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总复习.ppt.ppt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287781 上传时间:2025-05-16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3.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总复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总复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史实到位阶段清,线索明了特征明,知识结构要重建,理解运用提能力,复习须知:,在第一轮复习中,通过教和学应达到的要求,年代数轴,前,221,前,99,1,公元元年或,1,年,99,1804,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19,世纪初,注意:,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离我们今天越远;反之越近。,跨公元元年的要减去一年;一个世纪是,100,年。,公元与世纪,20,世纪初,1912,1,、注意历史复习的,“,两观,”,(,1,)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及规律,(,2,)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2,、学会阅读教材,落实学科基础知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所学教材为阵地,既重视对主干知识的分析,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3,、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新史观、时政热点焦点,4,、适量训练主干内容,掌握答题要领,学法指导,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总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 况,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国体:国家的性质;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言,有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1.,定义:,2.,分类:,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国体变化:,奴隶主贵族专政,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的政体变化:,分封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知识链接:,中古经济结构;中古主流思想;中古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中古遗址(长城、兵马俑、故宫);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4,、,分期,:,以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宗法贵族,君主制,(奴隶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秦,清朝,(公元前,221,年,1912,年),以秦为界,一、历史特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整体上讲,可分为两个阶段:中国早期(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政权合一;国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从秦朝到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三种趋势:,一是不断加强封建君主的个人专制;,二是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有效的管理;,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二、主要表现,1,、西周形成了一整套以分封制和宗法相结合为特征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2,、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完备的中央官制及地方郡县制。,3,、由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地方由郡县制到行省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基本定型。,4,、明清时期,采取废丞相、设立内阁及军机处等措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中朝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 点 清 单,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2,、目的:,3,、,对象:,4,、权利:,5,、义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商代),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且可以再行分封(层层分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巩固政权(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体现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6,、特点:,分封对象多样化,但以周王室贵族为主;,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纽带;,层层受封,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官吏世袭相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7,、作用:,前期:,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拓展了疆域,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周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探究:,西周初期分封制得以维持的原因:,周王室实力强大;,周王室对诸侯有较强的约束力;,地方诸侯尚不具备与周王室抗衡的实力。,后期:,走向崩溃 (,P6,),(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原因?,(,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C,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西周时已有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为了维护什么制度?,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B,、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2,、西周分封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D,A,4,、内容:,(,1,),从周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巩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3,、实质(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的政治制度。,考点,2,、西周的宗法制,5,、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王位继承人必 须是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指就是如果嫡夫人无子,则立庶子中的贵者。即它是以诸庶子母亲身份的尊卑,来确定其子继承地位的高低,即“子以母贵”。),(,2,),小宗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有哪些关系?,政治,:,君臣关系(等级从属关系),血缘,:,父子或兄弟关系,宗法,:,大小宗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1,)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 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4,)巩固、完善了分封制;,(,5,)重亲情、家庭、重血缘、重宗族等宗法观念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6,)后期导致了中央权力的减弱。,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基础,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和顺利实施)。,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相辅相成,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是分封制,思维提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巩固:,1,、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D,2,、西周时期,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A,、相互之间是绝对的,B,、土地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邦国联盟的基础,B,【探究活动,1,】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共同作用:,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探究活动,2,】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探究思路和方向:,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干部职务终身制,考点,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P4,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说明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如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实质上是强权政治。