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职业卫生调查能力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
1. 熟悉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如注册地址、生产工艺、原辅材料、设备布局等)的收集方法,能够快速获取工程技术资料、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关键信息。
2. 掌握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初步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源及分布。
(二)现场调查执行
1. 需两人及以上共同完成调查,覆盖所有工作场所及岗位,至少观察一个完整工作班次。
2. 熟练使用记录表格(如GBZ 331—2024附录C中的调查表),通过拍照、绘图等方式记录现场环境,确保数据真实、完整。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
(一)分类识别能力
1. 准确识别化学有害因素(如有机溶剂、粉尘)、物理因素(噪声、高温、辐射)及放射性因素,需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现场生产工艺分析。
2. 针对成分不明的化学品,掌握挥发性组分定性分析及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的要求。
(二)工程分析与风险评估
通过工艺流程分析、劳动者接触时间调查(如流动岗与固定岗差异),确定重点监测的危害因素。
三、现场采样与检测技术
(一)采样计划制定
1. 依据GBZ 159等标准设计采样方案,明确检测项目、采样点位、时长及频次(如PC - TWA需长时间采样,PC - STEL需短时高浓度捕捉)。
2. 绘制采样点示意图,标注代表性工位及流动岗位的覆盖范围。
(二)规范采样操作
1. 化学因素:掌握个体采样与定点采样的适用场景,确保采样时长覆盖劳动者接触周期(如流动岗采样时间≥50%班次接触时间)。
2. 物理因素:按GBZ/T 189要求校准设备,噪声测量前后需验证标准声源偏差(≤0.5dB),高温检测需记录WBGT指数及接触时间。
3. 放射性因素:熟悉X/γ射线巡测与定点检测流程,重点关注屏蔽体缝隙、操作位等高风险区域。
(三)样品管理与记录
1. 样品唯一性标识、空白样采集及运输保存(如放射性气溶胶滤膜需密封避光)。
2. 现场记录需包含环境参数(温湿度、气压)、设备状态、生产工况及防护设施运行情况。
四、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
(一)仪器校准与验证
1. 采样前检查设备性能(流量、电池、防爆性),完成流量准确性测定(偏差≤±5%)。
2. 物理因素测量设备(如声级计、风速仪)需定期检定,噪声仪使用前后需校准。
(二)应急处理能力
发现仪器异常(如流量偏差超限)时,及时更换设备并重新采样,确保数据有效性。
五、质量控制与数据记录
(一)全程质量控制
1. 执行空白样、平行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2. 记录需规范填写,划改处需签字确认,原始数据(如谱图、校准曲线)需完整归档。
(二)数据真实性保障
现场采样影像资料需标注时间、地点,涉及商业秘密时需用人单位书面确认。
六、个人防护与安全意识
(一)个体防护装备使用
1. 根据危害类型选择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耳塞、铅防护服),并检查其有效性。
2. 放射性环境作业需佩戴个人剂量计,必要时使用便携式报警仪。
(二)现场安全风险评估
遵守用人单位安全规程,避免进入未经许可的高危区域(如密闭空间、辐射屏蔽体内部)。
七、法律法规、标准与职业操守
(一)合规性意识
1. 熟悉《职业病防治法》、GBZ 331—2024《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规范》、GBZ1、GBZ 2.1/2.2等法规标准,确保采样程序合法合规。
2. 掌握信息公开与报送要求(如报告签发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向国家卫健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工作)。
(二)职业操守要求
1. 严禁违规行为:
- 不得在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或原始记录上代替他人签字;
- 不得对未实际参与的技术服务事项签字确认;
- 杜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行为(如伪造数据、隐瞒危害信息)。
2. 签署文件需基于实际工作,确保签字真实性和责任可追溯。
八、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一)跨部门协作
1. 与用人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获取真实生产信息。
2. 在团队中分工明确,如一人操作设备、一人记录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二)报告辅助能力
按照职责分工编制检测报告,提供清晰的现场描述与超标原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