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高炉能量利用,5.1,高炉中能量交换,风口前燃料燃烧产生高温还原性煤气(,CO+H,2,),为高炉冶炼提供了热能和化学能。煤气能量是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焦比、燃料比的高低和其它指标的改善。,煤气和炉料之间良好的传热是传质的条件,也是改善高炉能量利用的关键。,5.1.1,煤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的变化,高炉煤气自下而上穿过料层而运动时,以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热量传给炉料,同时进行着传质,使煤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成分和温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图,5-1,看到,煤气的总体积(标准状态即,0,,,0.1013Mpa,)自下而上有所增加。通常鼓风时,炉缸煤气量(注:这是指体积而言)约为风量的,1.21,倍;而炉顶煤气量约为风量的,1.35,倍。喷吹燃料时,炉缸煤气量约为风量的,1.30,倍;而炉顶煤气量约为风量的,1.45,倍。,5.1.1,煤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的变化,高炉热效率高达,7886%,,是各类冶金炉中最高者。沿高炉截面上,煤气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主要取决于煤气分布。一般中心和边缘气流较发展,煤气温度也较高。,改善煤气化学能利用的关键是提高,CO,利用率(,CO,)和,H,2,利用率(,H,2,)。炉顶煤气中,CO,2,愈高,,CO,愈低,则煤气化学能利用愈好。反之,,CO,2,愈低,,CO,愈高,则化学能利用愈差(传质不良)。,5.1.1,煤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的变化,CO,利用率一般表示为,(,5-1,),显然,在(,CO,2,+CO,)之和基本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炉顶煤气,CO,2,含量,意味着,CO,必然降低,而,CO,必然提高。这就是说,有更多的,CO,参与了间接还原变成了,CO,2,,改善了煤气(,CO,)能量的利用。,5.1.1,煤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的变化,炉顶煤气温度(,t,顶,)是高炉内煤气热能利用的标志。,t,顶,愈低,说明炉内热交换愈充分,煤气热能利用愈好;反之,,t,顶,愈高,煤气热能利用愈差(传热不好)。,炉顶煤气中的,CO,(或,CO,2,)含量和,t,顶又是互相联系,表现一致的。一般,t,顶,高,,CO,含量也高,,CO,2,含量则低,煤气能量利用变坏;反之,,t,顶,低,,CO,也低,,CO,2,则高,煤气能量利用改善。这说明高炉内传热、传质过程是密切相关的。,5.1.2,高炉热交换,前以指出,高炉内煤气温度仅几秒钟就由炉缸内的,1750,左右降低到炉顶处的,200,左右。而炉料(使用冷料)温度则在数小时内,由常温升高到风口水平处的,1500,左右。显然,在煤气和炉料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热交换。其基本方程可表示为,:,(,5-2,),式中,dQd,时间内,煤气传给炉料的热量;,a,传热系数;,F,炉料表面积;,t,煤气与炉料之间的温度差,,t=t,气,-t,料,。,5.1.2,高炉热交换,由上式可知,单位时间内炉料所吸收的热量与炉料表面积,煤气和炉料温差、传热系数成正比。而,a,又与煤气速度、温度、炉料性质有关。在风量、煤气量、炉料性质一定的情况下,,dQ,主要取决于,t,。然而,由于沿高度上煤气与炉料温度不断变化,因而,t,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规律可用图,5-3,表示。,5.1.2,高炉热交换,由图可见,沿高炉高度上煤气和炉料之间的热交换分为三段区域:,上段热交换区;,中段热交换平衡区;,下段热交换区。在上、下两段热交换区(,和,),煤气和炉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温差,t,,而且下段比上段还大;,t,随着高度而变化,在上段是愈向上愈大;在下段是愈向下愈大。因此在这两个区域存在着激烈的热交换。