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诊断学:刺 灸 法.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291263 上传时间:2025-05-17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刺 灸 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中医诊断学:刺 灸 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刺 灸 法,刺法,,古称“,砭刺,”,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又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 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刺或深刺,激发经络的气血,以调节整体机能。,灸法,,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是指采用艾绒等药物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包括非火源的外治方法。,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针尖,松针状 钩 钝,针柄,圈柄、花柄(盘龙针),平柄、管柄,针尾,角度 艾灸,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构造与检查,长短规格,粗细规格,寸,1,1.5,2,2.5,3,4,5,毫米,mm,25,40,50,65,75,100,125,号数,26,27,28,29,30,31,32,毫米,mm,0.45,0.42,0.38,0.34,0.32,0.30,0.28,规 格,收藏,防止损坏与污染,二、针刺练习,2,棉团练针,提插、速刺,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步骤:,短(粗),长(细)针,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三、针刺前准备,长短粗细,+0,5,个人情况,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部位,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病情,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注意,:,一穴一针,选择针具,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检查各部,选择体位,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体 位,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体 位,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体 位,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体 位,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体 位,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注 意,处方与体位,暴露与松弛,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医生适当的位置,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消 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1-1.4kg/cm,2,115-123,o,C 30min,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30-60min,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针刺前的准备,持针法,刺手,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押手,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多指持针法,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四、毫针的针刺方法,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二指持针法,一、进针方法,(一)刺手与押手,“,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针经指南,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二)进针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毫针的针刺方法,二、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指切法 挟持法,舒张法 提捏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指切法 挟持法,舒张法 提捏法,双手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指切法 挟持法,舒张法 提捏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双手进针法,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舒张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毫针的针刺方法,双手进针法,指切法 挟持法,舒张法 提捏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毫针的针刺方法,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直刺,针刺的角度,毫针的针刺方法,适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平刺(横刺),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针刺的方向,毫针的针刺方法,依腧穴所在部位,依经脉循行,依穴位与病位,针刺的深度,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胖瘦等,经络,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病情,虚实表里寒热,/,急慢,时令,春夏浅 秋冬深,毫针的针刺方法,凡刺浅深,惊针则止,针灸大成,部位,参考腧穴常用深度,行针,手法,广义,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狭义,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运针),行针概念,五、行针与得气,行,针法,行针基本手法,行针辅助手法,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3-5,分,),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与得气,提插法,幅度,/,层次,/,频率,/,时间,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180-360),行针与得气,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捻转法,角度,/,频率,/,时间,辅助手法,方法,经脉循行路线揉按,作用,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法,循 法,方法,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催气 守气,辅助手法,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法,弹柄法,方法,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用,催气 守气,辅助手法,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法,刮柄法,方法,直立而摇边摇边退,卧针而摇不进不退,作用,泄气 行气,辅助手法,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法,摇柄法,飞 法,方法,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作用,催气、行气,辅助手法,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法,方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作用,催气 守气,辅助手法,行针与得气,循 法 弹柄法,刮柄法 摇柄法飞 法 震颤法,震颤法,针刺得气,得气的定义,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 刺节真邪,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金针梅花诗钞,得气的表现,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患者,酸,/,麻,/,胀,/,重(热,/,凉),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经气感应 