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卷类型:A
2
022 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4.09
注意事项:
1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
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
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
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
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
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
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
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
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
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
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
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
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
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
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
高三语文试题第 1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
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
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
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
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
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
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
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
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
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
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
实践。”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在承继和接续从王夫之到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同时,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长期探讨的“知和行的关系”予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发,从而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对于“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
他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实践论》的开篇,毛
泽东就明确地把实践规定为“社会实践”,进而指出社会实践包括了生产活动、阶级斗
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从事的中国革命战争,因此,
吃东西这类日常生活活动并不是《实践论》所讲的实践;而他所讲的认识,则是指在社
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这就更新了
从王夫之到孙中山对“知”和“行”的理解。
基于这种对实践和认识的新理解,毛泽东反对离开社会实践来讲人的认识活动,也
不赞成孙中山“分知分行”的主张,强调“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主张由无产阶级和
共产党把“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进而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
础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
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
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不仅肯定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特
高三语文试题第 2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别是对于人获得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实践——认识——实践”之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基本过程,从而唯物而辩证地阐
明了“知和行的关系”。这些都表明,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
国现代知行观的重大发展,而不是向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一种回复。
通过“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以实践为基础对中国现代认识论作出了
重要阐发,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发展出一整套中国马
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革命理论、国家理论、文化理论、群众路线,创造了一种充满活
力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摘编自李维武《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密切,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基础和依赖,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归属。
B.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是不论范围大小的,无论是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小
过程,还是一个社会或革命的大过程,皆是如此。
C.《实践论》规定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
学和艺术活动,不包括吃东西这类日常生活活动。
D.毛泽东主张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统一“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
提出新的理论,这是基于对实践和认识的新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违背了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全部是错误的,
对工作有害无益。
B.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理论重于革命行动,但是空有正确理论并不实行,
也是没有意义的。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循环后的认识,都比
以前的更高一级。
D.辩证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学习知识、分析问题、阐发见解的思想武器,也是他认识
中国国情的基础。
3
4
.下列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不符合毛泽东《实践论》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4 分)
高三语文试题第 3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5
.假如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型能源开发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你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但在实验中却遇到了与预期不符的结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应如何对待这个情况。(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于木匠 侯发山
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在过去那个
年月,木匠有干不完的活儿——除了平常家用的桌椅板凳,嫁闺女娶媳妇要打新家具,
人老了要做寿木,这些都离不开木匠。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不分农
忙和农闲,背着刨子大锛之类的工具走村串户,成为乡下的一道风景。
大家当面尊称他“于师傅”,背后称呼他“榆师傅”。为何?其中的原因是我成为
他的徒弟后才知道的。
我的个子矮,中学毕业后,还没锄把高,爹让我跟于木匠学本事,说木匠干的虽然
是粗活儿,但好赖有个手艺,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雇主家请去干活
儿时还高接远送的。我答应了,于木匠却不答应,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
当学徒的第一天,师父就问我:“你想学油漆还是学木工?”师父会做家具,也会
给家具上漆,即油漆匠的活儿也会干,是个全把式。
我说:“都学。”爹给我说过,武艺多了不压身,多一样手艺多一条活路。
“
别蹬鼻子上脸,给你点儿颜色,就想开染坊啊?”师父冷着脸。
我不知道师父的意思,傻乎乎地瞅着他。
师父说:“只能学一样。”
我想了想,觉得油漆匠的活路简单——不就是拿起刷子涂抹吗?跟小时候用泥糊墙
壁差不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便说:“学木工。”
师父看着我,没再说话,算是应允了。
木工的活儿看似粗活儿,实际是个细活儿,不比其他活计轻松。师父做家具不画图
纸,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料看一眼便已心中有数,即刻就能动手,
而且他画线时不用墨斗不用尺,线却画得笔直。他忙活的时候,哑巴似的极少说话,让
我打下手。有时候,我手脚迟一点儿,他就会用身边的工具惩罚我——或用尺子打我,
或用铅笔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自己还小,真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有
时我觉得一天也干不下去,真想撂挑子,但想到爹低三下四地求他的样子,我忍了,拿
着“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古话来安慰自己。
那天晚上,给一户人家做完活儿后,天已经黑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再三挽留,让
我们住下。师父拒绝了,说:“三四里路,抬脚就到家了。”走出大门没多远,师父像
高三语文试题第 4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说好的,管吃不管住,不能给人落下话柄。”
走到半路上,忽然,路旁蹿出一只野狗。可能看我个子小好欺负,它不声不响地扑
向我,朝着我的小腿肚咬了过来。我又怕又疼,“哇”地一声哭了。师父听到动静赶紧
回过头来,挥舞着手中的铁斧,连叫带吼才将野狗吓跑了。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
来到镇卫生院。谁知道,镇里没有狂犬疫苗,他就拦了辆顺路的货车,把我送到县防疫
站打了疫苗,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后来,我爹给师父送医药费,师父不耐烦地说:
“
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跟着我出的事,咋能让你出钱?”
