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树德中学高 2022 级高三上学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在先秦古籍中,关于气味的称谓,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
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
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
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苾苾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
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古人“用臭”祭神的方式是有发展变
化的。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
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
有香气的鬯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然后才出庙迎牲。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
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不仅如此;将馨
香之物送人还扩及于其他的社会层面。如天使送馨香兰花于美人,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
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带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
嗅觉快感。此外,散发香味的某些植物还有独特的疗效,在满足人们嗅觉享受的同时,还有治疗疾病的
功效。先秦时诸侯互相为宾客,只进献管鬯,就是进献管鬯的香气。天子用大飨礼招待来朝诸侯,只以
加有香料的干肉为贵,体现的是通过愉悦宾客嗅觉需要来“敬重来宾”或“为政以德”的社会诉求。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
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左传》
的“明德惟馨”,《国语》所说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这里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是
以现实生活中的馨香为嗅觉底本的。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是一种
价值取向的体现。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糜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
出题人:宁夏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卿丹丹、王鹤璇、张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
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
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
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
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一切事物只有当它能够用统一、标准
的方式加以衡量计算时,才具有合法性。任何不可还原的神秘要素都不被理智化的世界图景所接纳,感
官知觉也不例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其中视觉是最重要的,人脑皮层
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和视觉相关。在大卫·马尔奠定了视觉的计算神经科学之后,我们关于“看”的困惑
越来越少。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
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
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
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
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
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视觉和听觉相比,味道较难“祛魅”,因为它的获得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及主观心理的
参与。
B.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它能使记忆持久不衰,因此有了“普鲁斯特
现象”。
C.先秦时期用气味祭祀神灵是到周代才出现的,虞舜时代用牲血、牲肉来祭祀,殷人则演奏音乐来
祭祀。
D.先秦时期人们将散发馨香的香物佩戴在身上,既可愉悦自身也可愉悦他人,还能起到治疗疾病的
功效。
)(3 分)
我们用“松脆”“软糯”和“甜腻”这类词描述味道,实际上已经融入了触觉体验。另一方面,嗅
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到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
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
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
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
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
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
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眼前的事物于何处,长成哪般,种
种信息都已抹去。食之无味的鸡胸肉和蛋白粉,已是都市白领的日常标配。味道被“祛除”并“换算”
成营养成分数值,如同电脑屏幕上的 Excel 表那样冷漠且高效。讽刺的是,如今新冠病毒直捣人类的嗅
觉味觉系统,仿佛助力现代社会完成“祛魅”的最后一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两则材料均谈到“嗅觉”,但出发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观照当代生活,而材料二侧重探究传统文
化。
B.材料一用大量篇幅阐述如何才能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是为讽刺现代人“没有味道”的生活方式
张本。
C.材料二中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的丰富应用,体现了先秦时期嗅觉文化鲜明的自然特点和社会意义。
D.两则材料风格各异,材料一贴近现实生活,不少语言生动活泼,材料二注重史料佐证,语言精炼
谨严。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
材料二:
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
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
高三阶考语文 2024-10 第1页 共4页
3
.下列选项中,不是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的应用的一项是(
A.《礼记·郊特牲》记载“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
)(3 分)
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
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
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B.《孟子·离娄下》记载“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D.《吕氏春秋》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结合材料二谈谈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体现了先秦嗅觉文化的哪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4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
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些特征。(4 分)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
一个人在家里。
5
.我们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如何让生
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
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
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
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
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 1944 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
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
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
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
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
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
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
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
都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
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
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
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
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央求父亲,替我
盘下了那家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我想一边画像,
一边等待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我相信有一天,师傅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定
会为我的炭精画而骄傲。
“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
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
半天没有说话。
“
“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
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
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
