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经济结构,一般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部分,之间、社会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由这种内在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6.1,产业结构统计,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6.3,投入产出分析,6.1,产业结构统计,一、基本概念,二、产业分类,三、产业结构水平统计,四、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一.基本概念,产业,现代汉语词典,指,不动产,,如私有的土地、房屋、工厂等产业,这是从法学的角度来解释的产业;,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这是从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产业。,古典经济学,产业的主要内容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经济学,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和特征:,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三次社会分工,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原始公社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奴隶社会初期: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恩格斯,18世纪以来的三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手工业机器大工业,20世纪初期:第二次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涌现:钢铁、铁路、石油、化工得到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产业崛起,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产业内部分工细化,新的产业出现,二、产业分类,(一),产业分类,一种分析经济运行的方法,方法服务于目的,目的不同,分类方法不同,1758年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克拉克),四次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波拉特),1.,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剖析时所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实践中,前苏联的农、轻、重分类法,我国1988年以前的国民经济分类统计方法,2.,Fisher-Clark产业分类法(1935-1940),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西方产业分类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分类法之一,是指按国民经济各部门按生产过程的特征和产品性质划分的一种国民经济结构分类和统计的方法。,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农业,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服务业,3.,四次产业划分信息产业,1977年,美国商业部资助Mark Porat的研究,出版了的九卷研究报告The Information Economy。提出了信息产业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形成自己独特的分类体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五大部分),(二)两大部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等。,(三)三大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其中:工业,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采掘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工业,: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加工工业,: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其中: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特别地,,霍夫曼产业分类法工业,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把工业分成三类: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消费资料工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制造业等;,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制品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其他工业,包括木材加工业、造纸工业、橡胶工业、印刷工业等。,(四)资源密集程度分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以来程度低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衡量标准,: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主要指农业、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一般来说主要指钢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一般包括航空航天工业、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新材料工业等。,6.1,产业结构统计,一、基本概念,产业,二、产业分类,两大部类、三大产业(重工业、轻工业、霍夫曼产业分类)、资源密集,三、产业结构水平统计,四、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三、水平统计,1.,产业结构水平统计,计量和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指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何为高级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1,)三大产业,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转向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为第三产业占相当比重的新型产业结构。,配第,克拉克定律,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他发现一个普遍规律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而,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同步。,(,2,)第二产业内部,以,轻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演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又从以,原料采掘工业,为主发展为以,原料加工组装工业,为主。,(,3,)生产要素投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演化为,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此后又演化为,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结构。