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第六讲.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96953 上传时间:2025-05-19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第六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第六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第六讲,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国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说,道教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全集,卷11,P353)这样一个观点。,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也讲,“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第2册,P255 台湾商务印书馆)这是很深刻的看法)。,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这不仅表现在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观念、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的构建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中华民族是由以汉族为主同时包括其他许多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他们各自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体系独立而多元互补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子百家的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在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有,“九流十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此作了很好的介绍和总结。在秦汉之际,法家和黄老道家,曾先后一度处于统治的地位。,后来,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个儒术已经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学,而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吸收了阴阳家、黄老道家和刑名法术之学等思想的宗天神学。,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先秦的文化儒学到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政治儒学了。东汉以来,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独尊的儒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隋唐之后,中国社会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便一直是儒道释三者一方面彼此互相对抗、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局面(当然儒道明显处于核心地位)。,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三者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斗争是表面的、次要的,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则是实质性的、主要的。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为了能在中国立稳脚跟,就必须中国化。而当时所谓中国化,就是道教化。所以当时的人们不太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将浮屠与老子一起祭祀。,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认为黄老道教与佛教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的,彼此完全是一致的。,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卷42,楚王英传,说汉光武的儿子楚王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又称汉明帝褒奖他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斋三月,与神为誓。”,后汉书,卷30下,襄楷传,称襄楷复上书说:“,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袁宏,汉纪,说:“,浮屠,佛也。其教专务清静,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因此,当时“,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说,并未引起任何异议。,到了两晋以后,特别是宋齐之间,佛教势力发展起来之后,三者之间的斗争,才开始逐渐兴起;到唐代,这种斗争才尖锐起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三者之教的相互融合,仍然存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到两宋以后,这种三者相互融合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文化学术的发展上占据主流。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道教与儒、释之间既相矛盾和斗争,又互吸取和融合,才推动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要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道教与儒、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有个比较清晰合理的把握。,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一:道教的思想主张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是中华传统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传统文化中来自各方面对道教来说积极有益的东西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这里可以举几个主要方面:,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一,以道为宗,神化老子。道家与道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当然与庄子同时或略晚一点还有齐国稷下黄老学派),,而道教乃是东汉后期形成的一种宗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之一。,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道教创立的时候,儒五斗米道的张陵就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把它规定为教徒们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核心范畴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原理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但功能无所不包,。“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在,庄子大宗师,中,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这种以“,道,”为无始无终、无大无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得“,道,”以后便可以成为超越生死、不受任何限制的“,真人,”、“,至人,”、“,大宗师,”的思想,为后来道教所吸取,成为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理论源泉。,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司马承祯,坐忘论,),“,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8,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学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9,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10,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道教还把老子也看成是由“,道,”化生的,这种思想在道教正式成立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57年75年在位)、章帝(76年88年在位)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其中便有“,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11。