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管理研究方法论,第六讲 田野研究,南开大学商学院 王迎军,2,讲授大纲,一、田野研究的含义,二、田野研究的问题,三、田野研究的典范,四、田野研究的步骤,五、信度与效度,3,一、田野研究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田野研究又称质化田野研究(,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只要观察或参与社会行为,并且尝试去理解它时,就是在进行质化田野研究。,这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法。,许多典范(,paradigms,)都与田野研究有关,因而可以与如案例研究、扎根理论以及社会学的其他研究方法(典范)相结合。,4,简史,1200,年代,西方的探险家对异域社会的观察,1890,年,,Gohre,以学徒的身份在一家工厂工作三个月,观察工人,1920,年代,,Malinoski,(英国人类学家)把自己与一群人长期生活的资料整理出来,他说,社会研究者应该直接与当地人互动,并且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信仰与社会过程,5,芝加哥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早期以直接观察和案例研究为主,到,1940,年,把参与者观察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技术,研究在自然状况或自然情况下的人群,通过互动来研究,获得对社会的理解,并对成员的观点进行理论陈述,6,从实求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从实求知”的治学原则,也可以被看作田野研究的原则。,从实求知,是从实际里面得到知识,把知识总结出来。从实地调查以及身边社会事实的观察、体悟中提炼出准确的认识。,田野研究经常要求避开先见和预设,从活的现实中去求知、求是,但是这决不是不要理论前提或理论指导。任何研究都不可缺少对象性理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性理论。,田野研究需要有理论准备,正如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音乐家需要有音乐理论知识一样。,“从实”是为了“求知”,如果深入下去,满足于获得一些资料,不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就叫不上研究,也就不能达到求知、求是的目的。田野研究应该既重视深入情境的“质化研究”,也重视一般理论提升,并将两者结合起来。,7,二、田野研究的问题,“臭鼬工厂”怎样进行工作?,细胞型组织如何形成并活动?,受到批评的团队都会作出哪些反应?,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观察,,而不是用简单的访谈或问卷调查可以回答的。,8,田野研究可以深入揭示的事物,习惯:各类行为。,情节:各种事件。,邂逅:两人以上的会面或互动。,角色:分析人所处的地位,及与此地位有关联的行为。,关系:属于一对或一组角色的行为。,团体:小团体。,组织:正式组织。,聚落:小型社会。,社会世界:范围与人口模糊不清的社会实体。,生活型态或次文化:大多数人们对生活的调适方式。,9,适合田野研究的主题,(,1,)适用于那些自然情境中最能被理解的态度和行为。(比方说,研究在布道大会中,宗教转变的动态过程。),(,2,)适合于跨越长时间的社会过程研究。(举例:校园示威运动、法律诉讼、劳资协商等。)能对现象进行更丰富多元的检视。,(,3,)这些社会情境中,田野观察研究者,可以揭露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事物。如习惯、情节、邂逅、关系、生活形态或次文化等。,10,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可能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身为一个田野研究者,必须决定:到底要以一个局外人角色、或者是一个参与者角色进行观察,还有,是否要暴露身为研究者身份,以及你要如何去协调你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依照参与程度分成,完全参与者:研究者在情境中建构出某一个角色,并依此继续他们平常的生活。,参与观察者(非正式成员,朋友),完全观察者:完全不参与规避涉入研究情境下的社会互动。,无论参与或观察者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终将对被观察的事物产生某些影响,这是无可避免的。,11,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者可能扮演的角色确定后,还要考虑在研究者如何与研究对象及“观点”产生关连。