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1/35,“,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一样学派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初社会、学术等方面各种问题,展开争论。,1,“,百家争鸣,”,含义:,一、,“,百家争鸣,”,2/35,一、“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则称“九流”),“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汉书,艺文志,3/35,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教育:,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认识: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应,4/35,“,百家争鸣,”,局面历史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5/35,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万世师表,二、儒家思想形成,6/35,1,、孔子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仁”学说,(,关键,),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7/35,(,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德治民。,统治者珍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8/35,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主要贡献:,以“,有教无类,”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重视对文化典籍整理,9/35,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以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0/35,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继承发展:,孟 子、荀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伦理观:“性本善”,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孟子思想,思想主张:,“亚圣”,11/35,(,2,)荀子思想,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认为民也。”,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本恶”,朴素唯物思想,12/35,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主动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愈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巍然大宗。,13/35,问题探究:,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关系是,A,、是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扬,B,、完全违反了孔子思想,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D,、都是战国形势产物,?,14/35,三、道家,1.,老子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1,)、“道”为世界万物本原;,(,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3,)、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运动,事物含有相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停转化。,15/35,看图说话,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漫画表达了老子什么思想?,以柔克刚,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16/35,2.,庄子思想,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异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精华,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哲学流派。,(,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正确。(继承与发展),(,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倾向,(,3,)、社会批判精神,17/35,你知道相关庄子成语有哪些,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运斤成风,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题意讲解 无用之用,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18/35,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著作很多,主要搜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1,),.,认为历史是发展,统治者应因时而变(,2,),.,以法治国,(,3,)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四、法家,19/35,(,2,)主张:,(,1,)代表人物: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五、墨家,20/35,四大家代表阶级属性,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墨家,:小手工业者,道家,:广大贫苦百姓,儒家,:孔子:没落奴隶贵族,孟子、荀子:士大夫,21/35,人才招聘,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何?,22/35,重使用方法家!,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吞并战争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所以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冷落。,儒家本身:即使儒家思想符合人民利益,但在当初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需要。,23/35,1.,以下关于百家争鸣叙述正确是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瓦解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尚,A.B.C.D.,C,24/35,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以下诸原因相关是,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私学兴盛,各国纷争社会环境,社会猛烈变革,A,、,B,、,C,、,D,、,D,25/35,3,“,百家争鸣,”,中,“,百家,”,是指,A,众多豪门望族,B,众多思想流派,c,众多地方政权,D,众多文学形式,4,诸子百家社会宗旨是发展学术驳斥他人传输文化批评时政,A,B,c,D,5,老子所属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B,C,B,26/35,6,孔子生活时代是,A,春秋早期,B,春秋末期,c,战国时期,D,战国末期,7,孔子经历有,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曾做过鲁国最高司法长官,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A,B,c,D,B,C,27/35,9.,以下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是:,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D.,其思想关键是,“,仁政,”,A,28/35,10,孔子概括,“,知天命,”,年纪是,A,二十岁,B,三十岁,c,四十岁,D,五十岁,D,29/35,11,、孔子途经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问询后才知道,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所以,他提倡,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30/35,12,、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是他人工具,”,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哲学家观点与康德最为靠近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王夫之,B,31/35,13,、以下对孟子与荀子分析正确是:,A.,都主张性善论,B.,都强调礼法,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D.,都取百家之长,C,32/35,14,、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不包含,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C,33/35,15,、孟子,“,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把孔子,“,仁,”,四字昂详细化,深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关系,指出了得民心主要性,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A,、,B,、,C,、,D,、,A,34/35,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应了孟子,A.,“,仁政,”,思想,B.,“,民本,”,思想,C.,“,性本善,”,思想,D.,“,致良知,”,思想,C,35/3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