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12,传为张陵所著的,老子想尔注,(一说为张鲁所著)中,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云笈七签,卷1,道德部,之,总叙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经序,说:“,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禀之得生故众圣所共宗,。”,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其后南宋谢守灏所撰编的,混元圣纪,、,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视之迹,昭昭然若日月,。”,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又说:“,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化生诸天,成就世界,莫知其大,强目曰太;莫知其高,强目曰上;首出无极,仰之曰老;宰而无我,主之曰君,故曰无上三天,玄元始三太上老君焉。”又说:“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于是,老子与道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说明哲学家老子与哲学范畴的“,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修道成仙思想乃是它的核心,其他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它之所以命名为“,道教,”,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是“,道,”有密切的关系。上述一切,都说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道家虽是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但在东汉以后就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了,从道教产生时起,研究老庄思想的,相当多的人都是道教徒,阐述和注释老庄的许多著作,都集中在道教典籍的丛书,道藏,(明永乐时期思维,正统道藏,是第一部系统全面之作)之中。,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这些道教徒对老庄思想的阐述和注释,虽然不免带有一些宗教性的曲解成分,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精华,不可忽视。老子及其学说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源之一,是与道教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的,,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如果没有道教的继承和发展,那末,老子及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将是另一回事了,正因为道教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文化,它们之间具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二,德行不修,长生不得。道教放弃了先秦道家的“,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思想主张,接受儒家的伦理纲常观念。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白虎通义三纲六纪,说:“,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唐孔颖达,礼记乐记,疏引,礼纬含义嘉,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二者合起来统称“,纲常,”。南宋朱熹说:“,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儒家把这种伦理纲常思想看作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谁也不能违反。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却大肆宣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道教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和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所发生的实际效用比儒家更大。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天师教诫科经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道教的许多戒律,都有不少类似的规定。特别是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里,还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在当时的儒家经典中还没有这样对天人世界主要关系做如此概括的,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甚为深远。,太平经,还将这种伦理道德规范与它的“,承负说,”联系起来。它认为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弟子当顺。,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如果“,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23。,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又说:“,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24由此可见,道教不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吸收过来,而且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发挥更大的特殊作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三,尊天明鬼,融汇墨家。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还流长,”25。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这些思想对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王明先生对此作过专文的论述。,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还有,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记有,墨子丹法,,,遐览,篇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像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过去许多学者认为墨家学说在秦汉以后就中绝了,失传了。实际上,它并未中绝,也并未完全失传。到那里去了呢?被道教吸收进去了,它的许多内容,特别是尊天、明鬼之类的宗教内容,在被道教所吸收以后,仍在社会上流传。,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四,元气根本,阴阳和合的易变思想。,易,本来就是一种卜筮之书,这种占卜之术,为后来的道教所承袭。,易经,里有卦象的推演,其中蕴含着变化的观念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些观念和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里作了很好的发挥。宋代学者邵雍就说过:“,老子知易之本,。”26说明道家和,易,早有密切关系。,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东汉时候,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六级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之,。”“,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儿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据说是东汉桓帝时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运用,周易,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道法自然之论,叙述炉火炼丹之事,主要讲“,炼丹术,”与“,外丹法,”,故有“,万古丹经王,”(“,叁,”:周易、黄老与炉火,“,同,”即通,“,契,”即书)。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更是络绎不绝。,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五,引入谶纬之学。阴阳五行思想起于先秦,汉代从董仲舒起,就开始萌发以这种思想解经,逐步形成谶纬之学。西汉末至东汉初,谶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合流,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这种谶纬思想,许多都为道教所吸取和接受。道书中,有些是直接从谶纬书中搬用过来,连文字都未作多少改变。