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ppt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0296102 上传时间:2025-05-19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01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特征和数量改变,第1页,1,种群,(1),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_,,同种生物,_,。,(2),对种群了解:种群应具备,“,三同”与“一全”,即:同一时间、同一,_,、同一,_,、全部个体;同一物种生物常因,_,划分为不一样种群;不一样物种间则存在,_,。,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地域,物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衰退型,性别百分比,出生率,第2页,(1)_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2)_、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改变直接原因。,(3)年纪组成和性别百分比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纪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_种群数量改变趋势,_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4)年纪组成类型,3种群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个体在_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连线):,均匀分布型a瓢虫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b田野中某种杂草空间分布,集群分布型c稻田中水稻空间分布,种族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性别百分比,D,答案:,c,b,a,其生活空间中,第3页,4,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动物,活动范围大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捉并标识为n,重捕,计数(捕捉数n1,标识数n2),计算种群密度:NN1N2/N0,第4页,【教材深挖】,1,为何种群年纪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答:,不一样年纪组成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个体数不一样,所以可预测其未来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2,性别百分比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答:,性别百分比经过改变种群出生率,进而改变种群密度。,第5页,1.(福建龙岩四校期中,27)下列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相关叙述正确是(),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C为性别百分比,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D为年纪组成,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特征包含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出生率和迁入率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使得种群密度减小,,A,错误;,C,表示性别百分比,能影响种群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D,为年纪组成,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特征包含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D,正确。,D,第6页,3,.(,江西赣州赣县中学月考,,34),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捉,68,只鼠,标识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捉,54,只鼠,其中标识鼠有,12,只,以下相关说法中错误是,(,),B,【解析】设该区域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识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识个体数为,m,,则,N,M,n,m,。可估算出该区域中鼠种群数量为,(6854)/12,306(,只,),,,A,正确;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B,错误;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故往往造成调查结果偏高,标志重捕法中被捕捉动物实际更难再次被捕捉,说明重捕个体中被标识个体数偏小,依据计算公式可知,会造成公式中,N,偏大,从而造成调查密度升高,实际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306,,,C,正确;假如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造成鼠种群数量下降,所以统计结果是不准确,,D,正确。,A,该区域中鼠种群数量较大,约为,306,只,必须主动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因为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推测该区域中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306,D,假如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第7页,4(吉林梅河口五中周测,9)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叙述正确是(),【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取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随机取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依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D,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取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依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第8页,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捉,B,只并标识,第二次捕捉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识,依据公式,得,A,。,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因为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识个体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造成被标识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识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捉且在被标识个体稀少处捕捉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2),若因为某种原因,(,如被标识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捉且在被标识个体密集处捕捉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第9页,1,种群数量改变研究,(1),研究方法:建构,_,模型。,(2),普通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_,依据试验数据,用适当,_,对事物性质进行表示,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加,“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加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_无限、_无限、不受其它生物制约,现实状态:_有限、_有限、受其它生物制约,增加率和,增加速率,K值有没有,_K,值,_K,值,联络,两种增加曲线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一样,对种群数量增加影响不一样,数学,假设,数学形式,资源,空间,资源,空间,无,有,第10页,3.,环境容纳量,(1),概念:在环境条件,_,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_,。,(2),形成原因,(3),与环境条件关系:环境条件改进,,K,值可能会,_,;环境条件恶化,,K,值可能会,_,。,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_,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甚至,_,。,5,影响种群数量改变原因,不受破坏,种群最大数量,种内斗争,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降低,波动,急剧下降,消亡,食物,人类活动,第11页,【教材深挖】,1,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一定低于,K,值吗?说出你理由。,不一定。自然环境中,大多数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种群数量能够高于,K,值,但不会维持很长时间。,2,下列图表示是种群数量增加中两个经典曲线。请据图思索以下问题。,(1),甲图中,b,曲线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改变实况?,b,曲线自始至终都存在环境阻力,,b,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改变实况。,(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种群数量改变,如乙图所表示,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倍数,请思索:,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答:,基本不变,(,因,1),。,第12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第,9,年调查乌鸦年纪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何?,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所以第,9,年年纪组成为稳定型。,图中第,4,年和第,10,年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在降低,到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怎样增加?