,3.,衡量指标,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指标,霍夫曼比例、重工业化程度系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值对比系数,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技术集约化程度系数,(,1,)衡量工业,(,2,)衡量三产,第,中国,(,3,)衡量要素投入,(,4,)注意问题,运用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指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基础指标的变通,结构相对系数、比例相对系数,多维性和长期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6.1,产业结构统计,一、基本概念,二、产业分类,两大部类、三大产业(重工业、轻工业、霍夫曼产业分类)、资源密集,三、产业结构水平统计,轻重工业、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四、产业结构动态统计,四、动态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趋势,包括了统计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的趋势,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一)结构变动幅度统计,相似性系数和偏离度系数,扩大(收缩)产业比重变动差额,(二)结构变动趋势统计,需求收入弹性,结构变动的反应弹性,(一)产业结构变动幅度统计,1.,产业结构相似系数,2.,产业结构偏离系数,r,接近,1,说明结构越相似;,r,接近,0,说明结构越偏离,.,3.,产业结构变化总值和总变化率指标,消除间隔期对产业结构变动总值可比性的影响,从企业到产业,对i产业变动率加权,李金昌,黄莺.,工业结构变动率计算方法探讨.,统计研究,2011,28(3):86-89.,4.,扩大(收缩)产业比重变动差额,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幼小产业,是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经度过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水平、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朝阳产业,是指企业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夕阳产业,是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有某些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来改革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淘汰产业,是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四、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一)结构变动幅度统计,相似性系数和偏离度系数,扩大(收缩)产业比重变动差额,(二)结构变动趋势统计,需求收入弹性,结构变动的反应弹性,(二)变动趋势指标,1.,需求收入弹性,某种产品社会需求增长率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敏感程度。,需求收入弹性越高,就意味着该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这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就会越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2.,产业结构变动的反应弹性,反映产业增加值份额的变动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影响程度。,6.1 产业结构统计,一、基本概念,产业,二、产业分类,两大部类、三大产业、资源密集,三、产业结构水平统计,霍夫曼系数、重工业程度系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对比系数、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技术集约化程度系数,四、产业结构动态统计,幅度:结构相似系数、偏离度系数、扩大(收缩)产业比重变动差额,趋势: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结构变动的反应弹性,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1,产业结构统计,基本概念、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6.3,投入产出分析,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一、描述区域经济布局整体结构的统计指标,二、描述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的统计指标,三、描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统计指标,一、描述区域经济布局整体结构,1.,极值差率,2.,极均值差率,反映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反映这个区域人均GDP差异的特殊情况,受极值影响,直观反映区域间的最大差异,3.,密度变异系数,从总体上衡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威廉逊系数,4.,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分布总差数,一国内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人口比重之差的绝对值总和,取值在02之间,逆指标,数值越接近于0,区域经济分布越均衡,区域生产总值集中指数,反映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均衡程度,Theil,指数(泰尔指数、锡尔指数),反映区域收入差异和生产总值差异,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一、描述区域经济布局,整体结构,的统计指标,密度变异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分布总差数、区域生产总值集中指数、Theil指数,二、描述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的统计指标,三、描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统计指标,二、描述区域经济结构特点,1.,密度比例,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密度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密度平均值之比,密度比例取值以1为标准,越接近1,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与平均水平的差距越小,2.,区位商,衡量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的指标,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一、描述区域经济布局,整体结构,的统计指标,密度变异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分布总差数、区域生产总值集中指数、Theil指数,二、描述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的统计指标,密度比例、区位商,三、描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统计指标,三、描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假定:,传统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现代部门使用再生资本;,传统部门具有无限的劳动力供给,而且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甚至为,0,,而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传统部门。,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2.,比较劳动生产率,6.3,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一、描述区域经济布局整体结构的统计指标,密度变异系数、区域生产总值集中指数、,Theil,系数,二、描述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的统计指标,区位商,三、描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统计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四、地区经济核算,四、地区经济核算,地区经济核算,(,Regional account,),以一地区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显示该地区在核算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以及持有的资产负债存量。