,1,、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只有周王室才可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称为大宗,C,、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D,、大宗和小宗只是家族的等级关系,2,、通过实行宗法制,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B,、,C,、,D,、,3,、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A,、功臣,B,、殷降族,C,、同姓亲族,D,、殷商旧族,B,C,C,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过程:,(,1,)统一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过程:攻灭东方六国,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秦王朝。,(,2,)北击匈奴:,概况: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意义:加强了北部边防。,(,3,)统一岭南:,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平定了岭南,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4,)开发西南,措施:开辟了,“,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2,、意义:,(,1,)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进趋势。,(,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3,、秦统一的原因:,(,1,),客观:,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群众基础:,春秋争霸,战国混战,人民渴望统一、和平。,(,2,),主观:,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实力基础:,商鞅变法后,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a,:平定太后的舍人嫪毒发动的判乱、罢免吕不韦,b,:重用李斯、尉缭、王剪父子,c,:兼并策略:收买、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远交近攻,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4,、军事上:,、交通上:,开辟“五尺道”,构建全国交通网,构筑有效的国防体系(北击匈奴收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南征越族、开渠设郡),考点,1,、皇帝制度:,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1,、秦王赢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特点:,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法令出一,”,皇帝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3,、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知识拓展: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考点,2,、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阅读下列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李斯。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东汉政论家崔寔说:,“,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国有常君,上下相安,政如一家。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矣。我文景患其如此,故令长视事,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故能君臣和睦,百姓康乐,是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请结合西周、春秋及秦朝的有关史实,分析评论上述观点。,崔寔对分封制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夸大其作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到春秋时代,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而非崔寔所说的,“,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崔寔认为,“,秦罢侯置县,君臣始有不亲之衅,”,是错误的。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这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君臣有衅,”,是私有制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本身造成的,并不是秦朝,“,罢侯置县,”,所致。,崔寔的观点是为分封制辩护,攻击郡县制。,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试根据周室衰微和秦朝早亡的历史,分析评论柳宗元的观点。,答:柳宗元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西周时推行的分封制,曾一度起到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周朝统治,发展疆域的作用。但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强大,最终导致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周王室日渐衰微。因此说,西周的衰微,是分封制造成的。,秦朝统一全国后,推行残暴的统治,如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等。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秦朝灭亡的过程,各郡县并未起兵反秦,因而秦朝的灭亡和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所说,“,周之失,失之于制;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以上材料引自柳宗元,封建论,回答,:,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绝对不行。,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考点,3,、郡县制,(,1,)郡县制设置:,(,2,),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3,)郡县制推行意义:,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社会的进步,郡,县(道),乡,里,焚书坑儒,1,、目的:,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2,、影响:,开思想专制之先例,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挟书律,1,、内容:,2,、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评价:,一方面加强了思想专制的统治,另一方面,成为秦“暴政”的典型表现,是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通过思想文化专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A,、实质:,B,、对中国文化而言:,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C,、对秦的统治而言:,三、秦创立的官僚制度的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高无上),2,、,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使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但,“,朝议,”,的议政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最终集权于皇帝。,4,、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国,”,与,“,家,”,同治),“,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5,、体制比较完备。,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选官不问身份,实行傣禄制,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1,)积极:,(,2,)消极:,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政治(疆域):,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B,、经济:,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考点,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的影响,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权重,汉初:,汉武帝时:,考点,1,、打击相权,设立中朝,政府组成,外朝:,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三公九卿,),皇帝的亲信近臣(参与决策),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古代监察制度,考点,2,:刺史,(目的是什么?),2.,评价,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B,、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全省军政大事。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考点,4,: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考点,3,、三省六部制(创新设计,P9,),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考点,4,:行省制度,行省数目:,十个行省、腹里和宣政院,行省职权:,意义,:,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中央还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皇 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亲自掌管,(,1,)、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 期,名 称,职 权,特 点,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内阁制度,(,4,)内阁的影响:,强化了君主集权;,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黑暗。