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高三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北平原东西两侧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
东侧出土的遗存自始至终都有一条稳定的脉络(谱系);西侧出土的遗存存在多种文化因素,其面貌有些
驳杂。这一差异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A.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
B.龙山文化的辐射力
D.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C.“万邦”的竞争角逐
2
.战国后期,赵武灵王曾感叹“今中山在我腹心,(赵国)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
而无强兵之救……”;他又担心“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大臣则以“舜舞有苗,禹袒裸
国”等不循礼法但有功于国的举动相劝。赵武灵王的言论(
A.凸显自身穷兵黩武 B.说明赵国军力最弱 C.源于华夏认同增强 D.意在营造改革氛围
.图 1 所示为某学者对唐代身世可考的近 400 名宰相的社会出身的分类统计情况,图 2 所示为按照入仕方
式对宰相进行的分类统计情况。据图可推知,唐代(
)
3
)
①
③
科举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选官标准仍包括家世门第
②社会阶层的流动受到阻碍
④统治者好恶决定宰相升黜
A.①③
.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高出 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
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 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 10%。这一情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
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
)
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
D.给西夏的“岁赐”被取消
5
.“红巾军”在元末农民起义中颇具影响。相传,红巾军均红巾裹头,打着弥勒佛(弥勒教)的旗号,宣
传明王出世;起义军所绘制的神像则是摩尼和夷数(耶稣),二者都是高鼻子,黄头发的。这一情形可用
于(
)
A.证实基督教传入中原的时间
B.印证中国民间信仰的包容性
C.说明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
D.解释元末农民起义的群众性
6
.“经筵”是专为皇帝讲经论史而设立的御前讲席。唐宋时期,侍讲学士成为正式官职,甚至被皇帝留在
禁中以备询问。明初并无经筵,明英宗时有大臣上《请开经筵疏》,获准,但明中后期的经筵常以进献讲
章的形式展开,几乎成了单纯的礼节性活动。经筵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内阁制度的异变 C.儒士地位的提高 D.贵族教育的没落
.一位法国学者将某场战争的终结称为近代北京的“序曲”,这场战争后,北京重开教堂,允准西方各国进
京设立医院、银行、学校等机构。该学者提及的这场战争(
)
7
)
A.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
B.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D.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8
.20 世纪初,有立宪派人士称:从文化上看,“满、汉人等,殆皆同一民族”;明代与清代这二百多年来,
只有君主的姓氏不同,但都是一家一姓的专制统治,国内生活的各族并无二致。这一言论主要针对(
)
A.边疆危机的频繁化
B.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革命派的民族主义
D.顽固派对立宪的阻挠
9
.1941 年 11 月,国民参政会(代表民意的最高咨询机关)通过了《请政府明令各机关不得借故禁用女职
员,以符男女职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案》;次年 2 月,国民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全国机关团体用人不得限
制性别”,“不得以女职员结婚或生育而停职”。这反映出(
)
A.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B.政治舆论督促民权保障
C.大后方的民生问题凸显
D.国民政府营造社会新风
1
0.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地区的扫盲读本中多有新旧社会对比内容,如某篇课文借用老农的口吻说,旧社
会“不讲理,富人享福,穷人受气”;新社会“好汉懒汉分高低”,“活一年,好一年,日子越过越香甜”。
这一做法意在(
)
A.革除封建旧俗
B.强化政治认同
C.宣传土改成果
D.普及基础教育
1
1
1.1988 年,全国人大确定采用“修正案”的方式进行宪法修改,宪法的原文不动,也不重新公布宪法。
993 年,全国人大决定每次修宪后出版两个文本:一个是 1982 年通过的宪法并附修正案;一个是按照修
正案修正后的宪法。这一转变(
A.兼顾了宪法权威性与时代性
C.吸取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
B.贯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D.巩固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1
2.图 1、图 2 所示分别为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时期刻写的贝希斯敦铭文(上书古埃兰语、阿卡德语和波斯
语三种文字)和公元前 2 世纪刻写于埃及境内的罗塞达石碑(上书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
语三种文字)。两件文物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图 1
图 2
A.民族迁徙与区域文化整合
B.商贸发展和字母文字西传
C.地中海文明的一体化趋势
D.早期帝国扩张与文化交流
1
3.法国自卡佩王朝(983-1328 年)以来,诸多君主通过联姻、剥夺、战争、司法等手段逐渐削弱贵族割据
势力,使国家疆域趋于统一与完整,这一进程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进一步加快。法国历史的这一进展(
)
A.改变了英法两国的力量对比
B.标志着法国走出了中古时代
C.为民族国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为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
4.下表所示为 1751 年至 1755 年,伦敦某靛青印染场在民营保险公司的投保金额。仅其投保总金额就超过
了 18 世纪上半叶都柏林某知名印染工场的投资总额。材料可用于印证此时伦敦(
)
投保主体
铅笔染色车间
建筑物及其土地/英镑
器具、原材料和货物/英镑
200
200
200
200
400
3000
1500
500
单独的仓库
印染车间和火炉
铜板车间(靛青印染)和办公室
排列分类车间、印染车间、碾磨车间、印花
工的作坊
—
3000
仓库的库存
总计
—
800
100
8500
A.产业资本的雄厚
C.生产资料的匮乏
B.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D.工业革命的中心地位
1
5.有学者指出,1921-1932 年的美国处于一个“保守主义哲学回潮”的时代,市政改革运动、反托拉斯运
动等明显退潮;同时美国也处于共和党连续执政的时代,以至于“政府成了大公司的工具”。最适合作为
其依据的是,当时美国(
A.民主选举遭到破坏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频繁插手欧洲事务 D.开始出现垄断组织
6.下图所示为 1979-202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的全球跨境遗产申报数量统计。其变化趋势反映了
)
1
(
)
A.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淡化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C.联合国治理体系的健全
D.文明共存与合作的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史迁百三十篇(代指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自序以谓“绍名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其本旨也。所云“发愤著书”,不过叙
