-1,接触水平外剂量估测,外剂量,(,车间毒物浓度,),来自环境监测,环境监测 区域定点采样监测,个体移动采样监测,简单,但缺陷是未考虑皮肤污染及毒物吸收率等,接触水平内剂量估测,内剂量,(,机体组织吸收量,),来自生物监测,生物效应剂量,(,靶部位发生早期生物学效应的剂量,),虽然准确,但多难以获得,其它 询问调查,二,.,接触评定的方法,1.,询问调查,询问内容,职业史,有害因素接触情况,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健康效应,早期生物学效应,功能或结构改变,职业性病损,提供许多来自长期生产实践的有价值的线索,接触评定,(,初步归类,/,粗略估测,),#,以接触工龄长短表示接触程度,5y 5 10 ,#,以空气浓度表示接触程度,卫生标准,1 3,倍,#,以浓度与工龄乘积表示接触程度,#,以健康效应严重程度表示接触程度,症状,(,或积分,),轻 中 重,病情程度 轻 中 重,发病率 低 中 高,患病率 低 中 高,#,或以其它,(,不同接触程度的工种,),表示接触程度,2.,环境监测,采样方式,区域采样,不能代表工人实际接触水平,也不等于实际吸入量,个体采样,估算日平均接触水平,不能反映点、时强度,环境监测结果虽不能完全贴切地反映工人有意义的接触情况,但其简单易行,相关,(,相似,),性好,仍是接触评定的主要方法之一,接触评定,1),以浓度均值估算,平均值及其波动范围,注意监测数据分布特征,选择合适参数表示,算术均数,M,、几何均数,G,、中位数,P,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间断性、多种操作,TWA=(Ci*Ti)/Ti,区域定点采样,=W/(Q*T),个体移动采样,其它:平均值、可信限,最大似然法估计值,2),以接触量估算,化学物接触量估算,实际吸入量,浓度,接触时间,吸入空气量,(,受劳动强度,/,气象条件等影响,),吸收系数,(,化学物本身特性,),实际吸入量,=,浓度,(mg/m,3,),肺通气量,(ml/,次,),呼吸频率,(,次,/min),接触时间,(t),吸收系数,粗略估算,=,浓度,工作班吸气量,(,按,10m,3,计,),吸收系数,(,假定为,1),实际吸入量的主要变动因子是空气浓度,其它途径,(,皮肤,/,消化道,)/,来源,(,非职业性,),摄入量,(,略,),其它有害因素接触量估算,(,其它不同估算方法 略,),3.,生物监测接触评定,以毒物浓度,(,内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表示接触程度,以代谢产物浓度,(,内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表示接触程度,以健康效应生物监测指标值表示接触程度,以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表示接触程度,第九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第五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一,.,概述,1.,危险度,risk,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有害因素所引起有害作用,(,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的或实际发生的概率,2.,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综合分析毒理学测试、生产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定性认定或定量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评定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评估,进而判断损害发生的可能概率及严重程度,为危险度管理,(,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多资料的综合性评价,3.,目的,确定该有害因素的社会可接受危险度和实际安全剂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由其造成的不良作用,为预测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制订安全接触限值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4.,社会可接受危险度与实际安全剂量,VSD,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一定危险度,社会可接受危险度,sociality acceptable risk,因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所致某种健康效应的发生率不超过某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某些日常生活事件的危险度,或者说,接触与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相比,健康危险度没有明显增加,它与该健康危害的可恢复性或严重性及经济负担大小密切有关,致癌物社会可接受危险度:,指统计把握度,99%,,与接触某化学致癌物有关的癌症超罹率小于,10,-6,它实际上并未超过某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危险度,甚至远低于日常生活中某些不健康行为,(,吸烟者一年内死于相关疾病的概率约为,410,-2,),的危险度,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VSD,指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在此剂量下,致癌物引起人群肿瘤发生率为,10,-6,,致畸物引起人群畸胎发生率为,10,-3,5.,要素,研究资料,危险度评定,危险度管理,6.,内容,定性评定,危害鉴定,定量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危险度特征分析,接触评定,四个阶段,待评物质所致损害作用的实验室检查和现场观察,从高剂量到低剂量、从动物实验到人群接触的外推、毒性机制研究,生产环境监测与职业人群接触水平调查,1,危害性鉴定,确定该待评物质是否能引起接触人群的职业性损害及损害特征,2,剂量,-,反应评定,确定待评物质的剂量与作业人群有害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接触评定,确定人群接触总量(包括现行接触和预期接触),阐明人群接触特征,4,危险度特征分析,估计待评物质引起某特定接触人群健康损害的发生率,研究资料,危险度评定,危险度管理,提出可供选择的管理措施:禁止生产使用、限制生产使用、推广使用及使用条件等,根据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利弊分析,选定可行的管理措施,公共卫生决策与行动,二,.,危险度评定,1.,危害性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内容,确定,待评定有害因素是否能引起接触人群的职业损害,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损害的性质或类型、特点、程度及分级,接触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确定对该有害因素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鉴定依据,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最有价值,动物实验 注意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体外试验,有害因素的特性 