为何?,“J”,型增加,因,1,且恒定。,第13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1.(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21)下列图为种群数量增加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是(),A,改进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升,B,BC,段种群增加速率逐步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到,C,改变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增加受环境阻力制约,【解析】,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进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升,,A,正确;,BC,段种群增加速率逐步下降,不过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A,到,C,改变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曲线,Y,为,“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加受到空间、天敌等原因限制,,D,正确。,B,第14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2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数量保持在图,1,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环境容纳量,【解析】分析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最适宜数量应该是净补充量最大点,,B,错误;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增加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时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D,第15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3.(,河南新乡三调,,5),资源合理使用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加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是,(,),曲线上点,N,(K,N)/K,S,1,20,0.90,S,2,50,0.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加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到达,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下量在,S,3,点,D,(,K,N,)/,K,值为,0.9,时,种群增加速率最大,【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加影响早在,S,4,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到达,S,3,点之前进行,,B,错误;,S,3,点增加速度较快,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持久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下量在,S,3,点,,C,正确;种群增加速率最大点是,S,3,,,D,错误。,C,第16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4,下列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某个生物种群因一些改变造成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四种情形,相关产生这些改变分析,正确是,(,),A,若图,所表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改变原因不可能是过分放牧,B,若图,所表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数量,则,b,点后改变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C,图,中,c,点后发生改变表明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轻微干扰,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假如仅杀死二分之一老鼠,就极难到达效果,【解析】图,中,a,点后,K,值先上升后急剧降低,种群数量降低,可能为过分放牧造成,,A,错误;图,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而且到达新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因为外界改变,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愈加优良,,B,错误;图,中,c,点后发生改变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C,错误;曲线,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因为生态系统含有自动维持平衡能力,种群数量快速恢复原有状态,若用以指导灭鼠,假如仅杀死二分之一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正确。,D,第17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1,“S”,型增加曲线解读和分析方法,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因为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加速率到达最大值。,(2),t,1,t,2,,因为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加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到达,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加速率为,0,。,第18页,2,K,值、,K,/2,值在实践中应用,K,值,K,/2,值,注:对家鼠等有害动物控制,应经过清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喂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第19页,1,试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增加受培养液,_,等原因影响。,(2),在理想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加呈,_,曲线;在有限环境下,酵母菌种群增加呈,_,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方法,_,法。,2,试验流程,成份、空间、,pH,、温度,“J”,型,“S”,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液体,均匀,计数板,7,第20页,3,试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限上酵母菌,应遵照,“,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标准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标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_,,减小误差。,(3),本试验不需要设置对照试验,因不一样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试验,目标是尽可能降低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_,。,(4),假如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_,培养液重新计数。,_,目标是便于酵母菌悬液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5),天天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间要,_,。结果统计最好用统计表,以下:,时间,(,天,),1,2,3,4,5,6,数量,(,个,),均匀分布,平均值,稀释,稀释,固定,第21页,1,下列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一样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加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整,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时更换培养液。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A,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整,pH,条件下种群增加曲线,B,该试验表明特定空间环境容纳量是能够改变,C,该试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D,若在曲线,所表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整,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解析】,每,3 h,定时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分、条件适宜环境中将会展现,“J”,型增加,种群增加曲线是,;假如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整,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高一些,种群增加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使其繁殖受影响,种群增加曲线是,,,A,错误;从图中能够看出,三种不一样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增加曲线改变是不一样,说明在特定空间环境容纳量是能够改变,,B,正确;该试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与种群密度相关,与捕食者无关,,C,错误;曲线,所表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即使调整,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B,第22页,2以下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试验相关操作,正确是(),【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需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收一定量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出培养液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限上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天天取样一次,A B,C D,第23页,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改变试验注意事项,(1),我们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培养基中测定,与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改变有差异。