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1,*,一、过滤器模型及实验依据,(一)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 双耳分听实验,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进行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之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些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而其他信息不让通过。,因为这种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1,2021,2,2021,双耳分听(无追随耳)实验(1),被试两只耳朵同时听到两个分离的彼此独立的声音(每秒2个数字),左耳:6、2、7,右耳:4、9、3,被试再现方式:,(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信息,(2)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再现,3,2021,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准确率65%,第二种方式,再现准确率20%,如何解释这一结果?,4,2021,双耳分听(追随耳)实验(2),追随耳程序是指,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这种方法,使被试只注意到一只耳朵听到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课本P279到底支持哪种模型?,5,2021,(二)衰减模型,Treisman(1960)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实验结果:,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从一个耳朵听到的,6,2021,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7,2021,Treisman据此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为了解释受到衰减的非追随耳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Treisman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8,2021,9,2021,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为此,当前多倾向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10,2021,(三)反应选择模型,由感觉通道输入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11,2021,12,2021,双耳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这说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听,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13,2021,(四)知觉选择和反应选择模型比较,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所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份信息才可引起反应。,14,2021,Treisman和Geffen对上述模型的验证,实验中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如敲击左侧或右侧的电键,分别记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根据实验程序,可以预测:,(1)过滤器模型: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作出反应;,(2)衰减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一方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3)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由于双耳都有同样的反应形式,双耳的反应次数相近。,15,2021,实验结果为,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但是这一实验设计遭到Deutsch等(1967)的批评,认为实验中两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1)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2)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作出敲击反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靶子词作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16,2021,17,2021,模型差异分析,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证据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但,从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问题而言,两类型似乎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对立。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技术,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而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技术”,使注意分配到两个耳朵,可见研究的是注意的分配。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必然会反映到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18,2021,黄希庭的观点,19,2021,二、注意能量有限理论及实验依据,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具体说明注意,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因而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开始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把注意资源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20,2021,(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21,2021,Norman等(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不能有效完成。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称为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称为材料有限过程。,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22,2021,(二)双耳分听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事先规定的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的所听到的靶子词(即复述靶子词)。在实验中,设置了四个条件:,(1)感觉可辨度低条件;(2)感觉可辨度高条件,(3)语义可辨度低条件;(4)语义可辨度高条件,被试的任务是实验过程中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23,2021,非靶子词的回忆结果是:不论语义可辨度的高低,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所回忆的非靶子词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度高条件下的。,实验解释:一方面说明,非专注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另一方面说明,因在感觉可辨度低条件下,对非靶子词加工需要较多的心理资源,因而其回忆的数量较多。,24,2021,Johnson和Wilson(1980)的实验,研究了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还同时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和追随靶子词程序。