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中国历史与文化,1/39,课 程 综 述,本课程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介绍中国历史演变、中国文化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类型、特点、文化基本精神,考查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宗教、科技、教育、艺术、饮食、建筑等。,2/39,考评方式,本课程总共为34个课时,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讨论为辅。,本课程考评方式为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讨论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为30%,期末为70%。,3/39,参考书,参考教材: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1.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2金元浦编,中国文化概论,3李宗桂编,中国文化概论,4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略,4/39,第一讲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组成与特点,一、学习中国文化目标、意义和方法,二、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三、历史小常识,四、中国文化类型与特点,5/39,一、学习中国文化目标、意义和方法,(一)目标:,回应西方文化挑战,与时俱进,开创未来,(二)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2、有利于我们区分良莠,抛弃封建糟粕,3、有利于我们开阔文化视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识你自己”“学史使人智”,6/39,(三)学习中国文化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查相结合,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7/39,二、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8/39,“文化”界说,1、“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经有之词汇,“文,错画也”(说文解字),“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整天下。”(周易),古汉语中“文化”,主要是指治世策略,强调以文教化万民。,9/39,(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普通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区分,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物态、行为、制度、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小文化),排除人类生活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心态文化层),10/39,(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华夏与中华,1、“中国”既是地域概念,又是一个主权国家概念,2、“华夏”汉族中华民族,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象征,3、“中国”与“华夏”更是一个文化概念,11/39,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化,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基本形态,1、从时间维度上说:文化过去式、文化进行式、文化未来式,2、两种基本形态:客体化文化形态和主体化文化形态,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类似道与器关系),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化,1、当代文明三大挑战,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人和人之间、社群之间、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个人心身之间矛盾与冲突;,2、传统文化与当代化关系(动力、提供资源),12/39,中国历史与文化作业,作业一,:1,、分析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作业二:,1、叙述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13/39,中国历史与文化作业,作业三,:1、结合我国古代科技特点,分析我国近代科技滞后原因。,作业四,:1、试分析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办学体制与教学内容及其所积累主要经验。,(请于6月1日交。注:作业一与作业二、作业二与作业三、作业三与作业四之间空六行以上,每小题最少800字。),14/39,(四)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关于中国文化史分期,A.五大阶段(殷周春秋战国秦汉宋明从“清代”到五四),B.六大阶段(前文明期;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近古文化定型期;中西文化交汇及当代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历程,A.远古文化(P937),原始社会分期,古代婚制变迁(乱婚、族内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神话传说:盘古、女娲、洪水神话、战争神话,15/39,社会组织,前氏族公社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形成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母系),氏族公社解体时期,体质发展,猿人时期,古人(尼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真人早期),真人中期,真人晚期(当代人早期),文物经典,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间,相对时间,旧石器早期,旧石器中期,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时期,新石器早、中期,新石器晚期,金属工具早期,绝对时间,距今三百万年至四、五十万年前,二、三十万年前,四、五万年前,七、八千年前,五、六千年前,我国原始社会分期,16/39,B.夏商周文化(三代文化):,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夏人尚朴尚忠(愚野质朴、民智未开),殷人尊神重巫尚鬼,周人尊礼重民尚德,宗法封建与制礼作乐,:,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成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族群。,“制礼作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7/39,从学在官府到学在私门,从巫史到士人:,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人叫“史”。这些职务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统称“巫史”。,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政治参加意识强烈,道德自律严格。,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复礼,兼爱,无为,变法,先秦区域文化,:齐鲁文化(正宗)、三晋文化(法家文化策源地)、秦文化(功利追求)、楚文化(幻想玄思),C.春秋战国时期文化,18/39,D.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大一统模式 与 汉承秦制;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长城与丝路;佛教东来与道教创生,E.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混一,F.隋唐文化,G.宋元时期文化,概观 宋元新儒学形成与发展,宋辽金元之间征战与文化交融,元杂剧形成及其意义,19/39,文字狱与考据学兴起,早期启蒙思潮,市民文化发展,I.