,(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因为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3),在显微镜下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限上,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酵母菌。,(4),从试管中吸收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标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降低误差。,(5),天天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间要固定。,第24页,1(新课标,5)假如采取样方法调查某地域(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以下做法中正确是(),【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惯用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经过计数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种群密度,以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预计值。总而言之,,A,、,B,、,D,错误,,C,正确。,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B计数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密度,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密度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D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总数,除以全部样方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C,第25页,2,(,广东高考,,4),下列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动态改变,关于酵母细胞数量叙述,正确是,(,),A,种内斗争造成初始阶段增加迟缓,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解析】,在酵母菌培养早期,酵母菌数量极少,酵母菌个体间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A,错误;由图像可知,在,0,70 h,时间段内,为,“S”,型曲线,而数学模型,N,t,N,0,t,只适合用于,“J”,型曲线,,B,错误;酵母菌等微生物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所以普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C,错误;由图像可知,该环境下最大值为酵母菌,K,值,,K,值为,121 00010,120 000,,,D,正确。,D,第26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3(北京高考,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观察点,每个观察点中设有均匀分布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试验后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对本研究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数量增加,B采集试验数据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活动范围,【解析】,依据表格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大蚂蚁存在都影响小蚂蚁活动范围,进而影响小蚂蚁数量增加,,A,错误,,C,、,D,正确;试验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观察点,这种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A,第27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4(新课标,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查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某鱼种群年纪组成,结果以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年纪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这类推。,回答以下问题:,(1),通常,种群年纪组成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到达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改变趋势是,_,。,(2),假如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种群密度,惯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增加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活动能力,第28页,知识突破,真题感悟,考向突破,必记必辨通关,【解析】,(1),种群年纪组成份为增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依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纪段个体数量,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均是,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111,。推知该湖泊中种群年纪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1)某次调查发觉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_;,当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_时,其种群增加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能量。,2.2,头,/km,2,2,头,/km,2,因为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造成乙种动物数量降低,从而造成甲种植物数量增加,大于,5,(,新课标,,,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K,值为,1 000,头,回答以下问题:,第29页,【解析】,(1),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生态系统面积,故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当种群数量为,K,值二分之一时,种群增加速度最快,即乙种动物为,500,头时,其增加速度最快,此时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2),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乙种动物数量降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乙种动物数量降低,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层递减;乙种动物同化量用于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等。丙种动物以乙种动物为食,其能量来自乙种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中一部分,故其同化能量小于乙种动物同化能量。,第30页,1,种群,5,个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纪组成,性别百分比,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纪组成,3,种类型,增加型。,稳定型。,衰退型。,3,种群密度,2,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4,种群数量增加,2,种类型,(1)“J”,型增加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连续增加。,(2)“S”,型增加曲线,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曲线特点:种群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顿增加,到达,K,/2,时,增加速率最大。,第31页,易错点,1,误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只有植物才用此方法,【点拨】,适适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虫卵、活动能力弱蚯蚓、蝗虫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取该方法。,易错点,2,年纪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纪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原因相关,如碰到猛烈气候改变,可使种群数量急剧降低。,(2),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易错点,3,误认为种群增加率增加速率,【点拨】种群增加率,增加速率,(1),增加率。,(2),增加速率一定时间内增加数量,/,时间。,(3)“J”,型曲线与,“S”,型曲线增加率和增加速率曲线:,第32页,易错点,4,对,“S,型,”,曲线几个关键点和关键区段认识不到位,【点拨】,种群,“S”,型曲线辨析,种群,“S”,型增加曲线分析:,(1),潜伏期,(,对环境适应期,),:个体数量极少,增加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2),加速期,(,对数期,),和转折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加速率抵达最高,为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抵达此期。,(3),减速期和饱和期:伴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它生活条件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加速率下降。当数量抵达环境条件允许最大值,(,K,),时,种群停顿生长,种群增加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抵达最大。抵达,K,值后,有种群数量呈锯齿状波动。,第33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