(课本P287),对非靶子词设置三种条件:,(1)偏向双义词的适当意义条件;,(2)偏向双义词的不适当意义条件;,(3)中性词,对靶子词的呈现方式也设置2个条件,(1)靶子词不固定呈现给哪一只耳朵(注意分配),(2)靶子词只呈现给左耳,被试追随左耳(注意集中),25,2021,(三)正、负启动的实验依据,Anderson(1983)把扩散激活看作认知系统能量的运行,并认为,如果发源于一个结点的激活在实验中被许多相关物所分占,那么,其中任何一个特定的激活点所占能量必然会减少,因能量是有限的。这说明,选择性注意机制之一的目标激活及其扩散是遵循资源有限理论的。,26,2021,金志城、张雅旭(1995)的负启动实验,实验假设: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探测显示中目标的反应时将随着启动显示中分心物书目的增加而缩短,即如果扩散抑制遵循资源有限理论,那么,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越多,对其中任一个分心物的心理表征的抑制程度就会越低。,27,2021,实验中设置了4个条件:,(1)启动显示中只有一个分心物,且该分心物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2)启动显示中有2个分心物,且其中一个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3)启动显示中有4个分心物,且其中一个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作为目标;,(4)控制条件,即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跟随后的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和分心物毫无关系。,28,2021,29,2021,实验结果,30,2021,原文献 1,31,2021,原文献 2,32,2021,注意能量有限理论的评价,(1)理论适用性很强,可以解释很多实验结果,而且它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不必问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过滤器。这个理论最大的缺点是不能预测。,(2)什么是能量/资源,其本质是什么?没人能肯定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研究者认为所谓的“能量/资源”是神经系统基本和组成运作的结果。人们的能量/资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含了哪些能量?,(3)不能证伪。(郭P319),33,2021,三、双加工过程理论及实验,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要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34,2021,(一)练习与自动加工,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结果发现:,(1)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2)经反复练习的被试,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35,2021,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被称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经反复练习后,被试对6个目标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应,其速度趋于相同,即“搜寻目标物数量效应”的消失。,为什么这种效应会消失呢?,Shiffrin等认为,因经反复练习,被试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自动化。,36,2021,(二)双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1)识别与再认属不同范畴,如 识记项目:F S V M,再认项目:3 6 V 5,(2)识别与再认属于同一范畴,如 识记项目:F S V M,再认项目:N X V K,37,2021,实验结果:,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4个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这些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38,2021,结果解释:,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39,2021,40,2021,(三)特征整合论,Treisman(1977,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论(feature integration)是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的。她吸取了由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自动加工和控制性加工的思想,特别是吸取了Neisser提出的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注意的数据驱动(自下而上)和概念驱动(自上而下)的共同作用下引导知觉以及平行加工和系列加工等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 Neisser,的把注意与知觉操作相联系的思想,力图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41,2021,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它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例如,图形、颜色都是维度,三角形、红色则分别为这两个维度的值,而红色三角形是红色和三角形这两个特征值所组成的客体。,42,2021,Treisman distinguishes two kinds of visual search tasks,feature search,and,conjunction search,.Feature search can be performed fast and pre-attentively for targets defined by primitive features.Conjunction search is the serial search for targets defined by a conjunction of primitive features.It is much slower and requires conscious attention.She concluded from many experiments that,color,orientation,and,intensity,are primitive features,for which feature search can be performed,43,2021,44,2021,Treisman,的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如蓝色字母或一个字母S)。同时,记录被试反应及所用的时间。,结果:(1)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观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有很大影响,项目数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2)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解释:Treisman认为,搜索特征比搜索客体快,并不受所呈现的项目数的影响,是因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式加工;而搜索客体则是系列加工。,45,2021,非对称性搜索实验,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46,2021,Treisman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举例,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卡,所有的刺激分(,a)、(b)两类,如下图所示。在(a)类中靶子是0,干扰项是Q;而在(b)类中靶子是Q,干扰项是0。在所有的刺激卡中靶子只有一个或无,而干扰项则可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的数目。靶子和干扰项在画面上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在每次试验前,告之被试何为靶子,然后用速示器呈现。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有”或“无”的反应。,47,2021,结果发现:在(b)类刺激卡中搜索,Q,要显著地快于在(,a)卡中搜索0。