针感,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得气与疗效的关系,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针灸大成,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 九针十二原,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灵枢 终始,注意,一般与特殊 勿片面追求,行针与得气,温度,/,噪音,影响得气的因素,医生,行针与得气,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患者,体质(,类型,),病情,环境,纠偏法,促使得气的方法,行针与得气,查找原因纠正之,候气法,针置穴内安静留针,或间歇运针,益气法,施加艾灸以促经气来临,窦汉卿,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中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针刺补泻的概念,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功能状态,双向调节作用,腧穴特性,关元 命门 气海,-,补,十宣 人中 委中,-,泻,施术手法,针刺时间,子午流注法,针 刺 补 泻,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六、针刺补泻,针刺补泻原则,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单式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浅深、用力、幅度、频率、时间,捻转补泻,角度、用力、频率、时间,针 刺 补 泻,其他补泻手法,疾徐补泻法,开阖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平补平泻法,针 刺 补 泻,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区分广义与狭义,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均匀提插 捻转,守神,临床综合应用,留针,方法,静留与动留,时间,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注意观察,出针,防止出血与疼痛,-,慢,针灸聚英,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七、留针与出针,针刺流程,消毒,间,歇,行,针,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 夹持,舒张 提捏,管针进针法,常用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热补凉泻,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 弹法,刮法 摇法,飞法 震颤,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症状,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处理,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预防,针对原因,/,注意观察,晕,针,原因,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现象,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处理,放松(精神 局部),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预防,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注意正确操作手法,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滞,针,原因,体位、手法、外力、滞针,现象,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处理,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预防,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弯,针,原因,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现象,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处理,保持镇静,保持原有体位,预防,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断,针,原因,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现象,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处理,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预防,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血,肿,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2,、妇女月经与怀孕状况,3,、幼儿头部腧穴,4,、血凝障碍者,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6,、避免刺伤脏器,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8,、避免刺伤膀胱,九、针刺注意事项,灸法,Moxibustion,一、概念,古称灸,焫(,ruo,)。,说文:“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刺以石曰砭,,灼以艾火曰灸”。,刺法灸法学:,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薰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采用,其他光、电等刺激,体表,一定部位(使组织发生损伤或非损伤的变化)以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火的发现和利用,为灸法的形 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为最早记述灸法的医学专著,,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二、特点,清,吴亦鼎神灸经论:,“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特点,1、北方多用。,与寒冷、生活习惯、发病特点有关。,2、与针、药互相补充。,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官能:“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特点,3、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刺激手段:热,+,药。,艾的特点:刚、辛温、窜透;,柔:温和、火力不猛。,作用点:腧穴、阳性点。,特点,4、多用于寒证。,古代有“,热证禁灸,”之说。,实寒、虚寒证,均多用灸法。,与针药相比较,与针比较:,(1)不需要手法;,(2)持续、安全、方便,。,与药相比:,(1)纯属外治法、不加重病人负担;,(2)可达药所不及,三、灸治的作用,(,Function of,moxibustion,),1,、温经散寒,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2,、扶阳固脱,温补助阳,3,、消肿散,结,取其温通的作用,4,、,防病保健,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第二节,灸用材料,一、艾及艾制品,艾叶:,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各地均产,古以蕲州产者为佳,,蕲艾,。,艾叶的特点:,各地均产,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含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制成细软的艾绒后,便于撮捏成型,制成各种艾炷或艾条;,艾叶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起到温通经脉、祛散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艾叶的功用:,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回阳救逆的,作用。,内服:治宫寒步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灸治百病,,无论虚实寒热均可,,,尤其适于阳虚寒盛或风寒湿邪所致者,。,二、其它灸材,(一)火热灸:,灯心草、黄蜡、桑枝、硫磺、桃枝、药锭等;,(二)非火热灸:,斑蝥、旱莲草、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灸法的分类,化脓灸,直接灸,发泡灸,艾炷灸,非化脓灸,艾灸法,间隔灸,隔姜、蒜、盐、药饼,回悬灸,灸法,悬起灸,温和灸,艾条灸,雀啄灸,实按灸,雷火针、太乙针,温针灸,胡桃壳灸,温灸器灸,温盒(筒)灸,非艾灸法,苇管灸,电灸法,一、艾灸类灸法的分类应用,。