,传统上社会科学家强调“客观性”,但今日也承认置身于被研究团体的观点时,也可以获得益处,,Lofland,称“圈内人的理解”,Robert Bellah,强调:要视自己所研究的信念是值得尊敬的,而不是什么可笑的东西。,Robert Stebbins,的结论是“田野工作必须要在相当程度上投入研究者自己无法认同的活动,因为人性就在其中自然形成。”当然采纳研究对象的观点是危险的,不能够因为采纳观点,而放弃你的客观性,这无法了解这个现象。,12,三、田野研究的典范,尽管田野研究被简述成“活动发生的地点进行观察”,其实这个研究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策略。包括:,自然主义,俗民方法论,扎根理论,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13,自然主义,是质化研究中一个古老的传统。早期的田野研究者在“实证主义”假设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真实(正在那里),认为社会真实随时都可以让研究者在自然情况下,从事观察并就其“真正的现状”加以报导出来。,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其实是一个注重详细和精确描述更甚于解释的研究。,如同其它的自然主义学者,,Whyte,相信,为了要充分了解街头社会生活,必须成为其中一份子。,14,俗民方法论,俗民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一个相当不同的质化田野研究的研究途径。现象学家认为,它根植于现象学的哲学传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采用俗民方法论的学者,对人们传达自己真实经验的方式,会采取怀疑的态度。,现象学家认为虽,Whyte,研究中的街头份子将他们的他们帮派生活,描绘成有意义的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传达出帮派生活如何或为什么对他们具有意义。基于这个理由,研究者,不能够,只仰赖他们的研究对象所提供的故事,就正确无误地描绘出社会事实。,Harold Garfinkel,提出建议:研究者应该要打破规则,如此,人们视为当然的期待变得明显,这就是,Garfinkel,称为俗民方法论的技巧。,15,扎根理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结合了实证论(,positivism,)和互动论(,interactionism,),基本上就是企图分析从观察数据中所发现的模式、主题、普遍的类别,因而获得理论。此外,扎根理论是一种企图在进行质化研究时,将自然主义的研究途径与实证考量加以结合,使成为一种系统化程序的方法。扎根理论强调研究的程序。为了达到分析数据时所需的效度及信度,系统性编码(,systematic coding,)尤其更是受到重视。,16,个案研究与衍生的个案方法,个案研究(,case studies,)是将关注的焦点及注意力,放在某些社会现象的依个或几个实例上。例如一个村落、家庭、帮派。,个案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可能是描述性的,然而对于某个特定个案的深度研究,也能够提供解释性的见解,从事个案研究学者,可能仅就所检视的特定个案,寻求个殊式的理解,但也可能形成一个发展更普遍、律则式理论的基础。,个案研究并不都是以田野研究为基础的。,17,行动研究,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这种研究的特点是:,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是在通常情况下对特定问题的分析和决策,专业研究人员与实践者相结合,二者参与从计划制定到结果评定的全过程,18,四、田野研究的步骤,阅读文献,作好准备,去除焦点,选择进入田野研究的地点,获得进入的渠道,进入田野,与田野人物建立社会关系,观察、聆听,获取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假设,集中焦点于某些特定问题,并使用理论抽样,对田野报道人进行访谈,离开田野,分析并完成报告,19,田野研究的准备工作,背景资料的研究与搜集,决定如何和研究对象进行接触、分析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可能产生的议题。,和其它的研究方法一样,应该寻找相关文献,充实对研究对象的知识。,其次,可以与已经做过研究,或是熟悉此领域的人共同讨论。尤其当研究者可与一个或数个人讨论这个团体或社群,将会非常有收获。,需要注意,研究者带给团体成员的印象,以及为自己所建立的角色,可能会继续影响稍后的研究。