在中段(,),,t,较小,而且变化不大(,20,),热交换不激烈,被认为是炉料和煤气之间热交换的动态平衡区,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空段”或“呆区”,5.1.2,高炉热交换,为研究并阐明这个问题,引用,“水当量”概念。所谓水当量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高炉某一截面的炉料(或煤气),其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简言之,水当量就是单位时间内使煤气或炉料温度改变,1,所产生的热量变化。,炉料水当量,W,料,=G,料,C,料,煤气水当量,W,气,=V,气,C,气,(,5-3,),式中,:,G,料,、,V,气,分别为通过高炉某一截面上的炉料量和煤气量;,C,料,、,C,气,分别为炉料热容和煤气热容。,5.1.2,高炉热交换,实际高炉不是一个简单的热交换器,因为在煤气和炉料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还进行着传质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有些吸热,有些放热,使得炉料和煤气的水当量沿高度方向上是变化着的。,5.1.2,高炉热交换,在高炉下部热交换区(,),由于炉料中碳酸盐激烈分解,直接还原反应激烈进行和熔化造渣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热量,愈到下部需热量愈大,因此,,W,料,W,气,,愈往下愈不断增大。即单位时间内通过高炉下部某一截面使炉料温度升高,1,所需之热量远大于煤气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热量供应相当紧张,因此煤气温度迅速下降,而炉料温度升高并不快,即煤气的降温速度远大于炉料的升温速度。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温差(,t,),而且愈向下愈大。从而推动热交换激烈进行。,5.1.2,高炉热交换,煤气上升到中部某一高度后,由于直接还原等耗热反应的减少,间接还原放热反应的进行,,W,料,逐渐减小,以至在某一时刻与,W,气,相等,即,W,料,=W,气,,此时煤气和炉料间的温差很小(,t20,),并维持相当时间,煤气放出的热量和炉料吸收的热量基本保持平衡,炉料的升温速率大致等于煤气的降温速率,热交换进行很缓慢,而成为“空段”(,)。煤气何时、何温度下进入空段?当用天然矿冶炼使用大量石灰石入炉时,空段开始温度取决于石灰石激烈分解温度,即,900,左右。在使用溶剂性烧结矿,高炉不加石灰石时,则取决于直接还原开始大量发展的温度,即,1000,左右。,5.1.2,高炉热交换,煤气从空段往上进入上部热交换区(,)。此外进行着炉料的加热、蒸发和分解以及间接还原反应等。由于所需热量较少,因而,,W,料,W,气,,即此时单位时间内炉料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小于煤气降温,1,所放出的热量,热量供应充足,炉料迅速被加热,其升温速率大于煤气降温速率。因此,自下而上,始终保持着愈来愈大的温差,从而进行着较激烈的热交换。而自上而下,炉料的温度便很快接近煤气的温度,进入中部“空区”,,W,料,W,气,。,5.1.2,高炉热交换,总的来看,煤气和炉料,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一个是降温,一个是升温。这一对矛盾取决于煤气和炉料水当量的变化。即它们温度升降的速率决定着热交换曲线变化的趋势。,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一、热交换强度与高炉适宜高度的讨论,由图,5-3,可知,煤气和炉料间的温差在风口水平最大(,t=400500,),在炉喉料线附近次之(,t=200,左右),而在炉身(空断)最小(,t=1020,),因此,高炉高度上热交换强度的变化规律是两头大,中间小。由于高炉不论大小,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热交换达到平衡(或缓慢)的空断区,因此,过去有人企图增加高炉高度来降低炉顶温度,改善煤气能量利用,其效果不大。,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既然增加高度徒劳,而空段对热交换作用不大,因此,又有人提出取消空段,大幅度降低高炉高度。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证明,高炉过矮,将妨碍间接还原,使能量利用变坏,焦比升高。因此空段尽管热交换缓慢,但却进行着十分重要的间接还原反应等过程,因此,空段虽可缩短,但不能取消。