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
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
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
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
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
高三阶考语文 2024-10 第2页 共4页
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
材料二: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行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行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
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
节选自《孟子·尽心章句》)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
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
师傅叫宋咸德。
材料三:
秘书监虞世南以太宗颇好畋猎,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
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将欲摧班碎掌,亲御皮轩,穷猛兽之窟穴,尽逸材于林薮。夷凶
剪暴,以.卫黎元;收革擢羽,用充军器;举旗效获,式遵前古。然黄屋之尊,金舆之贵,八方之所仰德,
万国之所系心,清道而行,犹戒衔橛。斯盖重慎防微,为社稷也。是以马卿直谏于前①,张昭变色于后②,
臣诚细微,敢忘斯义?且天弧星,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③之
请降纳涓浍之流④,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太宗深嘉其言。
我潸然泪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D.“我”求父亲盘下小店,是因为“我”想继续师傅未完的事业,完成小卿母亲的画像。
(
节选自《贞观政要》
【
注】①马卿直谏于前:马卿指司马相如,汉武帝时为郎。司马相如跟随武帝出去打猎,他见武帝总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喜欢亲自追逐击杀猛兽,于是上疏规谏,被武帝采纳。②张昭变色于后: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三国时
为吴主孙权军师,他见孙权亲自驰马射虎,吓得面目变色,极言规谏。③刍荛(ráo):割草打柴的人,
浅陋的见解,多用作自谦之辞。④涓浍(kuài)之流:涓涓小溪般的建议。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
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
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1
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伏愿时息 A 猎车 B 且韬C 长戟D 不拒 E 刍荛之请 F 降G 纳涓浍之流。
C.时间背景 1944 年、1951 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
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夺,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字意思不相同。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
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B. 乐,认为……快乐,意动用法,与《师说》“不耻相师”的“师”用法相同。
C. “以卫黎元”与《答司马谏议书》“以兴利除弊”的“以”用法是相同的。
D. 韬,收藏、存放,成语有“韬光养晦”,其中的“韬”字意思与此相同。
8
.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9
. 小说结尾“我潸然泪下”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A.齐景公要游玩打猎,修筑大台,说年纪大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叫晏子不要多嘴。
B. 晏子对齐景公说,忠臣不怕死,劝谏君主会获罪,您若不听从我的劝告,我将死给您看。
C. 虞世南因为唐太宗很喜欢打猎,怕出危险,就劝他谨慎行事保重自己,为江山社稷着想。
D. 晏子劝说景公时用了对比法,虞世南劝说太宗时则用了列举法,两人都达到了劝谏目的。
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1
材料一:
景公春夏游猎,又起大台之役。晏子谏曰:“春夏起役,且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
景公曰:“吾闻相贤者国治,臣忠者主逸。吾年无几矣,欲遂吾所乐,卒吾所好,子其息矣。”晏子曰:
(1)吾年无几矣,欲遂吾所乐,卒吾所好,子其息矣。
“
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故国昌而民安;楚灵王不废乾溪之役,起章华之台,而民叛之。今君不革,将
(2)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
危社稷,而为诸侯笑。臣闻忠不避死,谏不违罪。君不听臣,臣将逝矣。”景公曰:“唯唯,将弛罢之。”
未几,朝韦冏,解役而归。
14. 孟子认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材料一有哪些事实
可以支持孟子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 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国者不乐.民之哀。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
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公乃止。
(
节选自《晏子春秋》)
高三阶考语文 2024-10 第3页 共4页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①自罨溪入茶山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
的静绿不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
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
着,笑着,多热闹的。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勘,时任毗陵刺史,进山监督贡焙。茶山:指顾山,贡茶产地。②太
18.下列句子中的“心思”和文中加点处的“心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家人都欢天喜地的,可赵二妈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B.客人们故意地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却没心思说笑。
C.怎样绣?那姑娘的心思十分精巧,她的刺绣最栩栩如生。
D.你不要白费心思了,我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不能答应你。
)(3 分)
【
府:太府寺卿,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连续的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 分)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一个“好”字。
B.姚勘一行人溯罨溪而上,不只为了入山采茶,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的盛景。
C.“芳新”“幽嫩”代指新茶,突出新茶浓郁的香味与新嫩的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6.本诗是有名的茶诗,尾联中“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分)
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8 分)
都涉及“茶”,这两句在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1~22 题。
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关键因素。长期能量摄入量大于能
量消耗量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造成超重或肥胖;A,甚至体重过轻。体重过重和过轻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变法所持的态度“
孙丑上》中的“虽千万人,吾往矣”非常相似。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诫人们要防微杜
渐,不可被个人嗜好束缚。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的诗意,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元夕之夜焰火乍放的瑰丽景象。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共用了三个“山”字。其中“_____________”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
1
(
,_______________ ”与《孟子·公
目前,①我国大多数居民身体活动量明显不足,②成年人超重与肥胖率高达50.7%。③儿童、青少年
超重与肥胖率也不断增长。④不仅充足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⑤还能增强体质,⑥降低全因
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⑦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⑧缓解抑郁和焦虑,⑨提高
生活质量。
(
(
因此,B。建议大家积极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锻炼,成年人可以每周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累计 150 分钟以上;每天进行主动身体活动至少 6000 步。鼓励大家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
运动,多动多获益。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应主动起身动一动。根据自身特点,保证基本能量摄入的同
时,重视身体活动,保持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做一个多动“慧”吃的健康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字。(4 分)
(
又可以理解为恢复中原有重重障碍。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0 题。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
2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4 分)
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
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
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豁蒙楼的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台城外
四、作文(60 分)
.