,20,抽样,先形成对田野的整体认识,然后摈弃无关事项和不重要的事项,找出焦点,在差别中发现“理论素材”,理论抽样与便利性抽样,理论抽样,根据正在发展的理论,从所有观察值中选出一组数量少、有选择性的观察值,作为集中研究的样本,便利性抽样则注重因地制宜,把握住观察的机会,抽样都要注重,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例行性、特殊性和突发性事件,21,抽样方法,滚雪球取样,(snowball sample),立意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变异个案取样,(deviant cases sample),:,集中抽样法,(intensity sampling),,选择历史长的,含有丰富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脉络的对象,关键性事件抽样法,(critical incidents sampling),最大变异抽样法(,maximum variation sampling,),选择变异多的小样本,一方面透过详细的描述反映关键经历,另一方面从大量变异中呈现的共同性探求特殊意义和价值,22,质化的访谈,从某个角度来说,田野调查是到行为发生的地点,单纯地观察和聆听。田野调查可以加入更主动的研究行为。有时候询问人们问题并加以纪录答案,就是适宜的做法。,Herbert and Riene Rubin,指出:“质化访谈的设计是弹性的、反复的、以及持续的,并非事前加以准备然后受其束缚。”,Steinar Kvale,为访谈程序详列七步骤,:,订出主题、设计、访谈、誊写、分析、确证、报告。,访谈需要技巧,就如同田野研究的其它状况,必须不断地练习才能够进步。,23,焦点团体,通常是,12,到,15,个人,被集合在一个房间,从事某个特定议题的引导式讨论。访问的对象,是以与研究主题有关连的基础上被选择出来的,这种研究目的,主要是发掘探索而非以决定性的意义,进行描述或解释。,焦点团体的五个好处,1.,焦点团体的技巧,乃是一种社会取向的研究方法。,2.,焦点团体研究法是有弹性的。,3.,焦点团体研究法有着高度的表面效度。,4.,焦点团体研究法可以得到快速的结果。,5.,焦点团体研究法的花费低。,24,纪录观察,在直接观察和访谈中,把一切过程完整而真实的纪录下来是很重要的。(许多人都强调田野笔记的重要性),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记录每一次观察,若不行也应该在事后尽快做下笔记。,记录应该包含实证观察和研究者对他们的诠释。也就是说,记下研究者所“知道”已经发生的和研究者“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并确定将这些不同的纪录加以区别。,观察与记录是专业的技术,就如同其它需花费努力或时间的技术,需要靠练习才能进步。,25,注意事项,除了留意不寻常的事件外,观察自然状况下的日常事件与每天的活动,直接与被研究的人接触,亲身经历日常活动,获得局内人的观点,保持局外人的立场和观点,产生的资料多为长篇笔记、图片、图表等,应该尽量详细,全方位的观察事件,并重视社会背景的差异,理解自然情景中的人物,而不是冷冰冰地记录,不仅注意到文化外显的层面,也要注意到内隐的层面,持续地观察,而不去打扰、打断事件的自然进程,面对着高度的人情压力与不确定性,26,报道人(,informant,),田野中的报道人或关键人物是关系最密切的成员,理想的报道人具有如下特征:,熟悉田野文化,愿意与研究者相处,是田野中的正式成员,以田野的常识或习惯作为回答(而不是讲理论),27,现象资料的分析过程,步驟一:收集資料,步驟二:謄寫訪談逐字稿,步驟三:整合逐字稿與手札,步驟四:閱讀文本資料,步驟五:將論題或議題放入括弧,步驟六:視域化,步驟七:界定視域或意義,步驟八:找出主題,步驟九:變化可能意義、觀點與,自由的想像變形,步驟十:找出結構性質,步驟十一:找出結構主題,步驟十二:利用普遍結構為主題,步驟十三:統整現象脈絡式描述,與結構式描述,存而不論,現象學還原,想像變形,綜 合,形成文本資料,形成現象脈絡,式描述,形成結構式描述,經驗本質的描述,現 象 的 呈 現,28,五、信度与效度,高质量的田野研究资料应该具有信度与效度。,田野研究认为真的事物,实际上源自社会互动与经验诠释,高质量的田野资料捕捉的就是这类过程,并且能够协助外界人士了解田野成员的观点。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所能达到的了解深度。对于研究态度和行为的细微差异,以及检视长时间的社会过程特别有效。,29,信度,内在一致性,排除了人为的欺骗性,就事件的全部内容而言,资料是否真实可信,外在一致性,通过其他不同资料来源的交叉验证,30,效度,生态效度,所描述的状况如果在观察者不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未影响事件进程),自然历史,开诚布公地交代研究计划的执行过程,以方便他人的评估,成员确认,将田野研究的结果带给田野成员,得到认同,胜任的局内人表现,让局外人感到同局内人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