述穷愁而假以为辞耳。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
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
不亦悖乎!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惑于鬼神,《平准》之算及商贩,孝武(汉武帝)之秕政也。后世
观于相如(司马相如)之文,桓宽之论(即《盐铁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游侠》《货殖》诸篇,
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亦洵(实在)有之。余皆经纬(梳理)古今,折衷(评析)六艺,何尝敢于讪
上(上位者)哉……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坚守高尚
的情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
—
—摘编自章学诚等《文史通义·史德》
(
(
(
1)根据材料,指出“后人”和章学诚关于《史记》创作动机的不同观点,并概述章学诚观点的依据。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史记》编撰上的可取之处,并说明理由。(6 分)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研究团队为探究 1902-1911年各县响应革命程度的具体差别,尤其是铁路对各地革命响应程度的影
响,决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下表所示为该团队为建立计量模型所选择的各种变量。
变量类型
变量
采集数据来源
各县参与革命团体人数;革命团体人数密度(县内革命团体的
参与人数/县域行政面积);各县累计爆发民变(含罢工、抗捐
斗争、兵变等)次数
因变量
革命参与度
铁路建设情况
核心解释变量
各县是否有铁路经过;铁路站点数;铁路里程数
清代各地区的地理开发成本(通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中的
高程数据进行计算)注: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铁路建设大多
依赖国外的工程师和资金,对铁路线路的选取通常考虑如何在
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连接单一铁路网内的所有站点
工具变量
最小成本路径
可能影响革命团体人 各县是否为新军驻扎地;到通商口岸的距离;各县到北京的距
数的相关变量 离;地区贸易潜力(是否为蚕丝茶产地)等
—据赵劲松等《晚清铁路建设与辛亥革命》整理
其他控制变量
—
从材料中选取任意一个或多个变量(含数据来源),就其对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价值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城”的概念在英格兰还是“军事要塞”或“主教驻节地”。在人们的印象中“城”主要
表现为“政治、防卫和宗教地点”,其次,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
的“定期聚集点”,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多为“大教堂和牧师会堂”。“城”在英格兰的大量生成
集中出现在 11世纪下半叶至 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开来的近 300年间,史学界把这个时间段称为英
格兰城镇兴起“黄金时代”。有学者估计:1300年前后,英格兰的城镇的数量接近 1600年的水平。
—
—摘编自谢丰斋《私人法权的介入:中世纪英格兰的城镇化》
材料二
1
801年,伦敦市人口达到 111万,1821年达到 160万,1851年增长至 263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城市病”的出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在伦
敦某街巷“有 223栋房子住着 1450人……每个床铺平均睡 3.3人,有些甚至睡 4-6个人。很多人没有
床……这些房子大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
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国政府从 19世纪中叶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开
展了著名的“模范住宅”运动。恩格斯在 1872-1873年发表多篇文章,指出:“住宅缺乏现象……连同它
的一切影响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已经根本改革的时候,才能消除。”
—
—摘编自唐华彭、喻志耀《论住宅权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1 世纪下半叶至 14 世纪中叶成为英格兰城镇兴起“黄金时代”
的原因。(6 分)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 世纪英国“城市病”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英国城市(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4 分)
2
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德国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始于 20世纪初。二战前夕通过的《帝国土地改革法》对乡村的农地建设、
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了规划。1954年,联邦德国通过《土地整理法》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完善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此后,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等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
1
976年,联邦德国将村庄更新写入修订后的《土地整理法》,并试图通过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
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两德统一后,德国的村庄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
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也开始被
强调。
—
—摘编自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
材料二
005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次年的“中央一号”
2
文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贯彻。1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
会将之作为新时代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据统计,从 1978年到 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
34元增长到 14617元。经过十几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温饱问题得到有
效解决,但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回答的是“如何实现乡
村发展”的问题,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则回答的是“如何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
—摘编自位杰、徐海峰《“三农”战略新跨越: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
(
(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 20 世纪德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德两国乡村建设道路选择的因素。(6 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