,地区经济核算的意义,可以为各地区经济管理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可以通过比较显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别,有助于显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地区核算的难度,一地区所有经济交易活动在空间上被分为三个类别:,地区内交易,国内地区外交易,对国外交易,存在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地区层面,难以,建立如国家经济核算那样全面的核算体系:,地区核算难以像国家的国际收支核算那样,建立一地区对外的经济核算,地区核算的内容可能更偏重于以货物服务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地区核算所覆盖的经济单位主要是当地将机构单位,难以全面包括中央政府驻地单位以及外地区延伸到本地区单位的经济活动。,地区生产总值,核算,跨地区企业经济活动核算,中央政府机构单位经济活动核算,地区之间经济交易核算,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1,产业结构统计,基本概念、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区域布局、结构特点、二元结构,6.3,投入产出分析,6.3,投入产出分析,6.3,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基本介绍,二、投入产出表的解读,三、,GDP,核算,四、系数及模型,五、基础知识补充,一、投入产出分析基本介绍,1.,投入产出技术,投入产出技术是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研究某个系统,如经济系统各项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门学科。,投入产出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经济系统,而且可以用于其它系统,如军事系统、生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在进行各种活动过程中,同样会有投入和产出。,投入,(,Input,),一个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产出,(,Output,),一个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的结果,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创始人:列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投入产出技术产生的背景和渊源,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编制平衡表的影响,1758年法国经济学家魁奈(Francois Quesnay)提出的“经济表”(Tableau Economique)、19世纪卡尔.马克思提出的两个部门再生产模型,特别是瓦尔拉斯(Leon Walras)构造的多个生产部门一般均衡数学模型等对投入产出技术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投入产出技术推广与应用初期的若干典型案例,利用投入产出技术预测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就业状况,1944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已很明显。当时美国当局预计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只能再支持一年左右。战争结束后军工生产将急剧下降,大批与战争直接有关的人员将离开军事岗位,而民用经济的产值上升又将增加部分就业岗位。,在列昂惕夫帮助下美国劳动统计局曾经利用投入产出技术计算和预测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就业状况。,利用投入产出技术预测二次大战结束后对钢的需求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的钢铁生产获得高速发展,粗钢产量达到九千多万吨。战争结束后,很多钢铁企业负责人认为钢产量将急剧下降,在较长时期美国钢铁工业将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超过需求。,列昂惕夫利用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对美国各部门1000美元产值对钢的直接和间接需求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1950年美国经济对钢的需求量将达到9800万吨水平。据此美国劳动统计局在1945年宣称,战后美国对钢的需求可能短期下降,但终将恢复和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高水平。,研究提高工资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工资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要素之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工资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工资变动对各部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部分。,直接影响是指本部门产品中雇员工资提高10对价格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由于工资提高,本部门消耗其它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费用支出等也会相应增加的部分。两者合计就得出工资变动对各部门价格变动的完全影响。,列昂惕夫等利用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得出如果雇员工资增加10,则生活费将上升3.8%,雇员实际得益为6.2%左右。,二、投入产出表的解读,1.,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去向,以及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2.,行向、列向数据的含义,行向,产品的产出,即产品去哪了,各部门产品的使用去向,列向,产品的投入,即产品哪来的,各部门生产过程的投入结构,行向,中间使用(中间需求):本时期在本系统内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的产品;,最终使用(最终需求):本时期在本系统内已经最终加工完毕的产品。,列向,中间投入:生产过程中对各部门产出的消耗;,最初投入:生产过程中对初始要素。,3.,四大象限,第,象限,称为中间流量矩阵或中间消耗矩阵;,行向上表示某部门的产品用于满足各个部门中间使用的情况,或者说某部门产品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列向上表示某部门对各个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第,j,个部门对第,i,个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第,象限,称为最终使用矩阵;,行向上表示各部门产品用作不同最终需求的数量;,列向上表示各种最终需求(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的部门构成;,:,第,i,部门的产品作为最终需求的数量,第象限,称为最初投入矩阵,又称增加值矩阵;,行向上表示了增加值各构成部分的数量及部门构成;,列向上表示了各部门增加值的数额和构成;,:,第j个部门的第k类增加值数额,第,象限,称为再分配象限,表示各部门在第,象限提供的最初投入通过资金运动转变为第,象限最终需求的转换过程,以反映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情况。,4.,数量关系,平衡关系,行向: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列向: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5.,常见问题的解析,第二产业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列的数据,是否表示当年第二产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而固定资本一般主要指厂房设备等,农林牧渔业产品为何会形成固定资本呢?,居民在超市购买大米,应该算作对第一产业种植业产品的消费,还是对第二产业中食品制造业产品的消费,还是对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产品的消费?,6.3,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基本介绍,二、投入产出表的解读,行列、象限、平衡关系、常见问题,三、,GDP,核算,四、系数及模型,五、基础知识补充,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GDP,核算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服务净出口,三方等价,投入产出表的特点,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6.3,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基本介绍,二、投入产出表的解读,行列、象限、平衡关系、常见问题,三、,GDP,核算,四、系数及模型,五、基础知识补充,(一)基本系数,1.,直接消耗系数,2.,直接分配系数,3.,增加值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劳动者报酬系数,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系数,4.,最终使用结构,(二)列昂惕夫模型,影响分析,(,impact analysis,),分析各种经济措施以及各种政治经济事件对所感兴趣问题的影响。