,解释:Treisman认为,在(b),卡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然而,在(,a)卡中搜索0,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48,2021,Treisman的错觉性结合实验,错觉性结合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如呈现的是绿字母T和红字母S,而被试却报告为绿S和红T。,6 T S N 2,绿色 粉红 蓝,实验结果说明,在不注意条件下会导致特征的错觉性结合。由于错觉性结合的前提是觉察特征,因此,还说明,前注意加工阶段可对单个特征进行独立编码,特征是处于自由漂移状态。,49,2021,四、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正负启动实验,(一)启动实验方法,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起抑制作用而言,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positive priming effect),而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成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50,2021,启动显示:,A,B,探测显示:,A,D 正启动,B,D 负启动,C,D 控制条件,注:红色字母为目标,白色字母为分心物,51,2021,一般而言,启动实验是由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组成,启动显示在先,探测显示在后。每种显示都包含目标和分心物。,实验中,要求被试只对显示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若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探测显示中的目标相同,称为目标重复启动,它往往会产生正启动效应。亦即被试对T1的反应时间比控制条件下短。,52,2021,在Meyer在词汇判断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要求被试判断字母串是否是英语单词。字母串是成对的呈现的。被试对一个字母串反应后,立即呈现第二个字母串。,有语义联系的如“nurse-docter”,也有无语义联系的如“bread-docter”。结果发现,在“医生护士”这一字母串判定“医生”是单词的反应时间要比在“面包医生”这一字母串中判断“医生”为单位的反应时间更短。,53,2021,研究者使用扩散激活理论来做解释。,在启动显示中目标被激活,那么在重复启动中,该目标的反应阈限已经降低,所以反应时缩短了;而在有联系的词之间,一词被激活,这种激活使与之相联系的词也从静止向激活方向变化,从而降低了激活的反应阈限,因而反应时缩短。这种现象称为“扩散激活”。,54,2021,跨感觉道的启动实验,在实验中,以视觉呈现汉字为启动显示,以双耳同时分听不同汉字为探测显示。,在双耳同时听到的汉字中,其中有一个汉字与视觉呈现的汉字有关系,同义字、反义字和同类字,另一个汉字与视觉呈现的汉字无关,要求被试报告出双耳所听到的汉字。,55,2021,视觉呈现:“钟”“男”,双耳分听:左耳 “表”“女”,右耳 “树”“毛”,实验结果:,被试报告出的字与视觉启动字有关的占68.5%(其中同义字占67.8%,反义字占71.1%,同类字占67.8%),56,2021,(二)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负启动效应最早是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的。但是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57,2021,Tippper等人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1)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即目标激活)。这种观点还认为,被忽略的信息可能很快地衰退。,(2)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58,2021,负启动效应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像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具体方法:当启动显示中作为不理会的分心物,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如果目标选择期间同时对分心物抑制,则说明选择性注意具有双重机制,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59,2021,Tipper&Cranston(1985)的负启动实验,向被试呈现用红、绿墨水写的两个部分重叠的英文字母,红字母为目标字母,要求被试又快又准的读出字母;绿色字母为分心字母,要求被试不去理会。并且设置了三种条件:,(1)控制条件:每次实验目标字母和分心字母都是不同的,(2)分心字母启动条件: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字母将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字母,(3)重复分心字母条件:分心字母在各实验中保持不变,60,2021,61,2021,启动显示:,A,B,三种条件:,C,D,(控制条件),B,C,(分心字母启动条件),C,B,(分心字母不变),62,2021,实验结果:,分心字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最长,并且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这种反应时的延长被称为负启动效应。,这是由于在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字母是在启动显示中受到抑制,故它会影响对此字母的反应。,63,2021,金志成等的研究,选择性注意加工机制上学困生与学优生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六期,64,2021,65,2021,66,2021,67,2021,68,2021,扩散抑制,向被试呈现两个上下放置的普通物体的线条画,一个是绿色的(作为分心物),另一个是红色的(作为目标)。当探测显示中的目标是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时会出现负启动效应。,有趣的是,当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中分心物有语义联系的其他物体时,如启动显示的分心物是“狗”;而探测显示中的目标是“猫”,对“猫”的反应时也会延长。,69,2021,这样,,Tipper就提出了一种类似于扩散激活的扩散抑制,因为在此实验中对分心物的抑制显然已经扩散到它的语义上的“邻居”身上。并研究者也证明这种扩散抑制也像扩散激活一样遵循着资源限制理论(金志成等,1995)。,70,2021,(三)关于负启动的起因,1、反应压制(response suppression),2、认知去活化(cognitive deactivation),3、编码协调(code coordination),4、认知阻塞(cognitive blocking),5、SR映射(S R mapping),6、情景恢复(episodic retrieval),71,2021,五、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注意领域中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成为注意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见于Posner与Cohen的报道。,实验中考察了线索引起的注意定向的作用。在实验中要求被试眼睛盯着中间小框,首先,某一周边小框变亮(线索化)。其次,间隔一段时间后中间小框变亮(将注意从第一次线索化位置引开)。最后,在某一周边小框(线索化小框或非线索化小框)出现靶子。靶子出现后要求被试尽快做出按键反应。,72,2021,73,2021,结果发现,当从第一线索出现到靶子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在约100毫秒时,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小于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即易化作用;,当SOA达到200300毫秒时,易化作用被抑制作用所取代,即在线索位置靶子的反应时长于在非线索位置靶子的反应时。这种抑制现象为“返回抑制”,74,2021,返回抑制是指当注意返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时人们的反应会变慢的一种抑制现象。它反映了人的心理机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注意不是执著于原来注意过的位置,而是得以迅速转向以前未被注意过的位置,以利于提高视觉搜索效率。,75,2021,STROOP效应,J.R.Stroop在1935年以色词为材料,研究言语认知过程,发现当刺激字的字义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时,说出字的颜色会受到字义的干扰。,76,20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