我学徒三年将要期满的时候,本村的张全请师父做一张梳妆台。师父照例去看主人
家备的料。张全说:“要是有剩余的料头,可以做个小板凳或小桌子。”“料头”指的
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边角料。
“
你方圆左近打听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
瞅就是不高兴。
张全知道自己捅到了马蜂窝,赔着笑脸解释:“于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真不是
那个意思。”
师父不再理睬他,开始选木料。
果然,梳妆台做好后,没有剩余一块板一根横撑,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锯末和刨花。
师父说过,高明的木匠从来不多费木料,用边角料做小家具是同行在讨好主人,在遮自
己的丑。
梳妆台做好后,张全拿出事先预备好的油漆,让师父给刷上颜色。
师父拒绝了,说:“我只做家具,不干这活儿。”
“
“
“
您不是会这个吗?”张全说。在他看来,这是放羊拾柴火——顺手捎带的事。
会也不干!”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能砸个坑。
加钱也不干。”师父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说。
张全没辙,只得讪讪地说:“好,好,我再找油漆匠。”看他的表情,好似还有“离
了王屠户也不吃连毛猪”的意思。
师父真是不开窍,怪不得人们都叫他“榆师傅”。难道他的脑袋真是榆木疙瘩?还
是怕我学了他的本事?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师父,有钱怎么不赚呢?”
师父叹口气,说:“巩县有个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是‘留余匾’。匾上讲,留有
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
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遇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
凡事皆然……啰唆这么多,到底说的啥呢?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
能做尽做绝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如此可亲,如此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
(有删改)
高三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木匠虽然做的是粗活儿,但是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么累,所以木
匠的生活都过得比较从容散淡。
B.于木匠是位油漆和木工的全把式,但他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
可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习。
C.于木匠严厉的教授方式让“我”一天也干不下去,但“我”还是忍了下来,因为
“我”不想辜负爹的一片苦心。
D.文本通过张全想用料头做小家具和让于木匠给家具上漆两个情节,批评了个别木
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多次使用俗语、歇后语,如“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等,通俗又生动。
B.于木匠连夜带“我”打疫苗,与他授艺的严厉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C.文本用大段文字,借于木匠之口介绍“留余匾”,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
D.文本以“我”向于木匠学艺为线索逐层展开,结构清晰完整,情节集中紧凑。
.于师傅为什么被称作“榆师傅”?(4 分)
8
9
.侯发山小说一个鲜明特点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保持平民的本色”。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董晋与窦参同列,时政事决在窦参,晋但奉诏唯诺而已。既而窦参骄盈犯上,德宗
渐恶之。参讽晋,奏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上正色曰:“岂不是窦参遣卿奏也?”晋
不敢隐讳。上因问参过失,晋具奏之。旬日,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官,罢相,受
兵部尚书,寻除东都留守。会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疾甚,其子乃为乱。以晋为汴州节度使。
时晋既受命,唯将判官傔从十数人,都不召集兵马。既至郑,宣武将吏都无至者。晋将
吏及郑州官吏皆惧,共劝晋云:“都虞候邓惟恭合.来迎候。乘万荣疾甚,遂总领军事,
今相公到此,尚不使人迎候,其情状岂可料耶?恐须且回避,以候事势。”晋曰:“某
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准敕赴任,何可妄为逞留。”人皆忧其不测,晋独恬然。来至汴州
数十里,邓惟恭方来迎候,晋睥其不下马。既入仍委惟恭以军众惟恭探晋何如事体而未
测浅深。初,万荣为节度使,委兵于惟恭。惟恭自以当便代居其位,故不遣候吏,以疑
惧晋心,冀其不敢进。不虞晋之速至,晋以近,方.迎,然心常怏怏。
(节选自《谭宾录》)
高三语文试题第 6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材料二:
