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0279021 上传时间:2025-05-1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人际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人际关系,105,宿舍,1,第一节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定义,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2,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密切。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3,人类的亲和动机,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为了克服寂寞,4,社会比较,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个因素有关,社会交换,5,沙赫特发现,和他人在一起可减少个体的恐惧和焦虑。在一项对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度焦虑时,人们选择愿意与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度焦虑情况下却更愿意独自等待。沙赫特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与他人亲近,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他在同样情境下的人比较。米勒进一步认为,人们不仅通过社会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而且通过它获取有关自己情绪甚至朋友选择方面的信息。,6,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筹赏,依恋,社会整合,价值保证,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受教育机会,7,寂寞的种类,影响人寂寞感的因素:,婚姻与经济状况,年龄因素,人格因素,情绪性寂寞,:,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社会性寂寞: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所产生的寂寞。,8,为了克服寂寞,,就要提高社会技巧,提高对他人的关注,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9,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人格,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社交退缩行为,他们常常局限等负于自己的狭小圈子里,不积极参加各种团体社交活动,限制了自己与人接触的机会,而且他们容易产生悲观面情绪,因而给人以难以接近的感觉。另外,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情绪起伏不定,遇事容易激动、易产生焦虑等情绪,对人很苛刻,因此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所以总能比其他人体验到更深的孤独。精神质倾向明显的人喜欢独处、隐居式生活,对抗权威,对人怀有敌意和攻击性,不近人情,缺乏同情心,与别人不友好,因而也难以与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10,(,二,),人际信任,人际信任程度低的人,情绪易激动,易烦躁,固执己见,羞怯而谨慎,与人相处多拘束不自然,即使在家人和同伴面前也不例外。因此,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人的性格特征更易于他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避免孤独感。而低人际信任程度人的人格特质,则妨碍了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三,),社会支持,在压力情境下,高社会支持的个体,由于能和别人交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会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环中,因而会更有动力,可以缓解无助、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从而避免孤独情绪。而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则相反,他们通常会觉得孤独,无助,得不到别人的关心,鼓励。,11,(,四,),父母教养方式,关于教养方式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子女的社会化、人格形成及人际关系、学业等方方面面,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及将来社会生活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父母对子女投入的理智的关爱、呵护、尊重、理解、信任越多,就会使子女形成外向,开朗,悦纳自己,充满自信,愿意与人接触的性格特征,这有利于他们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更少体验到孤独。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或拒绝、否认、惩罚、过分干涉等,那么子女则可能会出现各种人格偏差,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评价,缺乏自信,在社交中过分敏感,害怕负性评价和胆怯,害怕被拒绝,因而回避交往,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12,当代大学生克服孤独感的方式:,(,一,),大学生应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1.,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视孤独,找出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进行自我调控。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2.,掌握社交的技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积极主动,学会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对他人的好感,学会倾听,学会心理换位,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习惯等。注意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互利、信用、宽容的原则。,(,二,),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孤独,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开展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三,),作为父母应提高自身修养,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13,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人们喜欢给与自己酬赏、对我们做正性评价的人,而讨厌给我们惩罚、对我们做消极评价的人。,社会交换:人们和这个人交往所产生对成本与收益评价决定是否喜欢这个人。当人们在关系中体验到的收益和成本之比大致与伴侣体验到的相等时人们是最为快乐的。,联结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 在一起的人,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 在一起的人。,1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外表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曝光效应,),接近性,15,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提出几点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相似性原则,:,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相似包括的方面很多,比如地位、外貌、能力等。