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镀企业在参考使用此讲稿时,应经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结合本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情况及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把关,以确保讲稿内容切合企业实际情况,并得以正确使用。
第一章 所从事岗位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范措施
一、镀前处理工段
1. 表面修整
在磨光、抛光等表面修整操作,会产生粉尘(金属氧化物、塑料粉尘等)、噪声、手传振动。这些粉尘吸入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病;长期暴露在高噪声下,会损害听力,引发噪声性耳聋;手传振动可能引起手臂振动病,表现为手指麻木、疼痛。
防范措施:优先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降低噪声和振动的产生。为劳动者配备防尘口罩、护听器、防振动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罩,及时排出粉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劳动者连续暴露的时间。
案例分析:某电镀厂,磨光工序工人未佩戴防护用品,工作环境粉尘浓度过高,通风不良,导致多名工人出现咳嗽、气短症状,经诊断为尘肺病。这警示我们,必须严格落实防护措施,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2. 脱脂/ 除油
使用化学除油剂和有机溶剂,化学除油剂(氢氧化钠等)具有腐蚀性,接触皮肤或吸入蒸气,会引起化学灼伤;有机溶剂(苯、甲苯等)有毒,吸入或接触会导致中毒,损害肝脏、神经系统。
防范措施:使用低毒、低挥发性的脱脂剂,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操作区域设置密闭的排风系统,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劳动者佩戴防毒面具、耐酸碱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加强对化学试剂的管理,妥善存放,避免泄漏和误用。
3. 粗化和酸洗/ 浸蚀
粗化使用铬酸酐、硫酸等,酸洗 / 浸蚀使用硫酸、盐酸等强酸,这些物质具有强腐蚀性,操作不当会引起皮肤灼伤、呼吸道刺激。
防范措施:采用密闭的反应釜或酸洗槽,减少酸雾的产生和逸散。设置局部排风装置,有效收集和处理酸雾。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如防酸碱手套、护目镜等。对酸洗废液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二、电镀工段
1. 镀层金属化合物和酸碱危害
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金属盐会产生金属化合物,如镍、铬等,这些物质可能引起过敏性皮炎、呼吸道过敏等问题。同时,大量使用的酸(硫酸、盐酸等)和碱(氢氧化钠等),具有腐蚀性,接触皮肤或吸入蒸气,会导致化学灼伤和中毒。
防范措施:优化电镀工艺,采用低毒、低危害的金属盐和化学试剂。电镀槽设置有效的局部排风罩,确保有害气体不外溢。为劳动者配备齐全的防护用品,如防酸碱工作服、防护手套、面罩等。加强对电镀液的管理,严格控制其成分和浓度,防止泄漏和误用。
2. 添加剂和氰化物的危害
添加剂(如甲醛、硫化物等)在电镀中起到辅助作用,但很多添加剂具有毒性,如甲醛会刺激呼吸道,长期接触可能致癌。部分电镀工艺使用氰化物,氰化物毒性极强,接触或吸入少量即可致命。
防范措施:选择低毒、环保的添加剂,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含有氰化物的电镀工艺必须在独立、密闭的车间进行,与其他工序隔离。严格控制氰化物的使用和储存,实行双人管理制度,确保其安全使用和存放。劳动者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橡胶手套等。
三、镀后处理工段
1. 钝化和抛光
钝化使用强氧化剂(如硝酸、重铬酸钾等),这些化学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可能引起皮肤灼伤、呼吸道刺激。抛光会产生金属氧化物粉尘,吸入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防范措施:钝化过程采用密闭设备,设置有效的排风系统,减少有害气体的逸散。抛光设备安装粉尘收集装置,及时清理产生的粉尘。劳动者佩戴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防止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吸入。
2. 烘干
高温环境是烘干工序的主要危害,劳动者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容易中暑,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防范措施:烘干设备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降低车间温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用品,如清凉饮料、防暑药品等。对高温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温度过高。
第二章 劳动者应该掌握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职业病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一、职业病防护设施
1. 通风系统
全面通风系统用于改善车间整体的空气质量,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局部排风罩则针对特定的产尘、产毒岗位,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和粉尘。
使用方法:在工作开始前,先启动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根据车间内的气流组织和通风要求,合理调整通风设备的运行参数,如风量、风速等。在夏季高温季节,应适当增加通风量和换气次数,以降低车间内的温度和湿度。