始,惟恭谋代万荣,故不遣吏以疑晋,令不敢入。及晋至,则鞅鞅不能平。汴士素
骄怙乱,惟恭尝令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
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帝恐晋儒软,诏拜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以佐晋。
初,长源欲峻法绳骄兵,为晋所持,不克行。晋谦愿俭简,事多循仍,故军粗安。长源
持法峭刻,数欲更张旧事,晋初许之,已而悉罢不用。以财赋委孟叔度,叔度为人佻侻,
军中恶之。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晋卒,长源总留后事,
大言曰:“将士久慢,吾且以法治之!”众始惧。军中请出帑帛为晋制服,不许。固请,
止给其直。叔度希望偿直以盐,乃高盐直,贱帛估,举军大怒。或劝长源曰:“故事,
.
.
有大变则厚赐于军,军乃安。”长源曰:“异时河北贼以钱买戍卒,取旌节,吾不忍为。”
众怒益甚。长源性刚不适变,又不为备。才八日,军乱,杀长源及叔度等,放兵大掠。
死之日,有诏拜节度使,远近嗟怅,赠尚书左仆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
1
1
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每写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既入①仍委惟恭②以军众③惟恭④探晋⑤何如⑥事体⑦而未测浅深。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合,应当,与《齐桓晋文之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的“合”意思不同。
B.方,方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方”意思相同。
C.械,用刑具,名词作状语,与《阿房宫赋》“辇来于秦”的“辇”用法相同。
D.故事,先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不同。
1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德宗时,窦参大权在握,后来变得傲慢自满并冒犯皇上;皇上逐渐厌恶他,在
通过董晋了解了他的过失后,不久就贬了他的官职。
B.李万荣任汴州节度使时将兵权交给邓惟恭,他病重后,邓惟恭认为自己应继任节
度使,所以在朝廷命董晋来接任时故意不派人迎接。
C.汴州士兵骄横,好趁乱牟利,邓惟恭曾派勇士在帐下埋伏防备,董晋到后将勇士
全部解散,之后挫败了邓惟恭等人妄图叛乱的谋划。
D.陆长源为官清廉节俭,性格刚硬固执,他拒绝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置办丧服,也
不愿给士兵丰厚的赏赐,最终在军队暴乱中被杀害。
高三语文试题第 7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1
1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
(
1)初,长源欲峻法绳骄兵,为晋所持,不克行。
2)叔度希望偿直以盐,乃高盐直,贱帛估,举军大怒。
4.有人认为董晋“懦弛苟安”,这种评价是否全面?请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寄题心泉 刘克庄
(
之子幽栖恨未深,飞泉来处有亭临。
觚①悬木杪犹烦耳,易②在床头且洗心。
夸士十浆须五馈,痴人一帚享千金。
箕山颍水应如故,太息巢由不可寻。
[
注]①觚:古代酒器,代指世俗烦嚣之事。②易,指《易经》。
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来到飞泉和亭子边,喜欢那里幽僻之景,但又觉得环境幽栖的程度还不够深。
B.“夸士”指浮夸好炫耀的人,这些人“十浆须五馈”,贪婪地接受着人们的馈赠。
C.“痴人”一把扫帚却价值千金,与前一句形成对比,讽刺了社会的怪相和不公。
D.诗人感叹难觅巢、由那样的高士,流露出对古代隐士风范的追慕和对现实的感慨。
6.颔联蕴含着诗人对提高内心修养的思考,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 分)
1
1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
(
1)在《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尽忠与尽孝
的时日对比,表明自己不应命的原因是愿先尽孝后尽忠。
2)陆游在《书愤》中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学习《红楼梦》“王熙凤出场”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
声”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也有运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暑期临近,“要去哪儿玩”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刚出考场的学子,还是带
娃出行的父母,到考古公园中开放的考古工地上,穿上工作服、拿起洛阳铲,
地
体验一番,无疑是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选择。大量考古遗址如今早已成为热门旅游目
高三语文试题第 8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的地,从“成名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历久弥新”的三星堆,再到“后起之秀”
海昏侯国遗址等,都是大家
的旅游景点。