,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审美观原则:外貌吸引力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大家都会喜欢“美女帅哥”,就是因为人们有爱美的天性,长相出众的人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能相互吸引。当然这里的审美可以是具体的美也可以是抽象的美。,16,交往频率原则,:,熟习或交往频率高能增加喜欢的程度。曝光效应就是最好的例证,你越是熟悉某个人或事物,你就倾向与越来越喜欢他。邻近性原则,:,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研究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坐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同一楼内住得最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相互性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一种满意的关系是双方的自我都受到支持的关系。,17,第二节 亲密关系,18,一、,亲密关系的概述,1,、定义,特点,2,、自我概念,3,、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爱情,1,、定义与分类,2,、测量,3,、文化与爱情,4,、爱情行为与感受,四、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五、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六、社会支持,亲密关系,19,关系的定义:,是指两个人彼此能相互,影响,对方,并且相互,依赖,。,互赖模型,零接触,(,zero contact),知晓,(awareness),表面接触,(surface contact),共同关系 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高时,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特点,:,1,、长时间频繁互动,2,、包含许多不同种类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3,、相互影响很大,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亲密关系概述,20,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A,B,A,B,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21,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4,、自我图式,5,、共有记忆,亲密关系中的,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22,一、,友谊关系,表面朋友:酬赏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接触越,来越少,深层朋友:酬赏作用、相互关心、接触慢慢,地减少,男女差异:,1,、方式不同:,女性是肩并肩式的聊天,男性为面对面式 的共同活动,2,、情感的作用不同:,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参与,3,、身体接触程度不同:,男性身体接触较少,二、,自我展露:,指个体把有关自己的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社会渗透理论,三、,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展露范围 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交流方式,自我展露的性别差异:,不论是内容还是程度,男性与女性在自我展露方面有着,明显区别。,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23,爱情的分类,:,Sternberg,的三元理论 爱情,=,激情,+,亲密,+,承诺,七种爱情形式,Lasswell,和,Robsenz,的爱情分类,六种形式爱情,对爱情的测量,1,、三个主题:依恋,关怀,信任及自我展露,2,、三种形式:,激情,游戏,友谊,爱情,24,25,A.Sternberg,的观点,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其中激情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26,B.Lasswell,等人的观点,浪漫式爱情: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占有式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忌妒,完全被对方迷住。,好朋友式的爱情: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自我展露成长起来。,实用式爱情: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利他式爱情: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游戏式爱情:玩弄爱情就象玩游戏一样。,27,亲密关系的维持,公平,:付出与收获成比例,归因,:对对方行为的观点,沟通,:摆出你的观点,嫉妒,:,“,吃醋,”,的正面作用,28,亲密关系的终结,A.,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忽视,:故意忽略对方,挑剔对方的缺点。,退出,: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B.,情感伤痛,29,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援助。,Gore,认为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的时候,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紧张的缓冲器。,30,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1,)拉关系或套关系:与原来没有关系或关系疏远的人,建立或加强关系。如:请客送礼,(,2,)认或联关系:主动地认一些原来不熟悉的亲戚、朋,友、老乡。如:五百年前是一家、认,亲、认老乡、认干爹干妈,(,3,)钻关系:设法巴结有权势的人以谋求私利。,如:司机 领导的儿子 领导,(,4,)袭关系:袭即世袭、继承。如:出身与门第,31,32,33,34,远,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社会取向,西方人的人际关系 个人取向,(,1,)自我中心,差序格局:一个人离我越近,我就对他,越好。,近,自己,35,(,2,)讲人情,人情法则:在一般社交场合要给别人人情,对方所给与的人情要接受,对方要求的人情不可不给,对方给的人情不可不回报,(,3,)强调人际信任,在中国,寡信之人是没有出路的,36,(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处处以家族为主,家族的荣辱重于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团结重于个人的自,主,家族的目标重于个人的目标。,37,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关系的互赖性 目的之一:回报,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家人关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熟人关系,生人关系,38,3.,权威取向,具体表现:,权威敏感:在任何一个场合总是细心观察有,没有权威的存在,权威崇拜:,1.,无条件的崇拜,不加批评,2.,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权,威,那么在其他方面也会变成,权威,3.,时间上绝对化,权威依赖,39,4.,他人取向,表现:,顾虑人意: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顺从他人:尽量与他人一致,关注规范:社会规范是言行的主要依据,重视名誉,40,谢谢观看!,4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