,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如,河图纪命符,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纪。又人身中有三尸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27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被道书所引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其他如,龙鱼河图,中关于天人相互感应和呼神(五岳神、四海河神、五官神)可以防病却鬼,,河图稽耀钩,与,河图帝览嬉,中关于星象预示吉凶之说,以及,河图括地象,与,尚书帝验期,中关于昆仑山是圣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引修道之神等等,皆为道教所承袭。,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六,接受古代鬼神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等崇拜活动,由此逐渐形成了天神、地祇(QI)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神鬼思想,并不断将许多神灵纳入道教的神灵之中,成为道教崇奉的神灵。,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七,承袭巫术和神仙方术。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能交通鬼神,这种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方式遂为道教所吸收。战国以后神仙方术渐盛,神仙思想在,庄子,和,楚辞,里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方术士亦逐渐演化为道士。,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八,容纳黄老思想。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时尊奉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以黄老之学治天下,宗“,道,”、尚“,术,”、倡“,无为,”,讲仁义而重贤智,于是治黄老之学蜂起。,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治黄老之学的学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而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然黄老之学中的儒家仁义道德与、贤能智慧的思想也被带入了道教。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成为道教的前身,当时道教的一个主要派别太平道,其创始人张角,最初就是属于黄老道的信徒。,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以上事实,说明了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马端临称它是“,杂而多端,”。唯其如此,所以许多古代的文化思想,都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留存下来,得以流传至今。这便是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一个方面。,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二:道教的源流演变承载着古代思想文化的根杆信息,道教从产生到近代以前大致经历了四个演变的时期:,(一):道教的开创时期。从东汉末年张陵创教到魏晋南北朝为止。主要特点是由民间比较原始的早期道教向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御用工具的官方道教的转化。,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张陵创五斗米道、张角创太平道东晋葛洪以,抱朴子,丰富道教思想(上清、灵宝等派别相继出现)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成功改造道教,制定乐章诵诫新法,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编著斋戒仪范,称南天师道。,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注:1、如东汉时期,神仙方术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内修炼丹为主。另一派以符录咒语为主。,2、东晋葛洪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为上层化的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3、,上清,,,灵宝,都大量吸收乃至直接抄袭当时翻译过来的佛经义理,如涅磐轮回、因缘业报观念、阴司三界之说等等,以充实道教教义。,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4、南朝时,天师道以祭酒统领道民的政教合一制度被纯宗教的道师弟子关系取代。,5、五斗米道张陵张衡张鲁,张衡被天师道尊为第二代天师,并被神化为鬼帝。,6、太平道在东汉末年发动的黄巾起义中被镇压后,从此走上了与政府对抗的民间秘密组织之路。,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二):兴盛和发展时期。在隋唐到北宋的时候,道教日益兴盛和发展。这是由于从民间道教被改造成地主阶级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隋文帝建五通观、隋炀帝拜茅山道士王远知为师唐代统治者自称老子之后(老子李耳,为老子立庙。,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命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宋太宗亲自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并积极收集五代时因兵火散失的道教经典。,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开始形成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兴盛起来,逐渐发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变化,为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共同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局面,奠定了基本格局。,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三):道教的宗派纷起,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封建统治者对道教仍然继续支持,道教仍然继续发展。,金(1167)王重阳创立全真道金元之际,刘德仁创立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教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太祖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正一派中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在明代继续流传。,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注:1、大道教创教初期是在系统地吸收了儒、墨、道家的仁、义、忠、孝、勤、俭、无为的思想,以及佛教五戒十善的戒律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2、全真教之所以比太一教、大道教兴盛、流传长久,成为元代道教领导集团,除了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教徒能恪守戒律,遵守道规,注意自我的身心修养,得到民众的尊崇。其中一部分道教徒文化水准较高,又广为结交士大夫阶层,唱酬往来,撰碑立纪,影响深远,同时又留下了不少教史史料。,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四):道教的逐渐衰落时期。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教,也随着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的道教,逐渐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有力支持。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抑制政策。,注:明太祖推翻了元朝统治,全真教受到了冷遇,代之而来统一诸路道教的便是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正一教派。永乐年间完成了,正统道藏,,集道教经典之大成。,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明清时代,随着封建制度的进一步衰落,作为正统宗教的道教与佛教也逐渐走下坡路。在宗教信仰领域,代之而起的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民间宗教运动。数以百计的教门,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道教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一,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对古代学术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筌,,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琰、杜道坚、张雨、雷思齐,明代的张宇初、赵宜真、陆西星,清代的王常月、李西月。