提起考古,多数人想到的,或许是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机关重重的冒险旅途,也
或许是考古学家的细致入微和艰辛不易。近些年,在文学、影视作品的助力下,考古学
汇集了丰富的人气。奇幻的想象、
的故事情节,让取材于考古的艺术创作热潮,
甲 ),而是一项专业性强、又远离人烟
大有赶超考古研究本身的趋势。然而,(
的“冷板凳”工作。不少考古学者在面对公众时都要强调:“我们的工作不是‘盗墓笔
记’。”
那么,摘下面纱的考古会不会“脱粉”?毕竟,①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更
加平淡和艰辛得多。②其实,③在深入了解考古工作后,④考古往往会对人们产生更纯
粹的敬意,⑤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
原本是苦坐书斋、让人
的学术研究,如今却能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喜
爱。考古工地变身旅游胜地,展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然而,面对席卷而
来的考古旅游热,一些人提出了担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表示,各地涌
现的把遗址整体保护下来的考古遗址公园却存在着太像公园、丢失了其特有气质的过度
建设问题。不少业内专家学者呼吁,在推动考古旅游“热”的同时,(
乙
),守
住文化的底线。“考古旅游还是应该将文化作为落脚点,展现遗址、文物背后的文化内
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研究员师永伟认为。
1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身临其境
B.感同身受
C.感同身受
D.身临其境
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
耳熟能详
耳熟能详
引人入胜
心驰神往
心驰神往
引人入胜
望尘莫及
望而生畏
望尘莫及
望而生畏
1
2
2
2
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请根据材料内容,为考古旅游拟写一条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3 分)
高三语文试题第 9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四、写作(60 分)
2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心里为他人预留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可能代表着尊重、理解,
也可能存在着偏见、误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题第 10 页 (共 10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2
022 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
024.09
1
2
.A [解析] “基础”“升华和归属”的判定,与文无据。
.C [解析] A 项“全部是错误的,对工作有害无益”表述过于绝对。B 项“革命理
论重于革命行动”于文无据。D 项毛泽东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是“实践”。
3
.A [解析]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的是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认识来源
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选项 A 虽然也提到了知与行的相互促进关系,但
更侧重于两者的相互影响,没有突出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选项 B 强调了
实践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性。选项 C 指出只知不行等于不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选项 D
中“而行为本焉”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4
.①有验证作用。只有被实践证明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②有修正、完善作用。许
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能纠正它们的不完全性。
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①应尊重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对理论假设的实际检验,应尊重,不应因为个人对
【
5
理论的偏好而忽视或否定不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②应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
重新审视实验的各个环节,寻找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③以完善后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开
展实验。应将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从中获取新的认识,促进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指导继