.
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石涛的画。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
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仿佛随着远
方哭喊之声身着异样的装束打着异样的旗帜的队伍汹汹涌涌地进来。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
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或许更能领略诗人当日的情思。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
作。
高三阶考语文 2024-10 第4页 共4页
树德中学高 2022 级高三上学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我听说如果相国贤明,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如果臣子忠诚,君主就安逸。我的寿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我想尽情地做完我喜欢的事情,尽情做完我爱好的事情,您还是不要干涉了吧。”晏子说:“从前周文
王不敢享受游玩打猎的乐趣,所以国家昌盛,百姓安定乐业;楚灵王不取消乾溪的战役,又兴建章华台,
所以百姓背叛了他。如今您如果不改正自己的过失,将会使国家有危险,从而被诸侯们耻笑。我听说忠
臣不怕死,劝谏君主不怕获罪。您假若不听从我的劝告,我将要离开您。”景公说:“好,好,我将取
消徭役。”不久,就召来韦冏,派他去废除徭役,让服役的人回家去。
景公修筑高台,高台刚刚建成,又想铸造大钟。晏子劝谏说:“当国家的一国之君,不把百姓的哀
痛当成自己快乐的事。您的欲望永无止境,已经修筑了高台,如今又要铸造大钟,这样就要对百姓加重
赋敛,百姓必定对您痛心疾首。搜刮民财,百姓哀痛不已,君王却乐此不疲,这是不吉祥的,这不是当
国家君主的人应该做的。”景公这才打消铸造大钟的念头。
(
1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A(3 分)(A 项根据材料一可知正确。B 项“它能使记忆持久不衰”错,偷换概念,材料一说“气味
记忆因而持久不衰”。C 项根据材料二“古人‘用臭’祭神的方式是有发展变化”可见后面所说的都是“用
臭”祭祀,只是方式有发展变化。D项“还能起到治疗疾病的功效”,以偏概全,材料二“散发香味的某
些植物还有独特的疗效”。)
2.B(3分)(材料一对现代人“没有味道”的生活方式持否定态度但并没有讽刺的意思,且文章主旨也
不在于否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故“张本”一说也不恰当。)
3
4
.B(3 分)(B 项是鼻子对于气味的灵敏和辨别功能,不属于人们对嗅觉的应用。)
.①“江离”“辟芷”“秋兰”等都是有香气的植物,屈原佩戴香草,体现了先秦对美好气味“爱
材料二: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缺乏粮食;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国政荒
废,国家的用度就会不够。”
之、趋之”的价值取向。②《离骚》中这些诗句象征了屈原对美德的追求,体现了先秦以馨香代表美德
的特点。(每点 2 分)
孟子说:“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天下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材料三:
5
.①运用视、听、嗅、触等多感官享受美食,体会舌尖美味。②不只依赖视觉、听觉,尝试用嗅觉
唤醒记忆,感受生命的情味。③多进行烹任等家务,少点外卖,愉悦视觉和嗅觉,享受舌尖美味和生活
趣味。④把散发馨香之物用于馈赠或者佩戴于自身,感受愉悦气味和人间情味。(6 分,每点 2 分,任答
太宗后来颇好狩猎,世南上疏规劝说:“我听说秋天打猎,冬天打猎,这是通常的制度;射鹰放禽,
都有从前的告诫。我想,陛下用处理政事的余暇,依自然的规律去杀伐,准备亲自抛弃朝中用的障扇,
亲自驾驭虎皮装饰的车,捣尽猛兽的窟穴,取尽山林水泽间的良材。削平凶残剪除暴虐,用来保卫百姓;
收集皮革拢取羽毛,用来充当武器;举旗颁赐出猎所得,遵照前古的仪式。然而黄屋之尊,金舆之贵,
是八方所敬慕的德行,万国关联的中心,先使道路清净再出行,还要提防倾覆之祸。这样看重谨慎、防
微杜渐,是为了社稷。汉武帝好猎熊,司马相如上疏力谏,汉武帝于是打消了此念,吴主孙权好射虎,
张昭晓以利害,吴主也接受了意见,我虽人微言轻,但也要尽到臣子之职。况且自然无情,死亡的禽兽
已经很多了,陛下对狩猎进行嘉奖,浩大的皇恩也已为老百姓所知。臣只希望陛下存放好捕猎的车具,
暂且存放好长戟,采纳臣下的意见,那么就可以为王者之楷模,永载史册了。”唐太宗听罢,对他的意
见深表赞许。
3
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 C (A.“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错。B.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完成形象描绘,这种
说法不准确。D 原因分析错)
(
6
7
8
. C(“‘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错)
. ①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