高炉应维持一个适宜的高度,既适宜的高径比(,Hu/D,)。,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二、炉料和煤气水当量的比值与炉缸和炉顶煤气温度的关系,在高炉操作中,如果炉缸温度(,t,缸,)升高,而炉顶温度,(,t,顶,)降低,说明热交换进行得好,煤气能量利用改善。提高,t,缸,降低,t,顶,,同,W,料,/W,气,的比值变化不大。,根据区域热平衡和热交换原理,在上部热交换区(,段)任一截面上,煤气所含的热量应等于固体炉料吸收的热量与炉顶煤气带走的热量之和(不考虑入炉料物理热)。即:,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当上端热交换终了,到达空段时,于是,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可见,炉顶煤气温度决定于空段温度和 的比值。在原料、操作稳定的情况下,,t,空,一般变化不大,故,t,顶,主要决定于,.,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提高风温,降低焦比,或采用富氧鼓风等减少煤气量的措施,都可使,W,气,降低,升高,从而使,t,顶降低。如果由于其它原因,风温的提高并没有使焦比降低,则煤气量不变,,W,气,亦不变,,t,顶,变化也不大。相反,如果风温降低,焦比升高,或者其它任何原因引起焦比升高时,则由于煤气量增加,,W,气,增加,降低,,t,顶,升高。,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5.1.3,改善煤气能量利用,此处,t,缸为炉渣温度,,t,气,为炉缸煤气温度。由(,5-5,)式可见,凡能提高,t,气,和降低,W,料,,提高,W,气,/W,料,比值的措施,都有利于提高炉缸温度。,提高风温,,t,气,升高,,t,缸,增加;但风温提高,焦比降低,,W,气,减少,又使,t,缸,降低,其结果,t,缸,可能变化不大。如果焦比不变,则,t,缸,增加。,富氧鼓风时,,N,2,减少,煤气量减少,,W,气,/W,料,降低;然而富氧可大大提高,t,气,,结果使,t,缸,升高。,综上所述,富氧和高风温对于提高炉缸温度,降低炉顶温度,改善煤气能量利用是很有效的措施。两者都可使高温区下移,间接还原区扩展,从而减少直接还原,使焦比降低。,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对于生产高炉,为了能对冶炼过程进行全面、定量的深入研究,发现增产、节焦的薄弱环节,提出努力方向和改革措施,也常要进行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5.1.4.1,高炉能量利用计算,高炉物料平衡和热平衡以配料计算为基础,并严格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一、配料计算和物料平衡,配料计算的目的是根据已知原、燃料成分和冶炼条件来决定矿石、燃料和熔剂的需要量,以获得性能良好的炉渣和合乎规格的生铁,并为编制物料平衡和热平衡打好基础。,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配料计算和物料平衡必须具备以下数据:,1,各种原料(包括喷吹物)的全分析(各种成分的总和应调整到,100%,);,2,计算得到或实际所用的各种原料(包括喷吹物)重量,生铁产量、渣量、炉尘吹出量;,3,冶炼铁种及成分,炉渣成分和碱度,炉尘的成分;,4,炉顶煤气成分;,5,鼓风参数(包括富氧程度、湿分等);,6,各种元素在生铁、炉渣、煤气中的分配比例等。,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为了编制物料平衡必须进行风量和煤气量的计算。,计算风量是根据碳平衡原理,首先计算出风口前被鼓风中的氧所燃烧的碳量(,C,风,),(,5-6,),式中,C,氧化,被鼓风和炉料中氧所氧化的碳量,,kg,;,C,直,被炉料中氧所氧化的碳量(即,Si,、,Mn,、,P,、,Fe,直接还原消耗碳量),,kg,。,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二、热平衡,通过热平衡计算可以了解高炉冶炼过程热量利用情况,从而找到改善热能利用、降低焦比的途径。,常见的热平衡计算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建立在盖斯定律基础上的,即依入炉物料的初态和出炉产物的终态来计算而与炉内实际反映过程无关。,第二种是按炉内实际反应过程来计算热量消耗。,前者比较简便,但不考虑实际过程;后者比较实际,但计算较繁。此处还有“区域热平衡法”,可根据高炉特定区域,如高炉下部的实际需要来进行。