维护与检查:定期检查通风设备的运行状况,包括风机、风管、风口等部件,确保无损坏、无漏风现象。每月至少对通风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年对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检测和维护,对风机、风管等部件进行清洗和保养,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案例分析:某电镀车间,由于通风系统故障,未能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导致车间内有害物质浓度过高,多名工人出现中毒症状。经过检查,发现通风设备的风机损坏,风管连接处有漏风现象。经过及时维修和更换损坏部件,通风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 局部排风装置
针对放散粉尘、化学毒物的装置及工序,设置的局部排风装置,能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扩散。
使用方法:在产生粉尘、有害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应确保局部排风装置正常运行,根据作业过程中的产生量和扩散情况,合理调整排风量和控制风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排风效果,如发现排风不畅或有害物质外溢现象,应及时调整排风参数或采取其他措施。
维护与检查:定期检查局部排风装置的运行状况,包括排风罩、管道、风机等部件,确保无损坏、无堵塞现象。每周至少对局部排风装置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对局部排风装置进行全面检测和维护,对排风罩、管道等部件进行清洗和保养,确保排风装置的正常运行。
案例分析:某电镀厂,酸洗岗位的局部排风装置出现故障,导致酸雾外溢,车间内充满酸性气味,工人出现呼吸道不适症状。经检查,发现排风罩损坏,风机运转不正常。经过及时修复和更换损坏部件,局部排风装置恢复正常,车间内的酸雾得到有效控制。
二、职业病防护用品
1. 防尘口罩
防尘口罩用于防护粉尘,如镀前处理工段产生的金属氧化物粉尘、镀后处理工段产生的抛光粉尘等。
使用方法:佩戴防尘口罩时,应先将口罩展开,确保口罩与脸部贴合良好。将口罩的系带或耳挂固定在头部或耳朵上,调整口罩的位置,使其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在佩戴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口罩的密闭性,如发现口罩松动或漏气,应及时调整或更换。
维护与检查:每次使用后,应将防尘口罩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定期检查防尘口罩的滤棉是否堵塞或损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滤棉。防尘口罩的使用寿命一般为 3 - 6 个月,具体时间根据使用环境和频率确定,超过使用寿命的口罩应及时更换。
案例分析:某电镀车间,工人在抛光工序中未正确佩戴防尘口罩,导致吸入大量金属氧化物粉尘,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经过对防尘口罩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部分工人未按要求佩戴,口罩的密闭性不佳。经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工人正确佩戴防尘口罩,症状得到缓解。
2.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用于防护有毒气体,如电镀过程中产生的酸雾、碱雾、氰化氢等。
使用方法:佩戴防毒面具时,应先检查面具的完整性,包括面具的面罩、滤毒罐、连接管等部件。将面具的系带或耳挂固定在头部或耳朵上,调整面具的位置,使其与脸部紧密贴合。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面具的密封性,如发现面具松动或漏气,应及时调整或更换。
维护与检查:每次使用后,应将防毒面具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定期检查防毒面具的滤毒罐是否失效,如发现滤毒罐重量增加或变色,应及时更换滤毒罐。防毒面具的使用寿命一般为 2 - 3 年,具体时间根据使用环境和频率确定,具体公司将另行通知,超过使用寿命的面具应及时更换。
案例分析:某电镀厂,工人在酸洗岗位工作时,因防毒面具佩戴不正确,导致酸雾吸入,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经检查,发现工人未将面具的系带固定牢固,面具与脸部贴合不紧密。经过重新培训和指导,工人正确佩戴防毒面具,症状得到缓解。
三、其他防护用品
……
第三章 劳动者应该掌握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
一、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
1. 现场处置
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至安全地带,并设置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如关闭阀门、堵漏等。对于泄漏的化学品,应根据其性质和状态,采用相应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2. 个人防护
参与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人员必须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化学品手套、防护服等,防止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受到伤害。
3. 报告与救援
现场人员在采取初步应急措施的同时,应立即向单位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泄漏物质种类、泄漏量、人员伤亡情况等。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并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及时向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
二、中毒事故应急处置
1. 现场处置
发现中毒人员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将中毒者脱离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畅通。对于呼吸困难的中毒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予氧气吸入。对于皮肤或眼睛受到污染的中毒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部位。
2. 个人防护
参与中毒事故应急处置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在救援过程中受到中毒。
3. 报告与救援
