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页,返回导航,生物,考点研析,课堂归纳,随堂演练,课时规范训练,单元练二,第1页,第,3,讲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页,考纲要求,全国课标卷五年考频统计,高考预期,1.物质出入细胞方式,2.试验:经过模拟试验探究膜透性,3.试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全国乙,T2,课标,T3,课标,T1,课标,T4,课标,T4,仍为高频考点,第3页,考点,1,细胞失水和吸水,1,渗透作用,答案:,半透膜浓度差大于,第4页,2,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5页,答案:,细胞膜细胞质原生质层细胞液渗透作用选择透过性载体种类和数量不一样,第6页,判断正误,1,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含有选择透,(,过,),性。,(,),提醒:,细胞壁是全透性。,2,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试验材料可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3,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必要条件是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第7页,4,相对细菌和植物细胞而言,动物细胞离体培养更需关注培养基渗透压,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对培养基渗透压更敏感。,(,),5,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6,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只能单向进行。,(,),第8页,热图思索,A,、,B,分别表示渗透作用装置,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渗透到达平衡,半透膜两侧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答案:,(1),第9页,(2)h,不变时,,S,1,、,S,2,大小关系为:,S,1,_S,2,(,填,“”,、,“,第10页,(3),在,B,图所表示,U,形玻璃管内,左右管内分别装入质量分数相等葡萄糖、麦芽糖溶液。初始时两管中液面相平,假设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一段时间后,两管中液面改变为:左管液面,_,,右管液面,_,。,(,均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如同时向两管内加入等量麦芽糖酶,两管中液面改变分别为:左管液面,_,,右管液面,_,。,答案:,(3),升高降低,先升高,后下降先下降,再升高,最终稳定在一定高度,第11页,题型一细胞吸水和失水,1,原理:渗透作用,(1),实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是自由扩散一个,),。,第12页,(2),条件,第13页,2,渗透作用发生,溶质分子不能经过半透膜,(,如蔗糖,),(1),当,S,1,浓度,S,2,浓度时,由,S,2,S,1,水分子数多于,S,1,S,2,水分子数,,S,1,液面上升。,(2),当,S,1,浓度,乙浓度,甲浓度,B,乙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浓度相等,C,试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水分移动属于帮助扩散,D,甲、丙浓度改变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发,第19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知识。依据题干信息可推断一定时间后甲浓度变小是因为叶片失水,乙浓度不变说明乙浓度与叶片细胞细胞液浓度相等,丙浓度变大是因为细胞吸水,由此推断,试验前,丙浓度,乙浓度,甲浓度,,A,、,B,错误,,D,正确;试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答案,D,第20页,渗透方向及浓度大小判断,1,判断溶剂渗透总方向,(1),若半透膜两侧是同种溶液,依据质量浓度或物质量浓度判定。,(2),若半透膜两侧是不一样溶液,物质量浓度才能表达溶质或溶剂分子数多少,如半透膜两侧为质量分数相同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则葡萄糖溶液一侧单位体积中葡萄糖分子数多,(,水分子数少,),,水分子由蔗糖溶液一侧经过半透膜向葡萄糖溶液一侧扩散。,第21页,2,判断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大小,若渗透平衡后,半透膜两侧液面仍存在液面差,则半透膜两侧溶液就存在浓度差,液面差越大,浓度差就越大,且液面高一侧溶液浓度高。,第22页,题组精练,1,(,陕西长安质检,),如图表示一个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经过,),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量浓度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改变是,(,),第23页,A,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B,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等于,a,侧液面,C,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第24页,解析:,选,D,。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相同物质量浓度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渗透压相等,即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但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分解,使得,b,侧溶液渗透压增大,水分由,a,侧向,b,侧转移,,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第25页,2.,(,广东东莞中学期末,),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表示渗透作用试验装置,试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试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改变趋势为,(,),第26页,第27页,解析:,选,B,。仔细观察图示,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试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上升,因为试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所以液面上升速率较大。伴随液面高度增大,液柱抑制水分渗透作用力逐步增大,当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透作用力到达平衡时,液面不再上升。此时,水分子经过半透膜渗透与渗出到达平衡。,第28页,题型二经过模拟试验探究膜透性,1,某,同学为探究膜通透性而设计了如图所表示渗透装置,开始时烧杯内液面和长颈漏斗内液面相平。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过程中,(,),第29页,A,液面上升速率先逐步加紧后逐步减慢最终维持稳定,B,水分子经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速率逐步减慢,C,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经过半透膜扩散,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第30页,解析:,选,D,。水分子跨膜运输属于自由扩散,只与膜两侧溶液浓度差和液面高度差相关,浓度差越大同时液面高度差越小扩散速率越快,所以刚开始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速率最快,之后逐步降低,,A,错误;水分子扩散方向表现为由清水向蔗糖溶液扩散,且扩散速率伴随漏斗内液面升高而逐步减慢,,B,错误;因为半透膜允许水分子经过,而不允许蔗糖分子经过,故半透膜两侧一直存在浓度差,两侧溶液浓度不可能相等,,C,错误;长颈漏斗内液面升高其实是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不相等结果,当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D,正确。,第31页,2,为研究甲地某植物能不能移植到乙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该植物细胞液浓度试验方案,试验结果以下表:,浓度,(mol/L),0.15,0.2,0.25,0.3,质壁分离情况,不分离,刚分离,显著,显著,第32页,他们又测定了乙地土壤溶液浓度,发觉乙地土壤溶液浓度适合该植物生长,则乙地土壤溶液浓度最可能是,(,),A,0.2,B,0.2,C,0.2 D,0.15,土壤溶液,S,2,溶液浓度时,单位时间内由,S,2,S,1,水,分子数多于,S,1,S,2,水分子数,总结果:,水由,S,2,溶液流向,S,1,溶液,故,S,1,液面上升,然而当,h,停顿上升,,S,1,与,S,2,到达渗透平衡时,,S,1,浓度仍大于,S,2,浓度,如,S,1,为蔗糖溶液,,S,2,为清水时,即使到达渗透平衡,被稀释后,S,1,中仍存在原有蔗糖分子,其浓度绝不会与清水,(S,2,),相等。,第94页,易错点,3,混同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提醒,(1),原生质层在成熟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组成,不包含细胞核和液泡内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2),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植物细胞结构。能够认为原生质体包含原生质层、细胞液和细胞核三部分。,第95页,易错点,4,误认为同种物质跨膜方式应一致,提醒,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并非固定一个。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帮助扩散,而葡萄糖经过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方式为主动运输,要视详细情况而定。再如静息电位形成时,K,第96页,外流与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均为帮助扩散;但,K,、,Na,在其它细胞中跨膜运输普通为主动运输;上图所表示也可看出氨基酸和,Na,由肾小管管腔进入上皮细胞和由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方式不尽相同,图中氨基酸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逆浓度梯度,”,,应属主动运输,但氨基酸由细胞进入肾小管周围组织液则为帮助扩散;,Na,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帮助扩散,但,Na,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却为逆浓度方向主动运输,由此可见,同种物质进入不一样细胞方式未必相同。,第97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