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譬如被称为儒学发展最高峰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即是儒学家吸收了道佛二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唐代道教学者司马承祯所倡导的守静去欲理论,本身既吸收了儒释的思想,后来又为宋儒所吸取。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等人的学说,都渊源于道士陈抟。,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早在南宋初,朱震在,汉上易解,中已具体指出了这种传承关系。当代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写过一篇,陈碧虚与陈抟学派,并,附:陈图南学谱,(见,蒙文通文集,,第1卷,309页382页)。更加系统地论证了宋代理学家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学术思想都来源于道士陈抟,并指出陈抟对整个宋代的学术思想都有影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也下过许多搜集整理和研读的功夫。他曾托名“空同道士邹诉”为,周易参同契,作注,并对,阴符经,也作过考订。,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尝自谓“,清夜眠斋宇,终朝读道书,”,足见他对研读道教经典的勤苦用心。正是由于他把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守静去欲思想,同儒家的纲常名教和佛教哲学思想相结合,从而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宋明理学乃是道、儒、释三家思想的结晶。所以,不了解道教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就很难认识中国学术思想的全貌,弄清楚它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二,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发展也有非常突出的贡献。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是抒写神仙漫游之情的一种诗歌,以郭璞为著名的代表,在,文选,中被列为文学体裁之一,以后不断有人为之。,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唐代道教兴盛,反映在诗歌中,以神仙思想为题材的作品相当多,成为唐代诗歌门类之一。伟大诗人李白,“,正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其部分诗作堪称神仙诗门的代表,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也以“,谪仙人,”自居。,李白晚年,就北海高天师受道于齐州紫极宫,正式成为道士。在宋代词作当中,反映道教活动题材的作品也是大量的,而且不少规定作词体制的词牌,其得名即来源于道教的有关神仙故事。,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因,列仙传,萧史与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引凤故事而得名;,解佩令,因江妃二女解佩与郑交甫的故事而得名;,惜分钗,因道士杨通幽于蓬莱仙山见杨贵妃,取回金钗之半给唐明皇的故事而得名。,从这类事例当中,可以看出道教对宋词的影响是广而深的。在元代戏曲当中,反映道教神仙人物的戏曲特别突出,文学史家称之为“,道剧”。,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明代戏曲理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分元曲为十二种,“,神仙道化戏,”为其中之一,专门演述神仙度化和飞升的故事。例如,,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张天师断岁寒三友,,皆是写张道陵故事的;,黄粱梦,,是写钟离权度化吕洞宾的;,岳阳楼,、,城南柳,,是写神仙人物吕洞宾故事的;,铁拐李,、,蓝采和,、,升仙记,等,都是写八仙故事的;,陈抟高卧,,是写道士陈抟故事的;,任风子,,是写马丹阳度人故事的。,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这类神仙道化戏的作品数量很多,影响很大,作者以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为代表,被称为“,万花丛里马神仙,”。明代的神魔小说中,属于道教神仙人物故事的也不少。,除散见于“,三言两拍,”中的若干短篇之外,长篇以道士陆西星所作,封神演义,(一说为许仲琳所作)为最著,此外,还有吴元泰的,东游记,、余象斗的,北游记,,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等等。,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如,步虚词,这种文体的来源,据,异苑,的记载,乃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中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文学家和道教学者又根据步虚声,进而作,步虚词,。唐吴兢,乐府古题解,谓:“,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道士斋醮赞颂时,常以道家法曲腔调,讽颂步虚词。,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还有一种文体叫“,青词,”,亦称“,绿章,”,这种文体为道教举行斋醮时,呈给天神的奏章表文,用青藤纸书朱字,故谓之“,青词,”。明代道教盛行,道士写青词,文人亦写之,明世宗时大臣词臣争以青词邀宠,如顾鼎臣、夏言、严嵩、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郭朴等,皆先后以青词得宠,卒至入阁,以至有“,青词宰相,”之讥。,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此外,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例如,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倾向就有重大影响,为传统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而心仪山水的修养作为给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注入了清新的生命力。,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三,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道教为了实现其长生成仙的理想,从开创时期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试图通过各种方术,来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虽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客观上却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尝试与创造,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例如丹鼎派的道士们为了炼制出长生不死之药,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对各种丹术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这方面,他们所留下的著作甚多,在这些资料里,虽然科学思想与神仙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其中合理的菁华是绝不能否认的。,而且正是这种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它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前驱。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借,易,道以明丹道,其中便含有丰富的科学思想,为我国古代化学、气功学、养生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有关于物种变化的一些论述,还具体介绍了许多炼丹的方法,对化学和生物学都是极为重要的贡献。许多道教学者往往兼攻药物学和医学,葛洪就明确地指出,古之初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他和陶弘景等人都撰有医学专著(葛的,玉函方,、,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结核狂犬病等的记载属于当时世界一流水平,陶著有,本草集注,、,养性延命方,和,肘后百一方,)。,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唐代道教学者“,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医学、药物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应当肯定的。道教的养生术与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作为却病延年的重要手段,在道书中的论述颇多,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导引、行气、服食、房中、按摩、居处、养性等许多方面,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和整理。