,对总产出的影响,对增加值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三)完全系数,完全系数,投入产出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考虑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电力的消耗,粮食,电力,粮食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种子、化肥、柴油、拖拉机以及电力等,此处对电力的消耗是粮食对电力的直接消耗;,进一步,考虑粮食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了种子,种子的生产过程中也消耗了化肥和电力,此处种子对电力的直接消耗是粮食对电力的第一次间接消耗;,种子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化肥,化肥在生产过程中也对电力产生消耗,那么对应粮食生产过程而言,此处对电力的消耗为第二次间接消耗,即粮食通过第一次间接消耗的产品的生产对电力的消耗,依次递推可得粮食对电力的第三次、第四次、第无穷次间接消耗。,1.,完全消耗系数,(,total input coefficient,),2.,完全需要系数,完全需要系数反映的是为了获得单位最终产品各部门所需要生产的产品总量。,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要系数,从经济意义上说,完全消耗系数反映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的完全(直接和间接)消耗量,,而,完全需要系数反映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的完全(直接和间接)需要量。,完全需要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区别是前者包括最终产品本身。,3.,完全增加值系数,直接增加值系数,完全增加值系数,各部门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从业人员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组成。,直接增加值系数的关系,则完全增加值系数为,中间投入系数矩阵的列和和增加值系数之和等于1,那么,即得到:,完全增加值系数行向量为元素都为1的行向量,完全增加值系数行向量为元素都为1的行向量,说明各部门的总产值等于完全增加值,也就是等于完全固定资产折旧、完全从业人员报酬、完全生产税净额和完全营业盈余之和,即经过无穷次分解后,中间投入部分消失了,总产值等于完全增加值。,各部门总产值完全固定资产折旧完全从业人员报酬完全生产税净额+完全营业盈余,(四)后向联系与前项联系,后向联系,又称后向关联、后向效应,是指生产部门与供给其原材料、动力、劳务和设备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某一部门的后向部门是指向它提供原材料等的部门,前向联系,又称前向关联、前向效应,是指生产部门与使用或消耗其产品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某一部门的前向部门是指使用其产品的部门,随着投入产出技术的发展,对部门间的前、后向联系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在20世纪60年代,用直接消耗系数的列和表示后向联系,以行和表示前向联系。,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用完全需要系数矩阵代替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计算,用 ,即 表示后向联系,用 ,即 表示前向联系。,影响力系数,表示第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之和,即反映第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的大小,为了便于比较各部门拉动作用的大小,对后向联系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即使拉动作用为中等的部门取值为1,得到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后向系数,表示第,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拉动作用,反映第,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的大小,。,感应度系数,前向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第,i,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6.3,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基本介绍,二、投入产出表的解读,三、,GDP,核算,四、系数及模型,基本系数、列昂惕夫模型、完全系数、关联关系,五、基础知识补充,五、基础知识补充,1.,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同质性假定,同质性假定又称“纯部门”假定,是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单一的产品,并具有单一的投入结构。,“产出”的同质是指产品的用途和分配去向一致,,“投入”的同质则是生产消耗结构的一致性。,比例性假定,同质性假定,投入产出模型是通过“纯部门”划分来实现同质性假定的。,目前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不同于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方法,一般采用产品部门分类,即以产品为对象,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若干种产品组成一个产品部门。,相同的属性包括产品用途相同、消耗结构相同以及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比例性假定,首先是假设任何一个部门对各部门产品的消耗量是该部门产出的唯一线性函数,各种投入品与产量成比例,无替代性;,其次是假设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投入要素之间有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即投入要素的增减均采用统一比例,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比例性假定,在某些情况下,投入产出生产函数中的若干假定,如要素间不可替代和线性比例假定,可能不成立和不合理,因而常受到很多经济学家批评,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假定是合适的:,第一、比例性假定主要是对直接消耗系数而言。,第二、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只有在具备先进生产能力情况下才能实现,2.,投入产出表中所采用的价格形式,推荐使用基本价格,但实际上大部分使用的生产者价格。,核算最终使用时采用的购买者价格,需要经过处理才可放入投入产出表中。,3.,进口的处理,进口作为一列,进口作为一行,进口作为矩阵,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6.3,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分析基本介绍,二、投入产出表的解读,三、,GDP,核算,四、系数及模型,基本系数、列昂惕夫模型、完全系数、关联关系,五、基础知识补充,基本假定、价格、进口的处理,第六章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1,产业结构统计,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6.2,区域与城乡结构统计,整体结构、产业特点、二元结构,6.3,投入产出分析,解读、,GDP,核算、系数及模型、基础知识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