②
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
(4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①“我” 知道师傅在战争中牺牲后,内心非常悲痛。②“我”明白了小卿母亲画像无法完成的真
9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5.B(B.“更为了一同探寻春山胜景”错误,根据注释和首句“采茶溪路好”可知,姚勘一行人入
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春山客共寻”是为了寻路登山采摘新茶,所以诗人才会用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写茶树的新芽。故选 B。)
6.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应酒醒”是鉴定茶
相,理解了师傅在接画、作画、毁画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压力,被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
精神所感动。③“我”知道了小卿母亲和师傅的真实身份和关系,被以他们为代表的抗日战争时期隐秘
战线上的革命同志(地下革命工作者)的事迹深深感动。④革命者抛家弃子、隐姓埋名、坚定革命、勇
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让“我”心生敬意并备受激励。
1
“
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表现了姚勘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 ②陆诗的“晴
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
岁月的无奈。(每点 3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0.BDF
句意:臣只希望陛下存放好捕猎的车具,暂且存放好长戟,采纳臣下的意见,那么就可以为王者
之楷模,永载史册了。)
1. A (“夺民农时”的“夺”意思是耽误。句意:耽误了百姓耕种的最佳时机。/到了四岁,舅
1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
(
(
(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东风夜放花千树
4)可怜无数山
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B.正确。“师”,意动用法,以……为师。C.正确。都是目的连词,用来。
句意:用来保卫百姓。/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D.正确。句意:暂且存放好长戟。/隐藏
才能,不使外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8. C(文中“心思”指设计构思,C 项“心思”指设计构思,两者意义相同。A 项“心思”指忧虑,
B 项“心思”指心情,D 项“心思”指想法,都与文中“心思”意义不同。)
9. 你可以想象,仿佛随着远方的哭喊之声,队伍汹汹涌涌地进来,他们身着异样的装束的队伍,
1
2. B
B.“我将死给您看”曲解词义。“臣将逝矣”的“逝”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不是“去死”
的意思。)
1
(
1
13. (1)我的寿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想尽情地做完我喜欢的事情,尽情做完我爱好的事情,您还
是不要干涉了吧。(无几、遂、卒、息各 1 分)
打着异样的旗帜。(每个短句 1 分)
或者: 你可以想象,仿佛随着远方的哭喊之声,身着异样的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汹汹涌
涌地进来。
20. 连续运用短句(1 分),节奏明快(1 分),渲染了热闹的场景(1 分),形象地表现了游人欢快
的心情(1 分)。
(2)如今您如果不改正自己的过失,将会使国家有危险,从而被诸侯们耻笑。(革、危、为各 1 分,
大意1 分)
1
4. 示例:①齐景公春、夏两季去游玩打猎,而且征发徭役修筑大台,这就会让百姓错过耕种的最
佳时机,收成就会大受影响,国家就会空虚;②齐景公修筑了高台,又想铸造大钟,势必会对百姓加重
赋敛,百姓必定对景公痛心疾首,很可能造成社会动乱;③齐景公只想尽情玩乐,大肆挥霍,势必会荒
废朝政,致使国库空虚,用度不够。
21. A.反之则会导致体重降低(或“反之则会导致体重减轻”)
B.我们应保持适当的(或充足的)身体活动量(每处 2 分)
2
2.语句④改为: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语句⑥改为: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四、作文(60 分)
齐景公春、夏两季都要去游玩打猎,又征发民众修筑大台。晏子劝谏说:“春、夏两季征发徭役,
而且去游玩打猎,这样就错过了了百姓耕种的最佳时机,国家就会空虚,不可以这样做。”齐景公说:
2
3.参考答案(略)
高三阶考语文 2024-10 第5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