道教的内丹修炼方术,专讲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方法,在宋、元时期,这种方术特别盛行,名家辈出,论著甚多,为我国气功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据说主张“,三教归一,”、“,性命双修,”、不事符箓、不主烧炼、“,不立文字,”的全真道所保德“全真”就是精、气、神全真义。总而言之,道教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有它的独特作用,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科学技术方面的宝贵遗产,,这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有待我们认真地总结。(“,杏林,”指代中医:三国道士董奉给人治病不收钱,要求病愈后富人种5棵杏树,穷人种1棵杏树。日久成林,故有此名。),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四,道教从开始就吸纳黄老之学的主张,所以在社会政治方面影响更为广泛。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除了太平道及其后继者因与君王权贵对抗而受打击外)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不少道教徒直接参与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为他们彼此之间的争权夺位出谋划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有的道教徒虽“,身在山林而心存巍阙,”,甚至还有“,山中宰相,”之称,有的以“,终南,”为仕途之捷径,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出入宫廷,辅佐王政,道教遂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汉末的黄巾起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证,此后利用道教起义的络绎不绝,甚至还建立了地方政权,统治一个地区几十年,如汉末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在汉中地区所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统治了巴、汉一带将近三十年,史称“,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在当时社会动乱、四处都是军阀混战的局面下,汉中成了人民避难的“,乐土,”,不少人都投奔这个相对安定的地区。,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又如西晋时李雄在成都地区所建立的成汉政权,凡经六世46年(从西晋惠帝永宁元年起兵,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为桓温所灭,即从公元301年至347年),主要也是靠天师道的支持。这个政权在天师首领范长生的辅佐下,刑政宽和,事役稀少,甚得人民的拥护,“,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29。所以,道教在下层群众中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由此可见,道教与过去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五,道教在伦理观念领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很突出。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包括功过格等,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也对它赞不绝口,为之作注者难计其数,其影响不可低估。,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六,道教在民族心理文化积淀与民族性格形成演变方面的贡献。例如,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这种传统,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形式,长期传播于社会,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具有“,隐士,”风范的人物,莫不以安贫乐道、唯道是求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他们立身行事,本着“,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原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视富贵如浮云。他们的言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士人风尚风气。尽管他们所追求的道,与道教徒所追求的道,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但这种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的根源,与道教却有密切的关系。,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其次,道教是以长生成仙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它竭力倡导重生、贵生、热爱现实的人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3,对俗,篇说:“,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他确信人的寿命长短,不是上天所决定的,人们通过修炼可以达到长生不死,并在同书卷16,黄白,篇中引,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老子西升经,亦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些思想表明了道教长生不死信仰的特点,既与佛教悲观厌世思想不同,又与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听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鼓励人们积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并摆脱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想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不能不影响到中国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再次,道教还奉行,道德经,里“,知常容,容乃公,”33的准则,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见、自是、自矜、自伐,反对骄傲自满,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兼收并蓄态度,融摄百家,像海纳百川一样,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没有被君王独尊后的“,儒术,”那种视自己为正统、别人为异端邪说的排他性。,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国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容易吸收各种先进文化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而且愈来愈繁荣昌盛(唐代长安文化繁盛,除了儒道释并存,祆教、景教、拜火教和伊斯兰教等全球各大宗教并存并荣,,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外国人占长安总人口的10%。这在人类历史上中世纪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也只有中华帝国有这样的文化胸襟)。,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第七,道家和道教文化在促进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大家都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这个思想的渊源,就和道家与道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34的,他并不谈论黄帝,也没有说自己是黄帝子孙。,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儒家所信奉的最古的史书是,尚书,,或者叫做,书经,,儒学家说它是由孔子亲自整理而成的,当然可以代表儒家的历史观。这部书的开头第一篇是,尧典,,然后是,舜典,,可见儒家讲历史是从尧舜讲起的,这与孔子“,祖述尧舜,”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第六讲:道教与古代思想文化,相反,道家讲历史,则是从黄帝讲起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属于道家学派的学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司马迁自己的叙述为证。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习道论于黄子,”。,所谓“,黄子,”,,集解,徐广注说:“,儒林传曰黄生,好黄老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