,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实际生产中多用第一种,热平衡法,。它是先分别计算出冶炼过程中的热收入项和热支出项,然后编制出热平衡法,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收入应等于热支出来进行比较和检查。,举例如表,5-2,。其中热支出第九项外部热损失,系根据热收入总和减去前八项热支出之和得出。关键是看它所占百分数是否在合理范围以内。冶炼炼钢生铁时,此值一般为,36%,,铸造生铁一般为,610%,。当然希望外部热损失低一些好。此值过高,说明计算有错误,或焦比选择不当,应予以检查和调整。如果测试手段齐备,外部热损失也可用准确实测数据来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2,高炉操作线图及其应用,长期来,高炉工作者习惯于应用图,4-8,的,r,d,-C,曲线来分析还原和热消耗过程对焦比的影响。但该图没有表达出冶炼过程风量和煤气成分的变化;同时要做出热量消耗曲线,往往需要进行繁杂的热平衡计算。,1967,年,法国学者,A,里斯特(,ARist,)和,N,梅依森(,NMeyssem,)提出高炉操作线图(简称操作线),能直接表达出高炉冶金过程,Fe-O-C,体系的变化和高炉各生产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分析高炉冶金全过程甚为方便。这是高炉冶炼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一构成操作线的基本原则,高炉冶炼主要反应都涉及氧,是氧从铁矿石和鼓风移向或转变成煤气的进程。如铁矿石的还原,碳的燃烧和气化等。在这些涉及氧的反应中,氧有三个来源,铁的氧化物、脉石中的氧化物和鼓风中的氧。氧也有三个去向,高温区碳氧化(包括燃烧和气化),最终生成,CO,;直接还原,铁及其它氧化物中的氧被碳夺取变成,CO,;间接还原,铁及其它氧化物中的氧被,CO,夺取变成,CO,2,,这些生成或转变成的,CO,和,CO,2,,最终都进入煤气。,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Rist,操作线正是抓住“氧的转移”这个高炉冶炼最本质的特征来描述高炉过程。,在物料平衡和热平衡中,常以,1,吨生铁来计算。而操作线则以,1,个铁原子,实际用,1kmolFe,,即质量为,56kg,的铁为基准来计算。这样,能更好的反应出化学反应是以原子、分子为单位进行的本质。例如,工业单位,72kg 12kg 56kg 22.4m,3,化学反应单位,1,分子,1,原子,1,原子,1,分子,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操作线图系一平面直角坐标(图,5-4,),,X,轴为氧、碳原子比,即,O/C,,主要用来表示氧的去向。,Y,轴为氧、铁原子比,即,O/Fe,,主要用来表示氧的来源。,在,X,、,Y,平面上,线段,AB,及其投影,X,(或,x,)和,Y,(或,y,),代表一种特定类型的氧的迁移。相应的氧的流量,nO,与沿着,X,轴的煤气中的碳量,nC,有关,也与沿着,Y,轴的固体炉料中的铁量,nFe,有关。,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线段,AB,的斜率,由于,x,,,y,均为正值,所以斜率,u,亦为正值。斜率等于碳同铁的产物量的比值,即,nC/nFe,,实际就是用,C/Fe,原子比表示的单位原子铁的碳量消耗,也就是以比值(分子,CO/,原子,Fe,)表示的单位原子铁的还原气体消耗量。,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可见,斜率的意义在实际上与焦比(或燃料比)是完全一致的。当原料和冶炼条件一定时,焦比或,C/Fe,原子比是一个定值。由于,u=C/Fe,原子比一定,故,O/Fe,与,O/C,原子比或,Y,与,X,呈直线关系。,当表示若干氧的迁移过程时所有的线段都具有同一斜率,u,,而且可按一定顺序在斜率为,u,的同一条直线,AE,上互相衔接起来,就构成所谓的操作线(图,5-5,),由于是以原子比为计量单位,所以操作线,AE,时一条直线,其斜率,u=C/Fe,原子比。实际代表了焦比或燃料比。,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二操作线图各组成部分的理论分析,取纯碳(,X=0,)和纯铁(,Y=0,)为坐标原点,O,。,引三条垂直线,:,X=0,,纯碳,即,Y,轴;,X=1,,纯,CO,气体,这里,O/C=1,,即,GF,线;,X=2,,纯,CO,2,气体,这里,O/C=2,,即,HX,线(,H,点对,X,轴的垂线)。,引两条水平线:,Y=0,,纯铁,即,X,轴;,Y=yO,,即,yOH,线,表示炉料中铁的氧化度(,O/Fe,原子比)。