中国近代文化,物质层面文化变革,制度层面文化变革,观念层面文化变革,H.明清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贡献,中国文化西传和影响,走向世界中国文化,20/39,三、中国历史小常识,(一)中国历史发展演变歌,(二)历史小常识,天干、地支,四时、节气,阴阳,五行,21/39,(一)中国历史发展演变歌,夏商之后是西周,战国之前是春秋,秦朝西汉与东汉,新莽夹在两汉间,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鼎盛达高潮,五代十国多战争,后接北宋与南宋,北方西夏辽和金,建立元朝蒙古人,朱明之后是大清,中华民国革其命,无产阶级掌权舵,建立人民共和国,中国历史百万年,元谋猿人首开端,蓝田、北京人继后,双腿直立大地走,大荔、丁村、马坝人,早期智人举世闻,柳江、资阳、山顶洞,晚期智人最著名,河姆渡,半坡村,母系氏族财产均,龙山、良渚,大汶口,男子掌权生私有,考古史实须珍重,传说历史不可轻,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类,伏羲画卦燧人火,神农教嫁创医药,炎帝、黄帝大联手,中华民族为先祖,唐尧虞舜夏禹传,原始禅让至此完,22/39,(二)历史小常识,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月、日、辰及其统计方法,四时、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阴阳,五行,23/39,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己丑年,:?,24/39,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 2 3 4 5 6 7 8 9 10,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25/39,十二生肖年,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26/39,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位对应,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27/39,四、中国文化类型和特点,文化类型是文化学理论中一个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类型,1、中国文化,类型诸说,2、趋善求治伦理政治型文化,A.从社会性质看,中国古代是宗法制农业社会,B.从中国文化主体内容和作为中国文化关键中国哲学来看,它们都是受制于政治,以求善为目标。,C.地理环境和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必定成为趋善求治伦理化、政治化类型。,28/39,物质形态生产结果,硬文化,文化分类,1、从文化要素和内容上划分,2、,从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划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文化三现象,精神文化,:哲学、宗教,行为文化,:习俗、思维,物态文化:科学、技术,历史演进:原始、奴隶、封建社会文化,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石器、青铜文化,地域文化:文化区、文化圈,生活方式:游牧、农耕、商业文化,意识形态思想结果,软文化,29/39,中国文化特点,1、中国文化特点诸说,2、中国文化特质,A.延绵韧性,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B.人文传统,以家族为本位宗法集体主义文化,。,C.尊君尊民相反相成政治文化,D.中庸协和,重实际求稳定农业文化心态,E.重人伦轻自然学术倾向,30/39,3、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伦理性,孝,广泛性,中国传统文化在长久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将各地域、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会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共有文化。,连续性,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止,这是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变异性;,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兼容并蓄宏大气魄;,三是文化发展程度高。,31/39,平和性,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倾向。贵和尚中,独特价值取向,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一样于西方地方。,在天人关系上;,在群己关系上;,在义利关系上;,在理欲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以儒、释、道为主流,融会了各地域、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成动态文化系统。,32/39,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谓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精神风貌。,33/39,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基本特征:A.刚健有为;B.和与中;C.崇德利用;D.天人协调。,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合与自由。,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中国文化精神是人文主义,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含有发展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精神。,34/39,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内容,A.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不知命,无认为君子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B.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民为邦本),“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南北朝 何承天),C.贵和持中,以道制欲,“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D.求是务实,豁达乐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安贫乐道”“见侮不辱”“知足常乐”,35/39,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功效,民族凝聚功效,精神激励功效,价值整合功效,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36/39,绚烂多彩文物殿堂,一、玉器文化特征,质坚、润泽、美观大方,祭奠、礼仪、丧葬、装饰,二、铜镜文化价值,全方面而艺术地反应现实生活和人们美好向往,引申出哲理,三、金银器文化内涵,崇敬与信仰、等级观念、民风民俗、颇具特色艺术水平,四、青铜器、陶瓷器与中国古代文化,青铜器,所反应宗教崇敬和祖先崇敬特色、礼制特征、艺术价值,瓷器:,精巧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统一人文思想、充分地表现了,任务内心纯真感情和潇洒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形象、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尊重,37/39,司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些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司母戊大方鼎,38/39,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土壤,一.半封闭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既不能把地理逐出社会,也不能唯“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者,天下之中也。”,二.农业型自然经济,-民族心理务实精神 -东方专制主义与民本思想 -“协和万邦”国防观念,三.家国一体宗法社会,-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 -对祖先顶礼膜拜 -对传统极端尊重,39/39,
展开阅读全文