,(1)艾炷灸,直接灸:,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操作:,、,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刺激性强、作用持久、,病人痛苦,注意,:,、由于此种灸法较痛,故在烧近皮肤,患 者感到灼痛时,可在施灸穴位周围用手指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附:麦粒灸:,采用麦粒大艾炷放在穴位上施丸并直接灸到皮肤,称为麦粒灸。,操作:,、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使麦粒大艾炷能粘附皮肤不致掉下。,、点火,可依前法于穴位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灼痛感觉。,、一般可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适应症,:,因其艾炷小,灼痛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常用于气血虚弱、眩晕和皮肤疣等。,非化脓灸,:,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操作:,、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适应症,:,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刺激性一般、疗效不如上者、,病人不痛苦,间接灸:,隔姜灸,:,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0.5,cm,厚的薄片,中心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适应症:,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隔蒜灸,:,操作,:,、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次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适应症,:,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铺灸(或长蛇灸),:,操作,:,、取大蒜500,g,,去皮捣成蒜泥。,、使患者俯卧,于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cm,厚,,,6,cm,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中艾炷在大椎穴及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觉口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适应症:,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脊部正中多起水泡,局部应注意防护。,本法民间用来治疗,虚劳顽痹等证,。,隔盐灸,:,操作,:,、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撂,导致烫伤。,适应症:,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隔附子(饼)灸,:,操作,:,、以附于片或附子饼(将附于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适应症:,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肓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隔豆豉饼灸,:,操作:,、用淡豆豉为细末,过筛,量疮之大小,,以适量药末和入黄酒作饼,软硬适中,约厚0.6,cm;,、,将柄放于疮孔周围,上置艾炷灸之。,、勿使皮破,每日灸,1,次,以愈为度。,适应症:,豆豉味苦,性寒,功能,解表发汗,除烦,。本法对疮疽发背,恶疮肿硬不溃,不敛,疮色黑暗者最为有效,可,促使疮口愈合,。,隔胡椒饼灸,:,操作:,、以白胡椒末适量,加面粉和水制成,厚约0.5,cm,,直径2,cm,圆饼,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适量药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于内填平,将柄上置艾炷灸之。,、每次,5,7,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隔胡椒饼灸,:,操作:,、以白胡椒末适量,加面粉和水制成,厚约0.5,cm,,直径2,cm,圆饼,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适量药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于内填平,将柄上置艾炷灸之。,、每次,5,7,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适应症:,胡椒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面部麻木,等症。,(2)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操作:,、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rain,,,至皮肤红晕为度。,注意:,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侧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雀啄灸,:,操作:,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回旋灸,:,操作:,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实按灸,操作:,旋灸时,先在施灸腧穴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艾绒里掺入的药物处方各异,又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百发神针,等。,艾条灸,医生,病人,温和灸,:定穴、等距、潮红 温热、无灼烫,雀啄灸,:定穴、不等距、潮红甚 起;温热,落:灼痛,熨热灸,:不定穴、等距、潮红,大面积温热,(3)温针灸,操作:,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注意:,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并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适应症:,此法是一种简便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4)温灸器灸,器具,:,施行此种灸法,首先要有特制的金属灸器,名为“,温灸器,”或“,灸疗器,”,温灸器的制样很多,而其结构大致相同,底部大多均有数十个小孔,筒壁亦有许多圆孔,上部有盖,可以随时取下。,操作方法:,、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温灸器的小筒内燃着。,、用手持柄将温灸器置于拟灸的穴位,或患病部位上来回熨烫。,、直到局部发红为止。,适应症,:,本法多适用于,妇人、小儿及惧怕灸治者,,患者较易接受,因此目前应用较广。,五、灸治的注意事项,(一)顺序,先后顺序,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灸量顺序,艾炷先小后大,壮数先少后多,(二)补泻方法,文献,内经,针灸大成,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理论,艾火与药物(姜 蒜)少火与壮火,实验,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灸治的注意事项,(三)禁忌,部位,面部 血管 关节,机体状况,孕妇,腹部 腰骶部,灸法的注意事项,(四),灸后的处理,水泡,化脓的处理,(五),把握适应证,灸法的注意事项,1适用于短针进针的方法是(),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针管进针法,2适用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的方法是(),A,指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针管进针法,3平刺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多少度夹角刺入(),A15,左右,B30,左右,C45,左右,D70,左右,E90,左右,4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的辅助手法是(),A,循法,B,弹法,C,刮法,D,摇法,E,飞法,5一般病证的留针时间是(),A1020,分钟,B1525,分钟,C1530,分钟,D2030,分钟,E2530,分钟,6病人发生晕针时,第一步处理是,A,头部放低仰卧,B,保暖、饮温开水,C,停针、拔针,D,指掐水沟、内关等穴,E,灸气海、关元等穴,7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慌、气短等症状时,应考虑的异常情况是(),A,刺伤内脏,B,刺伤神经干,C,刺伤脑脊髓,D,刺伤血管,E,创伤性气胸,8因为医者持续单向捻转造成的滞针,应该如何处理(),A,弹击针柄,B,在附近再刺一针,C,嘱患者不要紧张,放松肌肉,D,向相反方向捻回,E,局部循按,思考题,1简述刺手的概念及其作用?,2简述押手的概念及其作用?,3什么叫得气?简述得气的基本表现?,4试述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