例如,,Fe,2,O,3,=3/2=1.5,;,Fe,3,O,4,=1.33,;,FeO=1.0,。,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在,GF,线左侧,,O,X,1,的区间,为高炉下部,C,氧化为,CO,的直接还原区,并用来描述还原性气体的生成。,在,GF,线右侧,,1,X,2,的区间,为,CO,转化为,CO,2,的直接还原区,并用来描述还原性气体的利用。,在,X,轴以上,即,0,Y,y,O,的区间,用来表示炉料中铁氧化物提供的氧,并用以描述整个高炉内铁的还原过程。其中,AB,部分在,Y,轴上的投影即,y,i,,为用于间接还原,使,CO,转变为,CO,2,的氧;,BC,部分在,Y,轴上的投影即,y,d,,为用于直接还原,使,C,变为,CO,的氧。因此,铁氧化物中提供的氧,既参与了还原气体的生成,有参与了还原性气体的利用。,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在,X,轴以下,坐标平面负的,y,值一边,说明除铁的氧化物外,在高炉下部(炉腹、风口区、炉缸)发生作用的其它氧的来源。这些氧只参与还原性气体的生成,而未参与还原性气体的利用。其中包括碳燃烧、气化、夺取脉石氧化物中的氧而生成的,CO,。如,CD,部分,它在,Y,轴上的投影,y,f,,为脉石中,Si,、,Mn,、,P,、,S,等氧化物直接还原提供的氧;,DE,部分在,Y,轴上的投影,y,b,,为鼓风中提供的氧,用于碳的燃烧和气化。,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在,Y,y,0,部分,即,y,0,H,水平线以上区域,用处很少,但它可说明在高炉以外,使高炉煤气完全燃烧所需氧的来源,如在热风炉、加热炉、焦炉中应用高炉煤气作燃料进行的燃烧等。,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四操作线的应用,掌握了高炉操作线原理,性质以及各线段和特性点的意义,就可用来解决高炉生产问题。,例如,如可以根据特定高炉已知的矿石成分,炉顶煤气成分,生铁成分,风口前燃烧的碳量,并在物料平衡的热平衡计算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数据组合,如,A,点及斜率,,,A,点及,D,点,或,P,点及斜率等,便可确定或描绘出该高炉的实际操作线,并与其理想操作线对分,分析各种因素对焦炭的影响。如,A,点的变化,即精料水平的高低(,YA,),煤气利用的好坏(,XA,);,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B,点的改变,即直接还原的变化(,YB,或,ya,);,E,点(,ya,)的变化,即风量或料批时速的变化;,U,点(,Yu,或,Yf,)的改变,即直接还原度的变化;,V,点(,Q/qd,)的改变,即渣量,炉渣成分,渣、铁温度,生熔剂(石灰石)入炉量的变化;,P,点的改变(表现为,UV,线的变化)等等,都会使操作线,AE,的斜率(或焦比)发生变化。总之,几乎影响焦比的各种因素都可通过操作线图来进行分析。这时,可按下式求得焦比(,K,)和焦比的改变量(,K,)。,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此外,又由于,Q=ybqb-ydqd,(见,5-16,式),其中,yd,,,yb,可由高炉仪表中的炉顶煤气分析和分量导出,而,qd,是常数,,qb,在风温,湿分一定时,也是常数。因此,可由风量和煤气连续分析得到的数据,不断算出高炉各个时期的,Q,值,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的作用,及时判断高炉高温区热状态,并进行调节。,5.1.4,高炉能量利用计算,高炉操作线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用一条直接(操作线),把高炉过程的一系列重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联系在一起,使高炉操作者对高炉冶炼状况一目了然,并明确降低焦比(或燃料比)的方向和途径。因而不失为分析和解决高炉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方便的工具。但高炉操作线表示的只是高炉稳定状态的情况,即是一种“静态模型”,而实际高炉炉况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更加需要寻求一种“动态模型”来有效控制高炉。目前正在进行这种研究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