续进行实验,推动对新型能源开发的研究不断前进。
【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C [解析] A 项,曲解文意,文中说“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B
项“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习”错误。D 项
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错误。
6
“
7
8
.C [解析] “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错误。
.①“榆”与“于”谐音,也符合木匠的职业特点。②于师傅性格特点与榆木有相似
性。他只肯教我一样手艺、不夜宿在主人家里、拒绝漆梳妆台等思想行为,像榆木疙瘩一
样固执。
【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
.①以平民视角,刻画平民形象。以“我”这个学徒工的视角,刻画“于木匠”等平
凡百姓的形象。②关注平民生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于木匠走村串户揽活、教徒
弟学木工等情节,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③发现并赞美平凡百姓身上朴素善良的人
性之美。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
1
1
1
0.①③⑦ [解析] “既入,仍委惟恭以军众,惟恭探晋何如事体,而未测浅深。”
1.B [解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方”为“正”的意思。
2.D [解析] “为官清廉节俭”错。
3.(1)起初,陆长源想要用严酷的法令来约束那些骄纵的士兵,被董晋制约,没能
实行。
【评分标准】4 分。峻法:名词作状语,用严酷的法令。绳:约束,制裁。持:制约,
辖制。克:能够。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2)叔度希望用盐来抵偿(帑帛)所值的价钱,于是抬高了盐的价格,降低了丝绸的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第 1页(共 4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估价,全军大为愤怒。
【
评分标准】4 分。介宾短语后置句:以盐偿直。偿:抵偿,补偿。高、贱:形容词作
动词,抬高、降低。举:全。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4.不全面。(1 分)①董晋和窦参同列时唯唯诺诺,在窦参被贬官后担心害怕,体现
1
出他有懦弱苟安的一面;(2 分)②但是,材料一也体现出他勇敢、果断和忠于职守的一面。
如向皇帝具奏窦参过失、勇敢赴任汴州节度使等。(2 分)
【评分标准】5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德宗时,董晋与窦参地位相同。当时政事由窦参决断,董晋只是遵奉诏书唯唯服从
罢了。不久窦参骄纵自满冒犯皇上,德宗渐渐厌恶他。窦参暗示董晋,奏请让给事中窦申
担任吏部侍郎。皇上严肃地说:“难道不是窦参指使你上奏的吗?”董晋不敢隐瞒。皇上
于是询问窦参的过错,董晋详细地奏报了。十天后,窦参被贬官。董晋担心害怕,多次上
奏表请求辞官,被免去了宰相之职,任命为兵部尚书,不久又被任命为东都留守。恰逢汴
州节度使李万荣病重,他的儿子于是作乱。朝廷任命董晋为汴州节度使。当时董晋接受任
命后,只带了十几个判官和随从,都没有召集兵马。到达郑州后,宣武的将吏没有一个来
的。董晋的将吏和郑州的官吏都很害怕,一起劝董晋说:“都虞侯邓惟恭应该来迎接。趁
着李万荣病重,于是他总管军事,如今您到了这里,他还不派人迎接,这种情况怎能预料
啊!恐怕需要暂且回避,以等待局势变化。”董晋说:“我奉诏担任汴州节度使,依照敕
令赴任,怎么可以随意擅自停留。”众人都担心会有意外,只有董晋安然自若。来到距离
汴州几十里的地方,邓惟恭才来迎接,董晋看着他没有下马。进入汴州后,仍然把军队交
给邓惟恭统领,邓惟恭试探董晋如何处理事务,但没有摸清深浅。当初,李万荣担任节度
使,把兵权交给邓惟恭。邓惟恭自认为应当顺理成章代替李万荣的职位,所以不派迎接的
官吏,以此使董晋心生疑虑恐惧,希望他不敢前来。没想到董晋很快就到了,董晋已经接
近,他才迎接,然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
材料二:
起初,邓惟恭谋划取代李万荣,因此不派遣官员去迎接董晋,让董晋产生疑虑,使董
晋不敢轻易进入。等到董晋到达后,他内心不高兴,心情难以平静。汴州士兵向来骄横、
喜欢乘乱谋利,邓惟恭曾让勇士埋伏在帐下,早晚轮流休息,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邓惟
恭于是勾结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用刑具
押送到京城。皇帝担心董晋过于文弱,下诏任命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来协助董晋。起
初,陆长源想要用严酷的法令来约束那些骄纵的士兵,被董晋制约,没能实行。董晋为人
谦虚、崇尚节俭,事务多遵循旧例,因此军队大体上安定。长源执法严格,多次想要改变
旧有的事务,董晋最初同意了,但后来全都废弃不用。将财政事务委托给孟叔度,叔度为
人轻浮,军队中的人不喜欢他。董晋在军队中总共五年,去世时七十六岁,被追赠太傅,
谥号为恭惠。董晋去世后,长源负责留下来处理后续事务,他扬言说:“将士们长时间懈
怠,我将用法律来制裁他们!”大家开始感到害怕。军中有人请求使用国库的丝绸为董晋
做丧服,长源不允许。他们坚持请求,长源只同意按照丝绸的价值给予相应的钱。叔度希
