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制度:
1、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并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对于劳动者超过一百人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劳动者在一百人以下的,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这些管理人员需具备相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并定期接受专业培训。2、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等。这些制度应明确各项职业卫生措施的具体要求、操作流程及责任分工,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3、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企业应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职业病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通过层层落实责任,确保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加强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
1、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掌握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防护设施使用、应急救援措施等。2、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企业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特殊岗位培训:对于接触高毒、高危害物质的劳动者,企业应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并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这些培训应针对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三、完善职业卫生档案与监测:
1、建立职业卫生档案:企业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应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处理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这些档案有助于企业了解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措施。2、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企业应定期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监测结果应及时公布,并告知劳动者。对于超标情况,企业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整改。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企业应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以及危害的防护、应急救援设施等。
四、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
1、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企业应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或岗位配备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如通风排毒设施、隔音降噪设施等。这些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使用。2、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与使用:企业应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的发放记录应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3、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与维护:企业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如冲洗设施、应急防范装备和医疗急救用品等。这些设施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五、设置警示标识与公告栏:
1、警示标识的设置:企业应在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图形、警示线、警示语句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中应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2、公告栏的设置:企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劳动者了解职业卫生状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与职业健康检查:
1、劳动合同中的职业病危害告知:企业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注明劳动者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有助于劳动者了解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职业健康检查: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对于发现的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例,企业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七、制定应急预案与演练:
1、制定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和应急处置程序等。预案应针对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评估,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应急演练:企业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能力。演练过程中应记录演练情况,评估演练效果,并根据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八、配合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与整改:
1、接受监督检查:企业应积极配合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资料,如实反映情况。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企业应认真整改,并及时向监督检查部门报告整改情况。2、整改措施的落实: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防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企业应迅速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整改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整改效果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综上所述: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必须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制度、加强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完善职业卫生档案与监测、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设置警示标识与公告栏、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与职业健康检查、制定应急预案与演练以及配合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与整改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企业可以顺利通过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