,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3,)内阁的实质:,是皇帝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探究】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反映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探究】,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明朝的内阁制有 什么区别?,英国,-,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中国,-,内阁没有实权,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阅读史,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内阁首辅=宰相,?,思考探究,【探究,】,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不同点:,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职责,任免,对皇权影响,宰相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一级决策者(机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内阁首辅,”,“,宰相,”,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制,西方内阁制,产生背景,产生方式,权力大小,性质,明朝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政务繁杂,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演变而来的,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是只备顾问而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探究,】,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区别,(,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直接原因:,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加强皇权;,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推行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军机处和密折制推行的影响:,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考点,2,、军机处,考点,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1,),A,、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巩固;,B,、形成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抵御外侮侵略等。,(,2,),A,、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C,、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历史进步,造成中国的近代落后挨打局面的出现。,考点,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4,、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制度中;,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学说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2,、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3,、加强思想控制;,4,、加强监察机制;,5,、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58,一、选择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指,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D.,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解析,焚书坑儒发生于公元前,214,年,而题干强调的是公元前,221,年,因此,B,项错误。,A,59,2.,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王位世袭,B.,等级森严,C.,有浓厚血缘色彩,D.,中央高度集权,解析 注意关键词,“,早期,”,,一般说中国古代早期多指夏商,周时代。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并延续整个中国古,代,不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的范围。,D,60,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解析 秦朝郡尉是地方长官,与诸侯有明显的不同,没有封 地,官位也不能世袭。,D,61,4.,(,2009,黄冈模拟)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 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西周时期,统治者极力推行的宗法制,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B.,以血缘排斥政治关系,C.,削弱了世卿世禄特权,D.,便于选拔、考核官吏,解析,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的矛盾,进而有利于内部团结,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既是血缘关系,又是君臣关系。答案为,A,。,A,62,5.,(2009,菏泽期末,),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 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解析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高度集权是皇帝制度的特,征,材料是对,“,皇权至上,”,的考查。,6.,(,2009,全国第三次联考),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C,63,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做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解析,A,、,C,两项都属于,“,政府组织,”,的范畴,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郡县制度等都包含在中央,集权制度内,,C,项最佳。,7.,(,2009,威海模拟),“,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行省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A.B.C.D.,解析 行省制度是元朝创立的。,C,B,8,、(,2008,江苏)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A,9,、(,2008,年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B,史料文本:,宋楚瑜赴大陆访问,5,月,5,日,0915,台湾乘机赴香港、,1100,香港转机赴西安、,1500,抵达西安,举行,“,登陆,”,记者会、,1730,陕西省委晚宴,5,月,6,日,1030,拜祭黄帝陵、,1730,乘机转赴南京,5,月,7,日,1030,江苏省委午宴、,1600,乘机转赴上海、,出席上海市委晚宴、夜游黄浦江,5,月,8,日,0900,拜访海协会会长汪道涵、,1100,出席台商座谈会、,1500,乘机转赴长沙、,湖南省委晚宴,5,月,9,日,0900,赴湘潭扫墓祭祖、,1000,会见亲友,5,月,10,日,1330,乘机赴北京、,1530,抵达北京,5,月,11,日 会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信息解读:,上述材料表层信息有宋楚瑜赴大陆访问的日程、时间、出行方式、所到达参观地点、会见人员等,,深层隐含信息有:,政治方面:当前两岸关系缓和,政要人员往来交流不断;一个中国共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大陆政府重视并高规格接待宋楚瑜一行;通过台湾人民的参观也将更好的了解大陆改革开放的成就。,经济方面:两岸政治交流频繁的根源是两岸经济交流不断加大推动的结果,大量商业人士的参与也必将更大程度地促进两岸的全面交流。,文化方面:扫墓祭祖、会见亲友、拜谒中山陵、拜祭黄帝陵,体现了两岸同宗同族、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同时体现了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企盼两岸早日统一的民族情结。,史料应用,(1),从文化的角度讲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认祖归宗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明清时期,(2)(2008,宁夏,),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3),对列祖列宗的祭拜是我国哪项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其最大,特点是什么?,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A,A,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示:首先要注意设问中的提示语:,“,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传统社会,”,,回答这类设问,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抓分的关键,,规范着思考的方向。材料中得分信息是,“,血缘关系,”,、,“,家族人物,事迹,”,、,“,隐恶扬善的原则,”,等。,主要原因:,受宗法制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提示:,家谱中可查出洋人在故国的详情和对家乡的贡献,这样以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就变成了以共同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了,结合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外交流的时代要求即可得出答案。,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提示:,“,辩证看待,”,,一般要从积极、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