理化特性,/,参数,/,卫生意义,2.,剂量,-,反应评定,目的,阐明不同剂量水平的有害因素与接触人群中出现的最为敏感的关键性的有害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制订出人群接触限值,方法,(,步骤,),1),大量稳定充足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确定人群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在可接受危险度下,找出人群接触阈值,(,制定卫生标准的重要方法,),难以获得或有限,多数情况下借助于动物实验资料,2),动物实验资料外推到人,有阈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动物实验资料的,NOAEL,或,LOAEL,,结合不确定系数,UF,或安全系数,SF,,求出人群接触参考剂量,RfD,或基准剂量,BMD(,制定卫生标准的常用方法,),RfD=NOAEL,或,LOAEL/(UFsMF),SF,包含了从,NOAEL,或,LOAEL,到人体安全接触剂量,(,如,RfD),外推过程中的所有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从实验动物资料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主要是两者间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差异,从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推导到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以,LOAEL,替代,NOAEL,计算,RfD,时的不确定性,推导所依据的资料不完整时的不确定性,人群中个体敏感性的变异带来的不确定性,UFs,大多在,2-1000,MF,修正系数,主要考虑研究的科学性和其它未包括的不确定因素,如有无中毒机制资料、待评物质所致实验动物的损害作用与人是否相似等,当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已被,UFs,充分估计时,,MF,=1,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 BMD,指可使有害效应反应率稍有升高,(1%/5%/10%),的剂量的,95%,可信限下限值,RfD=BMD/(UFsMF),由,NOAEL/LOAEL,计算,RfD,的缺点:,NOAEL,或,LOAEL,受多种因素,(,试验组数、剂量组距、每组实验动物数、对照组损害效应发生率高低、实验数据变异度等,),影响,准确性不高,是剂量,-,反应关系中的一个点值,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有害效应的全部特征。,NOAEL,或,LOAEL,相同或近似的物质,其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可能不同,推导出来的,RfD,可能误差较大,由,BMD,计算,RfD,较由,NOAEL/LOAEL,计算的优点:,BMD,由剂量,-,反应关系的所有数据计算获得,不是依据一个点值,因此,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计算,BMD,时已把实验组数、每组动物数、终点指标观察值的离散度等均考虑在内。如果资料质量不高,则可信限会很宽,,BMD,也相应降低,反映出有较大的不确定存在;反之,资料质量高,可信限窄,不确定因素减少,如果实验中未直接观察到,NOAEL,时,也可通过计算求出,BMD,既适用于分组计数资料获得,也适用于连续的计量资料,应用范围更广泛,无阈化学物,(,致癌物,/,致突变物,),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动物实验资料的数学模型外推估测,(,或者说,从动物实验可观察的最低剂量范围向零以外的更低剂量推导,),推断当致癌物的接触剂量相当于人类的实际接触水平时该剂量与致癌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高、低剂量下的效应,/,反应不同,毒效应不一样,高剂量糖精尿结晶刺激膀胱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致癌,低剂量时无此效应,代谢过程不同导致反应不同,高剂量时解毒能力饱和进而产生随剂量增加的毒效应,低剂量时则完全解毒,不产生毒效应,代谢活化,毒效应与代谢产物直接相关,与原形物接触剂量无直,接相关,曲线形式不同,超线性,线性,次线性,因此,要寻找适宜的数学模型进行合理推导,推导方法,(,简,),概率分布模型,概率单位模型,Logistic,模型,Weibull,模型,机制模型,线性多阶段模型,致癌强度指数,系指实验动物或人终生接触剂量,1mg/kgd,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危险度。该值越大,则单位剂量致癌物所引起的动物或人的终生超额危险度越大,人类资料,其值,Q,为该剂量,-,反应关系斜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动物资料,其值,q,为该剂量,-,反应关系斜率的,95%,可信限上限,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毒物动力学模型,除了化学物接触剂量,还结合生理学参数、组织脏器分配系数、代谢参数等,先计算出靶剂量及代谢活化产物量,再以此与致癌效应、肿瘤发生率等损害作用之间建立剂量,-,反应关系,引入了更多的生物学数据,在阐明化学物致癌机制、消除不确定因素、提高危险度定量评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等方面更加有效,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剂量,-,反应模型,在机制模型中结合了细胞生物学参数,如细胞周期动力学、细胞的生成和死亡率、细胞的克隆扩增、代谢酶的活性、受体结合水平等,能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肿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其它 时间,-,肿瘤反应模型,4.,接触评定,目的,确定危险人群接触待评化学物的总量,阐明接触特征,为危险度评定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或估测值,如果经接触评定,确定该化学物在该特定人群中无接触或虽有接触,但不能引起健康危害,则危险度评定即可终止,方法,接触评定大量准确测定,(,难做到,),接触估测靶人群,(,代表性样本,),环境监测,生物监测,(,过去及现在接触,),生物标志物监测,实验获得有效数学模型估测,不同接触人群分别评估,多途径接触分别估测,总接触量汇总,EED,5.,危险度特征分析,综合分析前三阶段评定结果,估算该有害因素导致接触人群中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并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信息,阐明该物质可能引起的有害健康效应,列出相关参数,为政府管理机构做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有阈化学物的危险度特征分析,估计接触剂量达到危险水平,(,参考,RfD),的人数,高危人群总接触量估计值,EED,接触界限值,MOE=NOAEL,或,LOAEL/EED,MOE,无单位,表示,EED,离,NOAEL,或,LOAEL,的距离是,EED,的几倍,MOE (UFsMF),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小,MOE (UFsMF),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大,接触人群发生某种健康危害的终生危险度估计值,R=(EED/RfD)AP,0,AP,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