现场人员在采取初步应急措施的同时,应立即向单位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中毒人员数量、中毒症状等。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医疗急救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并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应迅速将中毒人员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三、应急救援设施的使用
1. 冲淋、洗眼设施
这些设施用于在化学灼伤等紧急情况下,对身体或眼睛进行冲洗。劳动者应掌握其位置和使用方法,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使用。
使用方法 :事故发生后,迅速靠近冲淋、洗眼设施,打开水阀,用大量清水对受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时间应不少于 15 分钟,以确保彻底清除化学物质。
2. 急救箱
急救箱内配备有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如创可贴、绷带、止血带、急救药品等。劳动者应了解急救箱内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和互救。
使用方法:根据受伤情况,选择相应的药品和器械进行处理。如伤口出血,可使用止血带、绷带等进行止血;如伤口较小,可使用创可贴进行包扎。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用品佩戴实操
一、防尘口罩佩戴实操
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防尘口罩,检查口罩的完整性。
2. 佩戴步骤
展开口罩,将口罩的系带或耳挂固定在头部或耳朵上,调整口罩的位置,使其与脸部贴合良好。
3. 检查密闭性
双手轻轻按住口罩,进行深呼吸,感觉口罩是否有漏气现象。如果感觉口罩漏气,应重新调整口罩的位置或更换口罩,直到口罩与脸部密闭良好。
二、防毒面具佩戴实操
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防毒面具,检查面具的完整性。
2. 佩戴步骤
安装滤毒罐,将面具的系带或耳挂固定在头部或耳朵上,调整面具的位置,使其与脸部紧密贴合。
3. 检查密闭性
双手轻轻按住面具的面罩,进行深呼吸,感觉面具是否有漏气现象。如果感觉面具漏气,应重新调整面具的位置或更换面具,直到面具与脸部密闭良好。
三、防化学品手套佩戴实操
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防化学品手套,检查手套的完整性。
2. 佩戴步骤
展开手套,将手套戴在手上,调整手套的位置,使其与手部贴合良好。手套应覆盖手腕部位,防止化学品从手腕处进入。
3. 检查手套的密闭性
在佩戴手套后,进行简单的手部活动,感觉手套是否有漏气或不贴合的现象。如果发现手套漏气或不贴合,应重新佩戴或更换手套,直到手套密闭良好。
四、护听器佩戴实操
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护听器(耳塞等),检查护听器的完整性。
2. 佩戴步骤
佩戴耳塞或耳罩,调整其位置,使其与耳朵贴合良好。
3. 检查护听器的密闭性
在佩戴护听器后,进行简单的头部活动,感觉护听器是否有松动的现象。如果发现护听器松动,应重新佩戴或调整护听器,直到护听器密闭良好。
第五章 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与义务
一、法定权利
1. 知情权
劳动者有权了解作业场所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在电镀行业,劳动者应被告知其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粉尘、有毒气体、化学物质等,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等。
2. 拒绝权
劳动者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无防护作业。如果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从事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劳动者有权拒绝,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3. 索赔权
劳动者确诊职业病可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如果劳动者因工作而患上职业病,有权依法申请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补助金等。
二、劳动者义务
1. 正确佩戴防护用品
劳动者应正确佩戴和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确保其发挥有效的防护作用。
2. 参加职业健康培训
劳动者应参加职业健康培训,包括上岗前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上岗前培训不少于 8 学时,在岗期间每年不少于 4 学时。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等。
3. 配合职业健康检查
劳动者应配合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和周期应符合 GBZ 188 的要求,检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
4. 及时报告事故隐患
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以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三、健康行为规范
1. 不在车间饮食,工作服单独存放
劳动者应在指定的休息区域饮食,不得在车间内饮食,以避免有害物质污染食物和饮用水。工作服应单独存放,不得与日常衣物混放,以减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接触。
2. 定期更换防护用品(防毒面具滤毒盒)
劳动者应定期更换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的滤毒盒,确保其防护效果。滤毒盒的更换周期应按使用环境和频率确定,我公司一般为一周?(请在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确定周期)。
3. 禁止用压缩空气吹扫衣物
劳动者不得使用压缩空气吹扫衣物,以免扬起有害粉尘和化学物质,增加吸入风险。
4. 女工孕期禁止从事接触毒物作业
女工在孕期应避免从事接触有毒物质的作业,以保护胎儿的健康。用人单位应为孕期女工调整合适的工作岗位,避免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