望用盐来抵偿(帑帛)所值的价钱,于是抬高了盐的价格,降低了丝绸的估价,全军大为
愤怒。有人劝长源说:“按照惯例,有大的变故就应该给军队丰厚的赏赐,这样军队才会
安定。”长源说:“过去河北的叛贼用钱收买士兵,获取指挥权,我不忍心做那样的事。”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第 2页(共 4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大家的愤怒更加强烈。长源性格刚硬,不善于变通,也没有做任何防备。仅仅八天,军队
发生了暴乱,杀了长源和叔度等人,放任士兵大肆劫掠。长源去世的那天,有诏书任命他
为节度使,远近的人都感到惋惜,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的官职。
1
5.C [解析] “痴人”在这里指“天真而无争的人”,即隐士;“一帚享千金”意
思是“自家的破扫帚,却视如千金之宝”并不是价值千金,而且这句诗表达的是对隐士生
活的肯定。
1
6.①外在世俗繁嚣有着较大的诱惑或烦扰,即使“觚悬木杪”仍觉烦扰,需不断提
高内心修养才能隔绝。②可以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来提高内心修养。《易》是古代的经典,
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将其置于床头,能够洗涤心灵,借此寻求宁静与超脱。
【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7.(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镜中衰鬓已先斑
3)示例一: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但闻人语响
示例三: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示例四: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评分标准】6 分。每空 1 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8.D [解析] 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
1
(2)塞上长城空自许
(
示例二:空山不见人
【
1
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如数家珍:好像数点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引人入胜,
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心驰神
往:褒义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望尘莫
及(莫:不能;及:赶上)形容望着远去的人马行走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不能追上
他们,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
1
9.语句①,可修改为: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更加平淡和艰辛
或
考
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平淡和艰辛得多
语句④,可修改为:人们往往会对考古产生更纯粹的敬意
【
评分标准】4 分。每指出并改对一处得 2 分。
0.甲:考古研究不是艺术创作 乙:还需要进行文化上的“冷”思考
评分标准】4 分。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1.各地涌现的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整体保护下来,却存在着过度建设问题,使
得它们太像公园,丢失了其特有气质。
评分标准】4 分。每写对一句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2. 考古旅游,是岁月的留声机,在古老的遗迹中,奏响文明的雄浑乐章!/考
古似读史,寻踪若追源/千年古迹悄等待,考古游人欣赴约
评分标准】3 分。符合题意即可。
3.评分规则
1)审题提示
2
【
2
【
2
【
2
(
材料表述的是人们内心为他人预留位置的现象,并指出这个位置所蕴含的情感具有两
面性,可能是积极的,如尊重、理解,也可能是消极的,如偏见、误解。
(2)写作提示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第 3页(共 4 页)
{
#{QQABCYIEogiIAIAAARgCQwHoCgMQkACAASgGQEAIsAAAwBFABAA=}#}
考生应该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积极的预留位置如尊重、理解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
积极影响,也应阐述消极的预留位置会产生危害,比如偏见、误解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考生也可拓展思维,思考如何减少或消除消极的预留位置,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可
从个人的自我修养、教育的引导、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展开讨论,也可结合自身经历,
讲述自己在与他人相处中,是如何处理内心为他人预留的位置,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
①
②
③
④
(
3)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